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妙法莲华经大意_净空法师共66会 >

第77章

妙法莲华经大意_净空法师共66会-第77章

小说: 妙法莲华经大意_净空法师共66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之后心里欢喜。为什么?自己的业障消!如果你再要起怨恨,某人对我怎么样就不得了,那你就又造新业。他为什么不毁谤别人,他毁谤我?当然是我过去一定是毁谤他,他今天毁谤我应该的,理所当然。闻恶言如饮甘露,为什么?他是我的大恩人,为我消业障。若不是如此的话,我的业障怎么能消得了!所以这是佛菩萨,我们还要把他当作恶人看待,那你是自己错误,自己颠倒,你自己不想成就。所以你不明理你怎么会修行?理懂得了才会修行。
  理懂得了,什么环境都自在,什么环境里头都安乐;理要不明,什么环境里面都很复杂,什么环境里头都叫你一天到晚生烦恼。可见得这个问题就在一个理,你明不明理?理明了见怪不怪,自自然然它就消失,就是无始劫的冤家,也能够变成好的道友。为什么?冤解了!解了就成了善知识,就成善友,不再结怨。所以一个真正修道的人,是不与一切众生结恶缘,那个众生再恶,甚至於起心动念要杀害我,身体反正是有生灭的,早一天死跟晚一天死有什么差别?杀了也不恨。你像《金刚经》歌利王割截身体,那个等於说淩迟处死,一块一块肉给你慢慢割掉叫你死,菩萨绝不动一念瞋恨心,忍辱波罗蜜修圆满。所以我们要记住,佛教给我们的人生酬业,我们到这个世间来就是酬偿业报的。哪个人对我好,过去我对他好;哪个人对我不好,过去我对他不好,欠命的还命,欠债的还钱。所以觉悟的人什么?觉悟人这一生还债,受果报而来的,不造新业,绝不与人造冤仇,不造新业,一心一意修自己的清净心,非常重要。无言之理不落阶级,有没有有阶级?没有阶级。所以,诸位要真正悟入无言之理,那你一下就超越,你当下就成佛了。不必经过四十一位,四十一位加上等觉,不必,也没有三乘、五乘,一下就超越。但是你如果说落在言说之中,落在迹象里面那就有三乘、五乘,落在迹象里面你的心不清净。
  自己成就,正如佛在经里面所说的,「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这些问题解决了,来生再不轮回,再不转世,再不欠债,统统还清了。统统还清了就是自己心地清净,无论在顺境、逆境都是清净心,凡事随缘,绝无攀缘。我跟诸位说得很多,不但世法里头我们随缘,不攀缘,就是弘法利生都要随缘,不攀缘。诸佛菩萨绝不会起心动念,我在哪里造个道场,我去讲经弘法,去普度众生。佛有愿,决定没有这个心,决定不会这么做,为什么?众生缘没成熟;如果众生缘成熟了,自然现前。所以我们中国大陆上那么多的大丛林、大道场,是哪个人发心去建的?没有,都是因缘成熟自自然然成就的。我们读《弥陀经疏钞》,你看到云栖道场那还得了!是不是莲池大师发心在那里建个大道场度众生?不是的。莲池大师当年看到那个山风景很好,他很喜欢那个地方,自己跑到那个地方建了一个茅蓬,自己在那里修道,没告诉任何一个人。以后被人发现,这个和尚很有道行,於是乎亲近他的人多了,慢慢人愈来愈多、愈来愈多,自自然然建的丛林,不是有心,不是有计划,自自然然成就。所以大陆上丛林不是这样自然成就的,就是国家建立的。法师里头你们去看《高僧传》,哪个法师以攀缘心来建道场?没有一个。所以你想想看,那些人心多清净,连弘法利生都不攀缘,这就是佛门常讲「佛不度无缘之人」,他有缘的他来,没有缘的拉也拉不来。在台湾学佛的人有多少,与我没有缘的,我怎么劝他他也不会来,有缘的就来,没有缘的不会来。所以这里讲像法这是言教。底下这两句话很重要:
  【言教兴则实相泯。】
  为什么像法不如正法,道理就在此地,大家都偏重在『言教』上去,都在教理的贪求上去了,而将清净心忘掉了,『实相』就是清净心,就是一心不乱。
  【故言正法灭。】
  如果我们一心都是要求实相,求真实相,这就是正法兴;一心追求教理不重视一心不乱,『正法灭』。可见得像法兴、「正法灭」不是讲的时代,是讲我们自己心!我们今天学佛,我们一心一意只修清净心,只求一心不乱,我们的正法兴。如果我们不求一心不乱,不求心地清净,专门著重在教理上,这个经怎么讲法、这一句什么意思,那就正法灭了,像法兴。如果连经典义理也不贪求了,拿这个经做幌子去骗骗人,我听说有很多地方讲经,怎么个讲法?念一段经文,讲一段故事,听的人很多、很欢喜。那是什么?那是像法灭,末法现前。他连经的教理他都不研究,也都不肯深入,找一些因缘、公案、故事来拼凑,这样讲经弘去这是末法。末法就接近灭法,佛法根本没有了。如果这个心起心动念都是在名闻利养上,都是在斗争上,那佛法就灭了。
  【实相既泯。众生竞执言教。】
  在这个教理上产生了执著。
  【故曰。增上慢比丘有大势力。】
  这些在教理上有点研究的人,於是乎贡高我慢,瞧不起人,这就是『增上慢比丘』,知道得愈多显得愈傲慢,这种傲慢叫增上慢。前些年好像这报纸上还登了一桩事情,儿女瞧不起父母,父母很伤心,为什么?因为父母没念过书,种田的。小孩大学毕业,一提到父母,父母没念过书觉得很难为情,所以连父母不承认。如果父母也叫他种田,不给他念书,也许他很孝顺、他很尊敬。结果什么?就是学历愈高愈增长了贡高我慢,愈瞧不起人。这是不是真学问?不是,错了,我们连学问两个字都解错了。你看看古人所说的「学问深时意气平」,真正愈有学问愈谦虚,佛谦虚得不得了,孔老夫子也是谦虚得很。所谓是不耻下问,真正有学问人所表现的,他什么都不知道,样样事情都请教别人。如果说学的东西,愈学愈多,愈学愈傲慢,那是一点学问也没有,他所知道的都是些皮毛而已,没有真正的学问;真正的学问是心平气和。所以到佛是等视众生,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孔子教我们谦下,礼就是自卑而尊人。佛教我们持戒,戒律里面也是以尊重对方为第一义,所以《戒经》里面常常教我们,「一切恭敬」。十大愿王第一句「礼敬诸佛」,哪有轻慢的!在此地更以常不轻菩萨,那真是说到了极处。因为有这些贡高我慢、一知半解的人,常不轻菩萨出现,做一个榜样给他看看,令他觉悟。
  【不轻菩萨悯彼竞执言教。】
  竞是竞争,执是执著。
  【不能达本离言。直指实相自心人人具足本来成佛。】
  这个几句话很重要,要好好记住,你就晓得像法以后这些学佛的人,他之所以不成就他的毛病在哪里。我们晓得这个,更重要的是要回光返照,反省自己,我们自己有没有这个毛病?古人甘心在一部经、一部论上;今天人不甘心,一定要博学多闻,这是什么心理?就是『竞执言教』。古人为什么甘心情愿在一部经里头,甚至於一句偈里面?因为他晓得『达本离言』,他懂得这个道理。所以说是常不轻菩萨受持一句经,他能蒙佛授记为什么?他晓得「达本离言」。老实念佛的人,他一生就受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以这六个字达到自己心地清净一心不乱,达本离言,他能够往生净土,蒙佛授记。这样的人就叫老实念佛,他的目的是求一心不乱,求清净心。所以说:
  【故曰。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
  这几句话是常不轻菩萨在经里面常说的,对什么人说?对一切人说的。菩萨绝不敢轻慢一个人,绝不敢瞧不起一个人;轻慢一个人,那个人是佛,你就慢佛;瞧不起一个人,那个人是佛,你瞧不起佛。所以大家不晓得,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不知道这个道理。我们今天在这大经大论,这些年来的探讨,如果连这一点都不觉悟,那这些年在教理上研求也是空过。别人对我们的轻慢应该的,为什么?他不晓得这道理,他不知道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们今天晓得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们对众生起一点轻慢心,自己就造无量无边的罪业。这个事情是要亲身去体会,不是自己听说的,听说的所以就不相信。自己亲身去体会,从哪里体会?一定明理,你才觉得这个事情是真的。所以听经诸位要是真正入个一分、两分,理明白了,晓得佛说的话句句真实,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是佛!为什么?你说《楞严》里面「十番显见,七处徵心」,不是跟你说得清清楚楚吗?我们六根的根性是佛性,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垢不净。我们见性是如此,我们闻性是如此,这不是佛是什么!
  我们自己本来是佛,而迷了,不晓得自己本来是佛,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们忘掉了、迷了,不知道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们迷了,众生本来还是佛,不是说我们迷了他就不是佛。我们迷了,自己做凡夫,不晓得自己是佛,实际上自己还是佛,纵然堕落在阿鼻地狱依旧不变!所以诸位要是在经教上懂,深深悟知这个道理,就是不可思议的功德。为什么?你信心建立,你就敢承当我这一生一定成佛,一定成就,敢拍胸膛。为什么?事实真相了解了,晓得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本来空,真的没有失去,妄是假的,你才把真妄搞清楚,那哪有不成就的道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有什么了不起的事,不是个难事情,轻而易举。可是理不明,还是执著,还是颠倒,那真是比登天还难,明理反掌之易,不明理那是难得不得了。所以我们要学一定要学常不轻菩萨,要学善财童子,这两个人一个是表演在《华严》里面,一个表演在《法华》里面,都是给修行人做个榜样。
 

