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妙法莲华经大意_净空法师共66会 >

第20章

妙法莲华经大意_净空法师共66会-第20章

小说: 妙法莲华经大意_净空法师共66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品也是这样的情形,前面所讲的三乘、一乘,佛在过去以及在法华会上所演的,可以说是甚深之方便。根性已经成熟了的人,对他来说不是个难事情,他一听就能够觉悟,能够领解,领是说领纳,解是理解。可是中根的人免不了还有疑惑,於是佛不得不以浅近的比喻,来教导中根之人。在这品经里面具足了四悉檀,这是大家要晓得的,这个悉檀翻作中国的意思叫遍施,遍是普遍,施是布施,四种遍施,普遍的布施。诸佛说法都不离开这个原则,菩萨效法如来,当然也是守住这个原则。四悉檀里面第一个叫世界悉檀,简单的说,就是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真正是菩萨所在之处。在本经里面,佛是将世间父子的关系,诸位想想看,父母对於子女慈爱之至,总是希望儿女能够欢喜,生活都能够很美满、很自在,关心备至;比喻出世间法里面的师生,老师与学生。这品经里面将世尊比作一个慈父,将众生比作子女,这就有了世界悉檀的意思。父母对於子女的习性,那是再清楚也不过,这个小孩他喜欢什么,他的性情如何;换句话说,教导一定要投其所好。顺著他的习性容易成就,违背他的习性就不容易成就。
  如来的教学也是如此,所以讲应机施教。教学里面给诸位说,最困难的就是观机,这点很不容易,就是观察众生的根性。这点诸位要特别留意,为什么?将来你们都负有弘法利生的责任,弘法要不能观机;换句话说,你就得不到效果,甚至於收到了反效果。观机要著重於三个重点,第一个是人,就是说你是对什么人说法,而人里面这个也不是容易事情,是男人、还是女人,他们心里想法都不一样。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是学过佛的人、还是没有学过佛的人,是程度高的人、还是程度低的人,还是初学、还是老参,他过去学些什么,都得要了解,你要不了解说法就不契机。你看看这个人里头就要分!世间法讲的懂得心理学,在佛法不讲心理学,佛法讲观机,观机比心理学包括的还要圆满。这第一个观人,你对什么人说法,譬如佛学院的学生说法又是个讲法,到外面讲经大众之下又是个讲法,到人家学校里面讲演那又是个讲法,不一样的。就是一样的教材,讲法不一样,为什么?对象不相同,他们的需要不一样。这是第一层。
  第二层时间,就是时的机,人是机,时也是机。时间,譬如说我们以一天来讲,早晨讲跟晚上讲不一样,早晚一个人的情绪不相同;一年当中,春夏秋冬四季也不相同;你从时代上来说,承平的时代跟乱世又不相同;从前我们中国社会是农业社会,现在是工业社会又不相同;过去帝王的时代,现在民主时代也不相同。你要是对这些不了解,你讲东西怎么能契机?这是第二层要注意到的。
