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做最好的老师 >

第45章

做最好的老师-第45章

小说: 做最好的老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转化“后进生”:最好的教育科研


  
  1995年8月底,我刚刚送走一届高三毕业班。高考成绩的辉煌,让我一下子引人注目起来。但我在兴奋的同时也在思考:我事业新的“增长点”在什么地方?
  我把眼光投向了“后进生”。
   我认为,既然素质教育充满了对人的尊重,那么这里的“尊重”首先体现于对后进生的尊重。我认为,搞素质教育如果离开了对“后进学生”的研究与关注,是不 可思议的。理由很简单:“素质教育的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柳斌)而对多数学校的多数班级来说,“面向全体”就必然面向为数不少的“后进学生”。或 者换句话说,只要有哪怕极少数的“后进学生”在我们教育者的视野之外,那么,我们所标榜的任何“素质教育”都不是真正上的素质教育!
  这就是我决定关注“后进生”的原因。    
   当时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普通中学,生源不是特别好,尤其是高一生源很不理想——即使本校初中毕业生中的优秀学生,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愿报考本校高中而 选择市内一流重点中学。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不理想的生源意味着学校生存竞争的危机。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状况,学校领导决定培养自己的高一优质生源——从初 一新生进校开始,开办关于素质教育的“六年一贯制实验班”。
  其实,所谓“六年一贯制实验班”,就是“优生班”。当然,这里的“优生”更多的是 指成绩拔尖的学生。学校是这样操作的,初一学生刚进校便参加全年级统一的分班考试,然后将考试分数最靠前的几十名学生编在一个班,“六年一贯制实验班”便 建成了。所谓“六年一贯制实验班”的“六年”,指的是从初一到高三的整个中学阶段。学生一进入这个班,便意味着他初中毕业时无需参加中考,便可以直接升入 本校高中——当然,由于学生没有中考成绩,他也不可能进入其他高中就读而只能留在本校。按道理,学生初中毕业时有权选择新的高中,是否留在本校应该完全取 决于学生本人的自愿。但是,学校在组建“六年一贯制实验班”时,便和每一个入选的尖子生签订“自愿协议”,这个“协议”表明,学生在“自愿”选择进入“六 年一贯制实验班”的同时,也“自愿”放弃了三年后初中毕业时选择就读其他高中的权利,而“自愿”留在本校高中就读——也就是说从表面上看,每一个进入“六 年一贯制实验班”的学生都是“自愿的”。
  学生为什么会“自愿”呢?这里面有一个关键的因素:学校承诺将选派最优秀的教师担任“六年一贯制实验 班”的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这意味着,如果一个“优生”不“自愿”进入“六年一贯制实验班”,将意味着他初中三年失去享受优秀教 师教育的机会。“尖子生”及其家长面对着学校的承诺,当然要选择“自愿”加入“六年一贯制实验班”!
  所谓“六年一贯制实验班”,真正的目的是 留住优秀生源,保证学校的高考升学率!我这里无意批评编“六年一贯制实验班”的想法和做法,相反我非常理解学校领导的这一举措。在严酷的竞争面前,学校领 导不得不首先考虑学校的生存和学校老师们的切身利益!说实话,如果我是校长,我说不定也会这样做的。
  我只是在想,抛开升学率的考虑,如果真的要搞素质教育方面的“实验”,是不是把成绩最差的学生集中编在一个班,更有价值一些呢?
   我有一个在别人看来很偏激的观点,把优秀生拿来做“素质教育实验”不是真正的“教育实验”。我始终认为,所谓“优生”决不单单是老师教出来的!“优生” 之所以能够考上大学,除了学校教育,还有两点非常重要——家庭教育背景和学生本人的状况(天赋、基础、态度等等)。如果从“应试教育”的角度看,这样的学 生实在没有什么“实验”价值,因为他们不“实验”一样能够考上大学——还用得着“实验”吗?而如果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单单把优秀学生拿出来“实验”更是 很荒唐的——难道素质教育仅仅是针对成绩优异的学生吗?难道只有成绩优异的学生才配享受素质教育吗?难道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不是“面向全体学生”吗?
  所以,1995年8月,当学校决定继续在新的初一年级开办“六年一贯制实验班”并决定让我担任该班班主任和语文教师时,我给学校领导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能否将同一次分班考试中的最后几十名学生——也就是俗称的“后进生”——编成一个班,搞真正的素质教育实验?
   刚开始,学校领导表现出了某些担心,比如将后进生编在一个班是否能够保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编一个“后进生班”会不会让社会认为学校打着“教改实验” 的幌子而实际上是不管这些“后进生”了?等等。我对学校领导说,消除这些担心的最好办法,是选派最好的老师到这个班去任教!而且,我明确表示,我愿意担任 这个班的班主任和语文教师!
  经过反复论证,学校领导终于支持我的想法,决定先按入学分班考试把全年级400多学生中的最后27名学生编入我 班,然后再以“抓阄”的方式确定了我班的另外30多名非尖子生。这样,一个特殊同时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实验班”便成立了。我也如愿以偿地当上了这个班的班 主任和语文老师。
  可是,学校也舍不得放弃“六年一贯制实验班”,因为毕竟升学压力实在太大。这好办,两个实验班同时存在,同时推进教育实验!而我则同时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工作和语文教学——两个班的学生总数131人!
