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做最好的老师 >

第4章

做最好的老师-第4章

小说: 做最好的老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丰碑建在了学生的心中!由此,我们可 以得到一个朴素的真理——
  教育者的尊严是学生给的!
  本来,从某种角度看,我其实是很不适宜当老师的,因为我性子太急躁,常常忍不 住就发火甚至对学生动粗;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我当老师又有着自己的可能是独特的优势,这就是我很爱孩子,或者说我的性格里面本身就有许多“孩子气”。 就教育技巧或者说教育艺术而言,我有许多致命的弱点,因而在我的教育历程中,我有过至今想起来还令我脸红的失误。但是,只有一点我可以毫无愧色地说:我有 一颗童心!
  这颗童心,使我深深地爱着我每一届学生、每一位学生;这颗童心,使我的学生原谅了我对他们有时抑制不住的暴怒;这颗童心,不止一次使我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这颗童心,使我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学生的情感世界,也让我的学生常常不知不觉地拨动了我的心弦……
  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前提和保证。
教师对学生应博爱


  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仅是对自己所直接教的学生的爱,还包括所有——外班的、其他年级的,甚至是外校的学生的爱。
   我曾两次出手打学生,而且在打的时候我都认为是出于对本班学生的爱护。一次是因为高八五级一班的陈军到我班来捣乱,另一次是因为高八五级二班的韦庆春在 打篮球时欺侮我班小同学。两次打了学生后,我都认为自己是正义的。不错,老师不能打学生,这是小孩也懂得的道理,但我打的不是学生,是流氓。在这种思想指 导下,学校领导多次找我谈心,我都不服气。“要爱学生!”“严格,严格,严而有格。”“你不是在给学生读《 爱的教育 》吗?”校长喋喋不休地教育开导,我却感到委屈万分:“什么?我不爱学生?……”
  我班学生是怎么看此事的呢?当然,大多数同学是支持我打学生 的:“就是该打!谁叫他欺侮我们,侮辱李老师呢?”这几乎是所有学生日记的主旋律。但是,也有少数学生直言对我说:“老师无论如何也不应该打学生。”有一 位同学在日记中写道:“您说您不是他(指陈军)的老师,可是在所有看见您打人的学生眼中,您当然还是老师。”随着年级的增高,不同意我打学生的人越来越多 了,并以不同的方式教育着我,这在毕业那天学生给我的信中反映得尤为突出。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第一,以厚此薄彼的态度对待学生,并不是真心 爱学生,所“爱”的一部分学生,实际上成了班主任的私有物,因而这种“爱”是自私的,与师德是格格不入的。第二,对外班学生的轻视、敌视、任何不负责任的 粗暴,同样会在本班学生中损害自己的形象,降低自己的威望,甚至给学生带来不好的影响。
  因此,我现在真诚感谢学校领导和不少老师对我的帮助,我应随时提醒自己: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民教师,而不仅仅是某班的班主任;你周围所有的少年都是你的教育对象,你对他们都负有同样的爱和教育的义务。
  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大凡有事业心的年轻人在刚踏上工作岗位时,都热情有余而思考不足,自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因而干劲冲天,却很少想过其他——将遇到的挫折、教学规律、教育理论、前人经验等等,只有等几年过去以后,才会冷静下来,就以前所满不在乎的东西进行思索、学习、研究。
   我更是如此,三年来,我的工作热情虽然自以为丝毫未减,却一天天感到力不从心,越来越外行了。我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自己也在受教育——被教育实践教育、 被教育对象(学生)教育。我越来越感到:包括我在内的一些教育工作者,在强调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育方法、学习最新的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的同时,往往轻视或 忽视了一些传统的、正统的,古今中外全人类所共有的教育思想的学习和实践。
  直到现在,我才初步真正体会到了“爱”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以及它所提示的教育科学规律;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才不得不承认,我以前是把这种师爱不自觉地停留在口头上,并且把这种师爱抽象化了。而教育实践使我现在开始理解这种爱的含义和表现形式。
  教育工作者所特有的师爱,首先应是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学会用他们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学生一起忧伤、欣喜、激动、沉思。
  一些教师认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固然应平易近人,但不可过分显得“孩子气”,以丧失起码的尊严感。我却认为,只要注意环境、场合,只要把握准学生的情感,教师的任何“过分”的亲切、幽默、嬉戏都不会是多余的,这只会让学生感到:“这老师真有趣!他真是我们的好朋友!”
   一段时间,初八四级一班的男同学酷爱“斗鸡”,无疑,这是很危险的游戏,于是我下令禁止:“首先是对你们正在发育的身体不利,其次在教室里、校园里一跛 一跳实在不雅……”在我看来,学生们应理解我的一片好心,况且我已晓之以理,但在学生看来,我是专横地剥夺了他们的自由,于是,“斗鸡”由公开转入地下, 这意味着师生之间已产生了不信任。不久,我们班来到通江河滩郊游,我发现,在我宣布自由活动后,一些男同学互递眼色,像在商量什么,但又不好意思说,我看 了一下四周柔软的沙滩,忽然明白了,便大声宣布:“来,请男同学组织一个‘敢死队’,与我‘斗鸡’!”孩子们在惊喜中雀跃起来。当我看到男生们一蹦一跳地 向我轮番进攻,最后把我击倒在沙滩上,我感到很舒畅:同学们已理解我了,因为我并未扼杀他们的童心。
  是的,我认为教育不应违背儿童的天性。当 然,“不是违背”并非一味迁就,而是把童趣引导到正当的途径和允许的范围内发挥,这将会使学生的心和教师的心贴得更紧。如果教师本人甚至也保持或培养一点 “儿童的天性”,那么,简直可以使师生之间的心灵融为一体。为了培养同学生的感情,我努力准确地记住每个学生的生日,并坚持在学生生日那天送去一个小小的 礼物,假期也不例外。参加工作以后的每年正月初一,我都邀约学生带上香肠、小香槟、糕点,一起来到郊外,在欢声笑语、追逐打闹中共度新春佳节。跟孩子们一 起捉迷藏、一起“丢手巾”、一起打水仗、一起包抄手……的确是一种享受。
  教师与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依恋感,有时会产生连教师本人也意想不 到的效果。我永远也忘不了1983年11月16日上午第四节课,那天,我即将去医院病休一周,但班上的情况却使我气愤之极:课堂纪律差,教室卫生差,不少 人对集体漠不关心,一个鸡毛掸子不知被谁弄断了,却无人过问……在上课开始时,我压住气愤,用悲哀的神态说道:“同学们,我对你们绝望了……两年来,我呕 心沥血,换来的却是……”出乎我的意料,全班同学都难过地低下了头,大部分同学竟伏在桌上哭起来,教室里一片抽泣声。我也流泪了。我并未批评哪一个同学, 我甚至连一句发火的话也没说,可是每一位同学都感到,是自己让老师伤心了,于是他们也伤心地哭了。一周之后,我不辞而别后回到班上,看到教室已被粉刷一 新,三个鸡毛掸子插在讲桌上,科任老师反映学生纪律很好(外语老师还不知道这个班一周都没有班主任),每天读报课,文娱委员毛利便组织大家练歌,准备学校 “一二·九”歌咏比赛……这令我欣喜的变化,与其说是靠教育,不如说是靠了爱的感化。
有了爱,不等于就有了教育