  第三层处所是机,你在哪个地方讲,都市跟乡村不一样,寺院跟学校不一样,这处所不相同,你就不能一个讲法。今天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自由地区跟共产地区不一样,为什么?社会背景不同。中国跟外国不一样,在中国我们这样的讲法,你要拿到日本、美国这个讲法就失败。所以有些法师们,他们对这个没有加以考虑到,到外国去弘法,搞了多少年都没有办法,大概就是没有顾虑到这些事情。在中国讲惯了,依照古人的注解来讲,不知道观机,对於人、时、处都没有注意到,只是照古人注解讲没错,我照古人是这么讲的,我也是这么讲的。那里晓得,唐朝人的注解,是为唐朝人讲的,我们要到外国去,把外国人当作我们中国唐朝时候的人,怎么行?你叫外国人要他做中国人,又还做中国唐朝时候人,这个怎么能契机?他怎么能够接受?所以诸位一定要懂得这点。你要是到美国弘法,必须对於美国的历史文化知道得清清楚楚,你到他那个地方讲佛法给他听,叫他做现代的美国人,二十一世纪的美国人,他听起来舒服,他高兴。你叫他不要做美国人,做中国人,还做中国古人,那他当然就不会再来了。也就像此地所讲的五千人退席,他退席而去再也不来了,所以诸位要想到这点。你要到日本去讲经,日本的历史文化、思想背景、生活习惯统统要了解,你在那里讲佛经的时候,叫他做现代的日本人,这样才行。
  所以说是不能观机,这个说法往往产生了反效果。今天我们佛法不能兴盛,主要的也就是说法的人不懂得观机,人家听了一遍,就不想听第二遍。有些法师到美国弘法,初去的时候法缘很盛,为什么?美国人好奇,凡是一个新鲜的玩意儿到那里去,都一窝蜂来学习,三个月以后人家不来了,为什么?不希奇。他对你里面了解,觉得你不希奇,他就不来。所以美国人出家的也很多,还俗的也很多,十之八、九都还俗。我们要晓得道理在哪里?这层相当不容易,这要真正靠学问。所以诸位读书、弘法,以往李老师教导我们的时候说,不但出世间法要通达,世间法也要通达。出世间法不通达,不契理;世间法不通达,不契机。经叫契经,「上契诸佛所证之理,下契众生可度之机」,所以世出世间法都要通达。可是问题就大了,世出世间法无量无边,我们要如何才能通达?你说靠我们努力去学,给诸位说学一辈子,还是学那么一点点,有限的一点点,通不了!所以世出世间的学问,都讲求的开悟,不开悟不行,你念得多,你念得多有限,念得再多都有限,一定要开悟,不开悟没有用的。不但佛法里面要开悟,世法里头也要开悟,从前念书人,世间念书人都讲求的开悟。所以他运用的方法确实是教我们开悟的方法,先从根本智然后才有后得智,这都是开悟的方法,世出世间法都一样。绝不是像现在,填鸭子的方式,硬往你脑袋里头去塞,这个不行,塞一辈子也有限,这个方法是错误的,不是个好的教学法。
  四悉檀里面为人悉檀就是观机,为人就是观机,观机要是对了症,就好比医生给病人看病一样。接触病人,希望病人好,希望这个病人的病赶快好,用种种言语去安慰他,这是世界悉檀;为他诊断病源,这就等於说为人悉檀,晓得他有哪些病;药物给他治疗,这就是对治悉檀;病好了,恢复健康,第一义悉檀。我们这是用这个比喻,大家对於四悉檀更容易的理解。佛说法确实就是为治众生病的,众生的大病有两大种,一种是烦恼,第二种是生死,两种大病,烦恼无量无边,生死也各个不相同!在本经里面佛用比喻,父亲看到儿子堕落在火宅里面,不肯离开,怎么样叫他离开他也不肯。一想他的习气他们喜欢玩,就告诉门口有玩具,他们喜欢玩车,门口有鹿车、有羊车、有牛车,你们都到外面来玩;小孩一听说外面有玩具,有好玩的这都就跑出去了。这就是诱导众生出离三界,比喻作的三乘。离开之后,这小孩到了门外,问他父亲,车在哪里?如果再要有鹿车、羊车、牛车不平等了。所以出去之后等赐大白牛车,到外面最好、最华丽的车,过去连想像也没有想像到过,而且是一律平等待遇,这个意思就是为人悉檀。譬如说我们观机,有方法来诱导,为他拔苦,使他能够真正的脱离了烦恼苦、生死苦,这是对治;到圆满菩提,同证无上正等正觉,这是第一义悉檀。佛化众生其目的是要叫众生跟他一样圆成佛道,不是说我成佛了,你不能比我高,你要比我差一等,那个不是佛的心,佛心是平等的。我们世间人的心不平等,我们学佛第一就要学佛怎么样存心,这点也希望诸位要注意到。
