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不要控制我 >

第5章

不要控制我-第5章

小说: 不要控制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我们“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定义,就会相信他们的评价更真实。
  用别人的观点来认识自我,这种从外向内认识自我的逆向方式,只能使对自我的认识更加模糊。
  在那次购物事件中,杰克听了他父母的话后,开始相信他膝盖疼痛是不真实的,或是不存在的,“我没有受伤”,这样他将渐渐失去知觉认知。他会觉得流泪一钱不值,“我没什么可哭的”,这样他将会失去情感认识。同时,他觉得这样做很不好,“我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他将会失去对坏事的直觉。如此这般,他被教育成相信事实的另一面。
  另一个例子仍然是母亲和孩子之间的故事,但类似的争论也经常发生在成年人之间。
  有一天,我和朋友正在一家咖啡馆喝咖啡。一位女士,贝蒂,和她的女儿,苏茜,一起走了进来。女儿7岁左右。
  她们看着玻璃柜台下的各种冰淇淋。“你要哪种冰淇淋?”贝蒂问女儿道。
  “我想要香草的,”苏茜说。
  “有巧克力的,”妈妈说。
  “不,我要香草的。”
  “我觉得巧克力的更好一点。”
  “不,我就要香草的。”
  “你不应该要香草的。我知道你喜欢巧克力的东西,”妈妈说。
  “我现在想吃香草的。”
  “你怎么这么倔,真够怪的。”她妈妈说。
  随着母女俩的对话不断深入,母亲的话越来越让我听着不舒服。她的话让母女俩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对立。贝蒂只知道自己的喜好,并不知道女儿对什么感兴趣。可贝蒂的所作所为,就好像她知道苏茜喜欢什么似的。
  苏茜的个性遭到否定,她被迫忽视自我需求。她被明确地告知,她内心的想法——她自己的选择——是错的,而别人说的——妈妈的臆断——才是正确的。她还明白,真实的自我想法(想吃香草冰淇淋)并不为自己的妈妈所接受。
  贝蒂的动机是好的,她想给女儿买好吃的冰淇淋,但她实际上侵害了她女儿的精神边界。
  孩子的边界,是对一切教育开放的
  不管怎样,苏茜没有接受她妈妈的独断专行,她似乎可以抵挡这个小小的攻击。她没有被说服,她并不认为妈妈比自己更了解自己的内在想法。但是许多女孩都会屈服于父母的权威。如果苏茜的妈妈认为,她可以在女儿的爱好和选择方面拿主意,她肯定有很多类似的行为。
  尽管母亲一再坚持,但苏茜保持了自我,及对个人爱好的清醒认识,这是难能可贵的。苏茜身边很有可能有一个对她影响很深的人,他不断地支持和帮助苏茜保持自我。没有持续的肯定,一个孩子很容易接受父母的判断而放弃自我。
  一个孩子的边界是对一切教育开放的。对孩子来说,父母是神圣的。但是,这些神圣的父母,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会把孩子搞得无所适从。对特定情境的虚构和疏忽,使许多成年人自己都很困惑。
  自然本身不会逆规律运行的。即使是一棵树,也是在土地滋养、阳光维持下从内到外成长的。植物知道它们生长需要什么。并且它们自己会去寻找。它们的枝叶朝向太阳,根须则扎进泥土之中。
  孩子们也一样,期望从父母那里得到成长所需要的东西。地球的重力作用指挥一棵树哪部分“向上长”,哪部分“往下伸”。对于孩子,父母的作用也像“重力”,他们教导孩子识别真假和是非。
  杰克的父母混淆了真假。他们根本不考虑杰克的感受。随着一些看似不经心、平常的话灌入杰克的耳朵,比如“你没有受伤”,杰克被教导成不再信任自我。他逐渐学会与感觉、知觉、甚至直觉分裂开来。如果他完全丧失了自信,他就会放弃思考,不假思索地根据别人的想法,或听从别人行事。甚至他可能拒绝思考,完全地感情用事,而根本不理会自己的思想。
  贝蒂表现得就好像她知道苏茜的需要,迪克和简也表现得似乎他们明白杰克的行为和感受;他们行为的方式是相同的。他们表现得好像他们进入了孩子的精神边界,并且知道他的个性——而事实上并没有。他们没有觉得这么做有什么不妥,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注意到,自己的所作所为产生的负面效应。
  不是自己的真正感受却要被别人说成是自己的感受,这不是很荒唐吗?有谁能比我们自己更清楚自己的感受呢?如果我害怕,我自然会感到恐惧,难道会觉得愉悦吗?
  父母经常随便给孩子下定论,会使孩子失去自我
  迪克和简想做称职的父母,是什么扭曲了他们良好的愿望呢?
  他正在关闭内心体验的大门,向相反的方向敞开了一扇门――对自我非常扭曲的反映。然而,他依然存在自我,只要不受到大的创伤,他还是会了解自己的内心感受,只是对自己的想法和选择有些困惑与不安。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他们学会总结归纳自己的经历,通过思考并赋予它们不同的意义。但是,如果他们和自我“分裂”开来,他们就会失去这种有价值的技能。
  正如我们在平滑的镜子中,才能看清自己一样,当我们的个性,不加扭曲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才能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那些在养育者的培养、支持下,自由地表达自我的孩子,都可以清楚地“看见”自己。
