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甲申天变 >

第51章

甲申天变-第51章

小说: 甲申天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赴死军不费吹灰之力就打散了冯铨的两百多庄丁,然后把庄子里的存粮金银等一并财物席卷一空。
    这个冯铨是依靠讨好九千岁魏忠贤而发迹,崇祯初年魏忠贤完蛋之后,他也被罢官。在崇祯朝十几年的时间里,曾无数此给京中重臣送礼行贿,想着恢复职位,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一直没有如愿。
    虽然大家对这个冯铨都没有好印象,可冯铨终究是京南一带有名的士绅大户,李四这么雷厉风行的抄了他的庄子,让东宫学官们颇有微词。
    李四的理由很简单,这个冯铨名下的田产有一千六百余顷,绝对是以巧取豪夺的手段兼并民间田产。而且在李闯的蝗虫大军过后,此人并没有什么损失的情况来看,这老东西肯定和李闯有勾结。
    这样的理由未免有些牵强,因为在李闯横扫大半个中原的时候,那些士绅大户为了生存必然是要和闯军私下沟通,甚至资贼也说不定。闯军掠拷的手段大家都知道,迫不得已之下和闯军有勾通是种很普遍的现象。
    兼并民间土地,在非常时期勾通闯贼,真要拿这两顶大帽子出来,恐怕中原的所有士绅大户屁股底下都不干净。
    仅仅因为和闯军有沟通嫌疑就下手抄家杀人,只怕会失去天底下士绅豪门的支持。
    自秦汉以降,门阀豪强,士绅大户就是天下的根本,尤其是两宋以后,士绅阶层已经成为历朝历代的基础,轻易是碰不得的。
    直到赴死军从冯铨的庄子里抄出多尔衮的密信,众人才开始闭嘴,但也一再的奉劝李四在证据确凿之前,千万不好和地方上的士绅豪门为难。
    李四当面答应的很痛快,可事实上完全没有把这些学官的意见放在心上。
    从进入保定府地界以后。满清地军事力量明显开始薄弱。这主要是因为满洲人把主要地兵力放在西线追击李闯。南线虽然也有少量兵力。却推进地太过迅速。把赴死军远远地“甩”在后面。
    因为大明官军早已不复存在。而曾经占据这一带地闯军也分崩离析。席卷而下地满洲兵急着南下。这一带地广大区域已经暂时成为军事真空。小股地土匪山贼空前活跃。甚至由难民组成地人潮也四下出击。趁机抢掠四方。
    曾经亲口答应不再和士绅为难地李四更加变本加厉。频频指示赴死军抢劫地方上地士绅大户。
    无论是抢劫地力度还是效率。赴死军都远胜于那些土匪。那些地方豪强根本就不是赴死军地对手。往往只需要半个晚上地时间。搜刮几十年地财富就被抢劫一空。
    光是在保定、真定、顺德三府。李四就抄灭大户四十四家。处死乡绅名士三十九人。一时间。群情涌动。谈“李”色变。
    “李四太……太过跋扈了。”东宫修撰刘理顺地胡子都在颤抖:“士绅为我朝根本。天下官吏者多出其间。自我朝太祖皇帝开国以来。历代先帝无不礼敬之厚待之。李四如此作为。较之李闯更甚!长此以往。我朝必失天下之心呐!”
