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妙法莲华经大意_净空法师共66会 >

第101章

妙法莲华经大意_净空法师共66会-第101章

小说: 妙法莲华经大意_净空法师共66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希望自己成就,识又不能舍,完全凭著感情用事。过去无量劫修到今天还是这个样子,从今天起再修无量劫还是这个样子,不会有什么太大改变的,这点诸位一定要提高警觉。
  如果说是你有改变的话,无量劫到今天你应该有改变,你改变在哪里?想想我们这一生的修行,前生跟这一生一样,再前世跟这一生又是一样,生生世世没有两样。这个佛法道理你要是真正入进去,你就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不会说是我这一生比过去进步了一些,来生大概比这一生又要进步一点,那是什么?那是你的虚妄分别、妄想,不是事实。你要读大乘了义经典,你就会懂得这个道理,经典里面佛给我们讲的比喻,譬如千年暗室是一灯能明。千年暗室就是比喻我们在无明里头,智慧一开无明就没有了。千年黑洞没人去过的,里头黑暗的,黑暗这么长久,点一盏灯就照明,所以一盏灯就照明;换句话说,我们自无始劫以来这个灯没有点燃。所以一直到今天还是漆黑一团,还是黑暗的,不是光明的,这个道理在此地。我们这个灯,智慧之灯为什么不能够点燃?这个事情不在别人而是在自己。换句话说,自己有的时候道理懂得了,懂得了不肯做那没办法。古人所谓的「看得破,忍不过」,这个话是不是真的?给诸位说,未必是真的,为什么?真正看破的人他必定能做到,做不到的就是没有看破。佛法这个法门,世间学说里面讲的,「知难行易」,这是一点都不错,知难行易。
  行,实在真是反掌之易,你看《楞严》里面讲的「歇即菩提」,一个字!回头是岸,这一回头你就成佛,所以行易。难在哪里?看破难,放下容易。诸位必须要晓得,佛住世所示现的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这就是告诉我们知难。佛在世的时候,我们从经典记载去看去,佛没有领导我们去打个佛七,也没有领导我们去打个禅七,似乎佛不重视修行。经典里面一再劝我们要修行,这个行是自己的事情;换句话说,理论你通达,方法你明了,这是真正看破,这个修行是自家的事情,修行修个什么?放下而已。所以菩萨法里面,以一个布施就把八万四千法门统统包括。你们去念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讲义》,他说得很清楚,八万四千法门归纳起来不外乎六波罗蜜,六波罗蜜再一归纳不外乎一个布施。布施是什么?布施就是放下,就是《楞严经》里面讲的歇,「歇即菩提」,这是我们应当特别注意的。所以修行一定要以智慧为基础,不能感情用事。
  【此佛亦以慈悲智行合成者。所谓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也。】
  妙庄严王菩萨他所遇到这个佛,就是云雷音宿王华智佛也不例外,唯有『慈悲智行』,才能够破坚固的我执而成佛道,这就是真正的妙庄严。所以慈悲一定要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上,没有智慧给诸位说,就没有慈悲。在佛门里面有个俗话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这两句话是说什么?没有智慧的人错用了慈悲,慈悲没有得到正用。由此可知,学佛的人,第一个要求的是什么?智慧,般若波罗蜜。好像盖房子一样,慈悲是第一层楼、第二层楼,智慧是地基。这个房子没有地基,你的房子盖不成功,你盖起来会倒塌掉的,智慧是基础。智慧从哪里来?智慧从定当中来的,定从哪里来?定从戒里头来的,所以这些道理不能不懂。为什么小乘它的修学就是在戒定慧三学,到大乘才有慈悲喜舍、才有种种方便,为什么?它智慧开!大乘它所以在小乘之上,就是它以小乘为基础,真正开了智慧才能修大乘法;智慧不开,修大乘法就会造很多罪业,这是我们不忍心称说的。你想想古人所讲的,「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你仔细去想想这两句话;再看看我们现在这学佛的,无论是在家、出家,无论是中国、外国。然后你就明了,今天学佛之所以不成就的病根,在什么地方,智慧没开,心不定,心不定就不会有智慧。心要如何定?把心里拉拉杂杂的东西统统要放下,你心就定。你心里面还有放不下的东西,你就得不到定,世间法统统要放下,佛法也只能够取一门。
  有些人一门不甘心,这怎么办?我也是学的方便法,一门不甘心,你跟一个老师学这也行。譬如说你跟莲池大师学,莲池大师虽然不住世,《莲池大师全集》里面有二十几样东西,你一生就专门研究莲池大师,就等於说跟他老人家一个人学,真有成就。为什么?他所讲的那些经论一个人讲的,一个思想、一个路线有利益;《蕅益大师全集》有五十多样东西。所以古来这些祖师大德们,你找一个人你跟他学,这个会有成就。你跟著一个人学,那这一个人的这些经典注疏都要背诵,这才真正是私淑弟子;如果不能背诵这不叫真正学,这不是真学。所以我也常常在外面提倡办佛学院,办佛学院的课程取一家的课程,譬如说用圆瑛法师的,圆瑛法师大概有三十几样东西,佛学院所有的课程都用圆瑛法师的注解。这是学什么?一家之言,一个思想、一个方向、一条路子,不至於错了方向,这是不得已的方便法!古人的长处,就是学一部经,跟一个老师而学一部经,真正是一经通一切经通,他为什么能通?他能放得下。我们今天不能通的时候,放不下;换句话说,戒定慧里头没有基础。