  
   1997年的暑假,我从成都玉林中学调到成都石室中学,在搬家的过程中,我无意中又看到了那一捆尘封的教育手记。翻开我19年来所写的一本本教育手记, 我自己都禁不住被自己感动了:那一页页发黄的文字,化作一张张老照片在我眼前变得清晰起来,分别多年的学生们正跑着跳着向我拥来,他们调皮的笑声萦绕在我 的耳畔……正是在那怦然心动的一刻,我做出了一个庄严的决定:我一定要把我和我学生的故事写出来,让更多的人和我一起分享这教育的幸福与美!
  那年秋天的一个晚上,我打开电脑,拉出键盘,敲出了第一行字: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我完全没有写书的感觉,只觉得十几年来教育在我心中积蓄的思想感情的潮水一下喷涌而出,在键盘上恣肆奔涌,敲键盘的手指禁不住也微微颤抖。
   整整三个月,我的业余时间都是这样在阳台的电脑前度过的。也许在旁人看来,如此不停地敲击键盘是何等地乏味而枯燥,但我却感到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 在深夜或凌晨,周围没有一丁点儿声音,只有我的键盘在“嗒嗒”地敲着——这是世界上最美的乐声,是来自教育、来自学生心灵的最美的乐章。眼前的电脑屏幕上 是一页页纯洁动情的文字,而这些文字又很自然地幻化为一幅幅很美丽很鲜活的画面,那是宁玮善良而坚韧的面容,杨嵩纯真而调皮的微笑,岷江之滨的熊熊篝火、 峨眉山雪地上的灿烂阳光……于是,我的整个身心又沉浸在和学生一起度过的被青春染绿的日子里!
  《 爱心与教育 》出版后引起的强烈反响,超出了我的预料。我收到近千封读者来信和许多读者含泪打来的电话。1999年《 爱心与教育 》同时获得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大奖、冰心图书大奖和中国教育学会“东方杯”科研成果一等奖。
   这以后,教育与文学共进,思想与激情同飞。我又陆续出版了《 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 》《 从批判走向建设——语文教育手记 》《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李镇西教育论文选 》《 花开的声音——我班的故事 》《 风中芦苇在思索——李镇西随笔选 》等著作。手捧散发着油墨芬芳的《 李镇西教育文丛 》,我有一种丰收的喜悦:教育和文学给了我双重的回报——文学为我的教育事业插上了翅膀,同时,教育正在圆我的文学梦。
  然 而,《 爱心与教育 》也给我带来了一些我不愿接受的东西,比如,我竟然从此被不少好心的人称作“爱心教育”的“专家”!应该说,我的教育实践的确充满了对学生的爱,但我并不 认为我的教育能够用“爱心教育”来概括。当我们给某一种教育思想教育实践命名时,往往突出的是这种教育的特点,即这种教育与其他教育不同的地方——比如“ 成功教育”“赏识教育”等等。而爱心是所有教育的共性,换句话说,任何一种成功的教育,无一不包含着并体现出爱心——难道“成功教育”没有爱心吗?难道“ 赏识教育”没有爱心吗?因此,我认为用爱心来概括教育的特点是不太妥当的。当然,汉语有一词多义的特点,如果“爱心教育”指的是“对学生进行爱心的教育 ”(即“关于爱心的教育”),这个提法是站得住脚的。
  我不接受甚至反对“爱心教育”的提法,就是不希望人们把爱心当成一种模式,一种手段,一 种技巧。教育的爱,这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做出来的一种姿态;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