  我的这一做法,自然众说纷纭,要么说我“标新立异”“好出风头”“逞能”,要么夸我“高尚”“无私”“乐于奉献”“勇挑重担”……面对种种说法,我均淡淡一笑。“走自己的路,让人说去!”
  其实,即使是真心夸我的人,也没有真正理解我。记得当时有一位年轻教师在向我表达敬佩的同时也问我为什么要“自讨苦吃”,我是这样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回答她的:“纯属个人爱好!既与‘逞能’无关,也与‘高尚’无关!因为我的爱好就是研究‘后进生’!”
   这是我的心里话。人们常说,“名师出高徒”,其实不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更多的时候是“高徒出名师”——如果一个老师教一个优生班,他的学生考上大学 的当然更多,他自然也就“有名”了;如果这位老师能够在转化后进生方面也取得卓越的成绩——这里的“卓越成绩”不一定是指将后进生都送进大学,而更多的是 指让每一个后进生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较大的提高——那么,他才是真正的“名师”。
  而我愿意成为这样的“名师”!
让“后进学生”享受成功(1)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不反对对优秀学生进行真正的教育实验,我只是反对以“素质教育实验”为招牌进行应试教育,虽然我刚才说了,我能够理解领导的苦衷。 实际上,在超常儿童教育、英才教育方面,也有许多有价值的教育科研——如果以后有机会,我也愿意专门教教优秀学生,以进行相关的教育实验。但在当时,我更 愿意研究“后进生”。
  因为在我看来,转化“后进生”是最好的教育科研。一般说到教育科研,有的老师总是想到向“上面”要“课题”,而且课题的 级别(市级、省级、国家级)越高越好,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能够拿到“上面”下达的课题当然很好,但没有机会参与这些课题一样可以搞科研。有人会问:“ 没有人给我课题,我怎么搞科研呢?”我说:“对于一线的老师来说,最好的课题就是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的工作,我们遇到的每一个难题就是最好的 科研课题!”是的,“把难题当课题”,多年来我正是这样做的!而对于每一个老师来说,教育教学中最最头疼的莫过于“后进生”转化了,因此,研究并转化“后 进生”便成了最有价值的教育科研。只要想想,关于后进生还有那么多的未知数等待我们去解开——“后进生”产生的原因、他们的精神世界、他们的学习心理及习 惯、他们的兴趣爱好以及转化后进生的种种对策……我们就会感到一种来自教育的诱惑,任何一个有事业心的教育者都难以抵挡这种诱惑!——面对一个个“后进生 ”,我们将可以进行多少教育思考并从事多少教育实验呀,又可以写出多少源于实践教育论文乃至教育专著呀!我也正是用这种“诱惑”去打动说服其他优秀的科任 老师来和我一起教“后进生”的——我对他们说:“我们一起搞教育科研吧!”他们便欣然地和我走到了一起!
  后来的事实证明,因为担任这个特殊的“实验班”教学,因为我们天天都和后进生打交道,我们的确在教育科研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三年后,不但这个班的学生在总体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而且我们自己也发表了有关后进生转化的教育论文。
  让“后进学生”享受成功
   尽管在接受“后进生”实验班之前,我和我的同事已经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但当我们面对面地接触这些学生时,才真正切身感到了研究和转化“后进生”的难度, 远远超出我们事前的预料。然而,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没有退却,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孩子们当中,去感受他们的精神世界,进而引导他们走向进步和成 功。
  那段时间,我经过走访孩子们的家庭和他们的小学老师,以及问卷调查,同时和他们反复谈心,我逐步摸清了这些“后进生”产生的主要原因,当时,我为此还写下一则教育笔记——
  一、家庭方面的原因
  1。 教育方法不当。要么是溺爱,让孩子从小就在百依百顺的“温柔”中习惯于“朕即真理”;要么是粗暴,使孩子在呵斥和棍棒中学会仇视一切“教育”;要么就是放任,孩子在“自由”中疏远了棍棒也疏远了感情,养成了懒惰也养成了散漫。
  2。 家长行为不正。“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已是人人都懂的道理,但为数不少的“第一任老师”却不知不觉地以自身并不美好的言行影响着孩子。胸无大志、工作懒散、趣味低级、生活平庸、言谈粗俗、热衷赌博、沉迷色情,如此等等都是在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
   3。 家庭离异。真诚和睦的家庭,不但是孩子生活的温馨港湾,而且从教育的角度看,更是他们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良好环境。相反,夫妻经常打架吵架,无疑会在孩子 心中投下生活的阴影,扭曲他们的道德是非观念。由父母离异而造成的家庭破裂,使一些子女失去了应有的家庭温暖和教育,心灵的创伤、感情的失落、畸形的教 育,使不少孩子渐渐成为学校中的“后进学生”。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
  1。 教师的歧视。这是我在一次对“后进学生”的问卷调查中获得的“惊人”发现。相当多的“后进学生”诉说,他们从小学起就被老师冷落、辱骂,甚至体罚。这种歧 视,不一定是教师的自觉所为,但后果却是不但使这些学生丧失了自信更丧失了自尊,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