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妙法莲华经大意_净空法师共66会 >

第22章

妙法莲华经大意_净空法师共66会-第22章

小说: 妙法莲华经大意_净空法师共66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昧因果意思是什么?有因果,因果自己清清楚楚,晓得,明明白白。不像世间众生迷在里面不知道,他造因他不晓得自己造因,受果报也不晓得自己为什么受果报。学佛的人知道自己过去、现在、未来造的什么,过去、现在、未来受的是什么清清楚楚,不昧因果!
  这就讲到名号的表法,华光佛有没有?有这个人。我在讲经之前,经前面上首菩萨德号的表法,跟诸位说过,意思是一样的。这个地方是取表法的意思,花是代表的因行,六度万行之花,代表修因,修因后面一定会结果。昨天我也跟诸位提起,果报的前面一定要开花,我们现在修行的花报没有得到,果报我不相信;花报现在得到了,果报我们可以相信,就可以相信。舍利弗他也是表法,他是代表智慧第一,所以这些统统教我们的,都是来教我们。不但佛是说开的方便门,这些诸菩萨、这些声闻弟子全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助教,都是为了利益我们,一切的设施都是为利益众生的。唯有智慧能破无明,诸位要晓得,无明是烦恼的根本,尘沙烦恼、见思烦恼都是从无明生的。什么叫无明?明是一切明了,无明是一切都不明了,譬如说我们对自己,对自己就不明了。我们自己从哪里来的?我们自己为什么来到这个世间?不晓得。我们前生干的什么,我们再前生干的什么,不晓得。我们来到这个世间干什么,我们以后又是怎么样,统统不晓得,对自己本身不晓得,对於宇宙环境不晓得,这叫无明。明怎么样?对於自己过去、现在、未来一切因果都知道,对於整个大千宇宙环境也知道,再给诸位说,明了了决定不造恶业。造恶业,起烦恼造恶业就是因为不明了,所以才造恶业。明了之后不但恶业不造,善业也不造;换句话说,善恶果报都没有了,这个时候叫清净庄严。所以你所做的叫净业,果报是清净庄严,而不是善恶两类的业报;换句话说,他不造业,这就叫做佛菩萨!
  所以佛法的教学是以智慧为第一,为终极的目标,再给诸位说,智慧是本有的,不是外来的。如果说外来的,我们就没有信心,我这个智慧,什么时候能开智慧?我会开智慧吗?就没把握了。智慧是自己本来具足,这我们就有信心,我本来有的!本来有的,你现在智慧不能现前,为什么不能现前?这里面有障碍,障碍了自己的智慧不能现前。佛是以种种善巧方便,帮助我们把障碍排除,但是诸位要晓得,这个障碍是要你自己除去,佛只能够旁敲侧击告诉你哪里有障碍,障碍要你自己清除,他不能够代你清除。如果佛菩萨能够代我们把障碍清除,他老人家大慈大悲,早把我们障碍都去掉,那我们就成佛了!所以这个障碍是自己造成的,还是要自己把它除掉。障碍虽然有许许多多,可是有个根本,根本的是什么?经里面常讲,我看你们旁边那个标语也写著,「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障碍在哪里?妄想执著,这是根本的障碍。你要能够把妄想执著去掉了,你的如来智慧德相就现前,就与十方如来无二无别。所以修行的人,会用功的人他从根本上来去,这个快,一生成佛,所谓叫顿教,圆顿大法,就从根本上。那个不善修学的人从枝叶上,枝叶上麻烦,枝叶上三大阿僧只劫都搞不干净。
