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一生必读的60本书 >

第29章

一生必读的60本书-第29章

小说: 一生必读的60本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仅是因为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这样的守望者存在。 佚名 

     
 



《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 
    世界上拥有读者最多的一本书,它对西方伦理道德、政治思想影响最大。 

    东西方民间文学的精华,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影响人类文化的100本书之一 

    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集 

    《伊索寓言》被誉为西方寓言的始祖,它的出现奠定了寓言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基石。两千多年来,《伊索寓言》在欧洲文学发展史上产生过极其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一再成为后世寓言创作的蓝本。如拉封丹的《龟兔赛跑》、克雷洛夫的《狐狸和葡萄》等都直接采用《伊索寓言》中的题材,经过艺术加工而成。 

    《伊索寓言》这本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集,篇幅短小,形式不拘,浅显的小故事中常常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爆发出机智的火花,蕴涵着深刻的寓意。它不仅是向少年儿童灌输善恶美丑观念的启蒙教材,而且是一本生活的教科书,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欧洲文学史上,它为寓言创作奠定了基础。世界各国的文学作品甚至政治着作中,也常常引用《伊索寓言》,或作为说理论证时的比喻,或作为抨击与讽刺的武器。此书中的精华部分,至今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伊索寓言》大可看得。它至少给予我们三种安慰。第一,这是一本古代的书,读了可以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第二,它是一本小孩子读物,看了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第三呢,这部书差不多都是讲禽兽的,从禽兽变到人,你看这中间需要多少进化历程! 

    着名学者 钱钟书   

    读惯先秦寓言的中国人,初次读到《伊索寓言》是要惊讶的,因为那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先秦寓言冷峻而酷刻,《伊索寓言》热烈而宽厚;先秦寓言是老于世故的,《伊索寓言》是极富童趣的。《伊索寓言》全面而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欧洲童话及其表现形式,而先秦寓言却没有催生反而抑制了中国童话的萌芽──中国没有童话。 

    着名作家 张远山   

    《伊索寓言》通过简短的小寓言故事来体现日常生活中那些不为我们察觉的真理,这些小故事各具魅力,言简意赅,平易近人。不但读者众多,在文学史上也具有重大影响。作家、诗人、哲学家、平常百姓都从中得到过启发和乐趣。许多故事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如〃龟兔赛跑〃、〃狼来了〃,等等。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伊索寓言》已成为西方寓言文学的范本,也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经典作品之一。 

    《世界文学史》   

    伊索的《伊索寓言》 

    在欧洲寓言发展史上,古希腊寓言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开创了欧洲寓言发展的先河,并且影响到其后欧洲寓言发展的全过程,而希腊寓言的总汇即《伊索寓言》。 

    寓言本是一种民间口头创作,反映的主要是人们的生活智慧,包括社会活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现传的《伊索寓言》根据各种传世抄本编集而成,包括寓言300多则,其中有些寓言脍炙人口。 

    作为人们生活体会和经验的结晶,《伊索寓言》不仅含意深刻,而且艺术处理也很成功。《伊索寓言》的故事一般都比较短小,结构也比较简单,但形象鲜明、生动,寓言自然、深刻。《伊索寓言》中除少数寓言以人为主要角色外,绝大部分是动物寓言,通过把动物拟人化来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这些动物故事无疑是虚构的,然而又很自然、逼真。需要指出的是,《伊索寓言》中的动物除了有些动物外,一般尚无固定的性格特征,例如狐狸、狼等,有时被赋予反面性格,有时则受到肯定。这与后代寓言形成的基本定型的性格特征是不一样的。 

    《伊索寓言》曾对其后的欧洲寓言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公元1世纪的古罗马寓言作家费德鲁斯直接继承了伊索寓言传统,借用了《伊索寓言》中的许多故事,并称自己的寓言是〃伊索式寓言〃。公元2世纪的希腊寓言作家巴布里乌斯则更多地采用了伊索的寓言故事。这种传统为晚期古希腊罗马寓言创作所继承。文艺复兴以后,对伊索寓言抄稿的重新整理和印行极大地促进了欧洲寓言创作的发展,先后出现了不少出色的寓言作家,如法国的拉封丹、德国的莱辛、俄国的克雷洛夫等。 

    随着〃西学东渐〃,《伊索寓言》在明朝传入我国。第一个来我国的西方传教士利马窦在中国生活期间撰《畸人十篇》,其中便介绍过伊索,对《伊索寓言》做过称引。他之后的传教士庞迪我也在《七克》中介绍、引用过《伊索寓言》。我国第一个《伊索寓言》译本是1625年西安刊印的《况义》。清代之后,出现了许多种《伊索寓言》译本。上述情况表明《伊索寓言》在我国流传之久,它至今仍令人喜闻乐见,爱不释手。 王焕生 

     
 



《活着》

    《活着》 
    从充满苦难的人生中寻找活着的意义 

    描摹与提示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生活和生命状态 

    最富有悲悯的人道关怀精神 

    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弗文学奖 

    香港《博益》15本好书奖 

    台湾《中国时报》10本好书奖 

    《活着》是一本作者余华自己认为〃高尚的作品〃,在〃对人生的阴暗与冷酷极力铺陈下〃,生活成了生与死的流水帐。 

    《活着》一面世,就受到评论界的高度赞扬。本书讲述了一个平常而深刻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讲述了一个人忍受各种灾难活下去的勇气,讲述了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中国人是怎么活过来的,讲述了苦难的价值与人的伟大。这是一部浓缩的一个人的历史,也是一部浓缩的人类的历史,它教会我们透过泪水去观察微笑,通过苦难来体会生存的乐趣,而我们也将因为走近这本书而走近我们自己,走近一个作家幽深的心灵世界。 

    本书秉承了中国人重〃生〃的观念,是一部具有中国意味的小说,淳朴却极具震撼力。乡土风味极浓,但是所包含的深意就像老农脸上的皱纹刻在皮肤里一样刻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这完全是一部写给普通人看的小说,通过阅读这部小说,读者可以看到中国大地上千千万万这样平凡的百姓,都是这样为了〃活〃而活得如此辉煌! 

