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

第52章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第52章

小说: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马尼亚建成,它标志着社会主义在各个工作部门中已取得全面的胜利。

 327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513

    第二节1964年4月声明的发表和罗苏矛盾公开化

    1944年罗马尼亚解放后,一直奉行同苏联友好的政策。

    1956年苏共20大到22大期间,罗基本上还是听从苏共指挥,并在1960年布加勒斯特会议后一段时间里追随苏共反华反阿尔巴尼亚,但由于赫鲁晓夫借反个人崇拜企图颠覆罗党领导,并利用经互会加紧对罗进行控制,引起了罗的反抗,致使罗苏矛盾日益加剧和公开化。由此,在罗共与苏共之间展开了长期的颠覆与反颠覆、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

    苏共20大后,乔治乌—德治没有积极追随赫鲁晓夫在国内搞“反个人崇拜”

    ,而是重新批判罗共党内早在1952年就已被清除的波克—卢卡集团。

    在对斯大林的评价问题上,罗党也有所保留。

    1956年后,苏操纵经互会强调各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配合,强调国际分工和生产专业化,罗在经互会会议上,对不利于罗经济发展的决议和措施,曾多次表示异议。如罗否定了1960年2月经互会会议上关于在生产粮食和农业原料方面实行社会主义各国间计划配合和专业化的决议;1961年9月,罗反对事先不与大家商量,硬要把苏共纲领草案中的一些观点强加进社会主义国际分工的基本原则草案中的做法;也不同意苏、捷代表关于建立有几个国家参加的生产综合体的主张等。

    罗认为这些都是有损罗主权和独立的形式。为此,苏从经济上对罗施加了许多压力。

    1961年苏共22大后,再次掀起反个人崇拜的高潮,罗则在其党内再度批判波克—卢卡和基辛涅夫斯基—康斯坦丁内

 328

    613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斯库两个反党集团,并指出这些人的反党罪行曾得到苏联的支持。此后,罗摆脱苏联控制的倾向有了进一步发展。罗在国内建设的一些重要政策问题上也没有盲目追随赫鲁晓夫所采取的措施,如:罗没有实行按生产原则建立工业党委和农业党委的做法;没有实行把工业和建筑业管理权利下放,而是仅把地方工业—消费品、建筑材料和服务性企业交给各企业所在地的人民会议管理;罗也没有把拖拉机卖给集体农庄,而是继续保留拖拉机站;罗国内迟迟才把以斯大林命名的工厂、街道易名,斯大林塑象也比较晚才拆除。与此同时,罗对赫鲁晓夫的讲话不再全文转载或发表相应的社论,罗领导人公开讲话中不再强调苏的援助,而是突出罗党本身的作用,从1962年“五一”

    节开始,罗在游行时不再举赫鲁晓夫的像,只举本国领导人的像。罗采取的这些做法和措施,引起了苏联的不满,从而苏进一步在经济上对罗施加压力。

    1963年初,随着罗苏矛盾的发展并趋于表面化,罗党3月中央全会决定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抵制苏联的压力。会上一致批准了政治局决议和罗代表在经互会上所采取的立场,并发表公报,再次确认完全同意经互会成员国1962年6月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所通过的“社会主义国际劳动分工的基本原则”

    ,即:尊重独立和国家主权、权利完全平等、同志般的互相援助和互利原则。同时,罗采取一系列措施,缩小苏的影响,并防止苏联的颠覆活动,如:要求在罗国家机关和机密部门工作的苏侨改入罗籍,在组织上撤换了一些亲苏的干部;取消俄语学院和俄文书店,停止发行苏《新时代》和《和平与社会主义问题》的罗文版杂志,停止出

 329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713

    售赫鲁晓夫的《三无世界》等书籍,并重新出售斯大林的著作,俄语由必修课改为选修等。与此同时,罗党也逐步向中共透露了罗苏矛盾的一些情况,基本上退出了反华大合唱,并以对等的方式刊登中苏双方的有关信件,开始同中共接触,并向我提出中罗两党进行高级接触的建议。同时还改善了与阿尔巴尼亚的关系,重新派大使回阿尔巴尼亚。

    1964年初,罗党中央分别致函中共中央和苏共中央,呼吁停止公开论战,说论战的继续和尖锐化将使国际共运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完全分裂成为不可避免,认为分裂将给共运的力量和社会主义阵营以沉重的打击。同年3月,罗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毛雷尔率罗党代表团(代表团成员中有齐奥塞斯库)访华,同中共领导人进行了会谈,劝说中共停止同苏公开论战,强调公开论战损害兄弟党之间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削弱了资本主义国家兄弟党的战斗力,对民族解放运动和新独立国家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会谈中,罗方要求中共发出停止公开论战的呼吁,在达成各方都能接受的停止公开论战的协议之前,先实现在默许情况下的暂时停战。

    访华后,罗党代表团还访问了朝鲜、苏联,并同苏共领导也进行了会晤。代表团回国后,德治致信毛泽东,再次提出“共运的利益迫切要求停止公开论战以及为冷静的、耐心的和同志式的讨论现存分歧创造条件”

