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妙法莲华经大意_净空法师共66会 >

第67章

妙法莲华经大意_净空法师共66会-第67章

小说: 妙法莲华经大意_净空法师共66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头画的是甲,手足画的是乙,身体画的是丙,都有真正像,你说这个像是哪一个?说哪个都不对,你说甲,头是甲,手足、身不是他;你说乙,那手足是乙,头、身又不是他。不相应行法就这么回事情,所以完全是虚假的,不是真实的。
  时分、方分,我们今天讲的时间观念、空间的观念,都是不相应行法,所以才会念劫圆融。如果它是真实法,无量劫怎么能融成一念?一念怎么能化无量劫?所以它不是真实法,它是不相应行法。又如我们作梦,你看我们读古人的笔记小说,唐人的笔记小说讲的「黄粱梦」,黄粱是什么?就是高粱小米。在那里煮小米,那个小米煮熟也不过半个钟点的时间而已,小米就煮好了。这个人在生火煮小米的时候他在打个瞌睡,打个瞌睡就做了个梦,在梦的当中就做了几十年。他梦到他什么?他梦他自己上京里去赶考,穷秀才功名考取了,以后做官,做县太爷做了多少年,逐渐的升到了宰相,作威作福,以后又犯了罪满门被抄斩。这一下醒过来,黄粱还没煮熟。他从个穷秀才已经做到了宰相,几十年的时间,你看看几分钟,几分钟在他梦境里头已经过了几十年,这也能够说明念劫圆融。这个人名利心很重,当时也是个破庙里头,有个老和尚,老和尚有神通。所以老和尚,他醒过来之后就问他,你这宰相做得很得意吗?他一听这个话觉悟。以后跟老和尚出家修行去,才觉悟到世间法毕竟是一场空。
  我们不晓得这些道理,执著这些事以为是真实的,这是绝大的错误。所以,诸佛菩萨无不是期望我们自己觉悟,悟了你就会用心,你会用心一生成就无上道。《华严经》里面所示现的,善财童子一生成佛,不必无量劫,不必三大阿僧只劫,一生成就。《法华经》里面示现的,龙女八岁成佛,龙女不是人女,你们要记住,龙是畜生,畜生比不上人,畜生而是女性,八岁年岁那么小,她都成佛。何况在人道?人比畜生强得多,畜生是三恶道之一,这就说明什么?说明成佛不难。也就是说明了我们念佛证理一心不乱不难,难在自己用心。这点我在讲席里头常常劝勉诸位,自己用心,不管别人,别人是外境,他赞叹我,他怎么批评我,对我不能增长一分,一点忙也帮不到。他赞叹我,你成佛,我就真成佛了?我这个佛是从他口里头出来的,哪有这个道理?他毁谤我,我也不少一分,譬如说我证得一心,他怎么毁谤我,我这一心也不会缺一点。
  所以处外境,经上常跟我们讲「八风吹不动」,你自己才有功夫、有定力。别人赞叹,称誉不动心,别人毁谤、侮辱也不动心,我们生活富裕或者是贫穷也不动心。孔老夫子也说得好,「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他心能得到安定。贫贱不羡慕富贵,富贵也不能够轻慢贫贱,这里面去修平等心、修清净心。所以修行是修自己,而不是修别人。这点常常注意到外面境界,这是我们自己很大的障碍,为什么?一切分别、差别、妄想,都从这个地方生。所以佛法里面讲的回头是岸,怎么回头?在差别境界里头不起差别心。境,境一定有差别,要紧的是我们自己不起差别心,我们以一心去看境界,境界就是平等清净,这样我们自己才能成就,成就自己清净法轮,成就自己现前功德利益。所以末后说:
  【是知一悟自心。虽成佛有远近之不同。决定不堕声闻缘觉矣。】
