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财会税务电子书 > 新工具〔英〕培根 >

第26章

新工具〔英〕培根-第26章

小说: 新工具〔英〕培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象。 且看,首先有一点是非常明显的,水既处在海这个槽心之中,当然就不能一下子全部升起,因为底下并没有什么东西来填补它的空洞。 即即便水有这种升起的欲求,它也要被事物的黏合性或(如一般所说的)憎恶虚空的性质所阻碍,所遏抑。 于是,只剩有一种情况,就是水必须只有一部分升起,并所以而在他部分有所减退。再从另一方面看,磁力既是不能够作用到整体,因此它必然是以最大的强度起作用于中心,这样就可以把海水从中心吸升起来,其余部分则必然随之而从周边下降了。这样我们就终于来到有关这个题目的一个路标事例。 倘若我们看到在退潮中水面是比较拱作圆状,水是在海心升起而从周边也即海岸低降,然而在来潮中同一水面则比较匀横,水是在恢复其原先的态势,——倘若我们看到这种情况,那么,在这一判定性事例的权威之下我们就必须认定上升系由磁力所引起,反之,假若没有这种情况,我们就不得不完全排斥这一说法。 要确定这一点并不困难,只须用探绳在海峡中试验一下,看看海的中心是不是在退潮中要比在来潮中较高或较深一些。 但如果情况真是这样,那么我们就还一定指出(与普通的意见相反)

    ,水肯定是在退潮中升起而在来潮中降落去冲刷诸岸。

    

 183

    新 工 具181

    再举一例。 假定所查究的性质为主动的旋转运动,尤其是要查究一下形成太阳和星星在我们眼前逐日起落的那种日转到底真是天体中的旋转运动,还是看来象在天体而实际是在地球的运动。 在这里,如下所述各种情况便可算作一个路标的例子。倘若我们看到海洋中有着一些由东到西的运动,但是极其微弱而懒慢;如果我们又看到空气中亦有同样的运动而比较稍快一点,尤其在回归线之内由于旋转圈子较大之故而更易觉到;如果我们还看到一些较低彗星中也有这种动作,而且运动在这里已以是活跃而有力;倘若我们最后更看到行星中亦有这种运动,又随位置之分布而有等次之不同,距离地球愈近者其运动愈慢,距离地球愈远者其运动愈迅速,然而在恒星界中者其运动则最快;——如果我们看到上述这一系列的情况,那么我们就的确应当承认日转是真在天体中的动作,而拒绝承认它是地球的运动。 因为这种由东到西的旋转运动既然是在天的最高部分最快,而且又逐层缓慢下去,最后到地球则停息下来而静止不动,那么它就很显然是纯属宇宙的运动,是由宇宙的感应作用所引起的。再举一例。 如果有待研究的性质为哲学家们所侈谈的另一种旋转运行,即与日转相拒相反的那种运动,就是说由西到东的旋转运动。 旧哲学家们曾经说行星有这种运动,又说恒星界中亦有,而考白尼及其追随者还说地球亦有这种运动。我们现在要探求一下,自然界究竟是不是有这种运动,这是否人们为求计算的简化与方便和为满足那种以完整圆圈来解释天体运动的美妙概念而杜撰出来和假设出来的说法。 我们的这种运行的概念是从两个现象得来的:一种现象是一个行

    

 184

    281新 工 具

    星在其日转运动中不能返至恒星界中的原来地点,另一种现象是黄道的各极不同于世界的各极。 但是这两点的确都并不能证明天界中真实有着这种运动。 因为关于第一点现象,只要设想恒星超越行星而把它们遗在后面,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说明;关于第二点现象,只要设想有一种螺旋线的运动,也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 所以,上述行星不能回原和运动倾向回归线这两种现象毋宁说是一次日转运动的某些变象,而不是与日转相反的或旋绕着不同的极的运行。 只要人们暂时充当一下常人(抛却了天文学家们和经院学者们的一些幻想——那些人的做法一向是无理由地贬抑感官而喜爱暧昧不明的东西)

    ,谁都会最确定地认定这种运动的确是实实在在地像我所描述的那样摆在感官面前的;我有一次还曾用铁丝做过一个机器来表象它。在这个题目上,下述事例就是一个路标的事例。 如果我们在一部值得信任的自然历史中看到曾有一个彗星,不管是高是低,其旋转方向与日转运动不显著一致(不论怎样不规则)

    ,而是以不同的方向旋转,那么我们当然就可把这一点确立到这样的程度,也就是说自然界中许会有这类的运动。 但是如果没有这种事情能够见到,那么就必须认为这还成问题,而再求助于关于它的其他路标例子。再以重量或沉重作为所要研究的性质来举一例。 这里有两条歧路,是这样的。 重物体所以趋向地心必定只有两个原因:或是它们自己因其固有的结构之故而具有这种性质;或者是被地球这个块体所吸引有如被相近质体的集团所吸引,借交感作用而向它动去。倘若二者之中的后者是真的原因,那

    

 185

    新 工 具381

    么一定是重物体愈靠近于地球其朝向地球的运动就愈急愈猛,距离地球愈远其朝向地球的运动就愈弱愈缓(象磁力吸引的情节那样)