    ,并建议中、苏、罗三个党联合呼吁停止公开论战。

    罗共虽进行了这一系列活动,但未能实现其愿望,于是罗党在1964年4月中央全会后发表了《罗工人党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问题立场的声明》,对国际共运中的一系列问题表明了罗党的态度。

    声明首

 330

    813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先强调,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阵营正面临着分裂的危险,罗党对国际共运中的公开论战表示“忧虑”。

    声明对中、苏双方都进行了批评,并呼吁“所有兄弟党”

    ,首先是“在恢复共运的团结方面负有特别责任和作用”的苏共和中共停止公开论战。

    声明也明确表明了罗党反对建立超国家机构、搞联合计划和合营企业的主张。罗党认为,已提出的诸如制订和成立包括经互会所有成员国在内的联合计划和单一的计划机构、成立国家间的技术生产部门的联盟、成立几个国家共有的企业、成立国家间的经济组合等形式和措施,其实质在于把某些经济管理的职能从属于各自国家的职权变为属于某些超国家的机构或组织的职权,因此这些措施是不符合构成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原则的。声明强调,国家经济的计划管理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的基本的、不可缺少的和不可改变的特性之一,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要求自己有效地和充分地拥有各种实际体现这些特性的手段,把管理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一切手段掌握在自己手中,要是把这些手段转移给超国家的或非本国的机构,就会使主权变成毫无内容的概念。并指出,国家计划是完整的和不可分割的,不能从中把任何部分或部门分离出来而转移到国家之外,罗党主张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合作的主要形式应是在双边和多边协商的基础上协调各种计划。

    声明强调,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应以民族独立和主权、权利平等、互利、同志式的援助、不干涉内政、尊重领土完整和社会主义国际主义原则为基础;社会主义国家之间

 331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913

    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出现分歧是可能的,但任何时候都应当以同志式的、本着相互谅解的精神来分析和处理,而不是使用给别人扣帽子、贴标签以及施加压力和采取歧视性的措施的办法;共产党和工人党必须考虑社会主义建设的一般规律,但任何人都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新的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或宣称某一个个别现象具有普遍的价值,并试图强使其他国家接受它们;鉴于社会主义建设有各种各样的情况,因此不会有、也不能有单一的形式和方法,谁都不能为其他国家或其他党来决定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制订、选择或改变社会主义建设的形式和方法,应当是每一个马列主义党的事情,是每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

    声明还强调,建设社会主义首先要依靠本国的力量,不能由一个国际中心来解决问题,由一个国际中心解决这一国或那一国工人运动问题已不再适合于世界共产主义和工人运动的发展阶段了,过去那种错误的、干涉别国党的内政以及撤换党的领导干部、甚至撤换整个中央委员会,从外部强行指定领导人、镇压各党卓越的领导干部、斥责甚至解散共产党的做法应该摒弃;在共产党和工人党的大家庭中,没有、也不能有“老子党”和“儿子党”

    ,“上级党”和“下级党”

    ,任何一个党都没有、也不能有特殊地位,都不能把其路线和意见强加给别的党。

    声明指出,从公开论战一开始,罗党就完全支持结束论战的建议,并建议中、苏和其他兄弟党之间立即开始协商成立一个由一些党的代表组成的委员会,着手准备召开共产党和工人党的代表会议以维护和加强社会主义阵营各国和世界

 332

    023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共产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的团结。并表示罗党反对召开只有一部分党参加的会议,因为这将违背团结的事业,将使情况恶化,使某些兄弟党孤立,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中造成分裂。罗党重申,凌驾于任何分歧之上的是所有的共产党和工人党共同的东西,它比任何意见分歧都强大许多。

    声明的发表,一方面表明了罗党对共运面临分裂的危险表示“忧虑”

    ,不赞成中苏两党公开论战,同时也表明了罗党坚决抵制苏共推行的干涉别党内政,凌驾于别党之上的“老子党”的一套错误作法。

    第三节 罗共“九大”开始了齐奥塞斯库时代。

    “四五”

    (196~1970)

    计划的指标、任务和完成情况

    1965年3月,罗工人党中央第一书记、国务委员会主席乔治乌—德治因病逝世,47岁的尼古拉。齐奥塞斯库继任罗共中央第一书记,成为党的接班人。从此罗马尼亚开始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齐奥塞斯库,1918年1月26日出生在奥尔特县斯柯尔尼切什蒂村的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家境困难,11岁时就前往布加勒斯特一家修鞋铺当学徒。

    15岁时因参加罢工和游行而被捕。

    1933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加入共产党。

    193~1936年先后任普拉霍瓦和奥尔特尼亚州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委书记。

    1939年任团中央书记。

    1936~1944年间曾多次被捕,并在狱中结识了德治。

    1944年“八。二三”武装起义胜

 333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123

    利后,参加了罗共领导和组织人民群众夺取并巩固政权、建立民主政府、进行土地改革等一系列重要活动。此后,相继进入罗马尼亚军事学院专修班、布加勒斯特经济学院和罗共“斯特凡。乔治乌”学院(高级党校)学习。

    1945年当选为罗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