  诸位想想看,『声闻缘觉』都不堕,哪有堕三途六道的道理?没这个道理。所以要紧的就是『悟自心』,「悟自心」就是证一心不乱,悟就是证,我们讲证入、讲悟入是一个意思。自心就是一心,这是我们修行可以说是真正的中心,是我们终极的目标与方向,决定错不得。成佛怎么会有远近不同?这是讲成佛不能究竟成佛,天台大师讲的六即佛,分证即佛,分证即佛圆教初住这就是成佛。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面注解的诸佛,就是从初住菩萨说起,初住到等觉这是四十一个位次,所以叫诸佛。如来果地的叫究竟佛;换句话说,六即佛里头分证佛有四十一个位次,究竟佛这是一个,那是究竟圆满。在我们念佛人来说,这是我们要晓得的,纵然我们得到理一心不乱,要知道理一心不乱里面有四十一个等级,这就是远近不同。这四十一个等级统统是理一心不乱,不能说理一心不乱大家都一样,不一样。圆教里头初住菩萨跟二住不一样,可是我们都叫他做理一心;十住菩萨跟十行菩萨不一样,但是也都是理一心。《华严经》里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在我们净土里面讲都是得理一心。五十三参里面从吉祥云比丘,一直到普贤菩萨全是理一心的境界;换句话说,不得理一心没有资格入一真法界。那个五十三参,《四十华严》里面讲的是一真法界,那是理一心不乱的境界,我们现在也正在读《四十华严》,所以要了解这个境界。这个境界往生净土都生实报庄严土,连同居士、方便土都不生,怎么会堕二乘六道?当然不堕。所以这两句经文也给念佛人决定了决心,也等於说给我们一个定心丸。后面有几句我们念念就好了:
  【前文开权显实。意在迹。】
  在迹象上。
  【故授记身子以及学无学二千人成佛。必曰过无量阿僧只劫。其数则千二百二千。凡心可知。】
  这是说前面的经文,要晓得佛说经的意思在哪个地方。
  【此中。】
  就是「寿量品」以来所讲的:
  【开迹显本。意在本。】
  不是在迹。
  【故叙诸菩萨实证功德。成佛祗在一生八生。其众则有世界微尘数。三乘之人。莫可思议。】
  『三乘』是讲的声闻、缘觉、菩萨,不但声闻缘觉不可思议,就是连菩萨也不可思议,这是讲大乘。此地《法华经》所讲的是一乘法,还在三乘之上,正如同佛说的一乘是真,三乘是方便。所以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二是什么?大乘、小乘,三就是声闻、缘觉、菩萨,唯有一乘法这是讲到究竟处,无二亦无三。所以一乘佛法连菩萨也不可思议,一乘是什么?是从根本修。三乘修学,我再给诸位说,纵然修本,他还离不开迹;二乘声闻缘觉那完全是迹,本在哪里他不晓得。所以说大乘虽然是根本,他没有离开迹,一乘法里专门从根本上修。所以他把迹象统统都离开,这不一样,就是在迹象里头决定没有执著。大乘人在迹象里头还有一部分执著,虽然从根本修,迹象上还有一部分执著,这是不相同地方。诸位细细去读《坛经》,你会了解这个道理,你去看看六祖教学跟神秀大师所教的不相同。神秀大师讲的戒定慧,跟六祖讲的戒定慧,不一样,这就是一个是从根本,一个是本里头还带著有迹。实际上这两位大师一生弘教的宗旨,可以从前面两首偈子就看得很清楚。神秀大师一生所修、所学、所教的,都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可以说他是以这个为宗旨,这是大乘,他所讲的戒定慧都与这个相应。而六祖所说的就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人家是这个宗旨,这是一乘的宗旨,所以六祖讲的戒定慧与一乘的宗旨相应。虽然都是讲的戒定慧,说法不一样,境界不相同,修法也不一样,这是我们要晓得。底下讲:
