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孙子兵法 >

第1章

孙子兵法-第1章

小说: 孙子兵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春秋末期吴国军事思想家--孙武

     (作者不详)

    《孙子兵法》是从战国时期起就风靡流传的军事著作,古今中外的军事家
们都使用其中论述的军事理论来指导战争,而且,其中论述的基本理论和思想
还被运用到了现代经营决策和社会管理方面。然而,这部著作者是谁呢?学术
界议论纷纷,一种认为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孙武所著,一种认为是孙膑整理而成
,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某位山林处士编写,还有的说是三国时代曹操编撰的。
直到1972年4 月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发掘的两座汉代墓葬中同时发现了用竹
简写成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这样,数百年的争论方告结束,《孙
子兵法》的作者被确认为春秋时期吴国的将军孙武。

    避隐吴国著兵法

    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他出生于公元前535 年左右
的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具体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孙武的祖先叫妫满,
被周朝天子册封为陈国国君(陈国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建都宛丘,今
河南淮阳)。后来由于陈国内部发生政变,孙武的直系远祖妫完便携家带口,
逃到齐国,投奔齐桓公。齐桓公早就了解陈公子妫完年轻有为,任命他为负责
管理百工之事的工正。妫完在齐国定居以后,由姓妫改姓田,故他又被称为田
完。一百多年后,田氏家族成为齐国国内后起的一大家族,地位越来越显赫,
在齐国的领地也越来越扩大。田完的五世孙田书,做了齐国的大夫,很有军事
才干,因为领兵伐莒(今山东莒县)有功,齐景公在乐安封给他一块采地(诸
侯封赐给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又称“采邑”式“食邑”),并赐姓
孙氏。困此,田书又被称为孙书。孙书的儿子孙凭,做了齐国的卿,成为齐国
君主以下的最高一级官员。孙凭就是孙武的父亲。
    由于贵族家庭给孙武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孙武得以阅读古代军事典籍
《军政》,了解黄帝战胜四帝的作战经验以及伊尹、姜太公、管仲的用兵史实
,加上当时战乱频繁,兼并激烈,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善于带兵作战的将领,
他从小也耳闻目睹了一些战争,这对少年孙武的军事方面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但孙武生活的齐国,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齐景公初年,左相庆封灭掉
了右相崔杼。接着田、鲍、栾、高等四大家族又联合起来,赶走了庆封。后来
,内乱日甚一日,齐国公室同四大家族的矛盾,四大家族相互之间争权夺利的
斗争,愈演愈烈。孙武对这种内部斗争极其反感,不愿纠缠其中,萌发了远奔
他乡、另谋出路去施展自己才能的念头。当时南方的吴国自寿梦称王以来,联
晋伐楚,国势强盛,很有新兴气象。孙武认定吴国是他理想的施展才能和实现
抱负的地方。大约在齐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 年)左右,孙武正值18岁的
青春年华,他毅然离开乐安,告别齐国,长途跋涉,投奔吴国而来,孙武一生
事业就在吴国展开,死后亦葬在吴国,因此《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就把孙武称
为“吴人”。
    孙武来到吴国后,便在吴都(今苏州市)郊外结识了从楚国而来的伍子胥
。伍子胥原是楚国的名臣,公元前522 年因父亲伍奢和兄长伍尚被楚平王杀害
而潜逃到吴国。他立志兴兵伐楚,为父兄报仇。孙武结识伍子胥后,十分投机
,结为密友。这时吴国的局势也在动荡不安之中,两人便避隐深居,待机而发。
    公元前515 年,吴国公子光利用吴国伐楚,国内空虚的机会,以专诸为刺
客,袭杀吴王僚,然后自立为王,称阖闾。阖闾即位后,就礼贤下士,任用伍
子胥等一批贤臣,他又体恤民情,不贪美味,不听淫乐,不也女色,注意发展
生产,积蓄粮食,建筑城垣,训练军队,因而大得民心,吴国呈现出一派欣欣
向荣的景象。阖闾又注重搜求各种人才,立志要使吴国更加强盛,时而向长江
中游发展,灭楚称雄。隐居吴都郊外的孙武由此更加看清自己的前途,他在隐
居之地,一边灌园耕种,一边写作兵法,并请伍子胥引荐自己。终于,孙武写
好了13篇兵法。这13篇兵法,讲的全部都是如何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全书构
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
    第一《计篇》,论述怎样在开战之前和战争中时行谋划的问题,并论述谋
划在战争中的重要意义。孙武认为,在开战之前,必须对敌我双方的基本条件
作周密的研究和比较,认真地时行谋划,以便制订正确的作战计划。决定战争
胜负的基本条件有五项,就是“道”(道义)、“天”(天时)、“地”(地
利)、“将”(将帅)、“法”(法制)。对这些条件比较清楚了,就可以判
断战争的胜负。在战争时行过程中,也必须根据利害关系和不断变化的形势来
时行研究和谋划,采取机动灵活的措施,做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地打击
敌人。孙武认为,谋划周密就可能在战争中获胜,谋划不周难于获胜,根本不
进行谋划是肯定要失败的。
