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__第1601-1800集 >

第119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__第1601-1800集-第1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德相那个德,德相里头的。十善业道是圆满的,是性德。
  我们今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跟十善业道恰恰相反。性德里面没有杀生的行为,不但没有杀生的行为,伤害众生的念头都没有。中国谚语有所谓「上天有好生之德」,那个天就是天性,就是佛性。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法性比佛性的范围大,法性里面包括德相,佛性里面只有智慧,不包括德相。我们能常常想到本性本善,我的本性本善,你的本性也是本善,一切众生的本性都是本善,决定没有十恶。这个心好!这个心就是佛心,这个心就是性德,我们不能不知道。
  所以,能把一切众生都看成佛,普贤菩萨的修行我们就都做到了。「礼敬诸佛」,我们对一切众生尊重。他不尊重我,我尊重他,为什么?他不知道他是佛,他也不知道众生是佛,他不尊重是应该的,理所当然,你可不能怪他。我学佛了,我听到佛的教诲,我明白了,我要不尊重他,我错误,他没错,我错了,我要尊重他,我要称赞他。称赞跟礼敬的标准不一样,礼敬是无条件的,完全从本性上来说、本来是佛上说的。称赞有迷悟不同,他的思想、他的行为有一丝毫与性德相应,值得赞叹;与性德相违背,不能赞叹。不赞叹,决定没有毁谤,决定没有批评,这个要懂得,只不赞叹而已。
  所以佛当年在世的时候,在灭度之前,阿难代表大众向佛请教。僧团里面有很好的修行人,也有些不好好修的人,在僧团里面还妨碍别人,所谓恶比丘,怎么办?佛在世,你可以管他们,你老人家不在世了,对恶比丘我们如何对待他?佛教给大家一个方法,默摈。什么叫默摈?不理他就好了。他无论做什么坏事,不批评,不受他的影响;我修我的,他修他的,各人因果各人负责,绝不受他干扰,这就对了。你要批评,他不服气,他不会接受,他要跟你吵架,要跟你打架,错了。不理,见如不见,听若不闻,这样就好,不妨碍自己的清净心就对了。你用这个方式对待他,时间久了,你能感化他回头是岸。做一点好事,大家都赞叹他;做很多坏事,大家都不说,不批评。让他生惭愧心,让他自己良心发现,改过自新,这样才好。佛这个方法真的是好,不可以责备人,责备人,效果是相反的;佛用默摈,这个效果是正确的。所以我们要见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虽然我们没有到佛菩萨的境界,可是我们这个举动跟佛菩萨没有两样。
  对一切诸佛的供养,广修供养要做,供养不是都是送礼。不费金钱的供养,你们知不知道?哪一种供养不要费金钱?善意。无论跟哪个人见面,合掌,「阿弥陀佛」,这个不花钱,见面深深一问讯,这是供养。能不能做到?要学著做,随分随力。看到老人在路上走路,路上的车、人太多,拥挤的时候扶他一把,照顾他一下,这都是供养。不费力、不费钱的供养,你一天可以做很多很多,只是你没有去做。同住在一层大楼,这是香港的现象,大都市的现象都差不多,彼此见面都不打招呼,都像陌生人一样,这个大家一点都不奇怪。我们学佛,我们学会了广修供养。同住在这一栋大楼的,无论什么人,我们见了,都很客气、很谦虚的跟他点个头。不要理会他对我怎么想法、怎么看法,不去理会这个,完全是善意待人,这都是供养。慢慢的,你就能把这整座大楼里面的居民统统都感化。这个时间我估计总在二年到三年,让住在这层大楼的人,每个人见面都会点头,都会笑容满面。和谐社会从我做起才行。
  现在的社会,在中国我们看到,愈是偏僻落后的地区,还有点人情味;愈是大都市,人情味都没有了,都被名利冲昏了。我们要帮助他、要提醒他,帮助他恢复,那就是在平常点点滴滴的善意,让他能够感受到,善意。常见佛,见佛的时候要礼敬、要称赞、要供养,都不需要花钱,不需要特别花时间,不需要,随时随地。见到陌生人,善意的待他,也不必刻意的去做,随分做就好了。
  这样子做法,下面是讲效果,『则见如来体常住』。清凉在这里说得很好,「佛体常住,是向菩提」。佛体是什么?佛体是法性,性相不二。西方有些科学家,他们的发现也很值得我们赞叹,他说我们人的身体,身体不是我,身体只是载具而已。什么是我?灵魂是我。他讲一个人有个身体、有个灵体,他把这个分成两分。算是很不错了,可是事实不是如此,事实是一不是二。一,但我们看到身体有生灭!身体没有生灭,科学家很早就发现物质不灭;也许同学们在学校念书有读过,物质不灭。明明有生灭!形有生灭,质没有生灭,形是形相,形相有变化、有生灭,性质没有生灭。所谓聚散无常,聚集起来的时候形相产生,散开的时候形相就没有了。
  譬如这栋大楼,这栋大楼是个形相,它的本质是什么?是那些建筑材料。大楼没有起的时候,这些材料堆在旁边,你看到钢筋、看到水泥,看到这些木材、看到砖瓦。你看到一大堆建筑材料,你不会称它作大楼。按照图样把这些材料都给结合起来,大楼成了。大楼有生有灭,材料不生不灭,拆掉之后大楼没有了,还是一堆材料。然后你就晓得,我们人的身体就像大楼一样,我们里面是细胞,人都是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什么组成的?原子,原子怎么组成?原子核跟电子。现在科学家又再分析,又发现还有更微细的,原子核跟电子怎么组成的?夸克,分到最后才晓得那个东西存在。我们今天的大楼也是如此,这些建筑材料你分析,最后都是归到原子、电子、粒子、夸克。聚的时候它就现形状,散的时候这形状就没有了,所以聚的时候没有生,散的时候没有灭。你为什么对於这个生灭这样的在乎?这个在乎是什么?过分的执著,没有别的,过分的执著;只要不执著,你就不在乎。因为不了解事实真相,所以产生错误的执著。
