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财会税务电子书 > 战争论[1].克劳塞维茨 >

第61章

战争论[1].克劳塞维茨-第61章

小说: 战争论[1].克劳塞维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必要派一部分兵力进行大规模的战斗。
  除去地形同军队的一般性质,特别是同军队的政治性质的关系外,地形同兵种比例的关系也是最重要的。
  所有通行极为困难的地方,不论是山地、森林或耕作区,都不适于使用大量骑兵,这是显而易见的。同样,密林区不适于使用炮兵,因为这里往往缺乏充分发挥炮兵威力的空间,缺乏可以通行的道路和缺乏马匹的饲料。复杂的耕作区对炮兵来说不利的条件要少一些,而山地最少。当然,这两种地区的地形都有对火力的防护性能,因而对主要靠火力发挥作用的兵种是不利的,同时,到处都可以通行的步兵能使笨重的火炮常常陷于进退不得的境地。但是,在这两种地区决不会缺乏可以使用大量炮兵的空间,而且炮兵在山区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敌军运动较慢,因而炮火的效力增加了。
  不可否认,在每一种困难的地形上步兵都比其他兵种优越得多,因此在这种地形上,步兵的数量可以大大超过一般的比例。
            第十八章 制高
  制高这个词在军事艺术中有一种特别的魅力,地形对使用军队的影响,有很大一部分,恐怕有一半以上事实上是这个因素带来的。军事学中的许多法宝,诸如瞰制阵地、锁钥阵地、战略机动等等都是以制高为基础的。我们要仔细地但又不致烦琐地考察这个因素,来辨明它的真假虚实。
  任何物质力量的发挥,自下而上总比自上而下困难。战斗也必然是如此,这里显然有三个原因:第一、任何高地都可以是通行的障碍;第二、从上向下射击虽然不会显著地加大射程,但是,从各种几何关系来看,比从下向上射击容易命中;第三、有便于观察的有利条件。至于这一切在战斗中如何结合在一起,这不是我们这里要谈的问题,我们只是把战术由于制高而得来的几个有利条件合成一个总的有利方面,并把它看作是战略上的第一个有利方面。
  上述三个有利条件中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在战略上必然也会出现,因为在战略上也同在战术上一样,是要行军和观察的。因此,如果说军队配置在高处对低处的军队来说高地就构成了通行的障碍,那么,这就是战略可以从制高中获得的第二个有利方面,而便于观察就是第三个有利方面。
  正是这些因素构成了制高、瞰制和控制的效力,这也正是一支在山顶的军队看到敌人在自己下面时产生优越感和安全感的原因,同时,也是在下面的军队所以感到处于劣势并担忧的原因。这些印象可能比制高在实际上能起的作用还要强有力,因为制高的优点比造成这些优点的实际条件给人的感觉要强烈得多,也许超过了实际。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把人的想象力看作是增加制高的效果的一个新的因素。
  当然,就便于运动这一点来说,高处的军队并不是绝对有利的,也不是在任何场合都是有利的,只有当敌人想接近它时才是有利的。如果一个大山谷把双方隔开,那么在高处的一方就没有什么利益了。如果双方想在平原进行会战( 霍亨甫利得堡会战) ,那么,甚至在低处的军队反而有利同样,观察也是有很大的局限的:下面繁茂的森林以及军队所占领的山脉本身,都很容易妨碍观察。人们按照地图选定的瞰制阵地,在现地看来并不怎么有利,甚至反而是;利的,这种情况不胜枚举。但是,这些局限和条件并不能抵销高处的军队在防御和进攻中所具有的优越性。我们只想简略地谈谈处于高处的军队在防御和进攻中是怎样具有这种优越性的。
  制高在战略上有三个有利方面:战术上的利益、敌人通行困难和我方便于观察。其中前两个方面实际上只有防御者才可以利用,因为只有驻守在那里的军队才能利用它们,而在运动中的进攻者是不能利用它们的。至于第三个有利方面,则是进攻者和防御者都可以利用的。
  由此可见,制高对防御者是多么重要,而且只有在山地阵地上,制高才能带来决定性利益,所以山地阵地能为防御者提供一个重要的有利条件。至于这一点在其他情况影响下会有什么变化,我们将在《山地防御》一章中阐述。
  在这里有一点必须区别清楚,我们所谈的不只是某一地点( 例如一个阵地) 的制高问题。如果只是某一地点的制高问题,那么战略上的有利方面就几乎只表现为一次有利的战斗这样一个战术利益了。但是,如果人们把一个广大地区(如整个省)设想为一个倾斜的平面,就好象是分水岭的斜坡一样,人们可以在这上面行军几天而能始终瞰制前面的地区,那么,战略上的有利方面就增加了,因为这时制高就不仅有利于战斗中兵力的运用,而且有利于几个战斗的运用。在防御中就是这样。
  进攻时,也几乎可以得到防御中从制高得到的那些有利方面,因为战略进攻不象战术进攻那样只是一次孤立的行动,它的进程不象齿轮的运转那样是连续不断的,而是通过几次行军实现的,各次行军之间都有或长或短的间歇,而在每次间歇中,进攻者同他的敌人一样,也处于防御状态。