    第二《作战篇》,论述速战速胜的重要性。因为出兵打仗要耗损国家大量
的人力、物力、财力,拖久了就会使军队疲惫、锐气挫伤、财货枯竭,别的诸
侯国会乘机进行进攻。从速胜的思想出发,孙武反对以当时简陋的作战武器去
攻克坚固的城寨,也反对在国内一再征集兵员和调运军用物资,而主张在敌国
就地解决粮草,主张用财货厚赏士兵,主张优待俘虏,主张用缴获来补充壮大
自己。他认为这样做,才能迅速战胜敌人。
    篇三《谋攻篇》,论述用计谋征服敌人的问题。孙武认为“不战而屈人之
兵”是“善中之善者”,“全国”、“全军”、“全旅”、“全卒”、“全伍
”地强迫敌人屈服投降是最理想的作战方案,“破国”、“破军”、“破旅”
、“破卒”、“破伍”地用武力击破敌人则次一等,“非善之善者”。
    怎样才能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呢?孙武认为上策是“伐谋”,其次是
“伐交”,再次是“伐兵”,即主张通过政治攻势、外交手段和武装力量来征
服敌人。在和敌人斗争时,如果敌强我弱,应该集中优势兵力战胜敌人,做到
“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即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包
围敌人,有五倍于敌的兵力就进攻敌人,有一倍于敌的兵力就设法分散敌人,
和敌人的兵力相等就要善于战胜敌人,比敌人的兵力少就要善于退却,战斗力
不如敌人就要避免与敌人作战,不能强拚硬打。孙武在此篇中提出了“知彼知
己,百战不殆”的光辉思想,认为谋略必须建立在了解敌我双方情况的基础上。
    第四《形篇》,论述用兵作战要先为自己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以等
待敌人可以被我战胜的时机,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孙武认为:战争的胜
负决定于敌我双方力量的大小,要想战胜敌人,就必须在力量的对比上使自己
处于绝对优势,造成一种迅猛不可抵挡之势。除此之外,还要等待敌人可以被
我战胜的有利时机,善于抓住敌人的弱点,这样,就能轻而易举地战胜敌人。
孙武认为,要在作战中取胜,必须善于对待攻和守的问题。兵力不足就防守,
兵力有余就进攻。防守时要十分严密地隐蔽自己,进攻时要打得敌人措手不及
。这样,就能达到“自保而全胜”的目的。
    第五《势篇》,论述用兵作战要造成一种可以压倒敌人的迅猛之势,并要
善于利用这种迅猛之势。
    势是什么呢?孙子说,这种势就像可以漂起石头的激流,就像一触即发的
拉满的弓弩,就像圆石从千仞高山上滚下,有一种不可抵挡的力量。用这种力
量打击敌人,就能够以一当十,所向无敌。
    怎样造成这种势呢?首先,要给自己创造条件,使本身具有战胜敌人的强
大力量。其次,要“择人而任势”。选择熟知军事、知人善任的将帅,指挥士
兵作战灵活自如,并且善于用假象迷惑敌人,用小利调动敌人,引诱敌人陷入
圈套,然后用伏兵狠狠地打击敌人。
    第六《虚实篇》,论述用兵作战须采用“避实而击虚”的方针。
    怎样才能做到避实击虚呢?第一,要使我方处于主动地位,使敌方处于被
动地位,把战争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善于用兵作战的人,能够设法调动
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第二,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打击敌人兵力空虚
之处。第三,要集中自己的兵力,并设法分散敌人的兵力,造成战术上的我众
敌寡。
    孙武指出,运用避实击虚的作战方针,要从分析敌情出发,要随着形势的
变化,因为战争过程中的众寡、强弱、攻守、进退等等关系处在急剧变化之中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第七《军争篇》,论述如何争夺制胜的有利条件,使自己掌握作战主动权
的问题。孙武认为:首先,必须了解各诸侯国的政治动向,必须熟悉地形,必
须使用向导,做到情况明。其次,必须行动统一,步调一致,做到“其疾如风
,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勇者不得独进
,怯者不得独退”。第三,要求指挥正确,机动灵活,“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做到以上几点,才能在战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
    第八《九变篇》,论述将帅指挥作战应根据各种具体情况灵活机动地处置
问题,不要机械死板而招致失败,并对将帅提出了要求。
    孙武强调,将帅处置问题时必须做到:首先,考虑问题要兼顾有利和有害
两方面。在有利的情况下要想到不利的因素,在不利的情况下要想到有利的因
素。其次,要根据不同的斗争目标,采取不同的斗争手段。第三,要立足在充
分准备、使敌人不可攻破的基础上,不能存侥幸心理。第四,要克服偏激的性
情,全面、慎重、冷静地考虑问题。只有做到了以上这些,方能“得地之利”
、得人之用”。孙武认为,将帅要从实际出发处置问题才能战胜敌人,所以对
于国君的违背实际的命令可以不执行,因此,他大胆地提出了“君命有所不受
”的军事名言。
    第九《行军篇》,论述行军作战中怎样安置军队和判断敌情问题,还论述
了军队在山地、江河、盐碱沼泽地、平原等四种地形上的不同处置办法,还论
述了军队遇到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等特殊地形的处置办法。
孙武还提出了31种观察、判断敌情的方法,通过这些方法,把看到、听到和侦
察到的各种现象加以分析,掌握真实的敌情,才能制订出正确的作战方案,才
能获得胜利。孙武在本篇中还提出了“令之以文,齐这以武”的文武兼用的治
军原则,即要用道义来教育士兵,用法纪来统一步调,这样的军队打起仗来一
定能取得胜利。
    第十《地形篇》,论述用兵作战怎样利用地形的问题,着重论述深入敌国
作战的好处。孙武分析了九种战地的特点和士兵处在这些地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