  譬如门口这棵树,现在叫你把这个树去掉,我不要这个树了。好,你把那棵树慢慢的把枝叶扯一片下来,那也扯一片下来,这边扯过来,扯到那边,那边扯完了这边又生了,新的又长出来了,这不是麻烦事情吗?这叫笨。聪明人你不要了,好,拿个锄头把根挖掉,根一挖掉之后,枝叶不要管了,几天自己枯死掉了,连根拔除。所以会修行的人从根本修,我们中国禅宗特别提倡这个法门,你们看看大珠和尚的语录,人家一开端就讲什么?从根本修。根本就是什么?就是清除妄想,断掉执著,这从根本修,如来智慧德相一时现前,成佛作祖一生成就。达摩祖师传来的这一支都是从根本修,因为禅宗从根本修,我们中国的教下也不例外,教下虽然是在经论里面发挥、研究、讨论,他的修学方法也是从根本修。所以教下讲大开圆解,禅宗讲大彻大悟,大开圆解跟大彻大悟是一样的功夫,都是从根本上修。不是寻枝摘叶,那是苦极了,这个南传的小乘就是寻枝摘叶。断八十八品见惑还要天上人间七番生死,费这么大的劲才断了一个见思烦恼,尘沙、无明还没动,你想想看多笨,这笨办法!所以大乘法跟小乘法见解跟下手都不一样,都不相同。
  这是讲智慧要紧,开智慧必得要断烦恼,烦恼里面最严重的、最根本的,就是一个妄想、一个执著。执著是第七识,妄想是第六识,你们学唯识,唯识里面讲转识成智,「六七因地转,五八果上转」,五八根本不要理会,六七转了,五八自然就转。所以下手之处就是六七二识,这东西很麻烦,不是个简单事情。你们不要听了转第六意识,好,我现在天天转,你怎么个转法?你一天到晚就用第六意识,第六意识绝不转第六意识,就是自己绝对不打自己,你晓得!它打别人,不打自己。你用第六意识怎么能转得了第六意识?唯识学相当的繁琐,古人所讲的入海算沙。你们同学们有问我要《瑜伽师地论》,《瑜伽师地论》我那里有,大家分配也有你们同学。可是《瑜伽师地论》不容易念,比《法华经》要难多了,当然《法华》比《瑜伽师地论》要深得多,可《法华经》好念。它那个虽然没这么深,难念,那个书要讲一遍可不简单,一百卷,分量很大一部大论。但是要学唯识的,那是必修科目,是唯识的根本论,《瑜伽师地论》跟《成唯识论》,是唯识的根本论。这一门学问在我们中国,只是在唐朝时候,玄奘大师回来以后那么昙花一现,现了一下,到以后学这门东西的不多了。不用深入的去研究,就是知道一个大概就可以。
  唯识在佛法里面是共同科目,教义的共同科目,戒律是生活规范的共同科目,净土是归宿的共同科目。这是诸位一定要认识,这三门是佛法的共同科目,无论你学哪一宗、哪一派,都离不开。但是在修学过程当中,决定戒律是第一,因戒生定,因定开慧,不但释迦牟尼佛是这样教的,十方诸佛没有例外的。违背了这个法则,给诸位说不会成就,不要戒你就得定,也能得到,不是佛法的定,邪定,不是正定。没有戒定也能开智慧,邪慧,不是真正的智慧,佛法里面讲狂慧。所以你要想得到正慧、正智,一定要按正确的方法来修学。佛法里面的生活教育,就是《沙弥律仪》当中的二十四门威仪。你们不要讲我要学这个东西,那我不是生活太拘谨了吗?那个二十四门威仪是活活泼泼的,你不会学,你死在那里面,那就是拘谨,你要是会学是活活泼泼。所以佛法的戒律它是活泼的,不是呆板的,哪一条戒里面都有开遮持犯,可见得活的,它不是死的。菩萨学的三慧,闻思修三慧,三慧是建立在戒定慧那个慧的基础上。我们现在有很多人误会,菩萨大乘修闻思修三慧,小乘修戒定慧,我们不学小乘,我们就学大乘。
