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做最好的老师 >

第13章

做最好的老师-第13章

小说: 做最好的老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伟大出自平凡”几乎成了教育中的套话了,可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常常忘记这个常识。引导学生既学伟大爱国者又学普通劳动者并不矛盾,而且就学生实际 而言,后者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也更容易收到实效。对一般学生来说,谁也无法天天目睹世界冠军的拼搏英姿,但他可以天天看见自己周围无数劳动者——家里的父 母、学校的老师、街上的清洁工人、民警叔叔默默无闻地为国尽力;谁也不能断言自己将来就一定是科学家,但他起码可以成为一名善良的劳动者;甚至不仅仅是将 来长大后才能报效祖国,学生每天的一言一行都可以直接间接地表现出他的爱国情怀——作家柏杨有一句话说得好:“什么叫爱国?马路上少吐一口痰,就是爱国。 ”如果我们这样去教育学生,学生便会心悦诚服地认识到:爱国并不神秘,也不遥远,人人都可以爱国,处处都可以爱国,时时都可以爱国。
  四、自信心教育与危机感教育的统一
  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自豪感,同时还要激发学生建设祖国的责任感,这就要求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是自信心教育与危机感教育的统一。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广阔前景,神州大地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山河壮丽,文明古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古往今来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艺术、科技的 杰出贡献和一代又一代英雄豪杰可歌可泣的事迹……这一切都该让学生广泛了解或切身体验,从而使他们感到作为这块美丽土地的主人和一个伟大民族的一员是多么 光荣和自豪。但同时,我们还应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由于种种原因,比起世界发达国家,我们的祖国母亲还不富裕,虽然基本上解决了温饱,但贫穷和愚昧的阴影 至今仍笼罩着祖国大地的某些地方,人口危机、教育危机、环保危机等等,还困扰着我们亲爱的祖国。而最大的危机是,在当今世界的科技竞争、经济竞争的战场 上,我们民族的生存危机,我们祖国的“球籍”危机!从而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前途息息相关,自己的事业与时代的重托紧紧相连,进而产生“担负起天 下兴亡”的责任心和“只争朝夕”的紧迫感。
  有的教师总担心一提祖国的“危机”,就会使学生“泄气”,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第一,我们 的危机感教育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与自信心教育相配合。使学生既看到祖国的光辉成就,不至于自卑失望、丧失信心,又看到祖国的暂时落后,不至于自我陶 醉、盲目乐观——这才是科学的、全面的爱国主义教育。第二,我们进行危机感教育的动机,是激励学生“哀兵必胜”的斗志,而不是嘲笑、辱骂自己的祖国,让学 生感到一种迫在眉睫的危机,恰恰是为了让祖国早日摆脱危机。这就决定了我们在进行教育时,必须内容适当、方法审慎。总之,只要善于引导,危机感教育一定会 产生积极效果的。
  还需特别指出的是,自信心教育与危机感教育,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而确定不同的侧重点。一般来讲,就小学生或中学低年级 学生而言,应以自信心教育为主,因为对他们来说主要是进行爱国主义的启蒙教育,首先要让他们在了解祖国、认识祖国的活动中觉得祖国可爱;而对于中学生特别 是高中生,则应逐步加大危机感教育的分量,使这些思想逐步走向成熟,即将踏入社会的学生对自己担负的历史使命有着充分的思想准备。
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改进来加强(2)


