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侯 >

第142章

汉侯-第142章

小说: 汉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九月,天子重提陈珏封侯事,郎中主父偃慷慨上书,力陈己见,赞同陈珏封侯。
    天子刘彻大悦,小朝会上亲自召见主父偃,丞相窦婴沉默。有人出言反对,主父偃在御前道:“陛下容秉,臣以为,这功劳有平天下之功,亦有治世之功。秦末乱世不再,陛下治下大汉承平,七国之乱将不复再有,戎狄蛮夷征伐又不在今日。难道一日天下无战事。陛下便一日不能再封侯吗?”
    “陛下若不能封陈将军,如今天下太平无军功可立。贤才们见封侯无望,功名难立,必定懈怠自身,久之大汉无人可用矣,何谈大治……”
    主父偃语调激昂,千金市骨的典故也顺便一提,说到激动处,似乎刘彻不封陈珏便是昏君,哪个臣子再敢拦就是奸臣一般。
    朝会散前,刘彻满面春风地道:“武安侯接旨吧。”
    朝会散后,刘彻得意地看了陈珏一眼,又道:“主父偃这人有趣,他所说明明有几分诡辩的意思,偏偏挺胸抬头地好似道理全在他那边,平白就让对手心虚了不少。”
    陈珏微微一笑,主父偃这人确实有才干,揣摩皇帝的心思也是个好手,只是难免太过张扬。
    刘彻这会又因为窦婴的沉默而纳了闷,陈珏却是心里有数,皇帝和大臣真正地因为什么事发生大冲突,只会在撕破脸的前沿。窦婴再固执身边总会有人劝他,陈珏封侯,这件事本来也无关国本,窦婴总不会跟刘彻硬抗。
    杨得意替天子添了茶,朝会上大出风头地主父偃便依着天子召见的命令走进来,陈珏看了他一眼,主父偃貌似平静,但神色间的紧张和兴奋却怎么都掩盖不住。
    刘彻神色微肃,已换上英明威严的样子,道:“你的上书朕已经看过了,倒是有几分心思。”
    陈珏悄无声息地低头闷笑,刘彻明明已经想要用主父偃,这时却是在吊主父偃胃口了。
    主父偃果然心中忐忑,躬身道:“臣无才无德,偶然得遇圣天子才有机会立于朝堂之上,不敢不用心。”
    刘彻笑笑,道:“无才无德?朕看你的心可不小,所奏件件都是大事。”顿了顿刘彻又道:“你的平匈奴几策中规中矩,倒是这多置边郡有点意思。”
    主父偃听了刘彻地评价有些失望,但更加庆幸自己地选择。天子身边贤才无数,他早就不再年轻,必须要剑走偏锋才能最快地得到天子欣赏。
    “陛下早有募民实边之策,然而边塞苦寒。更有遭匈奴人劫掠之危,因此百姓大多不愿前往,就是官吏用心也难让百姓尽心垦牧边塞。臣又听闻边疆多筑坚城,但守边之效仍然不尽如人意,因而有此奇想。”
    刘彻微微点头,对陈珏笑道:“子瑜,他跟你的想法有不少相通之处。”
    主父偃神色微讶。陈珏深得天子信任,定不是全凭着馆陶大长公主和皇后娘娘的关系。
    陈珏侧身笑道:“主父郎中所想比臣周密许多。”
    主父偃按捺住好奇,又道:“大汉边界绵长,匈奴人随处皆可下手,每每匈奴人寇边,当地驻军便反应不及,每然郡国兵和辎重粮草运到时匈奴人又早已经远遁大漠。一旦陛下决意在河水边设边关守郡。军民一体,百姓就地恳牧,便可就近供应守
    “匈奴人攻掠之时,边郡有利于防守,将收事半功倍之效。有朝一日大汉旗帜立于匈奴旧地,同样应立郡就地治理教化。”
    刘彻抚掌道:“确实如此,边塞战线太长。汉军实在难以寸寸皆守,借调郡国兵又太过误事。”
    主父偃闻言眼睛一亮,道:“大汉军士不少,只不过未能全数用于边疆。”大汉有一部分军队,是专门为了看着有野心的诸侯王准备地。
    “诸侯王国连城数十,动辄千里,诸侯王势大,骄奢之余更容易产生异心,实乃国之大患。”
