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不害怕的世界 >

第4章

不害怕的世界-第4章

小说: 不害怕的世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假如我们能够跳出游戏,忘记角色,摘掉面具,那么虚假的自我便会不堪一击,恐惧也将不复存在,而真正的关注之心和爱心便会应运而生。只有这样才能治愈伤痛,才能带给我们持久的平和心境,这才是我们每个人梦寐以求的生活状态。

  有人在吗?

  大部分时间,我们都在玩一种相同的游戏——“让我们假装”。这个游戏对我们的生活和人际关系,特别是人际沟通产生了严重影响。我们会说,让我们假装你没有说那些话而我也没有听见你说;让我们假装一切都没关系。我帮你掩饰,你帮我隐瞒。从表面上看,这种做法让我们感觉安全、放心。然而,虚假的伪装却夺走了我们真正的生活。如果有访客敲响我们的家门,大多数时候却没人在家。生活在一个难以找到真正愿意聆听、回应和关心之人的世界中,将是多么令人心惊胆战啊。而真正能治愈我们内心的恐惧、孤独和绝望的灵丹妙药就是:找到一个真正在家的人,同时我们自己也要在家。

  所有人刚刚出生的时候,都带着快乐,满怀好奇,充满力量,渴望生活。每个孩子都与众不同,有独有的曲调要唱,有特别的知识要学习,有特殊的挑战要面对,有独特的天赋要展示。每个人降临到这个世界,都怀着惊异的目光,他们无需知道前面等着的是什么。他们尽情享受着每时每刻,饿了就要吃的,孤单了就要得到爱。每个孩子都以独特的方式对自己的内在需求作出回应,与世界互动。在别人开始对他们指手画脚之前,在家庭、社会、民族和宗教等因素入侵之前,小孩子都有一种天生的直觉,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可以给别人什么,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他们就是生命的挚子,是宇宙的一部分。由此,他们也才有了归属感、安全感和幸福感,相信自然会赋予他们生活奋斗所需要的一切。这才是最幸福完美的人生状态。

 随着时光的流逝,孩子逐渐长大,与外界的交往逐渐增多,但是他们内心那种自由自在的感觉却渐渐淡化了。他们的心理产生了变化,不再把世界当作安全、依靠和充实之所,而是认为它处处与其作对,要想得到属于自己的东西,他们必须与外面的世界进行殊死搏斗。他们开始感到恐惧、焦虑和害怕,觉得自己本身某些地方根本就不对劲;觉得自己不招人喜欢,不够好,缺乏归属感。这些错误观念可能会伴其一生,最基本的意思可以归纳为:这孩子这个样子就不能得到爱,不能被人接受。如果要在这个世界安全地生活,他们必须赢得别人的爱和认同,必须变成另一个人,一个合时宜的、会取悦别人的人。实际上,许多人一生都挥之不去的恐惧就根源于这种观念,它让我们逐渐远离原本的完整性和智慧。戴着面具生活,我们必然会失去赖以支撑的根基,整个世界将会摇摇欲坠,虚幻模糊、危机四伏。

  失去了童年时代真实自然的自己,我们开始对现在的自己感到羞愧,产生罪恶感和愧疚感。我们必须掩饰,必须隐藏,必须从那个安全的、富饶的、本来属于我们的地方放逐。与此同时,我们也会模模糊糊地意识到自己似乎不知不觉违背了生活的某些基本规律,却弄不清究竟是什么。我们总是对自己妄加评论,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已经迷失了真正的自己。我们真实的状态和精神以及赖以生存的根基已经离我们而去,生活变成了充满危险和痛苦的挣扎。恐惧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使我们觉得自己无法面对挑战,因为我们已经失去了天生的、真正的自己。

  我们大多数人并未意识到自己主动或被动地远离了真实的自己。为了掩盖自己的赤裸,我们创造了一个虚假的自己,但这样的生活令我们终日心惊胆战,害怕被人看透,被人揭穿。我们生活在痛苦之中,担心别人会发现我们的真正面目,发现我们差强人意或者弄虚作假。其实这种恐惧才是导致大部分恐惧的根本原因之一。

  这种害怕被人看穿,遭人拒绝的恐惧在恋人之间和工作场所表现得最明显,因为此时的我们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希望表现得好,合时宜,能够满足别人对我们的要求。为了能够做到这些,我们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听从了蛇的引诱,接受了恐惧的诱导,听信了它的谎言,朝着危险的方向发展。

  当然,这种事终有一日会事与愿违,产生反面效果。虚假生活的压力、憎恨和绝望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没人能一直坚持承受。最终,它会导致惊恐、反叛行为、疾病、愤怒以及各种形式的反抗。只有接受真实的自己,真实地生活,我们才能获得必须的基本的力量和智慧。无论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无论事态如何发展,只要我们拥有自己,便拥有了解决一切问题的固有能力。只要我们勇敢地做真实的自己,等待我们的将是无穷的才能和智慧。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态,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者,若是而已。

  ——老子

  寻找真实的人

  接下来,我们进一步分析人们为什么要强迫自己戴上面具,在别人面前演戏,欺骗自己,欺骗他人。还有什么原因使人们要遮蔽自己,逃避他人,制造一个虚假的自己?

