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财会税务电子书 > 管理者必读决胜红海 >

第4章

管理者必读决胜红海-第4章

小说: 管理者必读决胜红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答案是肯定的。但上级要做这种“手脚”其实很难,原因如下:
  1这种考核体制下,对单项成果的验收采取“合格则满分,不合格则零分”的原则。如果上级在验收时想扣下级的某项得分,那么,他必须证明下级的某项成果是不合格的。如果成果是合格的,上级就没有了扣分的理由。
  2在这种考核体制下,还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配套机制,鼓励员工对自己不认可的验收结果进行申诉;甚至要培养这种“申诉文化”来制衡某些不公正的上级的舞弊行为。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我在管理实践中获得的经验,这种企图通过故意或违心地否定下级原本合格的工作成果的方式来降低下级得分的现象是很少见的。
  或许读者还有另一个疑问:上级会不会滥用“加减分”的权力扣除下级的总分呢?
  答案同上。但同样也不易做到,原因如下:
  1正如前文所述,无论加分还是减分都必须注明理由并能够经得起第三方的裁决。
  2如果上级滥用此权,下级除了可以申诉之外,还可以在对上级定期的“基于精神穹宇能力素质模型的综合评价”中毫不犹豫地给这样的上级打出他应得的分数,从而影响他的胜任性评估(详见本章下一节)。
  最后需要探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这样的绩效考核结果如何与员工的收益直接挂钩?
  企业可以在员工的月度薪酬结构中分割出一个部分作为“月度绩效奖金”的基数。这个部分的比重通常可以占其总薪酬的10%~40%,具体的比重设置可以与每位员工的薪酬水平成正比,薪酬水平越高的员工或岗位,月度绩效奖金所占的比重越高。
  然后,用员工当月或上月获得的绩效评分直接作为百分比计算其当月应得的绩效奖金。具体的计算公式为:当月应得绩效奖金=月度绩效奖金的标准基数×当月绩效得分÷100。
  在月度绩效得分与绩效奖金的关联性方面,目前国内许多企业实行的方式是,先把月度绩效得分分段,然后规定高于某个段位,虽然没有得到满分也可以获得全额的绩效奖金;低于某个段位则扣除全部绩效奖金;在某个中间段位则获得一定比例的绩效奖金。比如,低于60分则无绩效奖金,60~85分则获得80%的绩效奖金,85分以上则获得全额绩效奖金。












  这样的做法固然简便,也似有道理,但却不能使员工的绩效精确地反映到他的报酬上来,从而使绩效考核的作用或效果打折扣。更重要是的,这样的做法,尤其是低于某个段位即无绩效奖金的做法,明显有失公允。
  当然,对于那些没有使用信息化管理工具的企业来说,这样的做法可以省掉不少的工作量,不失为一种权宜的选择。
  员工绩效考核的结果,仅仅与当月报酬挂钩,也是有失片面的。如果有的员工存在这样的心理:他对报酬的预期原本就不包含奖金的部分,那么,奖金的扣除便会对他们没有“边际效应”。
  因此,还应在法规允许的前提下,设置这样的规则:如果连续几个考核周期内,月度绩效考核分数都在某个标准以下,则需要对该考核对象进行相应的处罚——降职、降级、强制性培训或转岗,甚至在这些方法无效后考虑解除劳动关系。
  当然,究竟设置多少个考核周期,或者以什么样的分数作为惩戒的底线,都可以视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定。