    主父偃上书的几件事都是用了心思的。当年梁王薨逝,陈珏在窦太后和景帝面前重提推恩令,后来刘彻父子觉得这招好用,既为了保护陈珏也为了实施的更顺利,把推恩令地功劳归到还是太子的刘彻头上。
    主父偃一介草民,再有才气也不可能得知其中因由,他分析认为天子甚为看重手中的权力,因而才大胆奏事。
    刘彻点了点头。一样想起推恩令旧事。他和陈珏对视一眼,道:“你这是晁错之言。”
    主父偃跪倒道:“陛下提拔重用厚恩。臣万死亦不敢辞。”
    陈珏听着听着不由对主父偃刮目相看,这主父偃绝对是一个激进派,这种唯天子之命是从,悍不畏死地做派正好对了刘彻的胃口。
    旬日,郎中主父偃连迁谒者、中郎两职。
    建元三年的春天来得极早,大地回暖,去年大旱的阴影已经消失殆尽,草长莺飞,转眼过了惊蛰,农人插秧急,世家少男少女踏青忙。
    一夜新雨,竹节青青,陈珏凭栏远望,只觉神清气爽,蓦地听得孔安国的声音在耳边想起。
    “子瑜,你家果真要把长门园献给陛下?”孔安国说着,目光落在不远处正与士人谈笑地刘彻身上。
    陈珏笑道:“有何不可?”
    长门园位于未央宫通往顾成庙地路上,其名声响亮仅次于上林苑,陈珏一来觉得这园子休整地太好,归陈家所有显得太过惹眼,二来刘彻最近有意征民夫修行宫,陈珏不好直接劝谏,干脆借机献园子。
    孔安国皱了皱眉,道:“你太顺着陛下了,自从去年那么一闹,你这武安侯地名声可不似从前那么好了。”
    陈珏哈哈一笑,道:“何止不怎么好,你说得真委婉。”名声太好,未必是一件好事,陈珏随口念道:“世间谤我、欺我、笑我、轻我、恶我如何处治?忍他、让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
    孔安国没怎么听清,摇了摇头又道:“司马相如一介阿谀之人,尚且大有才名,子瑜怎地不觉得冤枉?”
    “司马有他的长处,我多言一句,陛下最近亲近他事出有因。”陈珏笑吟吟地道,端起小案上的茶盏抿了一口,孔安国和司马相如一向不怎么对路子。
    孔安国不屑地道:“方才我从陛下那过来,司马相如作了一篇《长门赋》,同《子虚赋》一般,极尽奢华奉承之能事……”
    陈珏一口水差点喷出来,“长门赋……阿谀之赋?”
    孔安国讶道:“子瑜怎地如此惊讶?”
    陈珏轻咳了一声,笑道:“没事,今天天气不错,挺风和日丽的。”
    第三卷 峥嵘初显时 第一百七十八 长门行
     更新时间:2009…9…16 13:35:55 本章字数:3957
    假山凹凸,清泉叮咚,水流顺着石莲叶徐徐二流,下游有一座慈眉善目的仙人像,正手持仙瓶接引清泉。
    刘彻坐在石案边,随意拿起案上的几张纸,赞道:“司马长卿好文采,这等文赋,天下无人能及。”
    司马相如心中兴奋,欠身道:“眼前风景如画,臣不过如实道来,不敢当陛下盛赞。”
    刘彻斜了他一眼,对杨得意笑道:“你去把子瑜找过来。”
    小亭周遭有水池,只听得蛙鸣处处,蝉声不绝,孔安国学着陈珏的样子朝池中丢了颗石子,道:“子瑜,你去年给天禄阁找了个好差事,修《鸿烈》,必须小心翼翼,哪里能改哪里不能改,真把我那族兄难为的头发都花白了不少。”
    天禄阁校书实际上的负责人是蓼侯孔臧,陈珏当日把《鸿烈》拉到天禄阁的时候便暗示过孔臧,修《鸿烈》书是个好机会,淮南王著书时本就博采百家之长,把儒法等家有益的学说融入其中并不显得突兀。
    陈珏想到孔臧那研究经史入迷的样子不由一笑,孔臧孔安国兄弟和楚原,算是他认识的人中典型的文理科研究狂,“我看蓼侯自得其乐的很,你怎么还怪到我头上来了?”