  关于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曾经有个故事,说他提着灯笼在大街上寻找真实的人。这位哲学家极有可能很难找到一个符合要求的人。显然,即便在古代,人们也非常渴望发现真实的人,但可能性却极小。这个故事生动地表现了恐惧对我们的控制,它在我们身上编织的网多么结实。由于害怕自己,我们也害怕责备、遭拒、嘲笑和羞辱。适应潮流的力量非常强大,我们许多人已经认识到,如果自己与众不同,便会麻烦缠身。而许多人确定自身价值的方式便是将自己与他人进行对比,如此一来,他们实际上是从他人的视角来认识自己,变成了自己都不认识的物体和陌生人。

  通过他人的视角认识自己

  玛利亚感到烦躁不安。无论丈夫给她买什么礼物她都感觉到不如闺友老公买的好,要么是包装没人家的精美,要么是价钱比人家的便宜,要么是仓促之间买的。而玛利亚的闺中密友劳拉的老公却不是这样,他总是花很多时间、金钱和精力给妻子挑选礼物,而且买的次数也比玛利亚的丈夫多。不知不觉,这件事产生了严重的后果。玛利亚不仅与劳拉产生了摩擦,而且开始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丈夫送给自己的礼物。这些礼物不仅没有表达出丈夫的爱,反而开始削弱她对自我价值的评价。玛利亚认为,这些礼物说明了丈夫没有善待她,她不值得丈夫关心。

  玛利亚完全生活在虚假的阴影中,以一个注定要分崩离析的自我为基础。她通过对比别人来认识自己,需要那些礼物认同自己的身份,需要朋友承认她在丈夫心目中的重要性以及他对她的爱。玛利亚的身份认同完全以外部条件为基础,完全依赖别人不断变化的行为和反应。然而,她却完全忽略了一些基本的事实:她的丈夫深爱着她,而她也是一个非常可爱、值得爱的女人。

  虚假的自己

  如果我们活的是虚假的自己,就往往会把别人的反应、别人的话当作事实,反而忽略了自身真实的感受。我们认为别人的想法是对的,却怀疑自己的感觉和反应。在这种生活状态下,我们逐渐失去真实的、有意义的东西,成为恐惧袭击的目标。我们能在别人的现实中坚持多久?我们能赢得别人的赞许吗?有一天我们真的会成为一无是处的人吗?别人得知真相之后会看不起我们吗?这些深刻的问题不断地折磨着我们,无情地吞噬着我们心境的平和。

恐惧告诫我们要融入别人的现实,否则我们就会感到羞愧,遭到抛弃。然而,这些都是弥天大谎,事实恰恰相反。我们应该脱离别人的生活,承认自己是谁,与自己保持密切联系,做真正的自己。越是这样,我们的生命才会变得越来越顽强,越来越鲜活,越来越有价值,而恐惧则对我们越来越束手无策。

  虚假的自己终日紧张兮兮、戒备森严、疑神疑鬼,总是担心被人揭穿。它内心空虚、傲慢自大、妄自菲薄。从本质上看,虚假的自己破坏性极强;它尖酸刻薄、牵强做作、控制欲强,喜欢发号施令;它无法区分什么是对我们毫无作用的,什么是真实重要的。虚假的自己贪得无厌,往往作出错误的决定,拒绝面对事实。除此之外,它还需要别人大量的赞许来麻痹自己,才能勉强度日。

  无论抹了多少粉、化了多少妆,做了多少整形手术,戴了多少首饰,穿了多么时髦的衣服,开了多么名贵的车,虚假的自己从心底里仍旧觉得自己丑陋不堪,痛恨自己,也仇恨别人。它心里十分清楚,自己是虚假的,是不真实的,因此它最关心的是如何自保,如何阻止真实的自己破茧而出。

  对于这种同伴,我们为何还要留恋不放呢?

  但我们就是不愿放手。我们紧紧抓住虚假的自己,把它看得比性命还要珍贵。虚假的自己使我们承受焦虑、无助和困惑的折磨,迫使我们放弃一段感情;它逼迫我们寻求别人的认同,亲近那些认同我们的人,躲避跟我们说实话的人。但是,所有的一切都无所谓,我们都不在乎。实际上,虚假的自己并不知道自己是由别人操纵的木偶。

  无论是恐惧还是恐惧衍生出来的虚假的自己,它们在恋爱阶段表现得特别活跃。对为数不少的恋人来说,初识的头几个月是最为甜蜜的时光,因为他们不仅幻想着对方的迷人之处,同时也验证着对方的幻想,向另一半展示自己最美好的一面。他们实际上变成了另外一个人,隐藏了真正的自己。当然,这种状态至多只能延续几个月时间。通常情况下,交往六到九个月以后,恋人们其他的本性逐渐开始显现,于是许多人会说,“我也不知道原来的爱情跑到了哪儿”或者“我爱你,但是已经没有了谈恋爱的感觉。”

  实际上,并不是他们的爱情跑了,而是那个虚假的、幻想中的自己逐渐开始幻灭。虚假的注定无法长久存在,当这个人的其他本性开始显现的时候,原本以为的那种爱情通常会烟消云散。

  查尔斯对医生说:“我简直要崩溃了。我一直深爱着弗朗辛,但她身上现在表现出的东西我原来根本就不了解。我又吃惊又害怕,觉得整个世界好像都要塌了似的。”

 医生的解释是:“你根本不曾爱过弗朗辛,你爱的只是自己对她的幻想。只有当你彻底了解弗朗辛,并且依然爱她的时候,你才能说自己真正爱她。”

  当然,查尔斯和弗朗辛之间的关系绝不仅仅是两个幻想中的自我产生的沉醉和迷恋。一个幻想爱上了另一个幻想,但双方都害怕被对方发现真实的自己。

  安德里亚喜欢跟托尼跳舞。在长岛一次专为四五十岁单身男女举办的派对上,两人初次相识,跳舞非常默契,跳了一个晚上。次日一早,安德里亚的朋友们便纷纷向她道喜,祝贺她找到了如意郎君:托尼英俊潇洒、气宇轩昂、舞姿迷人。而安德里亚也为此激动不已,开始幻想与托尼未来的幸福美好时光。

  可是,一个星期过去了,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