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雅琴小故事大道理白金纪念版 (全 >

第96章

雅琴小故事大道理白金纪念版 (全-第96章

小说: 雅琴小故事大道理白金纪念版 (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诡辩!常见的诡辩手法有偷换论题、捏造论据、循环论证、机械类比、强词夺理、断章取义等等。”
  学生们又向苏格拉底请教:“老师,诡辩就是有意识地为某种谬论做论证,其中有巧妙的不易发现的逻辑错误。能不能用实例说明一下怎样才能识破诡辩中的逻辑错误?”
  苏格拉底思考了一会儿,给学生们出了下面的智力测验题:
  “有两位工人,一同维修一个多年没有维修过的又老又旧的破烟囱。当他们从烟囱里爬出来的时候,一位很干净,另一位却满脸满身的煤灰。请问你们:谁会先去洗澡呢?”
  一位学生说:“当然是那位满脸满身煤灰的工人会先去洗澡喽!”
  苏格拉底说:“是吗?请你们注意,干净的工人看见另一位满脸满身的煤灰,觉得从烟囱里爬出来真是肮脏;另一位看到对方很干净,就不这么想了,而认为自己一定也很干净。我现在再问你们,谁会先去洗澡?”
  两位学生很兴奋地争先恐后地回答:“哦!我知道了!干净的工人看到肮脏的工人时,觉得他自己必定也是肮脏的。但是肮脏的工人看到干净的工人时,却觉得自己并不脏啊!所以一定是那位干净的工人先跑去洗澡了。”
  苏格拉底看了看其他的学生,所有的学生似乎都同意这个答案。
  只见苏格拉底慢条斯理地说:“这个答案也是错的。两个人同时从又老又旧的破烟囱里爬出来,怎么可能一个是干净的,而另一个是脏的呢?这就叫做不合逻辑,也就是诡辩中的逻辑错误。”
  学生们又向苏格拉底请教:“老师,应该怎样看待诡辩的作用呢?”
  苏格拉底回答:“会说的不如会听的。诡辩有效,但有限。巧诈不如拙诚,千般巧计不如本分为人。”(蒋光宇)
  大道理:外表上、形式上好像是运用正确的推理手段,实际上违反逻辑规律,做出似是而非的结论,这就是诡辩。会说的不如会听的。诡辩有效,但有限。巧诈不如拙诚,千般巧计不如本分为人。
  不死之药
  一天,有一个人拿着刚刚研制成的“不死之药”来拜见楚王。负责通报的官吏拿着此药进宫通报,另一位官吏拦住问:“这药可以吃吗?”通报的官吏说:“可以。”于是这个官吏将药抢过去吃了。
  楚王知道后大怒,要杀死这个抢吃药的人。这位官吏从容地说:“我问那个通报的人‘这药可吃吗’,他说‘可以吃’,我才将药吃了。所以,我没有罪,罪在那通报的官吏。而且那官吏说我吃的是让人不死的药,如果大王您杀死我,那就不能算是‘不死之药’了。可见,是那位献药的人在欺骗大王。大王,您现今要杀我这个无罪的臣子,来证明那人欺骗大王,不如放了我啊!”
  楚王一听他说的头头是道,又都合情在理,于是赦免了他。
  大道理:吃药的官吏妙打擦边球,把责任巧妙的推给了别人,让楚王也无可奈何。
  哪个更珍贵
  加里宁是俄国布尔什维克的一位杰出的演说家,一次,他向某地农民代表讲解工农联盟的重要性。尽管他滔滔不绝地为农民们作了详尽的,严谨的论证,但有一些听众却始终茫然不得要领,有一个农民代表还问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什么对苏维埃政权来说更珍贵,是工人还是农民?”
  加里宁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微笑着道:“那么对一个人来说,什么更珍贵,是左脚还是右脚?”
