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财会税务电子书 > 动机与人格 作者:[美]马斯洛 >

第47章

动机与人格 作者:[美]马斯洛-第47章

小说: 动机与人格 作者:[美]马斯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德的死亡本能理论的主要(如果不是全部)基础是相信动机无处不在。受伤者接连重复的恶梦看上去并没有目前或价值,并未满足任何需要,但这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动摇不了弗洛伊德对于动机和决定因素的同一性的坚定信念,他假定这些梦满足了一个新的死亡动机。打破这个同一性,接受纯粹非应对性表现的可能性,那么这个死亡本能的假设就站不住脚了。
    3.在第五章,我们曾证明许多心理现象是需要的满足所产生的无动机的结果和副现象,而不是象一直所设想的那样是有目的,有动机和经过学习而产生的(learned)变化。根据我们列举的现象,可以立即明显看出后者绝非小错。我们主张,这些现象完全或部分地是满足的作用,例如,心理治疗,态度,兴趣,趣味(tasts),价值观,幸福,良好的个人品行,对自我的看法,许多性格特点,以及许多其他心理作用(poychological effeects)。需要的满足使相对无动机的行为的出现成为可能,例如,“在满足后,机体立即允许自己放弃压力,紧张,紧急和必须,转而变得闲荡,懒散,被动;享受阳光,装饰,美化,擦洗(而不是使用)坛坛罐罐,消遣,嬉戏,悠闲地注意并不重要的事情,行动漫不经心,没有目的。”
    4.一九三七年关于熟悉、通晓的结果的一个试验(309)证明,简单的,没有报偿的,重复的接触往往最终导致对于熟悉的事物或话语或行动的偏爱,甚至尽管它们最初是令人厌恶的。既然这个结果构成了一个关于通过未得到报偿的接触而学习的纯粹的实例,至少那些主张报偿、减轻紧张、加固的理论家们必须将它考虑为无动机的改变。
    5.第十三章为心理学的各个领域证明了形式固定或者标鉴化时认识与对于具体事物.具有特质的事物和独一无二的事物的新鲜的、谦逊的、被动的道家式的认识,以及不带先入之见和假想的认识,没有愿望、希望、恐惧或焦虑的认识之间的重要区别。似乎大多数认识行为都属于停滞性地漫不经心地认出陈规旧套或者将它们归类。这种懒惰地根据预先存在的成规进行分类与用充分的未分割的注意力来真实地具体地认识独有现象的多面性之间有者深刻的区别。对于任何体验的全面的鉴赏和品偿只能来自这样的认识。如果我们说标签化就是由于该人害怕未知事物而过早地下固定的结论,它的动机就是希望减少和回避焦虑,因此,与未知事物关系适意的人,或者近乎同义,能够容忍意义不明确的事物的人(135)在感知过程中动机就不如前者那样明确。第十三章还主张,墨菲、布鲁纳(Bruner)安斯贝彻(Ansbacher)默里(Murray),桑福德(sanford),麦克里兰、克莱恩(Klein)以及其他许多人发现的动机与感觉之间的密切联系最好被视为心理病理学现象。而不是健康的现象。直接了当地说,过种联系表明机体相对有病。在自我实现者身上,它减小到最低限度,在神经病和精神病人那里,它达到最高限度,如妄想和幻觉。可以这样来描述这个区别,健康人的认识相对无动机,而病人的认识相对有动机。人类的潜伏学习就是无动机认识的一个例子,可以检验这个临床发现。
    6.我们对于自我实现的人的研究明确要求要以某种方法区分自我实现者的动机生活与较之更为普通的人的动机生活。他们显然过着一种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生活,而不是寻求普通人缺少的基本需要的满足,前者是成长性动机,后者是匮乏性动机。因此,他们正处于正常状态,正在发展,成长,成熟,过着某种意义上的隐居生活(例如,与追求社会地位相对)他们并不在一般意义上为改变现状而作努力。匮乏性动机与成长性动机的差别表明,自我实现本身不是有动机的变化,除非在全新的意义上理解动机。自我实现,达到充分发展,机体的潜力成为现实的境界,这一切更类似于成长和成熟而不是通过报偿而形成习惯或者联系(assoclation)的过程,亦即,它不是以外界获得的,而是在内部展开在一种微妙的意义上说早已存在的东西。自我实现水平上的自发性——健康和自然——是无动机的,它的确与动机相矛盾。
    7.最后,第十章以一定的篇幅讨论了行为与体验的表现性决定因素,特别是它对于心理病理学和心身医学理论的含义。第十章特别强调,必须把表现性看作相对无动机的,与相对性相比较,后者既是有动机又是有目的的。要取消这种对立,只有在动机的词汇范围内来一场彻底的,语义和概念上的革命。
    第十章还证明抑郁、戈尔德斯坦的灾难性精神崩溃、麦尔(Maier)的挫折引起的行为以及一般的宣泄和释放的现象同样是表现性的,也就是说,是相对无动机的。
    8.除后面将要讨论的几个杰出(rare)例子外,行为都是手段而非目的,即,它使事情在世上得以完成。将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合法的研究对象的主观状态排除出去是否不会使解决我们正在讨论的疑难变得不容易,甚至不可能,这是一个问题。我理解的目的几乎总是(Very frcquently)满足的主观体验。大多数工具性行为所以具有人的价值只是因为它们造成了这些主观状态,抛开这个事实,行为本身往往变得在科学上是毫无意义的(492)。如果将行为主义看成是我们曾提到过的一般的清教徒式的奋斗和成功的世界观的一种文化的表现.这样也许会使我们对它本身的理解更充分。这意味着.在它各种各样的缺陷中,还必须加上种族中心主义。