  【较其优劣。不啻天渊。如是法利。】
  『如是』是指《法华经》里面所讲的一乘佛法,这个一乘佛法的功德利益。
  【世所罕闻。】
  真正是百千万劫难遭遇。所以佛说法感动:
  【天雨宝花。】
  这是天神来供养,欢喜赞叹,实在不容易听到,不容易遇到的。
  【又表大众皆获妙因。】
  这就是散花的意思,花是表菩萨的因行。不闻一乘经,阿赖耶识里面没有一乘种子;换句话说,你就永远不会想到要修一乘佛法。听了一乘经典之后,你阿赖耶里头有种子,纵然你这一生不悟、不修,可是这个种子永远不坏,总有一天这个种子会起现行,就是再遇到这个因缘,会能够叫你觉悟。我们听《法华经》,也是生生世世都在听,过去生中如果没有听《法华经》,现在讲《法华经》,你一听就跟前面所说五千离席,你就走了,你坐不住。你要能够坐得住;换句话说,你前生前世你就有《法华经》的种子在,你听了怎么样?你很欢喜。听不懂、做不到听了欢喜,还很愿意在这里坐两点钟,这就证明了你阿赖耶识里头,有《法华经》的种子。既然有种子为什么不现行?为什么不开悟?为什么不能照这样修?种子力量薄弱,就力量不够。所以佛法讲求的薰习,不断的去薰习,这个薰习的道理我体会得很深。所以我就想到从前丛林里面的成就,可以说完全是在薰习。以前丛林你想想看,一天八个钟点讲经,天天不间断,这个薰习的力量太强。所以能够在那样的寺院里面住上三年,薰习的功能确实我们一生都比不上,我们一生纵然是天天在这里听,一天听两个钟点,力量不够。两个钟点听听,好像心满清净的;离开讲堂,一接触这个世间心又乱了。
  像李老师在大专讲座里头,大专讲座在初办的时候非常认真,那个时候我们都办三个星期,三个星期到四个星期这么长,学生大家在一块聚精会神来研究佛法。到结业,电影院去看一场电影完了,李老师说我们四个星期的教学,两个钟点电影就完了,完全烟消云散,这就是薰习的力量不够。何况我们无始劫以来就为烦恼所薰习,所以念念当中烦恼起现行,佛法不起现行,这就证明佛法力量不够。所以一个真正的道场,实在讲道场不必大,大了怎么样?也没有人来,谁来?就是一个小道场,几个人在一块就可以共修,一天如果说能够在教理上探讨八个小时,念佛也能够念上八个钟点,心不打妄想,剩下来这八个钟点他要休息,不打妄想,这样道场住上三年那还得了!所以古人开悟证果的有那么多,就是他有道场。今天,今天没有道场,所以修行困难,搞一辈子都不能成功,只是阿赖耶识里头种点金刚种子而已,一生不能成就。
  刚才说薰习我体验得很深,我从哪个地方体验?我一出家就讲经,讲了二十三年天天在讲,当然天天还要看,那不看,不看怎么讲法?所以没有一天不看经,没有一天不讲经,这就是我自己的薰习。我自己今天能够入这个境界,就是二十三年的薰习,如果加上前面刚刚学佛,可以说没有中断,我四十二年开始学佛,没有一天中断。没有出家之前,我第一部看的书《太虚大师全集》,接著就是看《大正藏》,这些都是在没有出家以前完成,这就是佛法的薰习没有中断过。断断续续没有力量,唯有不断的薰习;换句话说,时时提醒你的觉悟而不迷,所以才能有这么一点小成就。我出家唯一的愿望,就希望能建立一个道场,像我们从前的时候,每天能够有八个钟点讲经,八个钟点念佛,有一个讲堂、有一个念佛堂,并不奢侈。有个十几二十个人在一块共修,就行了,我们慧远大师当年的道场,也不过是一百二十三个人。所以能够有这样的道场的话,成就人快,成就人真实。这个事情怎么样?这个事情大家众生的福报,众生有福,这个道场就会现前;众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