  说到这个地方,这就问我们现在很想修戒,没有人给我们讲戒,你要求别人为你讲,这一辈子都没有指望。为什么?今天没有地方讲戒了,不但没有地方讲戒,我过去讲《禅林宝训》,都有人提出警告要找我的麻烦,要来修理我。意思就是不准讲,谁敢讲?只要你把握著戒律的精神,戒就圆满,戒律的精神是什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什么叫做恶?凡是对自己有利益的,就是恶;什么叫善?凡是对别人有利益的,就叫善。但是这个利益佛经里头讲得很清楚,对别人的利益,今世有利益,来世还有利益,再来世还有利益,永恒的利益这叫真利益。如果对现前有利益,来世不得利益,这个不叫利益,这不是真善。所以真善是生生世世都得利益的,这才叫真正的善,劝人念佛,劝人读诵大乘发菩提心、修菩萨道,这是善中之善。印光大师对於这个事情了解得很透彻,尤其是对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他老人家所提倡的《了凡四训》、《感应篇》。我们今天学佛的人,对於印祖所提示的,因为他是个祖师,人家也不大敢反对他,虽然不反对,口头上不反对,心里不服,心里面不以为然。这个不以为然就是他自己没有见道,还是有偏执,认为什么?《感应篇》是道教的,不是佛教的。还有什么?佛与道界限之分,还有这个分别,这就是自己不圆融。《感应篇汇编》那个注解,你们仔细去看看,这个注解是以大乘佛法的理论,以及儒家、道家的理论来注解的。换句话说,用佛法注解的那就是佛经,那就是戒律,祖师叫我们学,为什么不学?
  民国初年定海县的知县,请印光大师到定海县去讲经,印光大师口才不怎么好,但是他派了一个代表去,自己本人没有去,派了一个人去讲什么东西?指定去讲《文昌帝君阴骘文》,你看《安士全书》里头一篇,那篇东西道教的。人家请法师,那个时法师在普陀山,普陀山请法师来讲经,法师派个人去讲《阴骘文》,你们想想什么意思?讲佛经不好吗?讲佛经不是功德很大吗?尤其是讲大乘经典功德很大。如果听的人听不懂就没有利益,就没有功德,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什么叫功德?别人听懂明白了,照这个去做,自己真正得好处这叫功德。你这个大乘经典讲了人家听不懂,人家没办法照做,听了等於没有听,那有什么功德?好像这个印经,现在大家是一窝蜂的印经,印经功德很大。印经功德大也就跟赌博一样下的赌注,如果你印的这一千部经没有人看,送出去了,人家都束之高阁,放在那个地方没有人看,你这个赌注就蚀了本,输了。如果你印这个经马上就有人看,有很多人从这个经里得到好处,在这经里开悟,依照这个方法修行,这个功德就大。
  所以我们图书馆从法施会以来,我们所印的经两个宗旨,不是随便印。第一个就是我们所讲经用的本子,我们要讲的经我们印,这很有功德。为什么?印了之后有那么多人在听经,印了之后就把它宣讲,不至於白费,这个功德很大,它有人听,有人在接受,有人在研究。第二种就是绝版书,真正是好书,我们为了保存版本。我们印经是这两个方向,不是盲目在那里印,不是人家说印什么我们就印什么,我们不干这个事情。譬如说这次我们印《法华经大成》,这是保存版本,这是个绝版书,在台湾找不到第二部,在大陆上恐怕也找不到。所以这个经印得有价值、有功德,是保存版本。如果将来我们有机缘,把这个经再讲一遍,那这个功德就非常殊胜,所以这叫真正的功德利益。其次譬如像我们这边流通录音带,功德无量,远方的道友没有机会来听,我们能够发心把这个东西提供给别人,这是无量的功德利益。所以像这些情形,我们都要晓得、都要明了。有些地方我们就不要念了,诸位自己能看得懂就自己去看去,咱们为了节省时间起见。这个底下讲:
  【久修菩萨所行之道者。出世大慈大悲。非旷劫植因。莫能成就也。】
  这几句话就是告诉我们,学佛要经过长劫;换句话说,我们要有恒心、要有长远心,认真的去修学。这好的老师、善知识他的教学,就看学生修学的是不是认真?果然认真,这里面只要有一个学生认真学,他就乐意教。所以你看佛经里头启经的时候,一定有一个当机者,这个当机者是什么?他大慈大悲,他发心来认真学。认真学是什么?佛就讲经,别人都是旁听,那些人都不认真,不认真旁听也能得一点受用。如果没有一个启请的人,好了佛不讲,所以这个当机者是菩萨大慈大悲。现在在学校里教学就是没有当机者,没有当机者变成一个什么情形?变成敷衍。老师来上课为了什么?为了拿薪水、拿钟点费;学生来上课为了要学分,为了要成绩。所以教的人也不认真,学的人也不认真,老师到时候客气都给你及格,多给你点分数!就变成这种情形,彼此互相在欺骗,成了这么种情形。真正的教学那个情形不一样,一个人也教,也是认真的教。
  由此可知,这个修学有没有成就完全决定在自己。我们图书馆成立以来,你看看我们也在外面请过老师,请过教英文的,请过教日文的,现在明乘法师来教梵呗,为什么教教都没有了?没有人学,没有一个认真学的。我们请过张居士到此地教文学,真正是文学家,大学名教授,没有一个人认真的学,灰心,不来了。所以有一个人认真的学,他每次来上课也有很多人,他不认真他来旁听,这一个认真学的就是佛经里面讲的当机者,老师来针对的对象就他一个人,其余人旁听。你们看看,明乘法师在我们这里教梵呗,大概也泄气,也没有意思,你们想想为什么?不认真,没有一个认真的学。他当年学的时候好苦,从十普寺到山佳,他是跟旭强法师学的,风雨无阻,跑那么远学个一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