相对无动机的反应的例子

    到目前为止,我们依靠现存的无动机一词的各种定义列举了几大类必须被视为或多或少无动机的现象。除此以外,还有其他许多这类现象。现在,我们对此要进行简略的讨论。应该注意到,这些现象都属于心理学中相对被忽视的领域;对于科学的研究者来说,它们极好地说明了一个狭隘的生活观是怎样创造一个狭隘世界的。在木匠看来,世界是由木头构成的。

艺  术

    当艺术寻求交流,力图激起感情、表现和影响他人时,艺术创造就是相对有动机的;艺术还可以是相对无动机的,这时,它是表现性的(expressive)而不是交流性的,是个人内部的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表达可以有意想不到的人际效果这一点(即附带的收获)不属于我们的讨论范围。
    然而,切中要害的问题是:“有一种对于表达的需要吗?”如果有,那么艺术表现以及宣泄和释放现象就如寻求食物或爱情一样是有动机的。前几章中,我在许多不同场合暗示过,我认为证据不久将迫使我们承认这样一种需要:在生活中表达机体内已经被唤起的任何冲动。但是下面的事实很清楚地告诉我们这一点会制造出反论:任何需要或者任何能力都是一种冲动,因而都会寻求表现。那么,应该将它看作是一个独立的需要或冲动呢?还是应相反,把它视为所有冲动的一个普遍的特点呢?
    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必在这些选择中择此弃彼,因为我们唯一的目的是要表明它们全都被忽视了。无论哪个结果都证明是最富有成效的,它都将迫使人们承认:(1)无动机范畴,或者(2)对于整个动机理论的巨大改造。
    对于高级的复杂的人,审美体验的问题也同样重要。许多人的审美体验非常丰富,非常有价值,因此,他们会蔑视或者嘲笑任何一种否认或者忽视审美体验的心理学理论,无论这种忽视可能具有什么科学根据。科学必须解释所有现实,而不仅只是现实的已被穷尽的部分。审美反应的无实用性和无目标性,我们对它的动机一无所知的现状(假如在一般意义上说它真具有什么动机的话),这些事实只应该向我们指明我们的正统心理学的贫乏。
    从认识的角度说,甚至审美的感知与普通的认识相比也可以被看作是相对无动机的。在第十三章中我们看到,成规化的感知在最好程度上也有片面性,它不能算是对于一个对象的全部属性的细察,就象我们只根据那些为数不多的,于我们有用的,与我们的利益有关,或是能满足需要或者是会威胁需要的属性来为一个对象分类一样。被动地、无偏见地感知一个现象的多面性是审美感知的一个特点。
    我发现,以分析等待这一概念来作为我思考存在这个问题的起点是很有用的。一只晒太阳的猫并不比一棵矗立的树虚掷了更多的时间。等待意味着对于机体毫无意义,无用和不受珍视的时间,它是绝对注重手段的生活态度的副产品。等待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愚蠢、无能(inefficient)如浪费性的反应,因为(1)甚至从功效的角度来看,不耐烦也是没有任何益处的,(2)甚至手段体验和手段行为本身也可以为人享受、品尝和欣赏,可以说,此举无需任何额外花费。一段时间既可以被人当作终极体验而享受,也可以被完全浪费掉,旅行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其他例证还包括教育和一般的人际关系。
    这里还涉及到被浪费的时间这一概念的某种倒置。对于注意用途、目的,压低需要这种类型的人来说,没有完成任何事情,不能服务于任何目的的时间都是被浪费的时间。这种说法完全合理,但是我们可以提出一个同样合理的说法:或许可以认为没有带来终极体验,即,没有被最大限度地享受的时间,是被浪费的时间。“你喜欢浪费的时间不是被浪费的时间。”
    对于我们的文化不能坦率地享受它的终极体验这个事实,钓鱼、狩猪、打高尔球球等运动是极好的说明。大体上,这些活动受到称赞是因为它们使人们进入露天,接近大自然,接受日光,身临美丽的景色。实质上,这些看法将应该属于无动机的终极活动和终极体验的东西掷入一个目的性、完成性,实用主义的模式,以便安抚西方的良心。

欣赏,享受,惊异,鉴赏,终极体验

  机体被动地接受和享受的不仅是审美体验,还有许多其他体验。几乎不能说这种享受本身是有动机的。若要解释它,它只是有动机活动的终极或者目标,是需要的满足所产生的附现象。
    神秘,敬畏,愉快,惊异,赞赏等体验也都属于这一类被动的主观上丰富的审美体验,这些体验涌向机体,象音乐的效果一样,使机体沉浸其中。它们是终极体验,达到了极限,而不是手段性的;它们对于外部世界没有丝毫改变。如果我们对悠闲安逸解释得当,那么这一点对它也适合(375)。
    这里提及两种这类的极限快乐或许恰如其分:(1)比勒(K·Bnhler)的机能快乐,(2)生活本身的快乐(生命快乐)。当身体器官良好地熟练地作用时所产生的固有的快乐使一个孩子一遍一遍地重复某一新近精通的技能时,尤其体现了上面两种快乐。跳舞或许也是一个好例子。至于基本生活的快乐,任何身有病痛或者肠胃不好的人都可以证实这种最根本的生物快乐的实际存在——健康地活着所自动带来的并非寻求的结果、无动机的附产品。

风格和趣味

    在第十章中,行为的风格,与行为的作用和目的相对照,被列为表现性的一个例子。在其他人的著作中,还有阿尔波特(8),沃纳(Werner,464)、和韦特海默(46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