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妙法莲华经大意_净空法师共66会 >

第79章

妙法莲华经大意_净空法师共66会-第79章

小说: 妙法莲华经大意_净空法师共66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对於地狱、饿鬼、畜生,也能生平等、清净的恭敬心,这个心才能发得出来。发出来有什么好处?给诸位说好处太大了,你看我们念佛不就要求一心不乱吗?能够发这个心一心不乱就现前。为什么?平等心是一心,二心里头没有平等;清净心是一心,二心里头没有清净;慈悲心是一心,二心里头没有慈悲。二心对这个好,对那个不好,没有慈悲;一心里头才有平等、清净、慈悲,是以一样的心、一样的清净、一样的慈悲待一切众生。诸位能够这样做,你现在就是菩萨,「当得作佛」。可是我要告诉诸位,修常不轻菩萨的人,确实如此,这个人就是理一心不乱的人。我们不要说他,我们说一说释迦牟尼佛,我们拿佛来做个比喻,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我们看他待人平等不平等、清净不清净、慈悲不慈悲?这个经是在王舍城灵鹫山讲的。经里面常常讲舍卫国,佛在舍卫国住的时间相当长,许多经典都是在舍卫只树给孤独园讲的。舍卫国里面三分之一的人,见到佛;有三分之一的人听到佛的名字,一生跟他没见过面;还有三分之一的人连名也没听过,根本不晓得释迦牟尼佛在那里住那么多年,在那里教学,没听过。不平等!给诸位说不是佛心不平等,佛的清净、慈悲、平等是一味的,众生的业缘不一样,所以这个过失在众生,不在佛!
  佛大慈大悲,你不接近他有什么办法?所以经里面常讲「佛不度无缘之人」。其实上佛与哪个人没有缘?而且缘是平等的,没有等差的,不会说偏重这个,薄於那个,没有,决定没有。而是众生自己迷惑颠倒有浅深不同,造成的差别,你虽然造成差距,佛心还是平等的。佛心决定不会说你有缘对你好一点,你没有缘我对你薄一点,如果佛有这个心那是凡夫,没有成佛,不但没有成佛,连常不轻菩萨都不够格。所以诸位要晓得,常不轻是等觉菩萨,不是普通菩萨,他是修的普贤行。普贤行是成佛的修行,成佛一定要修普贤行,不修普贤行成不了佛。所以在菩萨行里面,是最殊胜的行门、最高的行门。我们要与诸佛菩萨感应道交,那修什么?就是修常不轻行,修普贤行,与诸佛菩萨一鼻孔出气,这才心心相印,感应道交。所以距离是自己造成的,佛与一切众生没有距离!常不轻菩萨示现这个法门,他的用意就是底下这个三句:
  【四众坚执言教。闻此直指。不能深信。反以恶口骂詈。杖石打掷。而菩萨犹高声告报。其慈悲之心。何其切乎。】
  所以其他的菩萨以言教教化众生,常不轻菩萨是以身教教化众生,他不说话,为什么?他示现的他不念经,他是以自己的行动来感化人心。那些人都是研究教理,对於常不轻菩萨这种行持,迷执在教下、死在教下的人,对於这种修学他不懂,所以他『不能深信』。不信怎么样?还骂他,还说他盲修瞎练,不但骂他有的时候还打他,故意在那侮辱他、欺负他。可是他怎么样?他还是告诉别人,你是菩萨、你是佛,我不敢轻慢於你,久而久之人一定会被感化。感化一个人,给诸位说有的人,万恶的人一生都感化不了,菩萨再来一生,生生世世都不离开你,这叫大慈大悲,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一般人感化这个人,他是有限度的,几个月、几年还不能感化,「算了,我不理他!」这不行,这不是修菩萨行。所以菩萨行要长劫的修行,无量劫的修行,绝不是一天、两天的。所以佛在经典里面,六般罗蜜里面,为什么特别要告诉我们布施、忍辱重要。
