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财会税务电子书 > 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商法 >

第24章

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商法-第24章

小说: 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商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炮弹型车灯及后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良的乐声牌方型电池车灯就属创新模 

仿产品。在此以前,人们为了夜间行车的方便,在自行车上安装车灯,最早 

是蜡烛车灯,因其固有缺陷,便有人发明了电池车灯。但当时的电池车灯寿 

命短,只能使用两小时左右,而且价格昂贵,一般消费者不敢问津。松下在 

作了充分的市场调查以后,深信车灯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便着手研制新型 

车灯。松下于1923年大功告成,研制出形状似炮弹的炮弹型车灯。该灯充电 

 (换电池)一次使用寿命延长到3O小时以上,且价格低廉,比蜡烛灯便宜得 

多。为此松下获得专利。后来的方型车灯,品质更高一筹,价格更为低廉, 

从而使普通消费者也能轻松使用时髦车灯,极大地开拓了市场潜力。 

     与方型车灯同年推出的“超级电熨斗”和3O年代获得全国评比第一名的 

 “三球式收音机”等,也属创新模仿产品。纵观松下电器发展的历史,使松 

下电器腾飞的杠杆主要是创新模仿,真正属于松下发明创造的全新产品并不 

多。 

     松下的做法,又是日本电器业初级阶段的普遍做法。大家都不愿投入大 

量的人力财力冒风险真正开发新产品。“开发”被赋予不正确的涵义,甚至 

跟“模仿”混为一谈。那时,新产品早已给西方国家源源不断发明出来,拿 

来利用都嫌来不及呢。日本的电器业,先是模仿舶来品,然后互相模仿国产 

货。 

     战后日本经济复苏,欧美等国以贸易壁垒为要挟,向日本政府施加压力, 

内阁再三敦促产业界遵守知识产权国际公约。这样,日本产业界的模仿之风 

不得不收敛,并且变得日益艰难。另一方面,这时日本产业界的模仿技术已 

相当成熟,该模仿的都差不多模仿尽了。在这种形势下,日本产业界开始由 

模仿进而进入发明创造阶段。 

     1960年,松下公司推出自己发明的红外线家用电暖器。松下得知这一喜 

讯,立即下令产制造年产10万台的生产流水线,并说:“从未有过的好东西, 

没有理由不受欢迎。若卖不动,我个人掏钱全买下!” 


… 页面 81…

    松下是在1963年,才深切感到“模仿公司”的奇耻大辱的。他在公司会 

议上作了深刻的检讨,鼓励大家要早日摘去“模仿公司”的绰号。 

     早在50年代初,松下对自己开发新产品的重要性有了明确的认识。有两 

件事对他触动很大。第一件是松下第一次赴美时,曾采购了号称美国最新式 

的干电池机器;而第二次到美参观一家很有实力的干电池制造厂时,看了他 

们的机器设备后,松下大吃一惊。因为当初以为最新式的机器,在这个工厂 

却是最老式的。 

    松下说:“原来社会上出售的机器只是普通的商品,那些特殊或者一流 

厂商,都秘密开发优秀机器,对外不公开。我认为这样才能真正地发展。” 

    这件事对松下的影响,与其说是启发,不如说是棒喝。 

    松下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他人的研究发展固然可贵,总不如自己的 

有价值。自己不动手研究发展,技术就不可能进步。” 

     第二件事是想从美国E公司引进生产超级干电池的技术。因价格谈判失 

败,松下电器公司主管技术人员主动请战,建议自行开发。无计可施的松下, 

考虑再三,决定让其一试。后来,在大家拼命努力下,松下电器终于在甚短 

的时间内,开发出比E公司更好的国际牌干电池。这件事不仅使松下,而且 

使所有松下电器的技术人员受到鼓舞,增强了自信。 

    从此以后,松下电器开发新产品的力度大大加强。1953年,松下改研究 

所为中央研究所,并斥巨资兴建中央研究所大楼和添制研究设备。担任基础 

研究的中央研究所的活动经费每年都有大幅度的增长,到 70年代突破 100 

亿日元,这还不包括各事业部委托中央研究所的研究项目所需费用,这些费 

用是由委托单位负担的。松下认为,二战以后的产品竞争,实质上是科技竞 

争,没有雄厚的经费投入,不会有一流的科技成果,自然不会有一流的产品。 

    松下甚至提出“不限制技术经费”,打破将开发研究限制在成本范围的 

 “自我约束”。松下说:“根据这种想法,我们的工作范围可以无限延伸, 

新知识、新构想不断产生。我们要在经营上、工作上、观念上,有更自由奔 

放的作风。”所以,5O年代以后,松下自行研究开发的新产品逐渐增多。最 

具规模的开发研究是投资十几亿日元、历时5年的电子计算机,遗憾的是, 

当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以后,松下断然决定停止生产,从而失去与世界电脑 

开发商一决雌雄的机会。 



                              从小品到大件 



    松下走的路是一条从小到大不断发展的路。松下电器公司由一个三人操 

作的家庭作坊发展到现在拥有二三十万员工的巨型企业,只花了短短几十年 

的时间。它的初期,以不足100日元的创业资本开创事业,当时的企业规模 

可想而知了。因此,松下电器的早期产品,均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家用小电器。 

无论是最早的附属插座、双灯用插头,还是2O年代末推出的超一流电熨斗, 

都属小字辈产品。1931年底,松下电器开发的产品突破200种大关。经济实 

力的增强,为松下开发大件电器奠定了物质前提。1939年7月,研究部试制 

成功电视机。如果不是战争的原因,电视机投放市场的时间决不会等到1951 

年的12月。1953年松下推出电冰箱;1956年推出吸尘器、果汁机、电热毯; 