  只要一个人给别人下定论时,扭曲现象就出现了。例如,如果我说,“我饿了,”有人却反过来对我说,“怎么可能呢,你刚吃了没多久。”他们扭曲了我的感受,我就好像站在一面哈哈镜前。
  即使我们的父母真正了解我们的内心世界,其他因素也会影响我们,使我们与自我分裂。我们会发现自己不由自主地失控。我们的家庭或者文化环境,对我们的表现和行为都起着限制作用。“你都老大不小了。”“不要做得太过分。”“坚强点。”
  所有的分裂只是个程度问题。下面是一些孩子被反向的定义限制了人生体验和阻碍自我认识的例子:
   人们认为女孩应该是“乖巧”的,而男孩则被认为应该“有点淘气”。如果一个女孩不跑不跳、不乱攀爬,大家就会说她像个女孩子。一个男孩如果又跑又跳、爬上爬下,人们就会说他像个小子。 
  在童年,我们依靠别人的反映来了解我们内在体验。当别人确切表达的时候,我们学会了描述和接受它们。例如,有人很同情地对我们说:“看起来你好像受伤了,让我瞧瞧。”实际他是在对我们的体验下结论。这样我们就能清醒地了解内心感受。否则我们就不知道如何理解自己的感受,我们甚至会把虐待当作正常的事。
  我有这样一个客户,他并未丧失自我,但很忧郁。当他搞清楚经常辱骂和殴打自己的父母,其实是在控制他时,他才明白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情绪。虽然以前他并不知道自己遭受了侮辱和虐待,但他在自我感觉上从来都是畅通无阻的。和杰克不一样,他很清楚自己的感觉,即使是伤感。
  他是个极端的例子。他的童年时代十分孤独,以至于他不知道如何分辨对错。他一直处于“当局者迷”的状态中,没有机会认识到什么是错的,就这么过了30年。他说,“我刚开始明白我是怎么成长起来的。”
  “你是如何长大的呢?”我问。“父母不让我呆在家里,我就住在工棚,还要去干活。那时我只是个孩子,我怎么可能有别的想法呢?我以为这都是理所当然的。”
  “我知道我需要许多调整,但我的内心已经被触动。我无法形容这种感觉。我知道我能够去爱,并且也有人爱我,因此我知道我会最终把握住真正的自己。” 
  主动式人格分裂——孩子被迫与自我感觉决裂 
  除了被动走向人格分裂之路,人们还可能自己主动分裂。
  当父母不断给自己的孩子下定论,孩子就要忍受长期的被排斥感。这种折磨是如此痛苦,而孩子希望被接纳的情感是如此强烈,所以孩子努力效仿父母的行为,以期得到父母的爱和认可。如此,孩子将放弃自我感觉,这不仅是为了逃避被排斥所带来的痛苦,更为了被他们那些感情不外露的父母所接纳。
  男孩子更倾向于模仿那些感情内敛的男人,就像影视中那些“有泪不轻弹的”男子汉。同样,如果有人告诉他直觉是“女孩子的专利”,他就会忽略自己的直觉。他会以自己的父亲为榜样,学习男子气概;如果他的父亲不在乎身体上的痛苦,他也会努力照着父亲的样子去做。
  就这样,孩子慢慢与那些通过感觉、直觉和知觉而来的信息割裂开来。即使孩子长大成人,他们父母的影响,仍然迫使受折磨者不断地失去认知能力。
  有一次我和一个人交谈,他很严肃地问我,“痛苦和恼怒有什么区别?”
  这个男人希望改变自己的脾气,因为当妻子打电话、做家务或其他的事情时,只要他觉得妻子没有关注他,就会对着妻子大喊大叫。他自我分裂得很厉害,因为当妻子离开他的时候,他却连痛苦的感觉都没有。他就是这样的人,从童年开始,他就不允许为失去的东西而伤心。事实上,他惟一明确的感觉就是恼怒。 
  创伤导致的人格分裂
  除了被迫自我分裂(受教育的自我分裂)、主动自我分裂(自己进行的自我分裂),以及因为疾病和意外带来的精神上的伤害之外,我们还会因为创伤丧失自我认识。
  当感觉和知觉处于极度痛苦时,我们可能会失去认知能力,这样的情况会自发地产生。只要是难以忍受的事情,给我们的情感上带来巨大伤害,而这样的事情无处不在。
  这种情感上的冲击,是一种精神上的打击,超出了我们的承受能力。我们只能记得这种事情的零碎片段。随着时间的流逝,多数事情可以被认知,我们也能应付这样的状况了。但是如果我们经受的,是频繁不断的创伤,一旦想起这些不愉快的事情,我们就会感到内心紊乱,浑身不自在。
  女孩子不常被锻炼成失去感觉、知觉、直觉和思想,因为我们的社会允许女性运用所有这四种功能。她们可以拥有感觉,很多人都认为哭和情感外露,是女性的专利而不是所有人的特质。同样,女性也可以拥有很宽广的知觉体验,她们的知觉灵敏而细致,她们对创伤极为敏感。她们也可以按直觉行事。此外,人们也鼓励她们动脑筋(思考功能)。实际上,在美国,这些年来上大学的女性要多于男性。所以,女孩子并不像男孩子那样会主动放弃某种功能。
  所有女性的自我分裂,起作用的往往是某种创伤。这种创伤是如此深刻和持久,使她们不得不选择与自我决裂。当然,这种深度的创伤也常常给男性带来痛苦。例如,有过战争经历的人,往往要长期忍受着周期性创伤带来的痛苦。
  文化环境导致的人格分裂
  我们的一生中,自我感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但这个自然过程也受到文化信仰的限制。
  那些和你相处的人,以及你周围的文化环境:故事、传说、制度、教条和传统,都会给你定位,就好像除了你自己,别人都知道你是谁,你应该怎样。
  在很多人的一生中,自我分裂是占上风的。有的人不但放弃了感觉、知觉、直觉和思考,还深受鼓励分裂的集体价值、传统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