  布施是放下,忍辱就是训练耐心,你没有耐心、你不能忍受,那你注定失败的,你不会成就。布施是什么?不是说拿一点钱财施舍别人,这叫布施。真正修布施的人,你一分钱不给人家的时候,你布施功德就圆满,不在形式。布施诸位要晓得,《楞严》里面讲「歇即菩提」,布施就是歇,布施是舍,放下!《圆觉》里面离幻,离幻就是布施。所以我们今天一提到布施,就会想到钱财,你看看这个错到那里去了。而不晓得把你阿赖耶识,与阿赖耶识相应的那些心所、不相应行法,不能把这些有为法给布施掉。这是应当要布施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你还不把它布施掉你还留它干什么?你布施掉,众生还舍不得,那就跟常不轻菩萨一样。你舍掉了,他看到你不满意,恶口相向,种种侮辱你要能受得了。这个时候就得要忍辱,忍辱里面成就自己的清净心,我舍掉之后再不把它捡起来,这是忍。菩萨教化众生更要忍,不忍没有办法教化,而且得生生世世的忍,才能成就,众生不是一生能成就的。所以在这个地方,诸位能够稍稍体会到,佛菩萨慈悲恩德实在不可思议。下课。
 

妙法莲华 经大意  (第四十六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2…46
  我们再接著看下面:
  【比丘临终。具闻先佛之法。及得六根清净者。证人空也。得人空则出分段生死。故言命终。】
  这是经里面讲『比丘临终』,这个『命终』不是死了,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阿罗汉是入了涅盘,入涅盘也不是死了,「命终」也不是这个身命死了,不是。是说什么?证得『人空』就叫命终,真的命终。为什么?三界六道轮回的因断掉了。小乘经里面常有两句话说,「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就是这个地方命终的意思。他所作的是什么?所作的就是断见思烦恼,证人空理,小乘所修所为的就是为这个,只要见思烦恼断尽了,人空理证得,三界就超越。他身现在还在此地,没有看到他跳出三界,他真超三界。我们看到他没有超三界,什么原因?我们自己在三界里面看不出。他超出三界了,这就是经里面常说的「相随心转」,相分随著见分转。所以阿罗汉所居住的方便有余土,我们凡夫住的是凡圣同居土。为什么?我们住的凡夫土里面,有寂光土、又有实报土、又有方便土,四土是一不是二。完全看你自己的境界不相同,你境界高,你看的环境也不一样。所以我在《弥陀疏钞》给诸位说过,佛与大菩萨他们住的是寂光土,寂光土在哪里?就在我们现前,就是我们这个国土。但是他住的、他所受用的、心里面所感受的是常寂光;我们所感受的是生死轮回,苦海无边。这是什么道理?实际上经论里头,我一说你们大家都晓得,我说一个字底下你们都知道,光知道不行,你证不到,「心净则土净」,我们心不净!
