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妙法莲华经大意_净空法师共66会 >

第28章

妙法莲华经大意_净空法师共66会-第28章

小说: 妙法莲华经大意_净空法师共66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慧没有别的,去烦恼,去什么烦恼?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要把它远离,要把它舍弃、布施掉。这个东西要是布施掉,生死轮回就布施掉了,就没有了,如果你现在没有了,现在就没有生死。
  所以佛法里面讲了生死,这句话千真万确,不是唱高调,是真的。你生死有没有了,你自己晓得不晓得?晓得,清清楚楚没有生死,不是不知道。还去问人家我有没有生死?那是笑话!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希望诸位在短时期当中都能够证得,根性利的很快就证得,你看《楞严经》里面讲,「歇即菩提」,你看多快!龙女八岁成佛还嫌时间太久,还嫌太长,歇即菩提,放下就是!难就难在你自己不肯放下,难在这个地方。这桩事情前面给诸位说,谁都帮不上忙,佛菩萨只能把这个事实、事理告诉我们,帮不上忙,这个事情是自己的事情;你自己证得你成了佛,你也帮不上别人的忙,一样的道理。一定要自己认真的进修。这个当中有几句话,实在是有很深警惕的意思,我们确实是不知道「三毒四倒」,确实是不知道。不要以为我们今天看这么多经,听这么多讲,我们已经晓得了,不是的,为什么?如果你真正是知道,你就做到了。这个事情,我在初学佛的时候,曾经跟章嘉大师讨论这个问题,就是知难行易这个问题,到底是知难行易,还是知易行难?我跟章嘉大师讨论过这问题。佛法跟诸位说,是知难行易,如果要不是知难,释迦牟尼佛何必说法四十九年,可见得这个东西难。行易,你看看一切经里面,你们仔细留意看,有些弟子佛讲经的时候他才来,经还没有讲一半他证果了,你看看容易!
  《楞严》你们熟悉,你看《楞严》摩登伽女,摩登伽女是个淫女,《楞严经》讲了一半,她证了三果阿那含,你看看这个!你们想想看,这个修证是容易事情。这种情形我们在大经里面就看到太多,所以佛法的确知难行易。我们最怕的,就怕的自己不知以为知道,这就坏了,所谓一知半解,并没有彻底的了解,自己以为晓得,自己以为知道就不肯再进修,现代人犯这个毛病就太多。实在是比不上古人的好学,我们看看古人,实在是叫我们敬佩,古人听经,像南山律祖道宣大师传记里面记载,他听《四分律藏》听过二十多遍。那我们今天听经听一遍,这个经我已经听过了,不要再听了。人家一代祖师,《四分律藏》,你们晓得多大的部头吗?木刻版堆起来这么高,一大堆,人家听了二十多遍!哪个地方有讲,他都去听,恭恭敬敬听。你们去查查看,一部经听个十几遍,那是常有之事。现在的人哪里像学生,听过一遍之后,那个地方有讲这个经,这个经我已经听过了,他不去。这不是求学的态度。我过去在台中听李老师讲「十四表」(佛学概要十四讲),大概你们都晓得,那是大专讲座里面的教材,我曾经听他讲「十四表」听过十一遍。那个时候我在台中,前面十几届的大专讲座,差不多我都参加,我听过十一遍。诸位要晓得,听经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听经有悟处,一遍有一遍的悟处。以后是我到北部去讲经,没有时间来参加他的讲座。