  企业不是农贸市场。如果企业与员工之间单纯依靠“工作成果换报酬”来维系,那么,它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组织”。
  真正的“组织”是这样一群人组成的团队:他们分别拥有实现组织价值创造的专业技能;他们为组织的战略而努力;他们均接受组织规则(制度)的约束;他们的组织行为接受共同的精神穹宇的指引。
  因此,除了需要以成果为导向进行绩效考核之外,还必须以企业的基本主张(精神穹宇、制度和战略)为轴线,把员工的思维和言行融合进来,汇集成一个有机的、健康的、积极的和高效的整体。
  基本的做法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性质的岗位设计出相应的“能力素质模型”,作为员工思维和言行的坐标。在这个坐标之下,首先,可以使每位员工能够做到“对号入座”,清晰明了地了解企业对本岗位的要求;其次,如果员工有晋升或晋级的诉求,便可以在这个坐标中找到努力的方向。当然,“能力素质模型”的作用远不止于此,留待后文详述。
  从企业组织结构的普适性来考量,我们不妨把企业的员工分为两类,即管理类员工和专业类员工。其中,管理类员工是指企业内各个层级的管理者;专业类员工即非管理者,是指各个级别的业务操作人员。通俗地讲,专业类员工的特征是“管事不管人”。
  管理类员工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基层管理者是指各个部门的经理(部门经理);中层管理者是指企业的分管副总经理或总监;高层管理者是指企业的总经理。
  专业类员工也同样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即初级、中级和高级的专业员工。其中,高级员工是指具有特殊技能的专业人才。
  当然,许多企业都会把员工的层级设置细分为数十个,以便于员工在企业内的职业发展。但“能力素质模型”事关员工的思维和言行导向,在内容设计时不宜以如此细分的层级为框架,还是应当把这些层级进行必要的分类。比如把这些细分层级称之为“档”,把若干个“档”归为“级”。
  管理类员工的能力素质模型
  作为一名管理者,也就是特定团队的领导人,必须拥有如下五大方面的能力或素质,即领导力、建设性、远见、理性和担当。因此,管理类员工的能力素质模型亦如下图:
  图4-2管理者的能力素质结构
  作为一名管理者应该具备的第一种能力是“领导力”。
  “领导力”是指管理者对他的下属实施正面影响的能力。所谓“正面”一词的内涵,除了积极、健康、高效等元素外,更重要的是必须符合企业的理念、意志或主张,也就是要与企业的精神穹宇高度结合。如果离开企业精神穹宇的具体要求,许多看似正面的因素,都有可能给企业带来伤害。人对人的影响力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管理者对下属也如此。作为管理者,如果对下属实施了负面的影响力,由此给企业带来的伤害将比无直接隶属关系的同事之间的负面影响更加深远。
  通常来说,管理者的这种正面影响力,要通过如下四个方面来体现:
  1树立团队的正气。
  所谓“正气”是指组织行为中正直的风气。既然是组织行为,正直与否就不能泛泛地以组织以外的社会标准来衡量,它首先必须要符合本企业精神穹宇的要求,要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乃至制度或规则高度统一,要看它是否符合企业的意志或主张。只有以企业的价值观或制度为准绳,才会使“正气”的形成不偏离企业要求的方向。
  具体来讲,管理者树立团队正气的过程首先要看他对企业的精神穹宇或制度是否有正确而深刻的理解,然后要看他能否以身作则地身体力行之。如果管理者对企业的精神穹宇的理解都是片面的或不正确的,他的以身作则或身体力行只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管理的实践中,管理者在事实上充当着下属的榜样。












  其次,要看他在处理自己与员工之间,或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矛盾或冲突时,是否本着客观的精神,以企业的精神穹宇或制度为准绳。即便管理者在此情此境中并未存有私心或偏袒,如果不以企业的精神穹宇或制度为准绳,也会把员工的是非判断或审美取向引入与企业格格不入的歧途。
  2传承企业的使命。
  企业的使命定位是企业所有经营管理行为的基本航标,只有在这个航标之下,才会使全体员工的注意力集中到与企业使命相关的领域上来,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因此,这就要求管理者对企业的使命有深刻的理解,并且能够自觉把所辖部门或企业的工作与使命的定位高度结合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杜绝“杀鸡取卵”的短见行为发生,自觉地培育企业的永续发展能力;同时,鼓励把员工的综合素质或能力的提升与企业的使命紧密集合起来,通过这种提升增加团队履行企业使命的能力。
  3激发下属的热情。
  我们无法想象一支没有热情的队伍能够具备多大的战斗力,因此,激发下属的工作热情是管理者责无旁贷的使命。为此,管理者应该从如下三方面着手:
  首先,需要树立下属与企业共同成长的信念。使之认识到,作为一名从业者,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推动企业的繁荣与进步;随着企业的壮大,个人的职业发展空间和人生价值才能够相应地得以升华。
  其次,需要及时表达对下属(成就或精彩表现)的欣赏,使之切身感受到来自组织的肯定。人是需要被肯定的,及时的肯定是引导组织行为向正确方向发展的最佳手段。
  最后,需要真诚地为下属的职业发展提供帮助,结合其职业愿景、强弱项和潜质,提出职业发展的建议或意见,激发其事业心和进取心;同时帮助下属获得更多的发展或锻炼的机会。
  4修正下属的言行。
  任何人都不可能永远正确;更重要的是,从“社会化的人”到“组织化的人”,从“个人行为”到“组织行为”,都需要一个深刻的转变。另一方面,对不同的企业来说,“组织化的人”和“组织行为”都有着某种特殊的内涵。通俗地讲,每个企业对员工的要求都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员工的言行也不可能自然而然地符合企业的要求——几乎每位员工的言行都需要被不同程度地修正。作为管理者,应该学会以高超的技巧帮助下属不断修正其言行,并使之举一反三地进行自我反省。
  管理者应该具备的第二种能力是“建设性”地解决冲突或分歧的能力。
  我曾经在《党史商鉴》的“前言”中提出这样的命题,即企业的一切出发点和归宿都必须是应对来自外部(市场竞争和客户诉求)的挑战。为达此目标,就要求企业内部必须是一个高度协作的有机整体。企业不是官场,任何内部对立或斗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企业和当事人的自损自伤。
  因此,所谓的“建设性”,就是指能够最大限度地弥合不同主体之间的分歧,推动不同主体之间的共识,至少不能人为地加剧相互之间的误会、曲解、分歧或冲突。“建设性”的反义词是“破坏性”或“对抗性”。
  由此可见,管理者的“建设性”,集中表现在他如何处理自己与上级岗位或横向协作岗位,以及自己的上级与自己的下级之间的关系上。简言之,就是学会以建设性的心态去处理三种关系:上级关系、横向关系和两端关系(自己的上级与自己的下级)。
  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在处理与上级的关系时,应该学会积极、主动地理解上级的指令或意图。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