    孔安国摸了摸短短的胡须,他如今年过二十,已经留起了短短的小胡子,道:“说到族兄,有件事他托我同你商量商量。近年初校已经完成,接着就是经义的详解。”
    陈珏坐在一边。他知道初校之后校书的作用才能显现出来,于是正色道:“校书有进展是好事,蓼侯既然托你带话,可是有什么难处吗?”
    孔安国点点头,道:“别说我等所学不同。因而常有争议,就是一样学地春秋见解仍然不同。”孔安国说到这里神色愤愤,他和孔臧是孔子后人。在春秋上的研究自认比公孙弘和董仲舒都强得多,“族兄深思熟虑之下,拟定期收集众人之见,取赞同之人最多地几种见解录在书册详解上。。。
    “学术刊物?”陈珏低声自语了一句,忍不住笑出声来,他怎么觉得如今的情形这么像在大跃进。
    天禄阁的种种争执一直被陈珏压制在小范围内,天子和太皇太后对《鸿烈》的一致支持,又让百家之学难以抬头。学者们不敢太过放肆。但一群学者聚在一起校书,文无第一,不打架才怪了,孔臧想到这么个主意也并无突兀。
    孔安国没有察觉到陈珏的异样,继续道:“比如《庄子》天下篇中地一句内圣外王,阁中已经吵了好几日,我那族兄也是被逼的无法了。”
    陈珏这会已经想通了其中道理,颔首道:“这件事全凭蓼侯做主就好,只有一点。那些经典之论只准在天禄阁内部流传,万不可流到阁外。”
    孔安国连连点头,道:“这是自然。”
    陈珏望了望远处黛色的青山,转头面向孔安国道:“你们那边地书稿遣人送到我家中一份,若有谁的见解高明,我自会酌情献给陛下。”
    孔安国上下看了陈珏一眼,笑道:“市井间说想做官难,走武安侯的门路更难。走通武安侯的门路做官难上加难。看这阵势。天禄阁那些士人的前程全落在侯爷身上了。”
    陈珏一笑,道:“难道你家中那位最近不曾管你。你才有机会听市井乱七八糟的传闻?”
    孔安国脸顿时一黑,他敦厚守礼,娶的妻子却是名副其实的妒妇,平日里不准他跟旁地女子亲近,这女子肚皮也争气,进门三年便生了两个男娃,孔安国是半点都奈何不了她。
    陈珏哈哈一笑,孔安国正要反驳陈珏也是畏妻人的时候,天子刘彻遣来的小黄门终是到了。
    不多会的工夫,陈珏跟着传信的小黄门走到刘彻身边,他看见刘彻身侧不远处束手而立的司马相如忍不住嘴角一弯,司马相如见了一阵纳闷,仔细看了几眼也不知自己身上究竟哪处不妥当。()
    刘彻随后将司马相如写就的长门赋递与陈珏,笑道:“这长门园在楸林这么久,有人为之作赋还是第一回吧?”
    陈珏接过看了看,果然文辞华丽,他抬首笑道:“长门园得司马长卿一赋,必能流传千古了。”
    刘彻摇了摇手,道:“这长门园过几日便改称长门宫了,姑姑这回真是帮了朕的大忙,朕往顾成庙祭祀的时候苦于没有歇脚之处,这长门园来得正好。”
    两人说了几句话,杨得意笑着奏道:“陛下,宫监来报,昨日下了场好雨,附近竹林竹笋窜得节节高,请问陛下要不要加菜呢。”
    天子膳食不可轻忽,竹笋再好官员们也不敢随意给刘彻上菜,刘彻兴致正好,道:“朕这两日吃野味也吃腻了,有竹笋更好。”
    陈珏在刘彻地示意下坐在石台上,听了也有几分意动,道:“长门园外的竹林春笋最好,往年臣的阿母也常常送入宫中给陛下和娘娘品尝,只是陛下不知罢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