  顿时,全场掌声雷动,农民代表们都会意地笑了。
  大道理:加里宁起初给农民代表们讲那些抽象的大道理,对于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民来说不是很容易接受,而后来加里宁运用一个通俗易懂的比喻使深奥的理论变得具体、浅显,农民代表们一下子就接受了,因此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少年妙对君王
  古印度有一位国王,总喜欢向大臣提一些莫名奇妙的问题。
  那一天在御花园,国王指着盛满水的又大又深的水池问群臣:“你们看到那个水池了吗?谁能说出水池里有几桶水?”
  群臣面面相觑,无人能答。
  这时,花园里一个小孩在奔跑着。原来,他是一位大臣的孙子,因其聪慧好学,深得王后的喜爱,常被带到宫里来玩耍。小孩见大臣们一个个对着水池发愣,忙问是怎么回事,当他得知国王的问题后,说:“这有何难?”
  国王说:“好!那就由你来回答吧。”
  小孩答到:“这要看是怎样的桶。如果桶和水池一样大,那么水池里就有一桶水;如果桶是水池的一半大,水池里就有两桶水;如果桶是水池的三分之一大,水池里就有三桶水……”
  国王一听,喜出望外,重赏了这个小孩。众大臣自叹不如。
  我国历史上有个少年甘罗妙对秦始皇的故事。
  年仅12岁的小小甘罗被拜为上卿,秦始皇对他的评价是“孺子之智,大于其身”。之所以如此,大概源自于他跟秦始皇关于“公鸡下蛋”的一次智论。
  秦始皇听信方士“吃公鸡蛋能长生”的蛊惑,便命令甘罗的爷爷前去寻找。
  甘罗看到愁眉不展的爷爷在房间里走来走去,便上前问道:“爷爷,您有什么心事吗?。”
  “唉,皇上听信了方士的话,要吃公鸡蛋以求长生。现在命令我去找,要是三天之内找不到,就得受罚。”
  甘罗一听,也着急起来。过了一阵子,他灵机一动,有了主意,便说:“爷爷,你不用再为此事操心了,三天后我替你上朝去,我有办法应付皇上。”
  听了甘罗的话,一向信任他的爷爷也就放下心来。期限到时,甘罗不慌不忙地随着百官走进宫殿。
  秦始皇认识他,也听很多人讲过他聪慧好学,但还是认为一个小孩子跑到宫殿来简直是无礼取闹,便生气地问:“你来干什么?是不是你爷爷因为找不到公鸡蛋而不敢来了?”
  “启禀陛下,我爷爷来不了啦。”甘罗一本正经地说,“他在家生孩子呢,所以只有我替他来上朝了。”
  “胡说!”一句话把秦始皇逗乐了,“你这孩子,男人怎么会生孩子?”
  “既然公鸡能下蛋,为什么男人就不会生孩子呢?”甘罗反问道。
  秦始皇一听,自然知道自己错了。同时也看出了甘罗聪明和智慧,便破格任用了他。
  甘罗,一个年仅12岁的孩童敢于并善于向中国历史上最暴戾的皇帝秦始皇说“不”,却获得了赏识。这正中了一句俗话:“一点智慧胜过一打权威。”(蒋光宇)
  大道理:少年把人类的未来握在手里,少年是人类最珍贵的资源。世界上没有什么花朵比少年更美丽,没有什么珍宝比少年更珍贵。但要使少年更美丽、更珍贵,就得学习、学习、再学习,努力、努力、再努力。
  小徒巧言揭中伤
  某寺院甲、乙两僧素有嫌隙,甲僧心胸狭窄,总想找个机会攻击乙僧,又苦于找不到借口,甲僧于是就在乙僧的小徒儿身上打起主意来。
  一天,他无事生非,向方丈诬告:“今天在大雄宝殿念经礼佛的时候,乙僧的小徒儿跪在最后一排做鬼脸,亵渎佛祖。”方丈听后表示要严厉惩处。第二天,方丈在佛事完毕后,叫出小徒儿询问这件事,小徒儿问方丈:“我在后排做鬼脸何人所见?”
  甲僧抢前一步,横眉怒对地说:“是我亲眼所见的,你还想抵赖!”
  小徒儿并不慌乱,问:“请问师伯您当时站在哪里?”