妙法莲华 经大意  (第四十五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2…45
  第十四面上半段最后倒数第二行,我们念一念:
  【不轻菩萨悯彼竞执言教。不能达本离言。直指实相自心人人具足本来成佛。故曰。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以其直示。故不读诵经典。但行礼拜。】
  昨天我们讲到这个地方,在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佛法五个时期,也就是讲的五五百年。到今天可以说是第五个五百年之后,多闻坚固的时期已经过去,现在已经到了斗诤坚固,这是非常可怕的一桩事。但是我们必须要晓得,佛法里面所讲的正法、像法、末法,或者我们讲戒律坚固、禅定坚固、多闻坚固、塔寺坚固、斗诤坚固,这五个时期都在我们自己一念之间。我们如果在一切法里头念念分别执著,那怎么会不斗诤?如果一念平等,实际上现前就是正法;一念清净,现前就是禅定坚固。由此可知,佛的法运,并不是一去之后我们再也没分,绝不是如此。在我们自己的一念之心;换句话说,我们存的是什么心,所得的果报,一定与存心相应。佛法传到中国来的时候,正好是佛灭度大概是一千年,也就是禅定坚固的后期,这是中国禅风很盛的原因。但是在魏晋隋唐以后,就进入到多闻坚固。所以八大宗,小乘二宗、大乘八宗,在教理上确实有了不起的发明,当时研教之人都开悟,在教下讲大开圆解。教下的大开圆解与宗门的大彻大悟,是一样的境界,是相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