    ;而且这个活动还势必限于一定的范围,就是说如果把它们移到距离地球的某一点上使得地球的性德不复能够对它们起到作用时,它们便会像地球自身一样停悬在那里而绝不降落。 关于这一点,下述事例就可以算是一个路标的事例。 拿一个借铅锤来走动的钟,另拿一个借缩紧的铁制发条来走动的钟,把两钟对齐,使二者走得一样快慢;然后把前者放在一个非常高的礼拜堂尖阁的顶上,把后者仍旧放在下面;这样来认真观察那在阁顶上的钟是否因其锤重的性德有所降减之故而比前走得较慢一些。 还要把这个实验再在一个人地特别深的矿穴中重复一下;这就是要看看钟放在那里之后是否又因其锤重的性德有所增强之故而比前走得较快一些。 倘若我们看到锤重的性德在阁顶上则有所降减,在矿穴中则有所加大,那么我们就可以认定地球块体的吸力乃是重量的理由。再举一例。 如果以铁针受磁石触感时的指极性作为所要查究的性质。 关于这个性质,有这样两条歧路:或是磁石的触感本身赋予铁针以朝向南北的指极性;或是磁石的触感只对铁针有所刺激,做下准备,然而实际运动则系借地球的出场而传送。 吉尔伯忒所设想并痛下苦功以求证明的就是这后一点。 他以巨大智慧和巨大努力所搜集的观察材料也都归于这一点。 其中有一条是:一个铁钉经在南北两方之间摆置很长时间之后,就会因此不经磁石触感而集获指极性;仿佛地球自身虽因距离之故而作用甚弱(他坚持说,地球的表面或

    

 186

    481新 工 具

    外壳上是缺乏磁力的)

    ,但是在这样长时间持续之下仍能施出磁力以励铁钉,并且在其受励之后加以调整,使之转向。 还有另一条观察说:铁经烧到白热而在凉下去的时候,如被纵地放在南北两方之间,它也会不经磁石触感而获得指极性;就铁的分子先经烧得运动起来,然后渐渐恢复原状,当其渐趋回凉之际,就比在其他时候较易感受地中所发射的性德,从而为它所励。 上述这些事物,虽然观看得非常好,但并不甚能证实他的论断。关于这个问题,下面情节可以作为一个路标的事例。 拿一个磁石的小地球,标出它的两极;使球的两极朝向东西而不朝向南北,让它们维持这样不要动;然后把一个未经触感的铁针放在顶上,让它在这个位置上搁到六、七天的工夫。铁针当其在磁石上面时总是要离开地的两极而转向磁石的两极(在这一点上是没争辨的)。所以,只要这磁石球点是像上述那样摆着,铁针就老是指向东西。 现在要看的是,铁针一经移离磁石而放在一个枢轴上之后,假如它马上就转向南北,或者是慢慢地向那个方向转去,那我们必须承认地球的出场乃是原因;假如它是仍旧指向东西,或者是失去了它的指极性,那么我们就必须认为这点原因还成问题,再作进一步的研究。再举一例。假定所要研究的性质为月亮的实在的质体。这就是说,我们要研究一下,月亮的质体还是稀薄的、由火焰或空气所构成的,就象大多数旧哲学家所主张的那样;或者还是厚密和坚实的,就象吉尔伯忒和许多近人和一些古人所主张的那样。 主张后一说者的原因主要是说,月亮是反射太

    

 187

    新 工 具581

    阳光线的,而能够反射光线的好像只有坚实的物体。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一个路标的事例(假如有的话)须能证明从像火焰之类的稀薄物体,只要具有充分的浓度,是也能够发生反射的。 我们确知,构成微明景象的若干原因之一就是从空气上部反射出来的太阳光线。 同样,我们还不时看到晚晴的日光从湿云的边际反射出来,其光辉并不次于从月亮反射出来的亮光,而只有更为明亮和更为灿烂,但是这里并没有证据能说那些湿云已聚结为水这样的厚密物体。 我们还可以看到晚间玻璃窗后边的黑暗空气反射蜡烛的光,就象厚密的物体那样。 我们还可以实行这样一个实验:让太阳光线通过一个孔洞而照在一种暗淡发蓝的火焰上;这样便看到,敞亮的太阳光线一落到比较幽暗的火焰上,似乎就使它失光褪色,使得看来较似白烟而少像火焰。 以上这些便是我目前在这个问题上所遇到的路标的事例,也或许还会找到更好的。 但是我们永远要注意,所谓从火焰而来的反射只有从具有某种深度的火焰才能得出,因为否则它就跨到透明性的界线上去了。不过这样一点总算可以明确下来,就是说:凡是投射于平匀的物体的光线永远不是被吸收进去,就是被传透过去,再不然就是被反射出来的。再以通过空气的投射物(标枪、射箭、抛球等等)的运动作为有待探求的性质举一例。 关于这种运动,经院学者们的解释照例是特别粗疏的。 他们认为只把它叫作一种强力的运动以别于他们所称的另一种自然的运动就够了;他们对于第一次的冲击或第一次的推进只是用这一条原理来说明,就是说由于物质的不可入性所以两个物体不能占据同一地位;

    

 188

    681新 工 具

    至于这运动以后又怎么前进,他们就决不再操心过问了。 现在要指出,在这个探究上有下述两条歧路,也就是说,这种运动的原因可以有下述两种说明:或说这是空气把投射物托送前进,并且不断在后聚拢起来加以推拥,就象川之于舟,风之于草那样;或者说这是由于物体自身的分子不能禁受内压,所以不断向前推进以求把自己解脱出来。 前一说明是弗拉卡斯多吕亚斯以及差不多所有带有诡思进入研究的人们所采取的。 空气于此也是有一些关系。 毫无疑问,但毫无疑问只有后说才是真的解释,这是由无数实验中可以见到的。 下述例子就是关于这个问题的若干路标事例之一:一个薄的铁片或一段硬挺的铁丝,或甚至一个劈作两半的芦管或羽茎笔管,当以拇指和食指把它们弯作弧状时,它们便会跳突而去。 显然不能把这个运动归诿于拥聚在物体后边的空气,因为这运动的最先是在铁片或芦管的中部,而且并不在它们的两端。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