  所以昨天我跟大家讲,始觉初位是觉悟到世间的因果报应,因果报应丝毫不爽。财布施得财用不会缺乏,虽然没有,但是不会缺乏。法布施得智慧增长,如果你教学还要留一手,怕这个学生学会了要超过我,还得要留一手,给诸位说这个叫吝法,你后面的果报是愚痴,这个亏吃大了。你们在经典里面大概也念过周利盘陀伽,周利盘陀伽为什么那么愚痴?他前生是三藏法师,就是讲经说法教学生要留一手,怕学生超过自己,所以得这个果报。念笤帚两个字,念笤,底下忘掉了,念帚,上头就忘掉了,就愚到这个程度。你们要感觉得自己愚痴,听东西得前遗后,得后遗前,就跟周利盘陀伽一样,你们前一生是大法师,教学生的时候留一手,怕学生超过自己,现在得的这个果报。所以诸位将来弘法,自己有多少统统露出去,一点也不要保留,这样智慧就增长,你的智慧是天天在增长。你要想留一手,你的智慧天天就衰退,就退转,这是悭吝烦恼在作祟。所以你放心大胆的去布施,你布施得愈多收获也愈多,不肯布施的人收获当然也谈不上。你看看《法华经》里面,佛对於一切众生的布施,佛对我们无条件的布施,无畏布施、等心布施、普遍布施。不像我们小心量,这是我们首先要学习的。这一品,希望我们在前面一品没有开悟,在这一品里面我们因譬喻必须要有悟处。在大意里面,诸位自己要细细的看,因为我们这个时间不长,不能够详细的跟大家讲解。
  【身子。】
  是舍利弗尊者。
  【闻佛开示。】
  这是指前面的「方便品」,如果更远一点的说,也可以包括了「序品」。
  【悟入一乘。】
  他是在声闻里面智慧第一的人,舍利弗是智慧第一的人,菩萨里面是文殊菩萨智慧第一。我们在前面看到文殊菩萨,在这里看到舍利弗尊者,这两个人都是代表智慧第一,『悟入一乘』。
  【追悔其失。故述昔闻菩萨授记作佛。我等不预斯事。】
  虽然悟入一乘,有没有彻悟?没有,要有彻底悟入当然没有这个事情。『菩萨授记作佛』,想想我还没分,佛还没有给我授记,这个授了记才算靠得住,没授记还不太可靠。虽然对一乘道理也了解,意思懂得了,佛没授记,佛没给我授记。诸位细看经文,对照这个讲义,这里头意思你就看得出来。《法华经》的注解有一百多种,我看到的注子大概有三十几种,看过三十几种,这个注子里头最好的、最实用的,是《法华经大成》,是这个注解。你们找找看,看能不能找得到?我那个地方已经不多了,没有几本,这是我过去印的。这个本子是从《卍藏经》里面抽出来印的,也印了很多年,这个叫《法华经大成》。它的好处正是名符其实,是集《法华经》注解的大成;换句话说,你看这部注解你就看了十几种的注解。它是十多种权威的注解,综合起来写成的,写得很浅,真是深入浅出。对我们初学的人来讲是最好的一部注解,这是我在此地介绍给诸位。这个本子在过去没有单行本流通,好像在民国四十七、八年的时候,大概我那个时候好像刚刚出家,白圣法师在十普寺讲《法华经》,就用的这个本子,用的这个注解。
  那个时候还没印出来,他们用油印印了一部,就是刻钢版印了一部,那也很不容易,我看过他们的油印本子。到以后《卍藏经》出来以后,我们从《卍藏经》抽出来印成单行本。这个本子里头,唯一有点遗憾的就是没有经文,看注解一定要拿《法华经》的经文对照著看,他这里面有提示,从这一句到底下一句,底下都有注解,你一定要拿经文去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