  四土也可以说心清净有四种等差不同,得少许的清净,这就是方便有余土。我们要以上中下品来说,下品的清净、清净心,见思烦恼断证得了事一心,这是下品清净,这是现前这个环境,你所感受的是方便有余土。方便有余土是什么?也就是佛在《法华经》里面讲的「滞於化城」,是这个境界。中品的清净得理一心不乱,他感受现前这个环境是实报庄严土,与《华严经》里面讲的华藏世界没有两样。上品的清净,等觉菩萨以上的境界,他所受用的是什么?是常寂光土。一而四,四而一,确实是相随心转,四土境界随著我们清净心,这个清净不同的程度而转现。上一层的人看到底下的人看得清清楚楚,下面的人看不到上面人境界。同样有两个人,一个是凡夫,一个是阿罗汉,阿罗汉晓得凡夫的境界,凡夫不晓得阿罗汉的境界。凡夫看到阿罗汉,你不跟我一样吗?阿罗汉看到凡夫,你跟我不一样;凡夫看阿罗汉,阿罗汉跟我一样。佛要在你的身边,佛看你看得清楚,晓得你的境界,你跟他境界不一样。凡夫看到佛,跟佛手拉著手,佛你跟我也一样,没有什么不一样,所以记住,境为心转。我们要想了生死出三界,记住一定要得人空,得人空就要破我执;换句话说,要断烦恼障,见思烦恼你要把它断掉。见思烦恼是什么?就是唯识《百法》里面所讲的二十六个烦恼心所,那就是见思烦恼。见思烦恼要不断,人我空就证不到,六道轮回就不能超越。
  所以诸位一定要记住,我们念佛、诵经、持咒种种的修行方法,它是什么用处?就是把这二十六种烦恼给压住,不叫它起现行。如果你不晓得这个道理,你不知道这样用功就叫盲修瞎练。为什么?修是修了,一点用处没有,用了一辈子功,根本烦恼、随烦恼一天到晚起现行,你那个功夫不叫白用了吗?甚至於不晓得不善用功的,用功还起烦恼,我见过就很多!打佛七,这了不起,这在用功里面叫加行;换句话说,特别要用功夫。敲法器的有一个法器敲错了,眼睛都瞪起来,你用的什么功夫?用功就是把你的贪瞋痴慢伏下去,不要起现行。法器一敲错了,错了一下,瞋恨心马上起来;好了,不敲法器你还不起瞋恨心,这叫大大的颠倒。所以诸位一定要记住,用功的时候就是要息灭贪瞋痴,什么境界里面,善的境界、恶的境界,如法的境界、不如法的境界,贪瞋痴慢烦恼心所不起现行,你这个功夫压得住了。这个时候叫什么?这叫功夫成片,带业往生决定有把握,而且还可以说你随时可以去。你不是说要等李老师把这个经讲完吗?行,你只要到这个功夫就行了,不必到一心不乱,到功夫成片生死就自在。我喜欢今天走,今天就走得了,喜欢再住上一百年,就可以住一百年,随心所欲!也许诸位要问,功夫真正达到这里,他为什么不在这个世界住个一百年、两百年、一千年、两千年?他真有能力,但是什么?住久了,乏味,没意思,到他方世界去游览、观光,多自在!
  在这个世界世间人还有,没有功夫的人都有的时候觉得什么?活得不耐烦了,活得没有意思,他都想走。何况那些功夫已经到那个境界,已经到那个时候唯一能够留得住他的什么?就是教化众生,有很多人跟他学习,他很有兴趣,他可以多留几天。没有人跟他学,他方世界还有人想听他讲经,听他说法,还想跟他学,人家就到他方世界去!真有这个能力。李老师你们仔细去看看他的相,他不是个长寿的相,他人中是长,下巴颏很短,不是长寿相。他给我讲过,他那个长寿是这一生修来的。我这个相貌比他更薄,我活不了四十五岁的,我这个寿命也是自己修来的。一定要修得个生死自在,总算这一生没有白过,生死自在就什么境界里不生烦恼。不要给人争执,为什么?佛法是破执著的,不是叫你执著。你们读《金刚经》,佛无有定法可说,那还有什么执著?佛无法可说你还执著什么?执著就是生死轮回,执著就不是佛法,执著就不能够出离轮回,就不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没有执著的人,所以你怎么能够执著?世间之事没有是非,是非是一切迷惑颠倒众生妄心里面变现出来。所以是非没标准,哪有标准?
  不但这个没标准,你就说我们拿佛教持戒戒律来说,戒律都没有标准。如果我们拿一个死的标准那就糟糕,那个问题就大了,譬如我们讲不杀生,不杀生这一条戒,名称完全相同,可是境界不相同。以五乘来说,人的不杀生跟天的不杀生境界又不一样,二乘人不杀生跟菩萨又不一样,菩萨不杀生跟佛不杀生又不相同,我们决定不可以拿我们这个境界,去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