    “李校典纵兵抢掠,与山贼草寇何异?赴死军乃我大明恢复之根本,望殿下悉心规劝李校典,千万莫要入了歧途。”这些学官都是士绅出身,自然对李四的所作所为看不下去。
    姚明恭大作痛心疾首之状,几乎要声泪俱下的说道:“李……李校典征集军粮也就罢了,为何还要煽动百姓纵火焚烧田庄?为何还要毁坏地产?此实为撼我大明根基呀。”
    这李四做的也太过火了,不仅把士绅的粮食财物抢掠一空,还煽动百姓举火焚烧那些庄园,更有甚者,许多士绅都被赴死军一绳子吊死。
    这让同是士绅出身的学官们大生兔死狐悲的感慨,偏偏拿李四一点办法也没有,只能在太子面前哭诉一番。
    随着不断的南移,迁徙队伍逐渐扩大,人数众多并且体力参差,每日只能行进五六十里的路程。若是遇到风云天气,连二三十里也走不了。这还是在敌人相对零星的地域,随着队伍的逐渐南移,为保持体力和最基本的战斗力,速度还要降低。
    李四根本无意催促队伍急行,再加快的速度的话队伍就会被拉长,赴死军更要往来奔走,图然消耗体力。更主要的是距离河南越来越近,满清还有一股力量在河南清剿闯军残部,现在还不太适合与满清正面硬拼。
    因为急于剿杀闯军,满清来不及做好地方上的政权交接,尤其是在轮番混战的北直隶南部和河南。从大局来看,早就进入河南的满洲军队和赴死军一样,都是远离基地的孤军。
    这些都是来自于记忆中的资料,然而河南的八旗兵有多少,战斗力如何等等这些详细情报,李四也和很多人一样,完全就是两眼一抹黑。唯一的优势就在于知道赴死军很快就要面临前所未有的大战了,并且一直在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做着准备。
    沿途收容流民,选其健者充入赴死军;尽可能的打击地主士绅势力,从地主大户手中抢掠物资;给士卒新兵灌输赴死军的核心思想,并且在行军间隙进行最基本的战术训练……
    所有的这一切都要李四亲自去做,忙的脚底板都能打到屁股上。
    每天都要到夜色降临,才有机会装一锅烟,美美的抽上几口解解乏。
    因为太忙,晚饭都是由路大嫂或者娥子端过来。
    “四叔,吃饭吧,粥里藏着两片儿肉干,是我偷偷放进去的,谁也没有看见。”端来碗饭的娥子得意的笑着:“我娘还让我看看四叔有啥衣裳要换洗,我娘还说四叔是做大事情的,不能让这些家长里短的小事分了心……”
    “你娘还说啥了?”每当娥子一口一个“我娘说”的时候,李四就能感觉到扑面而来的孩子气,总是忍不住逗她两句。
    “我娘还说……没有了,我娘就说了这些。”
    笑。
    娥子也笑,其实她知道是四叔逗着玩呢。
    娥子就喜欢和四叔说话,就喜欢看四叔笑。
    喝完一大碗黄米粥,吃了俩杂合面的馍馍,反而愈发的懒了,一动也不想动:“天这么黑,娥子你回去吧。”
    “对哩,我想起来了,我娘还说要四叔多洗脚,最好是用热水,能解乏哩。”路大嫂其实没有说这话,是娥子赖着不想离去而已。
    “哪有那么多的热水,有凉水就不错了。”
    “我去打水给四叔洗脚吧。”根本就不给李四拒绝的机会,娥子飞跑着出去,片刻功夫就弄来一盆清水放在李四脚下:“我给四叔洗洗脚吧。”
    “别,别,”看娥子眼里都带着笑呢,李四怎能不明白她的心思?只是从来就把这丫头当成孩子,强迫自己不要往歪的地方去想:“我的脚丫子臭着呢,还是我自己洗吧。”
    挽起裤管,洗脚。
    娥子脸上满是笑容,就那么看着。
    “李校典腿上这伤,想来是当日京城突围时所创的吧,每每念起那日的凶险,我总是对太子说起李校典的救命之情。”不知什么时候,长平公主已站在帐篷外面:“李校典腿上之伤就是忠于我大明的铁证,先皇识人,授予托孤托国之重。李校典的这份忠心我是晓得的,容不得别人胡言乱语……”
    作者:是不是给个收藏啥的鼓励一下?
    读者:得了吧你,就你这书的质量,就你这更新速度,还有脸要收藏?
    作者:那俺一天更新多少您才满意?三章还是五章?