  我那个时候在台中,李老师就《弥陀经》,讲过六遍在台中。我跟我们同学在一块互相研究的时候,那个时候我自己就有个标准,就是一部东西学会了之后要讲十遍,对自己要讲十遍。我们在一般初学的人来讲,熟透了才是自己的,不熟怎么行?熟是修学的第一步,第一步就是要熟,为什么?在日常生活当中才提得起观照的功夫。我们今天讲的佛法,你们哪个不晓得,为什么在生活当中提不起观照功夫?不熟。熟的是什么?贪瞋痴慢、五欲六尘这东西很熟,眼睛一看、耳朵一听贪瞋痴就起来,熟!这个佛法不像那么熟,如果佛法也是这么熟,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戒定慧、闻思修都起来,那你早就成佛,不等到今天。可见得初学的人熟要紧!绝不是这个东西我学了,我考试应付一下及格,过去了,然后再把它收拾起来,放在书架上面去,不晓得何年何月再去打开它,这不行,这不是修学的态度。所以说是我们对於「三毒四倒」,真正的不知,知道哪有不愿意离开的?哪有不肯离开的?我们今天还不愿离开贪瞋痴,还不想离开财色名食睡、名闻利养,就是你对於名闻利养、五欲六尘,那个害处你还不知道。真正晓得,这在《起信论》里面讲「始觉」,你真正开始觉悟了,这个时候谁劝你别离开,都没有用;谁以什么样的力量阻挡你,叫你不要离开,也没有用。为什么?你知道那是要命,现在救命要紧,那是救命要紧。你晓得生死轮回之可怕,晓得五欲六尘的害处,这个毒害之深真正明白了之后,那什么力量都阻挡不住,非离开不可。这底下有句话说:
  【不知一失足时便堕三涂也。】
  刚才我跟大家讲的这很深的警惕,所以不学佛的人他真的还不晓得,迷惑颠倒。学佛的人看到这个众生,实在是真正可怜、可悯,为什么?处处这个道路都是通阿鼻地狱。你要想能够避免不堕阿鼻地狱,这个事情太难了,就是阿鼻地狱的道路太多,没有办法来设防。贪心大家晓得,上品的贪瞋痴是地狱业因,中品的是饿鬼业,下品的是畜生业。好,我们对世间法都不贪,对佛法贪行不行?对佛法贪还是在三途,为什么?只是换了个对象,心没有换。由此可知,学佛理路要不明白,不容易,要说是盲修瞎练听到心里不高兴,不论是高兴、不高兴,结果都是一样,所以理一定要明白。我学佛是在出家之前,出家的时候,我就希望台湾能够有一个真正的道场,今天连一个都没有!什么样的道场?像我们从前那个时候的道场,雪公上人十年之前,就提倡建丛林,他跟我谈起来,我也随他看了很多地方。可是我对这个并不认真,我也给你们提一提,我觉得建丛林,不如建百姓宗祠。我提这个百姓宗祠,也就是那个时候跟他在一起提出来。因为今天建丛林并不难,我们要找个地容易,筹集财源也不是难事情,像他在国际上有这么高的声望,要想筹一点钱不是难事。你这个丛林盖了,找谁去住?没有人!你只有个丛林空壳子摆在那个地方,充其量变成观光道场,那住的人可辛苦,那每天打扫都不得了,那么大环境那还得了吗?跑到里面做什么功课?一天到晚打扫的功课,招待客人的功课,这还得了!