1957年推出晶体管收音机;1958年推出收录机、立体音响;1960年推出彩 

色电视机、红外线电暖器;1961年推出冷气机。以上仅是50年代到60年代 


… 页面 82…

初的新产品。这些产品的推出,改变了松下只能生产小产品的形象,这是松 

下电器跻身著名大型企业行列的坚实基础。 

     松下认为,经营者应根据自己的能力决定企业的规模,按照企业的规模 

制订产品开发战略,好高鹜远或畏缩不前,都是不正确的态度。松下电器从 

小品开发到大件推出,既符合自身实际,又符合企业成长的普遍规律。 



                               从自发到自觉 



     松下创业缘于他的业余发明——电灯插座。这个刚诞生就夭折的婴儿曾 

给松下“一场欢喜一场悲”。它促成了松下独力创业的决心,但又将松下推 

入无力自拔的困境。若不是幸运之神的眷顾,松下“发迹”的梦想怕是永远 

难成现实。那时的松下非常运气。他从山穷水尽之地艰难走出,为了生存, 

为了发展,也为了日后最终实现梦想,他以超人的毅力、特有的聪明,拼力 

研制,开发新型产品。说是研制,实际上是模仿改良。研制人员除了松下本 

人,再无第二者。而松下的主要精力还无法集中到新产品的研制上。作为业 

主,松下既管生产,又管销售。这位精明的业主,一身三任,可谓奇才。 

     松下电器早期新产品的研制是自发的,既无专门人员,也无专门经费, 

更无明确目标。处于襁褓之中的松下电器制作所,在走完一段坎坷曲折的道 

路以后,小有成就之时,便于1933年——创业知命的第二年5月大刀阔斧地 

进行企业制度的重建,正式成立专事研究开发任务的研究部,任命怪才奇才 

中尾哲二郎为部长。自此,科研开发走上正轨,自发研制变成自觉开发。松 

下从此卸下了力不从心的研制重任。1953年5月,松下又将研究部改为中央 

研究所,并兴建中央研究所大楼,并从设备、经费、人员、制度等诸方面保 

证中央研究所的健康运行。松下电器长期独占同行霸主地位,并跻身世界先 

进行列,中央研究所功不可没。 

     松下虽然没有受过良好高等教育,也不懂所谓的营销理论,但他在经营 

实践中的心得或认识却很独到,并不比教科书上的说教逊色多少,甚至更为 

丰富。在开发新产品方面,松下是从顾客的需要来认识它的重要性的。松下 

一直认为顾客是君主,顾客的需要便是圣旨。而顾客的需要是不断发展变化 

的。松下认为,随着消费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产品品质、性能和使用方 

便等方面,都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些变化,一方面给企业造成威胁,另一 

方面又给企业带来机会。前者迫使企业不断更新产品,后者为企业开发新产 

品提供机会。企业如果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就会被淘汰。松下甚至认为,危 

机时的产品过剩,就是产品老化带来的恶果。所以在危机时期,别的企业通 

常是以裁员减产来度过难关,而松下电器则以转产创新来开拓潜在市场。60 

年代,松下为了克服生产过剩的危机,一方面大刀阔斧地进行销售体制的改 

革,另一方面大力推出令消费者赏心悦目的畅销产品。各事业部全力以赴, 

相继开发出“强力海克林”吸尘器、“黄金系列型”电视机、“飞鸟”家具 

型组合音响、“比克比”手提音响等数十种优质新产品。从而扩大了市场潜 

力,使危机得到了缓解。 

     松下每年都有新产品问世。1931年当松下电器突破200种大关的时候, 

电器界为之一惊;4年后的1935年松下电器突破600种大关,更令人惊诧不 

已;现在产品多达几千种,谁能相信?!想当初,松下电器仅是一家小小的 

家庭作坊,如今成了世界著名的巨型企业。松下真是感慨万千,喜不自禁。 


… 页面 83…

     1969年12月,“首届松下电器技术展”开幕,松下邀请政府官员、社 

会名流前来参观。日本权威传媒,首次用“技术之松下”来评价松下电器, 

使得对“模仿公司”深恶痛绝的松下异常的高兴。 



                               从引进到创新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光靠自己的研究是不够的。松下早年靠模仿打天下, 

现在则有些困难了。一是知识产权保护成了世界性的话题,日本也加入了世 

界知识产权保护公约;二是拥有先进技术的公司除了法律保护以外,还有自 

我保护,保密导致技术垄断;三是现代科学技术不像产业革命初期的产品, 

可以轻松自如地照葫芦画样。基于这些因素,“引进”国外的技术便成为松 

下电器进一步发展的当务之急。 

     松下的“引进”始于40年代。成功的范例是从50年代与菲利浦的合作 

开始的。当时荷兰的菲利浦公司生产的半导体是世界一流的产品。半导体是 

应用前景非常广阔的新型电子材料,许多电器产品都得使用,它的好坏直接 

关系到电器产品的质量。1952年,松下决定与菲利浦公司合作,引进菲利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