  在便于观察方面,不论在防御和进攻中制高都能产生一定的有利效果,这种效果是必须考虑的。它体现在便于各个单独的部队发挥作用这一点上,因为整体从制高中可以获得的有利条件,每个部分也是可以得到的。因此,每个大的或小的单独的部队有这种有利条件比没有这种有利条件总要好一些,而且,这些部队配置在瞰制阵地上也比没有这种阵地时遭到的危险要少一些。至于这些分开的部队能带来什么好处,我们在别的地方研究。
  如果我方既在制高方面有有利条件,又在地理条件方面比敌人有利,而敌人的运动却由于种种原因( 例如在大河的近旁) 受到其他的限制,那么,这就会迫使敌人尽快离开这个不利的位置。一支军队如果不占领大河谷两侧的高地,它就不可能扼守那个河谷。
  由此可见,制高可能成为真正的控制,而且这个观念的现实意义是不容否认的。但是,如果瞰制地区、掩护阵地、甲土的锁钥等等名称只是根据地势高低确定的,那么,就不能保证它们不是没有健康内核的空壳。有些人为了给军事行动平凡的外表增添一点装潢,首先抓住这些理论上的高贵的因素不放,于是这些东西就成为那些博学多才的军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成为战略法师手中的魔杖。但是,这种空洞的概念游戏以及它们同实际经验的种种矛盾,都不能使作者和读者信服。他们这样做无异于达乃敦往无底桶里注水。有人把事物的条件当成了事物本身,把工具当成了使用工具的手;把对这样的地区和阵地的占领看作是力量的表现,看作是击剑中的砍和刺;把这些地区和阵地本身看作真实的数量。其实,占领不过等于为了砍和刺而抬起胳臂,这样的地区和阵地无非是一种死的工具,不过是一种只有通过某种客体才能体现出来的特性,是同数值还没有联系在一起的正号或负号。而这种砍和刺,这个客体,这个数值就是胜利的战斗,只有它才能真正算数,才能用来计算。不论在书本上评论或是在战场上行动时,人们都必须永远记住这一点。
  因此,既然只有胜利的战斗的数量和重要性才起决定作用,那么显而易见,双方军队及其指挥官的素质又跃居首要地位,而地形所起的作用只能看作是次要的。
             第六篇 防御
          第一章 进攻和防御
  一、防御的概念。
  防御的概念是什么? 是抵御进攻。防御的特征又是什么? 是等待进攻。具有这一特征的军事行动就是防御行动,在战争中防御只有根据这一特征才能同进攻区别开来。
  但是,纯粹的防守同战争的概念是完全矛盾的( 因为纯粹的防守就只有一方在进行战争) ,在战争中防守只能是相对的。因此,防御的这个特征只是在总的方面对防御说的,而不是对防御的各个部分说的。在一次战斗中如果我们等待敌人的攻击,等待敌人的冲锋,那就是防御战斗;在一次会战中如果我们等待敌人的进攻,即等待敌人出现在我们的阵地前面,进入我们的火力范围,那就是防御会战;在一次战局中如果我们等待敌人进入我们的战区,那就是防御战局。在上述各种情况下,等待和抵御这个特征都是在总的方面对防御说的,并不因此就同战争的概念发生矛盾,因为等待敌人向我们的刺刀冲锋或向我们的阵地进攻对我们是有利的。但是,我方要真正进行战争,就必须对敌人进行还击,而防御战中的这种进攻行动是在总的方面进行防御的情况下进行的,也就是说,我们所采取的进攻行动仍然是在阵地或战区的范围内进行的。这样,在防御战局中可以有进攻行动,在防御会战中可以用某些师进攻,而那些仅仅是在阵地上等待敌人冲锋的部队,也可以用进攻的子弹迎击敌人。因此,防御这种作战形式决不是单纯的盾牌,而是由巧妙的打击组成的盾牌。
  二、防御的优点。
  防御的目的是什么? 是据守。据守比夺取容易,从这一点可以得出结论说,假定使用的是同一支军队,进行防御就比进行进攻容易。但是,为什么据守( 即防御)比较容易呢?因为进攻者没有利用的时间防御者都可以利用。防御者可以坐得其利。凡是进攻者由于估计错误、恐惧或迟钝而没有利用的时机,都是对防御者有利的。在七年战争中,普鲁士依靠防御的这个优点曾不止一次地使自己免遭覆灭。这种由抵御和据守带来的优点包含在一切防御的性质中。这一优点在生活的其他领域中,特别是在同战争非常近似的诉讼中,已经由“占有者得利”这一拉丁谚语肯定下来了。另一个纯粹是战争本身带来的优点是地形之利,它是防御者可以优先享用的利益。
  明确了这些一般概念以后,现在我们就谈谈防御本身。
  在战术范围,凡是我们让敌人采取主动,等待敌人来到我们阵地前面战斗( 不论它是大是小) ,都是防御战斗。从敌人来到我们阵地前面这个时刻起,我们可以采用一切进攻的手段而不失去防御的两个优点——待敌之利和地形之利。在战略范围,不同的只是战斗变成了战局,阵地变成了战区;甚至战局变成了整个战争,战区变成了全国国土,在这两种情况下,象在战术范围一样,如果采用进攻手段,仍然不会失去防御的上述优点。
  防御比进攻容易,这一点我们已经一般地谈过了。但是,防御具有消极的目的——据守,进攻则具有积极的目的——占领,占领可以增加自己的作战手段,据守却不能。所以,为了表达得确切,我们应该说:防御这种作战形式就其本身来说比进攻这种作战形式强。这就是我们所要得出的结论。虽然这个结论完全是事物的性质决定的,而且是被经验千百次证明了的,但流行的说法却完全同这个结论相反。这就证明,从表面看问题的著作家能够在概念上造成怎样的混乱。    既然防御是一种较强的但带有消极的目的的作战形式,那么,自然只有在力量弱小而需要运用这种形式时,才不得不运用它。一旦力量强大到足以达到积极的目的时,就应该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