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普通心理学 >

第59章

普通心理学-第59章

小说: 普通心理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加到简单的感觉上。”

    其它学者的实验,表明把间脑以上的脑结构全部切除而失去皮层控制的动物,出现“假怒”。凯仑引用了这一结果,认为这是丘脑部位冲动释放引起的强烈的情绪反应。凯仑已经涉及情绪的定位因素。他用药物使低级中枢从皮层的控制下释放出来,被试出现笑和哭的情绪反应。凯仑根据这些事

 387

    ·283·普通心理学

    实,认为詹姆士主张情绪无特定的脑中心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但是凯仑的丘脑学说也是不完善的。有的学者指出给已去皮层的动物切除全部丘脑之后,怒反应仍然存在,而只有当下丘脑结构被切除后,情绪反应才消失;同时如果情绪反应是由于丘脑机构从皮层抑制下的释放,那么排除皮层抑制的来源就应当产生连续、持久的怒反应,但是实际上发生的怒反应是暂时的,而不是连续的;而且,怒反应也可以在刺激下丘脑、大脑皮层,甚至小脑时发生。这些事实都不能用皮层抑制的释放来解释。

    凯仑的丘脑学说强调了大脑皮层对丘脑抑制的解除是情绪产生的机制,但是他却忽略了外周性变化的意义,以及大脑皮层对情绪发生的作用。

    (二)下丘脑许多研究已经确证了下丘脑在情绪形成中的作用。下丘脑的一些核团已被认为是在许多不同种类的情绪性和动机性行为中是主要的。背部下丘脑对产生怒的整合模式是关键的部位,如果这个部位被损坏,被试只能表现出一些片断的怒反应,而不能表现协调的怒模式;如果下丘脑未被破坏,在它的上部的脑组织无论去掉多少,被试都仍能表现有组织的怒模式,甚至把被试的脑在下丘脑以上全部去掉,仍能得到这些行为模式。

    本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期,欧德(J.Olds)和米尔纳(P.Milner)倡导的用埋藏电极的方法进行“自我刺激”的实验,提出在下丘脑、边缘系统及其临近部位存在着“奖励”和“惩罚”中枢,有的著作描述为“快乐”和“痛

 388

    普通心理学·383·

    苦“中枢。当刺激这些部位时就会产生愉快的或不愉快的情绪。实验是这样装置的:在实验老鼠的脑的相应部位埋藏着电极,另一端与一连接电源开关的杠杆相联。

    当按压杠杆时,微弱的电冲动就可以传达到脑。实验结果说明,当老鼠学会按压杠杆从而得到电刺激以后,它就不断地去按压杠杆以得到刺激。当电极安在背部下丘脑时,老鼠按压杠杆的频率高达每小时五千次,它们可连续按压15至20小时,直到精疲力尽,进入睡眠为止。

    这些部位被标示为奖励或快乐中枢。

    具有这样效果的部位在下丘脑,边缘系统和丘脑许多部分都存在,其中以下丘脑最为明显。对另外一些部位,动物会按压杠杆去截断电刺激。

    这些部位就被标示为惩罚或痛苦中枢。

    把这样的刺激运用于病人的报告显示,病人好象也喜欢这种引起愉快感觉的刺激;当给予刺激时,他们出现高兴和微笑,并愿意去按压给刺激的杠杆①。

    (三)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网状结构在情绪的构成中起着激活的作用,它所产生的唤醒(Arousal)是活跃情绪的必要条件。它可以降低或提高脑的积极性,加强或抑制对刺激的回答反应,人的情绪色彩和情绪反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网状结构的状态。

    林斯里(D.B.Lindsley)基于大量脑电图的研究,系统地阐述了一个情绪的激活学说。这个学说突出了网状结构的作用。

    他认为从外周感官和内脏组织来的感觉冲动通过传入神经纤维

    ①见克雷奇等:《心理学纲要》,第22单元,专栏22.3。

 389

    ·483·普通心理学

    的旁支进入网状结构,在下丘脑被整合与扩散,兴奋间脑觉醒中枢,激活大脑皮层。激活的作用包括一般的警戒和注意,以及去行动或促使去反应,也包括情绪的被激活,使感情的冲突尖锐。

    所以网状结构的作用在于产生唤醒,是产生情绪的必要条件。

    近年来总结关于情绪唤醒的神经心理学研究,若坦堡(Rou-tenberg)

    设想有两个唤醒系统。

    第一个是网状结构发放系统,这个系统保持有机体的唤醒并组织有机体的反应;第二个是边缘系统,它能控制某些与诱因有关的刺激引起的反应。这两个唤醒系统是互相抑制又互相关联的。

    边缘系统位于前脑底部,它之所以称为边缘,是因为它环绕着脑干形成一个边界,围绕着、并延伸到大脑的全部领域。边缘结构包括扣带回、海马回、眶岛颞区和皮下细胞站:杏仁核、隔核、下丘脑、丘脑上部、丘脑前核和基底神经节的一部分,以及松果缰和脑垂体。

