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财会税务电子书 > 毛泽东思想概论 >

第57章

毛泽东思想概论-第57章

小说: 毛泽东思想概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连绵不断。辛亥革命后中国工人阶级的罢工斗争呈现两个明显特点:一是由经济斗争逐步转向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争;二是由分散的、自发的斗争转向有组织的、有领导的斗争。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阶段向新民主主义阶段转变奠定了阶级基础。

在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一次又一次失败之后,当时的先进分子深深感到封建主义不能救中国,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也不能救中国,为此他们感到苦闷彷徨,亟待寻找一种新的理论武器。就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犹如“柳暗花明又一村”。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结束帝制、人民当家作主的蓝图,而俄国十月革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胜利的。中国当时的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于是把眼光从西方转向了俄国,欣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页。) 从此,中国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中国的问题”。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出现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歌颂十月革命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是李大钊,1918年,他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开始。此后,以先进分子为桥梁,以《新青年》等刊物为阵地,初步地传播马克思主义,这就为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奠定了思想基础。

2.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政治运动。五四运动首先是以北京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游行、集会、演讲为斗争形式,继而转变为以上海为中心,以工人为主体,以罢工、罢市、罢课为斗争形式,终于迫使北洋政府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个亲日派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巴黎和会的条约上签字。五四运动表明,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由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具体表现在:

第一,它具有新的时代条件和特点。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开辟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五四运动是在世界革命的新形势下,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发生的,它不再属于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组成部分,而属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9页。) 

第二,它具有新的领导阶级。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出现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对运动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们在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革命精神和斗争的坚决性、彻底性,都表明了中国工人阶级已经摆脱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追随者的地位,开始登上了领导中国革命的舞台。

第三,它具有新的指导思想。五四运动时,虽然没有共产党,但已经有了赞成俄国十月革命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运动的发生、发展都与他们的领导和指导分不开,他们宣传和指导革命的理论武器,已经不是民主主义,而是马克思主义了。

五四运动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 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工人阶级作为先进的社会力量崭露头角”。(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年7月1日。) 通过五四运动,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感受到了工人阶级力量的伟大,开始认识到工人阶级是一支极其重要的政治力量。五四运动后,他们自觉地深入工厂矿山,开办工人夜校,创办工会组织,向工人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先进知识分子的这种努力,沟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工人阶级的联系,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从1920年秋到1921年春,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建立了一系列的共产主义小组。最早在中国酝酿建党的是陈独秀、李大钊。1920年,陈独秀等在上海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接着,在北京、武汉、长沙、广州等地先后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在日本、法国也有由留学生中的先进分子组成的共产主义小组。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纷纷建立,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奠定了组织基础。此外,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先后派维经斯基、马林等代表来中国帮助建党。这样,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诞生由历史的必然变成了现实。

   “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年7月1日。)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从此,中国有了一个完全新式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全国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使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成为必然。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第一,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领导核心。中国无产阶级有了自己坚强战斗的司令部,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第二,中国革命有了新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既然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成立就表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中扎了根,表明中国人民经过千辛万苦之后,终于找到了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思想武器。

第三,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纲领。中共一大确定了党的纲领,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家私有制”等。这些都是以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不曾具有的新鲜内容。

第四,中国革命有了新的依靠力量。没有也不敢发动工农大众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是以往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则紧紧地依靠工农大众,同时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第五,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前途。中国共产党既不追求建立平均主义的理想天国,也不梦想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是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规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第六,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国际关联。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由于中华民族的解放运动同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相联结并成为其一部分,这就能得到广泛的国际援助,并使革命有了新的发展前景。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相衔接,中国革命进入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期。后来,中国人民经过艰难的摸索,终于找到了自己的领袖毛泽东。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刻研究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基本国情,深入分析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任务、性质和前途等一系列问题,创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中国共产党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第2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形成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入手,深刻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中国革命的规律,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毛泽东指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全党必须紧紧把握这个总路线,否则就会迷失方向,就会左右摇摆,就会贻误工作,成为一个盲目的不完全的不清醒的革命者。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形成经历了较长的过程。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中共四大,逐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党纲,但这个纲领并不完备。它规定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但没有提出党成立后当前的奋斗目标。1922年1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列宁在会上明确指出,中国现阶段的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这次会议对中共二大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共二大初步认识到中国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并提出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最低纲领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指明了革命的对象;最高纲领明确了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实际上提出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

中共三大分析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把国民党改组成为革命联盟的可能性。认为由于中国社会的性质和革命的性质,不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民族资产阶级也有这个要求。于是,确定了与当时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的策略,决定把国民党改组成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这“四个阶级的联盟”,这就初步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动力问题。中共四大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的问题。大会强调:“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农民“天然是工人阶级之同盟者”。由于中共二大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中共三大提出了以人民大众作动力,中共四大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问题,这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大体框架的形成。

中共四大以后,统一战线内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问题愈演愈烈。国民党右派处心积虑要将共产党人从统一战线中驱逐出去,严峻的形势迫使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进行理论思考并最终作出回答。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瞿秋白、邓中夏、周恩来、恽代英、萧楚女等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一时期纷纷发表文章,探讨中国革命的性质、矛盾、领导、动力、对象等理论问题。其中,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从阶级分析的角度,回答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阐述了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