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妙法莲华经大意_净空法师共66会 >

第26章

妙法莲华经大意_净空法师共66会-第26章

小说: 妙法莲华经大意_净空法师共66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便土那不必说了,就是同居土就预知时至,临命终时就没有病,如入禅定,就到这个境界。没有往生之前你自己这个心,无论在什么境界里心地清凉自在,热闹的场合里面你心清凉,危险的场合你没有恐惧。别人害怕危险,你没有恐惧,你心是定的,这就是功夫成一片的现象。我们今天要做做这个,这是真的!《法华经》学不会有什么关系,到西方极乐世界再去学去,阿弥陀佛、诸大菩萨来给你讲解,比我高明多了,那我算什么?所以什么东西学不好不著急,到西方极乐世界再学。我们头一步要把这点拿到,确实的拿到,自己有充分的信心,有决定的把握,我们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人!这是讲这个四土,我们要了解这个情形。底下:
  【长者。乃齿德俱隆之称。】
  『齿』是年岁,总得要有我们一般在中国人来讲,总六十岁以上,如果再提前一点总是五十以上。还不到五十岁不能算是长者,总是五十以上,有这个年龄又有德行,又有道德,有道有德。道与德这两个字一定把它搞清楚,不能够含糊笼统,什么叫道德?道就是路,凡圣共行的路就叫做道,就是无论是凡夫、是圣人,都要走的路,这个路叫道。在我们中国讲这个道就是伦常大道,五伦、五常,上自圣贤(圣人、贤人),下至於庶民。在世间法里面贵为天子,贫贱像乞丐一样,也要走这个路,不分富贵、贫贱、智愚,统统走这个路,这就叫做道。在事上面就是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这是事相方面;在理的方面仁义礼智信,跟我们佛家讲的五戒是一样的。所以佛门的大道就是五戒,根本戒,菩萨戒也是它,比丘戒也是它,五戒也是它,八戒也是它,前面这几条,你就晓得这就叫根本的大道。什么叫德?行道有得於心,就叫做德,德就是性德,所以这两个字要把它搞清楚。所谓「齿德俱隆」之人,又有年岁,又是能够实践伦常大道的人,这个人称之为『长者』。「长者」在今天就是有模范的意思,有这一个地方的模范的意思,我们今天所举的是好人好事,这才是真正的好人。他能够在这个地方上,对於风俗具有潜移默化的功德,所以称之为道德之士,这称为长者。在此地是:
  【譬世尊四智圆明三德具备。财富无量者。】
  这底下几句大家容易懂,『四智』就是转八识成四智,就是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实在讲这些东西,我们平常要训练,训练就是修行,大家千万不要是呆呆板板的,这每天早晚功课叫修行,敲著木鱼、念经或者拜佛这叫修行,这个看法就太狭义。行一定要记住,这属於行为,修是修正,修行就是修正行为,晓得这个意思!行为把它总说就是三类身口意,身的一举一动是身的行为,口的言语是口的行为,心里面起心动念是意业行为,这叫三业。业是造作,这个造作不正,把它修正过来,这叫做修行,所以修行是随时随地。你要是懂得这个道理,随时随地在那里修行,随时随地都是道场;如果你要不懂得修正这个三业行为的话,你在大雄宝殿里面那也不是道场。为什么?在那里打妄想,那哪叫道场?所以你搞错了是不行的。你们诸位想一想,修行还有时间的吗?还有场所的吗?什么是道场?「直心是道场」。道场在心地里头,心直、言也直、身也正直了,所以直心是道场。因此修行就是很重要的事情。
  我们这个转识成智,虽然我们现在还不会转,但是不会转要学!佛菩萨人家用的是四智,我们用的是八识,八识原来就是四智。给诸位说名有两种,体是一种,并不是真的有两桩事情,那就错了,是一桩事情。觉悟了就叫四智,不觉就叫八识,可见得起作用就是迷悟而已。六识是分别,用迷的分别就叫做意识;悟了分别,悟了不是不分别,悟了也分别,悟了分别就叫妙观察智。迷的执著就叫末那,悟了时候也执著,悟了执著叫平等性。那就要去问了,悟了执著怎么还平等性?那个执著是假的,不是真执著,是假执著,是方便!譬如佛教化众生,众生走这个邪道,他要把他纠正过来,你这个路错了,一定要这么走法。告诉初学的一定要守五戒,这是方便的执著,不是真的;如果真的这么做法那就错了,那佛跟我们一样是凡夫。觉悟了是方便,觉悟的人戒律很清净是方便,实际上有没有他心都是清净的,无论在什么境界他都是清净的。他为什么还要做出一个清净的样子?大慈大悲做给别人看的。
  在本经「寿量品」里面说过,《梵网经》里面说得少,说他老人家成佛之后到我们这个世界来,这一次第八千次,你们念《梵网经》念过,第八千次。《法华经.寿量品》,无量劫无量恒沙劫以前,他早就成佛,不止八千次。为什么还要在这个世间又要入胎,做净饭王的太子,还要示现八相成道,搞这套干什么?方便法。做个样子给我们看的,做个榜样要怎样修行、怎样成就,做个样子给我们看。所以他这个一生无一不是教学,不仅仅是口教,身也在教,意也在教,身口意三业都在教,全是方便法。我们要能体会到这个意思。你果然体会到这个意思,给诸位说,你入一真法界就不难,你就能够学善财,你才晓得凡夫就是自己一个,就是自己。除自己之外,一切众生、山河大地,统统是诸佛菩萨变化所作来教化我的,那你这一生决定成就。为什么?你这个修行到了家,你耳目所染、起心动念,都是佛菩萨来纠正你的行为,你这个修行哪里还要三大阿僧祗劫!你必定一生成佛。我们现在讲修行是什么?提起的时候少,忘记的时候太多,疏忽不注意,忘掉、迷了,行为又错了,错了又不知道修正过来。