  从前寺院修行二时讲经、二时修行,这二时是佛经里面,印度昼夜六时,二时就是八个钟点。所以以前的出家人,甚至於在家人只要住在寺庙,他一天以今天来看十六钟点功课。所以这个佛法薰修的力量大,八个钟点听讲,八个钟点或是参禅、或是念佛。这个寺院里一定讲堂好多个,不是一个讲堂,首座和尚是分座讲经,虽然不是佛学院,比佛学院还高明。大众的根性,你喜欢学哪一门,你就进哪个讲堂,譬如说有法华讲堂,有般若讲堂,有华严讲堂,你喜欢听哪个经,你每天八个钟点到那里听经,八个钟点听经。你是修念佛的,早晨四个钟点念佛堂,晚上也四个钟点念佛堂,一天都八个钟点念佛,八个钟点听经。参禅的禅堂,一天是八个钟点,这个样子解行并重!所以他这功夫得力。那个道场要住上三年,比我们现在盲修瞎练,恐怕三十年都比不上人家三年,这是真话。因为我们三十年散散漫漫的、断断续续的,这功夫不容易成就。就好像古人讲薰香,我们衣服薰香,香烧得好的檀香是不错,在里面薰个两分钟拿起来,穿起来外头转一转,回头又来薰个两分钟,这衣服没有香气。人家那衣服放在那里不动,薰上个七天七夜,拿出来这衣服上的香气,好多天都散不了,就是这么个道理。所以我一直就希望,我们台湾能够有这么一个道场,道场不要大。
  为什么?真正能放得下的修行人大概不多,这个道场能够住个二十个人、三十个人,就不错了,就很好。有这么一个小型道场,真正每天是八个钟点讲经,八个钟点修行。我很发心,我自己没有福报,我也不要人家道场给我,所以有很多有道场的大法师,我就跟他商量。煮云法师我就跟他商量过,我说如果你要是真干的话,讲经我负责任,我一天来讲八个钟点,你一天领导大众念八个钟点佛,我说我们两个人干,我们约定十年、二十年不出大门。他听听是好,第二天就走了,第二天就到别的地方去,所以是不容易。诸位将来有机缘的时候,要想到这叫真正修行,这个功夫用得很得力。台湾如果有这一个道场一定起领导的作用,别的人会模仿、会来学。逐渐这个正法道场多了,修行人多,修行人多我们这个地方就有福了,在这个大的灾难,三次大战当中我们台湾平平安安,为什么?真正的修行人,有诸佛菩萨护持这个地方。如果要不是这样搞法,一个人自己修行确实容易懈怠,而且理路上要不清,容易走错路。寺院里面必须天天讲经,你要晓得,如果不天天讲经,大家都是凡夫僧,没有得道,烦恼没有断,三天不讲经,烦恼习气就冒出来。大众在一块,这个跟那个不和,这个有、那个有意见了,斗诤坚固。天天讲经就是把你这个烦恼习气压下去,一听到经算了,不要跟他计较了,心平下去了,彼此就和睦相处,和合僧团!
  所以说要不讲经,这个庙里就要打架,就要斗争,那个不是佛的道场,斗争道场,那是斗争的场所。所以天天讲经这就是无量的功德,开智慧、开悟那功德就更大了。你们想想看,最低限度,就是叫大家在一块共住能够心平气和。在一块共修做不到这个事情,你要不相信你看看打佛七,佛七道场,我都常常看到,维那师引磬敲错了一下,那个眼睛都瞪著你,这怎么行?一堂佛事下来你这里错了,你那里又不对了,这张家长李家短,是是非非全都来了。讲经有好处,讲经就是劝告大家要放下,不要计较,心要在道上,劝大家这个事情。你要是单独劝某个人,他不服气,我的毛病,你单讲我,你为什么不讲他?讲经是什么?佛讲的,这不得罪人。佛讲的,佛这么讲的,不是我讲的,佛讲的,佛菩萨来劝大家。所以要晓得这个,从前道场之殊胜能成就人,它为什么?我们今天不是做不到,我们今天讲的物质条件比古人优越的太多。古人晚上有讲经,古人那个经都背得很熟,他不要看的,不要经本子。从前哪有这么亮的灯,这是你们都没见过,我念书那个时候在大陆上,点的什么灯?铜油灯。一根灯草,那么一个小油碟,点那个灯,那个灯光就像个豆一样;现在人福报太大了,晚上跟白天没有两样,所以在物质条件上比从前优越太多。我们今天说不能成就,怎么能够对得起古人?样样都方便,真是要什么都有什么。
  从前要经卷,你要自己去抄,你看现在拿去影印,不要几分钟统统印好了,这么方便。以前你不抄哪来?藏经哪有那么容易?从前一个寺庙的藏经,藏经谁给的?皇帝赐给的。因为藏经买不到,哪个人有这么大的力量来印藏经来卖,就是藏经印出来也没有人买得起,买不起。你们要是看看那些旧书,也许图书馆里的旧书你们看到,民国初年出版的那些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