  了解事实真相,你就得大自在,你就见到「如来体常住」,体是法性。他们分析,分析到原子、电子、核子、夸克,那是法相。法相从哪里来的?法相从法性变现出来的,这是佛在大乘教里面常说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就是法性,识就是法性上面带著妄想分别执著,它就会变。变成什么?变成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是这么一回事情,不能不知道。所以只要你什么时候见到无量佛,见到无量佛,你有定有慧,没有智慧你见不到。我们今天把一切众生看作都是佛菩萨,这是智慧;没有智慧,你决定不是这个看法。没有智慧,你的诚敬心生不起来;诚敬心生不起来,你学佛不得利益、不得法喜,你看这多重要!明白了,有那么一点智慧了,晓得法性常住,法相也常住,本来不生,哪里会有灭?所以《中观论》上讲不生不灭,不来不去,真的,一切法没有来去。楞严会上讲得好,「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楞严会上佛说的,这才叫事实真相。
  我们本来通达明了,就是因为一念不觉,而有无明,从无明生三细相,业相、转相、现相。业相是什么?业相是动。法性不动,真心不动,从这个地方你才晓得为什么佛陀叫你修定。定是真心,你能够修定,你就接近真心。凡夫没有定,心浮气躁,妄念纷飞,那真是苦不堪言。因为他不定,他就造业,所以叫业相,无明业相。因为有无明业相,才有转变,起变化了,这个变化叫转相,转相就是我们今天讲精神,起分别了。转相继续不停,它真的就产生现相,这个现相是什么?物质。物质从哪来的?物质是精神变现的。精神从哪来的?精神是从动,科学里面讲振动,极其微细的振动。这是讲三细相。十法界依正庄严是粗相,境界为缘,就变成六粗了。你把原理搞清楚,你才晓得佛陀教我们的方法正确。世间人所讲的科学方法不行,科学方法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得用佛菩萨教我们这套方法,能解决。这个道理不可以不知道。
  『若见如来体常住,则能知法永不灭』,「法」是一切法,你看看一切法永不灭,精神不灭,物质也不灭。所以《中观论》上讲「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八不中观。中是中道,第一义谛,这是正确的,一丝毫错误都没有。生灭不二,来去不二,断常不二,一异不二,入不二法门,只有大乘佛法里头能达到究竟圆满,这不学怎么行!
  学,最重要的是虚心,前面讲的,印祖讲的诚敬。我们今天诚敬两个字做不到,什么原因?不虚心,没有恭敬。我们看现前的世界,这个社会,看底下一代年轻人,愈看愈感觉到问题严重。不懂得礼,不懂得敬。如果礼不懂,他有敬意,自自然然那个态度就像懂礼。没有敬意。我们对於一个人真正从内心里面生出敬意,你跟他见面自然就有规有矩,规矩从来没有学过。然后你才晓得礼是性德,不是哪个人制订的,自然的。你对他非常恭敬,鞠躬真的就是九十度,不是点个头就完了;内心真的恭敬,非常恭敬,自然的。跟他在一起,或者是站著,或者是坐著,一定都规规矩矩。他说话,你一定很注意听;他问话,一定恭恭敬敬的回答,自然的。现在没有了,现在你所看的是急躁、轻浮,没有规矩,坐不像坐样,站不像站的样子,写字潦草。
  字,印光大师讲得好,不一定要写得好,我们又不是书法家,不讲究这个字之好。但是要规矩,一笔一划端端正正的,不能够潦草,这就好。诸位你看印光大师的字,他不是书法家,但是他的字一笔一划端端正正,没有潦草。他自己做到了,示范给别人看。我们现在看到一般人,给我写的信也好,给我写的文字,都是很潦草,怎么教法?非常不容易。他给我写东西潦草,我给他写东西端正,他会不会觉悟?不容易。好在现在发明了机器,机器会写字,用电脑打字,不要用手写了,打出来端端正正的。真的,本来面目是要看你手写。最常用的测验的方法,「来,你留个名字、留个地址」,拿一枝笔,你看他写的,你就明白了。你看他写的是不是恭恭敬敬,是不是端端正正?就知道了。
  所以这个「法」是指一切法的性相、理事、因果,佛用这六个字把宇宙之间、世出世间一切法全部包括。性相永不灭,理事永不灭,因果永不灭,这是回向实际,实际是法性。聪明人,能见相就见性,性是实际,宗门所说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教下不说见性,叫大开圆解,跟明心见性是同等的境界;我们净土宗叫理一心不乱。这都是见性成佛,都是回向实际,真的见到实际了。我们现在修学过程是要向著实际,就是要向佛性、法性这条路,这个方向是正确的,这个目标是正确的。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下面第二首颂:
  【若能知法永不灭。则得辩才无障碍。】
  这以下两首八句都是回向众生,由此可知,回向菩提、回向实际是自己成就。回向菩提就是「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就是这两愿。回向实际是「佛道无上誓愿成」,然后才能把第一愿圆满,「众生无边誓愿度」你才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