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财会税务电子书 > 管理者必读决胜红海 >

第20章

管理者必读决胜红海-第20章

小说: 管理者必读决胜红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的深度就没有意义,至少对自己服务的企业没有意义。
  作为企业的一名员工,不能因为自己的经验或才华而否定企业的规则。如果企业确实存在不合理的规则,优秀的员工会积极主动地推动企业的规则向合理化方向发展,但决不应以规则的不合理性作为自己不作为或不创造的借口。












  三是以本职工作及涉及的领域为基点,在精通本岗业务的基础上,深入探索关联的领域,以期触类旁通。出色的业务专家总是在精通本岗业务的基础上,对关联领域也有“通透”的理解。比如一名出纳人员,应当在精通出纳业务的基础上,对会计或财务管理有深刻的理解;一名薪酬管理人员,在精通薪酬管理业务的基础上,对人力资源管理有深刻的理解。唯其如此,方能做到“通透”;唯其“通透”,方能称作当之无愧的业务专家。
  对专业领域的“通透”是一名业务专家的最高境界。












  共同思想是企业经验和智慧的结晶。
  但是,如果共同思想仅仅存在于管理者的脑海中或口头上,那么,它只不过是一种空洞的谈资;如果共同思想仅仅停留在企业的文件中,那么,它只不过是一种视觉的污染;如果共同思想仅仅是员工不假思索地恪守的教条,那么,它只不过是一条僵硬的铁索。这样的铁索可能成为凝聚组织行为的力量,也有可能成为束缚前进步伐的枷锁。
  如果共同思想离开了活跃于业务操作一线的员工,离开了鲜活的人,它就什么都不是。
  没有思想的行动是盲目的行动,不能付诸行动的思想是苍白的思想。只有转化为特定的行为规则或操作指引,共同思想的价值才能真正得以体现。在企业运行的过程中,这样的行为规则,更多地体现为业务操作的模式、范式或规范。
  因此,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员工的角色内涵之一,是成为企业共同思想的种子。一方面,他们必须在自己的组织行为中,遵循企业的规范,实践企业的思想或理念;另一方面,他们会在自己的实践中进一步发展、丰富和升华企业的共同思想,使之成为不断演进的活的灵魂,而不是僵硬的铁索。
  出色的业务专家总会以自己的智慧和才华推动企业的共同思想不断进步。伟大的共同思想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不是毛泽东一人的独创,而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整整一代共产党人共同的成果。从这个角度讲,那些身处一线,专注于本职工作,在专注中持续创新,把自己的创新成果融入企业共同思想的员工,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思想者,才是企业兴盛和社会繁荣的最伟大的创造者。
  工人出身的高级技师王洪军在一汽大众工作17年,主要负责轿车车身的调整、车身修磨、钣金返修工作。这是汽车制造工厂中最普通的一个岗位。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普普通通的工人,在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岗位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他发明的“王洪军轿车钣金快速修复法”在2007年初的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荣获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他在工作中成功研制出40多种共2000多件钣金修复专用工具,创新出123种钣金快速整修方法,5年来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3400多万元。
  共同思想并不仅仅意味着员工对企业的单方面奉献,它同样也使员工的人生价值得以升华。
  为什么那些拥有在一流企业工作经历的员工更具备职场的竞争力?是因为这样的经历无异于告诉人们,他们曾经接受过一流企业共同思想的熏陶。