  五、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的统一
   这个提醒似乎是多余的,教育中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本是不言而喻的。但现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内容与形式并不统一的现象的确是有的,其突出表现是离开内容一味追 求空洞的形式,甚至导致不同程度的形式主义倾向。因此,这里重提内容与形式统一,主要是强调爱国主义教育中应把内容放在首位,而不应单纯讲究教育形式的“ 别出心裁”。
  当然,在有些时候,为了作动员、造声势,我们可以也应该借助轰轰烈烈的大型活动;在内容真实、感情真诚的前提下,我们也不反对尽 量采用一些生动活泼的形式。但是,爱国主义教育首先是一项宏伟持久的精神文明建设工程,而不仅仅是诸如“爱国主义教育周”之类的中心工作或短期运动;同 时,爱国主义教育毕竟又是一门春雨润物般滋润心灵的艺术,而不应只是某些节日期间的表演或装饰。所以,现在我们针对爱国主义教育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倾向,而 提出教育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就是希望我们广大教育者多在真实的内容与扎实的效果上下功夫,脱离学生真情实感的表演式、竞赛式教育形式不但会引起学生的逆反 心理,而且也不可能真正收到教育效果。
  在这里,我们不妨听听苏霍姆林斯基的忠告:“儿童、少年、青年口头上会说他怎样热爱祖国,甘愿为祖国而 牺牲,但是这些话本身并不能作为学生所受的爱国主义教育程度的真正标准;教育的明智在于:不要让我们的学生毫无热情地、不假思索地说出这些话来。因此,我 们坚决禁止组织这样的竞赛:看谁关于热爱祖国的演讲或作文讲得最漂亮。教学生高谈阔论爱祖国,取代了教学生爱祖国,这是不可思议的事。”
  引导学生发现美
   列宁有一句名言:“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说明人们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是经过长期生活实践而凝聚起来的。但 对我们的学生来讲,他们的年龄、知识、阅历有限,很难体验出这“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深厚的感情”。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识、道理可以传授,而感情却无法强行 输入,只能通过感染、熏陶、培养等途径使学生逐步情不自禁地油然而生。在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家乡教育时,常常会听到学生嘀咕:“我看不出家乡有多美呀!”在 这种情况下,无论给学生讲多少关于爱祖国、爱家乡的豪言壮语、名言警句,都无济于事。有效的办法,只能是耐心地引导学生发现美,让学生美的感受激起他们爱 的感情。
  根据我的体会,引导学生发现美,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在司空见惯的平凡之处捕捉美
  这种引导, 既包括教师有意识地教育,甚至示范,更是指教师善于抓住并利用一些学生可能是偶然发现的美(自然美、环境美、心灵美等等)来启发大家:为什么这些同学能在 很平常的地方看到美,而“我”却熟视无睹呢?在一次作文中,我班宋平同学交上一篇随笔《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这个地方正是全班同学每天上学都要经过的岷江岸边的一个菜市,平时同学们不但从未感到美,甚至还因拥挤嘈杂而反感,但在宋平的眼中,它的确是美的:江 中日出的倒影、江面闪亮的舟帆、菜农悦耳的吆喝、顾客愉悦的笑容……在评讲这篇随笔的时候,我给学生讲了艺术家罗丹的一句名言:“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 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学校门口正是菜市,我便专门安排了一次活动,让学生去观察美、发现美、感受美。在汇报交流会上,大家觉得收获颇大。有的从一位 老农面前色泽鲜嫩的蔬菜陈列堆砌图案中看到了艺术美,有的从一位姑娘主动帮一位买菜的大婶照看婴儿车看到了人情美,有的从买肉师傅退还顾客多给的一元钱中 看到了心灵美,有的从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的场面中看到了蓬勃兴旺的繁荣美……短短45分钟的“寻美”活动,使学生们体会到了“美在发现”这一朴素的真理。 当然,于平凡处发现美,不应只是班主任一两次班会活动,而应成为长期坚持的教育训练。
  二、引导学生在日新月异的家乡变化之中感受美
   了解家乡的建设成就,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传统方法之一,这种方法至今仍然有效。不过,应该注意的是,了解家乡的建设成就,不应只限于陈列馆、展览厅或工矿 企业,而同样应该引导学生善于随时随地发现家乡的新变化,让学生每天都能听到家乡前进的足音。教初二时,我曾布置学生在每个星期上交的周记里记载自己发现 的家乡变化,这个变化,既可以是重大成就,也可以是细小成绩;既可以是新的建筑景物,也可以是新的精神面貌;既可以是整个家乡的新变化,也可以是自己家庭 的新气象……结果,每周的60篇周记都使我感到了家乡跳动的脉搏,学生的观察与记载真是无微不至:修缮大佛的脚手架、横跨岷江的新大桥、金碧辉煌的大商 场、焕然一新的旧校门、街头新添的阅报栏……作为教育者,我深深感到,所谓“引导”,有时并不只是煞费苦心地教育或手把手地训练,而仅仅是向学生提出一定 要求,并为学生提供一种机会,有了“要求”和“机会”,学生的收获往往会使我们喜出望外。
  三、引导学生在游山玩水中领略美
  学校一 年一度的春游(或秋游)活动,无疑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极好机会(遗憾的是,由于升学率的压力,目前不少学校连这样的活动都取消了)。但是,在 组织学生春游的时候,我们应防止已经出现的这种倾向:眼睛只盯着风景旅游区。要让学生明白:风景旅游区毕竟有限,而祖国的美景是无限的,并不只在旅游区才 能领略美。我经常给我的学生背诵方志敏烈士《 可爱的中国 》中的名句:“……其实中国是无地不美,到处皆景,自城市以至乡村,一山一水,一丘一壑,只要稍加修饰和培植,都可以成流连难忘的胜景。”组织学生郊游, 是我班主任工作的“传统保留节目”,但我与学生的“游山玩水”,却不仅仅是春游,也不都在旅游热点。星期天、寒暑假都可以是我们的郊游日,虽然有时我们也 乘车坐船,长途旅行至云南石林、贵州瀑布,但更多的时候,是信步远足,或骑车飞驰——一处松林、一面山坡、一方水塘、一条溪涧……都可以成为我们笑语声 声、炊烟袅袅的胜景乐园。每每此时,我与学生得到的精神收获是极为丰富的:既有大自然对心灵的净化,也有师生之间感情的交融,当然,更有对祖国平凡山石、 普通草木的由衷热爱。
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改进来加强(3)


  引导学生发现美,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即教育者本身应 该对周围的美有深切的感受,并怀有真诚的感情,因为正如信念只能用信念去铸造一样,激情也只能靠激情来点燃。只有让学生发现美,才能使他们产生爱。激发感 情,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工作,因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列宁语 )
  “我们与他们不一样!”
  本来,按学校统一要求,班主任给新生集体讲话是晚上七点。但我想在新生进校第一天就照一张合影,于是我告诉每一位来报名的同学:“请下午五点钟在教室集中!”并把这句话写在了黑板上。
   我还想着没签完的《 爱心与教育 》,于是我利用午休时间,把所有书都签完了,然后将我给每一个学生写的信夹在书的扉页。趁教室里没有一个学生,我和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