    边缘系统的主要部分重迭在下丘脑之上,调节着植物性神经系统,诸如探究、喂食、攻击、逃避等活动,因而调节着与有机体的天然需要相联系的情绪的机构。

    1937年,帕帕兹(J.W.Papez)系统地阐述了一个包括情绪行为与情绪体验的复合神经机构,即帕帕兹环路(The

    Circuit

    of

    Papez)。

    这个环路的主要结构就是边缘系统。

    按照帕帕兹的设想,情绪过程建立在海马,当海马被刺激,冲动通过胼胝体下的白色纤维,接力到下丘脑的乳头体。从下丘脑

 390

    普通心理学·583·

    到丘脑前核,回到大脑的扣带回,再回到海马和杏仁核,完成了这一环路。这些结构定位在中皮层和古皮层。通过扣带回兴奋影响大脑皮层,并在这里把情绪色彩附加在意识体验上。

    实验证明损伤边缘叶的不同部位,可以增强或降低老鼠学习避免电击的能力,使动物驯服或凶猛,影响一些动物的育幼行为等,所以边缘叶有些部位可能与保存种属的情绪和行为有关。帕帕兹证明扣带回是有机体的动力警戒部位,能引起有机体的警觉和注意,使经验带上情绪色彩。上述环路是中枢情绪机构,情绪行为和情绪体验都整合在这个机构里。

    边缘系统的功能虽然还不清楚,但是有些研究成果值得引起心理学家重视。美国哈佛大学威·斯维特(W.Sweet)和维纳·马斯克(V.Mask)基于神经学检查和癫痫发作史,诊断有些凶暴行为病人的脑病变似乎常常在边缘系统的杏仁核。他们给两个这样的病人作杏仁核毁坏性损伤之后,病人的凶暴情绪行为已经在手术后二年到四年中未再发生。

    ①

    麦克林(P.D.MacLean)在本世纪四十年代末研究了并扩展了帕帕兹的情绪理论,提出了“内脏脑”的概念。

    麦克林的“内脏脑”就是嗅脑。但是它不仅与嗅觉发生联系,而且与内脏感觉发生联系。内脏脑所占据的中皮层部位调节着所有的感官和内部器官,并通过下丘脑调节表现在怕、怒等情绪中的内脏反应和骨骼反应。

    中皮层是生物进化中,老与新之间过渡的脑。兴奋从中皮层转换到大脑皮层提供意识的感情成分。麦克林认为情绪

    ①克雷奇等:《心理学纲要》,第22单元,专栏22.4。

 391

    ·683·普通心理学

    过程是被皮下机构调节的,而评价、认识等过程则是大脑皮层的机能,只有大脑皮层能评价经验的感情性质,并组合这些情绪为怕、怒、爱或恨。大脑皮层促成感情体验,下丘脑促成情绪表现。这样的观点已为一般人所接受。

    (四)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皮层下部位以及整个有机体的最高调节器。

    情绪、情感的多水平的中枢在皮层下各部位,同时与大脑皮层的调节是密不可分的。

    大脑皮层可以抑制皮下中枢的兴奋,于是它直接控制情绪和情感。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把情感与大脑皮层动力定型的建立联系在一起,他认为暂时神经联系系统的维持或破坏使人对现实的态度发生改变。他指出,“应当认为,在建立和维持动力定型的情况下,大脑两半球的神经过程是符合于我们通常称为两种基本范畴的情感的东西的,即积极的与消极的情感,以及由于种种情感的组合或不同的紧张性而发生的一系列的色调的变化。”

    ①

    动力定型这一概念从心理学的意义上来说,可以理解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系统,这个系统的建立、发展和改变受当前事物和过去经验的影响,与人的愿望或意向联系着,因此它是情绪、情感的机制。

    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M.B.Arnold)在本世纪五十年代提出情绪与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评估联系着。她给情绪下定义为:情绪是对趋向知觉为有益的、离开知觉为有害的东西的一种体验的倾向,这种体验倾向被一种相应的接近或退避

    ①《巴甫洛夫选集》,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285页。

 392

    普通心理学·783·

    的生理变化模式所伴随。这种模式在不同的情绪中是不同的。

    ①很明显,她强调了来自外界环境的影响要经过人的评价与估量才产生情绪,这种评价与估量是在大脑皮层上产生的。

    情绪是由这种评定引起的,例如,在森林里看到一个熊引起恐惧,而在动物园里看到一个关在笼子里的熊就不产生恐惧。

    这个区别明显地在于对情景的认知和估价。这种估价的实质是刺激情景对人具有什么意义,它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愿望或渴求。

    阿诺德阐明她的理论时,是把大脑皮层与皮层下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她认为情绪反应包括机体内部器官和骨骼肌的自主变化。她和詹姆士—兰格学说一样,认为对外周变化的反馈是情绪意识的基础。她和詹姆士—兰格学说的不同之处在于:詹姆士—兰格的反应序列为“情景→机体表现→情绪”

    ,而阿诺德则认为这个序列应当是“情景→评估→情绪”。

    由于阿诺德认为情绪的来源是对情景的评估,而认识与评估都是皮质过程,因此,皮质兴奋是情绪的主要原因,阿诺德的学说称为情绪的评定一兴奋学说。

    阿诺德的情绪学说:感受器的刺激(R)输送不同的冲动,通过丘脑(Th)的感受接力站(SR)

    ,通过通路Ⅰ到达大脑皮层(C)。在皮层水平,情景被估价(EV)

    ,一种特殊的态度,诸如怕(F)或怒(A)

    ,在这里形成。皮层态度通过通路2输送一种冲动的模式,达到丘脑中心的交感神经系统的接力站(SNS)

    ,或通过

    ①见P.T.Young,Feeling

    and

    Emotion,ln

    B.B.Wolman,Handbook

    of

    General

    Psychology。

 393

    ·883·普通心理学

    通路2′达到付交感神经系统的接力站(PNS)

    ,或二者兼有。

    于是兴奋发放到血管(BIV)和内脏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