  早年的时候我常常喜欢在周末去一个小巧而优雅的西餐厅打发自己的阅读时光。我喜欢那里的干净、整洁,以及咖啡和牛排的味道。
  在一个深秋的周末,我照例在吧台对面的位置坐下,开始翻阅自己刚刚买来的新书。无意间抬头,看到了吧台后面身着黑马甲制服的服务生下意识地用他的小手指钻探自己的鼻孔,然后再下意识地把污物弹掉。
  但就是这个不经意的情景迅速击碎了我对这家餐厅的美好印象,相伴而来的一连串负面联想,使我再也无法抗拒对这家餐厅的排斥和失望,甚至是恶心。从此便再也没有勇气走进去。
  印象和联想是“品牌”的两个关键词。对普通的受众来说,企业的品牌通常只是一种感性的印象,以及基于这种印象的联想。这种印象甚至可以“感性”到“随意”的程度;在受众看来,某个特定的品牌“事不关己”,因此大多数人不会对它进行理性的思辨和判断。这种基于印象的联想也是下意识的。同样是因为“事不关己”,没有人会用心论证自己的联想是否合理。
  但恰恰是这种印象和联想决定着人们对一个品牌的好恶取舍。
  因此,我们可以说,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的所有努力,都可以归结为一个根本的目的:在受众心中建立美好的印象,使之产生正面的联想。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行业和环境的特殊性,以及目标受众的诉求选择品牌传播的媒介(媒体或其他可以传播信息的非媒体介质)组合。但无论如何组合,都有一个介质是不容回避的,那就是通过企业的员工在与客户直接接触的过程来传播企业的品牌,也就是所谓狭义的“客户体验”。
  因此,无论是否愿意或是否有意,作为企业的员工,您与客户直接接触的任何组织行为,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后者对企业的印象和联想。——作为员工,您在客观上是企业品牌的标签。
  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位员工都是企业的“形象大使”。无论您是一名初级的销售人员,还是一名前台的接待人员,甚至只是一名见习生,在客户看来,您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企业的品质和意志。因此,每位员工都必须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您的组织行为并不仅仅代表您自己。
  如果员工的言行给客户带来了不良的印象和负面的联想,或许可以因为上级没有发现而使员工本人得以侥幸逃避自己的责任,但企业的责任却无法逃避。正如西餐厅里的那位服务生,我相信他的主管并没有发现他这个不经意的动作,至少这一次没有被发现,他也可以被免于处罚;但是,他服务的企业,这家原本给人以干净整洁印象的优雅的西餐厅,却无可避免地因此受到伤害——企业在承担着员工的过失所致的伤害。
  或许有人会想,我只是一个“打工仔”,企业的脸面是老板的事情,和我没有关系。其实这只是一种掩耳盗铃的自我解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他的荣辱与他的身份密切相关。作为特定企业的员工是我们的身份——只要我们还是这家企业的员工,就永远不可能是企业品牌的“局外人”。
  这个道理其实是非常简单的。
  为什么我们不会选择为一家臭名昭著的企业工作?抑或因为不得已在这样的企业工作却往往不敢承认?为什么我们不去参加以欺骗和伤害他人为生财之道的传销组织?为什么我们会以自己加入某个受人尊敬的知名企业为荣?
  只要成为一名从业者,我们便无法回避这样的事实:在我们的身份之上,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我们是某某企业的一员。正如每个人都无法回避自己的五官及仪表。
  人都有获得他人尊重的愿望。即便是那些与社会为敌的人,内心深处也有获得他人尊重的愿望,只不过他们表达这种渴望的方式偏离了正常的轨迹。作为组织的成员,如果我们漠视自己的组织,甚至是蔑视它,其实质是蔑视自己的另一种身份,其结果是自取其辱——游离于企业荣辱之外的员工,根本不可能赢得他人的普遍尊重。












  相反,那些时刻保持专业、认真、勤勉的职业精神的人,那些以使命般的热情真诚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人,那些时刻以企业荣辱为己任的人,才能真正赢得他人和社会的尊重。












  角色决定态度。
  态度决定行动。
  行动决定结果。
  结果决定人生的前程。
  我们工作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相信许多员工都会不假思索地做出这样的回答:工作是为了挣钱(薪酬)。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没有错。但如果顺着这个逻辑推导下去,从长远来看,却有可能收到事与愿违的结果。
  既然工作的目的是挣钱,那么,它的本质就是一种“以劳动换报酬”的交易。交易活动的本质,是企图付出最少获取最多,颇类似于企业对“成本最低化和利润最大化”的本能追求。在通常情况下,员工的薪酬水平在某个特定阶段(通常是一年)内是基本保持不变的。在收入不变的前提下,由于受趋利本能的驱使,员工会最大限度地避免更多的劳动付出,具体表现为尽可能承担更少的工作。这样的逻辑甚至会把“以劳动换报酬”观念演化为“以劳动时间换报酬”的行为。
  从表象上看,持这种观点的员工在与企业的“博弈”中获得了利益的最大化。且不说企业的损失,仅从员工本人的利益来看,这样的结果也未必真正有利。
  人的能力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快速的成长。躲避任务和责任的结果是失去更多的实践机会,进而失去锻炼和成长的契机。
  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进步了,企业发展了,个人的能力却没有能够相应地“与时俱进”。这样的员工会因为表面的“精明”而把自己定格于一个落后于环境进化的状态。
  落后者是没有前途的,落后者也必将被企业、社会和时代所抛弃。
  最后的结果是,怀揣“挣钱”的目的而来却越来越挣不到钱。
  从哲学原理上讲,持这种观点的员工显然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他们把自己的人生、自己服务的企业、自己生存的社会看成了一个孤立和静止的世界。
  一切都是变化的,一切都是发展的。企业如此,社会如此,人生更如此。如果不能积极主动地通过提升自己的能力来适应这种发展和变化,就必然使人生的轨迹越来越偏离社会的主流,把自己一步步推向社会的边缘。
  因此,任何一位从业者都必须明白,挣钱只是工作的结果,绝对不应该是工作的唯一目标。高明的员工从不逃避责任和挑战,因为他们深知,只有通过更多的努力和探索,才能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持续的增长。个人能力的增长是职业价值的基础,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基础,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交换主体”,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从而获得更大的回报,挣到更多的钱。
  通俗地讲,人在职场的舞台上,和商场中的产品一样,也是一个独立的竞争主体,需要缔造自身的“竞争优势”。个人能力的提升是赢得职场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也是获得职业安全感和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和企业一样,员工缔造职场竞争优势的过程,大概也必须遵循“专注、专业、价值竞争”的逻辑。
  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专注于与工作相关的专业领域;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努力的探索和勇敢的尝试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