    读者:三章五章?你打法叫花子呢?起码二十章……
    作者已呕血三升……
    正文 第七十章 最后的絮叨
     更新时间:2009…9…18 9:36:59 本章字数:5271
    长平公主身后是定王、永王和昭仁公主,除太子外,崇祯皇帝的几个遗孤都在。
    李四急忙收拾收拾,让娥子赶紧给这些王子公主搬坐器。
    见罢了礼节,年纪最大长平公主安坐,却让定永二王和昭仁小公主站立在身后。
    李四自然也不能大剌剌的坐下,只好和娥子同站在这些小王子小公主的右首。
    长平公主翻来覆去只是不停的说李四的忠贞,无非就是“先皇识人,托孤之重”这些听着让人血热的话语。再就是以私人身份对李四的救命之情表示感谢,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
    这大半夜的,身为公主的长平跑过来不可能只说这些废话吧?
    偏偏长平公主没有要开门见山的意思,东拉西扯的不住说着,就连在一旁的娥子也听得不住打呵欠。
    “娥子瞌睡了,你先回去睡觉。”
    “嗯,四叔那我先走了哩。”头脑简单的娥子抬脚就走,到了门口才想起来给诸位王子公主见礼。
    和娥子同样年岁的长平公主微微一笑,摆手示意娥子不必多礼。
    “殿下可是为了赴死军抢掠士绅之事?”李四可不象娥子那丫头一样心思单纯,知道长平公主不可能是过来聊天的,索性单刀直入的开门见山。
    “那些士绅么。多有劣迹在先。又私通反贼外寇。就是咱们赴死军不抢。也会留给满洲人。”长平公主对着李四点点头:“士绅搜刮民财兼并田产。早已是民怨沸腾。李校典为取之。每壮大赴死军一分。我大明恢复之机就多了一分。自京北出来时候。民仅有三万。军不过三千。经李校典一路捶打。而今追随之民已有五万六千余众。赴死军兵力扩至五千。若不是李校典行雷霆手段。焉有今日?太子与诸位学官以为。李校典所作所为于国于民都是有功无过。”
    李四对沿途地士绅大户可算是一场噩梦。除了抢走粮米银钱。还纵火焚烧大肆破坏。那士绅势力连根铲除。这让李四地名声直追前不久才退去地闯军。在很多读书人眼中。就是李自成第二。
    地主士绅阶层是封建王朝安身立命地根本。再强势地帝国再英明地君主也不敢和这个阶层过不去。
    可全天下地财富都集中在地主士绅手中。也造成贫富悬殊加大。直接反应就是烽火处处地造反大军。然后就是王朝更替了。
    江山易手也罢。王朝更替也罢。地主士绅阶层从来就是巍然不动。要想发展壮大。只有打他们地主意。难道还把他们巧取豪夺来地财富留给满清?
    李四早已料到那些东宫学官必然激烈反对。但是他们也仅仅是能在言论上反对而已。并不能阻止或者改变什么。
    让李四没有想到的是,长平公主居然这么说,而且是代表太子和那帮子学官。
    要是东宫的那些人激烈反对,李四反而会应对自如,毕竟早就有所准备的嘛。想不到东宫人等忽然大力赞同,并且为抢掠士绅找出许多理论依据来……
    “长平公主不是为了士绅而来,肯定是有更大的事情要说。”李四很快就想明白了其中关节,索性默不作声等长平公主把话题挑明。
    夜色愈浓,孤灯昏黄。
    李四和公主都没有说话,在昏黄的灯光下远眺外面漆黑的夜色。
    此时的长平公主反而没有刚才的轻松从容,根本就不看李四,只是遥望着无边无际的黑暗,良久方才说道:“先帝托孤之时,称李校典为我大明最后的铁骨诤臣,曾有言必听之计必从之的遗训。当时我与太子尚不能完全领会其中之意,今日方知先皇目光之深远……”
    夜风拂过,涤荡起丝丝缕缕的潮气,浸的是人脸上冰凉。长平面色凝重的说道:“当日李闯破京,情形万分危急,我也是重伤在身。弥留之际,李校典曾有意抛弃我于乱军之中,是也不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