  三慧怎么学法?我们现在在讲台上讲经或者听,闻慧,法师讲我听,闻慧,我都听懂了。听了之后再去研究,研究是思慧,思了,想得差不多了,我应该这么做,我就照它去做,修慧,全都搞错了。实际上是怎么回事情?法师在讲台上讲,你在那里听是搞的说食数宝,下了课你在那里面去研究叫胡思乱想,一天到晚修的行叫盲修瞎练。说食数宝、胡思乱想、盲修瞎练,所以你搞一辈子你也成不了菩萨,这哪里叫三慧?你把三慧搞错!大家要记住,你们看看,是这么个关系,你没有戒定慧,你哪有三慧?我给你讲的不会错,说食数宝、胡思乱想、盲修瞎练,你认为那叫三慧,你看错到哪里去!所以大乘法是建立在小乘的基础上,而且告诉诸位,三学可以等修,也可以次第修。譬如我告诉你的,背诵经典是等修,就是戒定慧一次完成,等修。而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是要分开来修,持戒、待人接物,我们日常生活这是戒律,我们早晚抽点时间出来修定,我们读诵经典,当然这是三慧同时修的,著重在慧,是可以渐次,可以同时。但是三慧一定是同时,没有先后这要晓得,所以菩萨高明,小乘人比不上的。
  三慧怎么讲法?这三种都是慧,闻思修都是慧,具足小乘这个慧的基础,就是开悟的。它是听讲的时候,耳根接触音声,接触法音这就是闻慧;一接触就悟,悟就是思慧。绝不是在那边去想,一想就落在第六意识去了,那还叫什么思慧,那是烦恼,那是分别。这个思是什么?思这个名词,就是用我们世俗的名词,不是真正有思惟的、有分别的,没有,就是一听觉悟,这个叫思,一悟,你看看悟就破了无明。所以对破无明来讲叫修,对开悟来讲这叫思,对接触闻法来讲它叫闻,所以它是同时的,不是分三个阶段的。我曾经就碰到过好几个,就是误会了把它分作阶段,听了几年经,他来告诉我,「法师,现在不要听经了。」我说为什么?「我已经听了两年,这是闻慧,我回家要去研究,要去闭关去研究,思惟里头意思我再修行。」我明白了,我说你现在还要不要听?他说「我今天还听。」好,今天还听,今天我就讲这个,讲完之后我说你还要不要听?「还要听,我不闭关,不打妄想。」那就是误会了,你把这个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就是说食数宝,第二个胡思乱想,第三个盲修瞎练,你连小乘都不如。所以这个不能搞错,搞错了就麻烦就大了。这都是讲智慧能破无明黑暗。
  【以中道智。】
  智慧无所偏依的就叫『中道』,无偏谓之中。
  【除二边染。】
  『二边』拿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就是相对的,相对就是「二边」,我们今天科学里面讲,相对论,这了不起。在佛法叫边见,有什么了不起,边见!他们认为这是宝贝,我们佛法不要,佛法要把它去掉,这边见。离开了相对这是中道,所以说空有二边不著,是非二边不著,人我二边不著,生佛二边不著,你永远要在中道这里面。中道是真正的智慧,二边都是染,你看看凡夫执著有,为有所染;二乘执著空,为空所染;菩萨空有二边不著,所以是二边都不染。它在此地表法:
  【故国名离垢。】
  『离垢』就是表中道的意思,空有二边不住。佛在《金刚经》里面教给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就是教我们发的中道心,这一心;不同於凡夫、二乘,凡夫、二乘都有住。这一句话也不好懂,我们想想,不住空那就有,不住有就住空,总落在一边,这二边都不住这怎么办法?这个事情很为难。你想想诸佛菩萨他们用事就是二边不染,譬如拿释迦牟尼佛来说,世尊示现在世间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足迹遍五印度,一天到晚忙著弘法利生不住空,一天到晚那么忙不住空。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不住有。这就叫空有二边都不住,做了许多事情跟没有做一样;我做了多少好事,心里有住,就有住,住了相,这就住了有;二乘人我心空的,我什么都不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