  善财童子就是念念当中他都不迷,念念之中修正自己的行为,五十三参是什么?就是修慧。各行各业男女老少,也有学佛的、也有出家的、也有外道,什么样的人都接触,什么样的社会都接触,顺境界、逆境界统统都接触,在这里面修正自己的行为,修自己的清净心,如如不动。样样明了是慧,慧成就;如如不动,定成就,所以人家是在那里修定修慧。他在这个境界里面一样都不染,一样都不染的时候戒成就,而不是不接触,样样都接触。这就是我们平常要想真正修行,学诸佛菩萨的四智、三德,这个三德就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学这个东西。不是我们现在做不到,我们晓得这个道理现在就可以做到,念念就可以做到,才能够成就自己。自己成就之后将来才能够续佛慧命,上报四恩,下济三苦,才能真正有成就,有一个结果。你自己要不晓得的话,不知道这样修行,不知道修正自己的行为,还是这么迷惑颠倒下去那怎么得了?所以这个佛法不是说来好听的,不可以当作世间学问来研究。底下就把比喻就说出来,『财富无量』:
  【譬佛有无量功德法财也。田可养命。】
  『田』里面种这些五谷杂粮,养活我们的身命,就有「田」的意思。
  【宅可栖身。】
  遮蔽风雨。
  【以譬定慧。】
  这是把『定』比作粮食,禅悦为食,『慧』就是有一座房舍。所以说经里面讲的田宅,田宅原来里面含义是定慧。
  【僮仆譬方便善巧。】
  有『僮仆』来侍候你,这就是善巧方便的运用,如同「僮仆」一样。
  【总法界为家。故曰广大。】
  这个地方几句话大家要留意,学佛的人,尤其是学大乘的人,你要不把观念纠正过来那就没法子。家在哪里?尽虚空遍法界是你的家。你看前面讲的出世俗家、出三界家、出无明家,咱们现在就把不出化掉,这就是大乘法的妙处。你要想突破不容易,不断见思烦恼,你这个三界家出不去;不破无明,你这个无明家破出不去,没方法突破。你今天把心量一扩大,尽虚空遍法界就是我自己的家,那些执著不破自然没有了。就好像拔树一样,连根拔掉,枝枝叶叶一概都不管了,连根拔除。所以学佛第一桩事情,就是把心胸拓开,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要把心胸拓开。大概在十几年前,我那个时候在慈光图书馆,已经出家,出家以后再回到图书馆去。有一个东吴大学的学生,那个时候大概快毕业,有个学生是学法律的,他对政治很有兴趣。他有一个同学来介绍,特地从台北到台中来向我请教,我过去也研究一点政治,他来问我,将来应该政治上如何去发展?我就告诉他,我现在学佛了,那一套我已经丢掉了。但他求得很恳切,我说「你这么老远的来,特别为这个事情,我要不教你一招,对不起你。」我说「这样吧!假如你将来从政,你要竞选县市长,你这个心量要能包这一个县市,你这个施政就可以能做到模范,模范的县市,具足无量功德;你要做个省主席,你这个心量要能包容这一个省。」我最后说「佛之所以伟大就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要想把政治上做好,先要把心量拓开,要能够容忍一切人物,你把这点做到了,以后我再教你第二步。」他回去了,他很感谢我,他说很有受用。就是心量要大!
  现在人的毛病就是心量太小,两个人在一块,看他都不顺眼,这怎么行?这怎么能成就?看这个也不顺眼,看那个也不顺眼,好像就是自己还不错,除自己之外都不行,这个不能成功。那看看佛菩萨不是这样的,佛菩萨尽虚空遍法界等视一切众生,这是我们要学的。我们今天是学佛,千万不要搞佛学,搞佛学那就完了,把它当作世间一种学问去研究去。学佛是什么?佛是什么样子,我们要学得跟佛一样;换句话说,我们的目的要成佛。而不是在学院里头将来拿个文凭毕业了。现在国家有法律,将来大学里头可以设一个宗教学院,你们跑到大学里面去搞一个学士、硕士、博士头衔,有什么用?那还是生死凡夫,那是搞的佛学,不是学佛。学佛是要了生死出三界。我们实在没有这个能力,到西方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学,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给诸位说,第一个大便宜的事情就是无量寿,就占这个大便宜。我们这个世间寿命太短,要学的东西太多,时间不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不怕,到那个地方寿命是无量寿。就说有量的无量,一个无量,你们看看《华严经》,阿僧祗个阿僧祗叫一个无量,无量个无量叫一个无边,就算他的寿命是一个无量,你已经阿僧祗个阿僧祗的寿命。普通讲成佛三个阿僧祗,你是阿僧祗个阿僧祗,你已经成佛不晓得成了多少次了!这是西方极乐世界殊胜的地方,别的地方找不到的。所以我们在这一生千万不要放过这一个机会,我们能够说是闻到这个法门,这真正是无量劫中的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缘,绝不是简单的事情。所以要珍惜自己,自己要晓得珍重。
  今天世界上人这么多,我们台湾一千七百多万人口,几个人听到这个法门?几个人相信这个法门?几个人认真的来修学这个法门?若非福德因缘,正像《阿弥陀经》里面所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能够听、能够相信、能够修学,那我们的善根福德因缘统统具足,这个要放弃那就太可惜!所以心量要大,要把心量拓开,要想到我们的家,尽虚空遍法界是我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