  甲僧回答:“大家都知道,我当然是站在前排的。”
  小徒儿此时说:“那如果您不回头看的话,怎么会看见我做了鬼脸呢?”
  甲僧顿时满脸羞愧,无地自容。
  大道理:小徒儿那句反问很有力量,如果甲僧狡辩说自己没有回头看,那就等于承认自己是诬陷,如果承认,它本身就是对佛祖不恭敬,因此陷甲僧于两难的境地。
  没打算辞职
  公司老板对新来的秘书小刘的工作不满意。尤其是最近的一次私底训话,这种不满似乎达到了非开除他不可的地步。
  老板对秘书说:“我从来没有碰到像你这样一个办事马虎大意的秘书!我原先聘用的那些秘书身上所具备的优点你几乎都没有,而他们有的缺点你倒应有尽有!你的灵活性不够,太呆板,什么事儿都照本宣科;你的文才平平,远在他们几人之下;你总是不能把办公桌拾掇得使我满意,你的字儿写得也与他们几个相差甚远,只可惜他们几个都申请辞职了,不行,我不能让你这么一个不够格儿的秘书再浪费我的工资啦!”
  老板唠唠叨叨地说完,似乎下定了要辞退他的决心。
  秘书这时心平气和地对老板说道:“先生,您说了我那么多的缺点,可您却忽视了我一个最大的优点,那就是:在听了您这么多批评之后,我仍然虚心的接受,没打算辞职呀!”
  老板听他这么一说,不禁怔住了,紧接着,他哈哈大笑起来,小刘也因此保住了一个对他来说得之不易的工作机会。
  大道理:面对一个如此絮叨不休、吹毛求疵的老板,秘书小刘却没有反驳老板的批评,而是引导老板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来说明自己对公司的忠诚和对自己从事的工作的极大热忱。
  圆智妙答乾隆
  圆智是清代乾隆年间宁波天童寺的当家和尚。虽然他没有点化之术,却颇有应变之才。
  一次,乾隆皇帝只身微服南下,来到宁波后,便独自来到天童寺。圆智躬身对乾隆轻声道:“小僧天童寺主持圆智接驾来迟,万望恕罪。”
  乾隆听说这个人就是圆智,想给他来一个“下马威”,于是,马上把脸一沉,厉声问道:“你既然已经知道朕来这里,为什么不率领众僧,大开山门,跪接圣驾?你这轻轻一揖,莫非有意亵渎圣躬!该当何罪?”
  圆智从容不迫地回答道:“小僧岂敢亵渎圣上,只因这次圣上南巡,乃是微服私访。小僧恐引起游人瞩目,有碍圣上安康,不敢劳师动众,故小僧一个人悄悄在此相迎。”
  乾隆听他说得人情人理,只好说:“那好吧,就恕你无罪,前面带路便是。”
  一路上,乾隆说道:“大和尚,今日朕躬上山,你能不能把我比上一比?”
  圆智闻言,暗自思忖:“这可不好比。要比得不好,全寺恐怕都会遭受灭顶之灾。”但他忽然灵机一动,笑着说:“万岁爷上山,可有一比:如比佛爷带你登天,一步更比一步高!”乾隆一听,心里很不高兴:圆智自比佛爷,上风被他占了,可又无可指责。
  乾隆离寺时,圆智送他下山。当走到山腰时,乾隆想起了上山时候发生的事,就又想难一难圆智,便说:“我上山时,你说我是一步更比一步高,现在我下山了,你可怎样说呢?”乾隆说完,得意地瞅着圆智,心里想:上山是爬高,好比;下山是落低,我看你现在怎么个比法!
  圆智略加思索,从容答道:“如今又好比如来佛带万岁下山,后头更比前头高啊!”
  乾隆听罢,不禁对圆智的聪明机智产生一股敬佩之情。
  大道理:乾隆多次想使圆智难堪,却没想到每次都被圆智的妙答解除了。他的对答充分显示了圆智大师的机智聪明。
  珍惜母爱
  1897年,孙中山侨居日本时,与日本著名的政治家犬养毅相识。
  有一天,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