    这本书不仅写得十分生动和感人,而且是一部伟大的书。 

    德国《柏林日报》   

    这里讲述的是关于死亡的故事,而要我们学会的是如何去不死。 

    意大利《共和国报》   

    这是非常生动的人生记录,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的经验,也是我们活下去的自画像。 

    韩国《东亚日报》   

    《活着》一书深刻体现了中国老百姓的生存状况。从来没有人把一个中国人的生活写得如此真实,在不动声色之处催人泪下。朴实无华的语言,却透出撼人心魄的力度。那正是生活本身的力度。煎熬,麻木,悲哀,忍受,嘲讽,希望,一个历史巨浪中的小人物所经历过的真实生活扑面而来,谁能说得清人活着的意义和价值? 

    着名评论家 李星   

    生活本身就是一本真实的书,《活着》这本书给我们讲述了那个年代的故事,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解读生活。 

    着名评论家 吴松   

    活着的骄傲和哀伤 

    应该说早在94年就有了对《活着》的第一次阅读和随之而来的关于泪水的记忆。 

    这种感受是真实的,尽管在随后几年的几次重读中,我已经越来越理性地看待这部作品:熟知小说的每一个细节,并不再愿意仅仅顺着情节的发展去阅读和思考。但令人尴尬的是我发现自己依然无法说清这样一个问题:《活着》究竟意味着什么? 

    或许面对真正优秀的作品,任何解释和转述的企图都显得多余。或许对一个读者来说,有时候需要的只是默默地阅读,默默地咀嚼和理解。就像理解生命本身,理解什么是丑恶和美好,什么是梦想和缺憾,什么是挣扎和宿命。 

    正如作家余华在《活着》的韩文版的前言中写的:〃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凭着只言片语的新书简介,我曾武断地将这种力量理解为坚韧的内核,绝望中的希望,或是汗泪交织中紧攥的拳头。我天真地以为由此我将理解整部作品,但事实告诉我并非如此。《活着》要传递给我们的远不止这些,在人世的沧桑和苦难面前,余华的路走得更远,而〃活着〃本身则显得更加意味深长。 

    小说贯穿的是一位孤独老人对自己大半生的追忆,时间跨度从抗战结束后的40年代到文革后的80年代。 

    历经沧桑而又荣辱不惊,老福贵的讲述一直不紧不慢,该长哭当哭时,他无动于衷,该唏嘘感慨时他不肯多谈半点。所有汹涌的情感都潜进了冷漠的叙述之中,使读者从中明明感受到字里行间的一股潜流却又无以名状,欲哭无声、欲叹无言。 

    那么现在应该如何来概括《活着》呢它讲述的究竟是中国老百姓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故事呢,还是一个催人泪下的情感悲剧呢?或许都不是,余华自己也将那种所谓描写现实,实为〃写实在的作品〃与真正的〃现实作品〃分得很清。在余华为我们虚构的一个个接连而至、近乎〃不可能〃的苦难面前,我们已忘记了他以往作为先锋作家熟稔了的写作技巧,看到的只是平实的〃现实〃,想到的却是人类生存中永远需要直面的困境。 

    或许从某个意义上说,《活着》更像一支古老的歌谣,在向我们倾述着一个生命中脆弱与顽强、骄傲与哀伤的真相,让我们懂得卑微生命中蕴藏着些微的却如金子般闪亮的光芒,明白人性的温情是如何一步步把苦难的人们变得自信而宽容、坚实而又无所畏惧。 吴松 

     
 



《我的精神家园》

    《我的精神家园》 
    一个自由思想家的精神家园 

    有些幽默并不使人发笑,而是使人忧伤。 

    中国现代杂文精品之一 

    中国现代百部必读经典之一 

    这本书是大家熟知并喜爱的已故学者、作家王小波的一部杂文自选集。全书分文化篇、艺术篇、社会篇三部分。王小波以一种近乎残酷的坦诚与直率,道出了我们身在其中却从未虑及的生活,这就是真实,使我们不再混混噩噩地生活在世俗社会中间。因为他,我们知道这世界还有智慧,还有有趣存在。 

    王小波明辨是非,他以黑色的、深沉的幽默向身后人亦庄亦谐地喊但不是发狂或媚俗。读他的杂文后,你会恍然有一种通透感。原来,文化和精神这类话题并不只是书生或学究们正襟危坐的清谈,它也可以是〃痞子〃们〃坐在马桶上去反对到底有没有效力〃。 

    《我的精神家园》一书话题大多涉及文化状态与知识分子的命运,除了文人的处境便是人的处境,这类话题自然少不了尴尬与苦涩,但在王小波笔下,即使你踩破了一个诙谐的外壳,打开了〃文化〃神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