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经济管理电子书 > 中国古都北京 >

第14章

中国古都北京-第14章

小说: 中国古都北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熙十七年(1678年)夏季大旱,康熙帝曾步祷天坛祈雨。第二年七月二十八日(9月2日),京师发生八级大地震。天坛里搭起帐篷,成为皇帝和贵族避震的场所。

  皇穹宇在圜丘坛的北面,是存放圜丘祭祀诸神牌位的殿宇。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改建。皇穹宇为深蓝色琉璃瓦的单檐圆殿,远看像一把蓝色宝石大伞。它高19。5米,直径15。06米,屋顶由八柱环转支托,并有三层天花藻井,层层上收。宇外有圆形围墙,高约6米,直径约64米。整个围墙砌得整齐光滑,是一个优良的声音反射体,所以叫做回音壁。一个人站在墙的一端低声细语,站在另一端的一人能够听到清晰的声音。

  皇穹宇南面路上第三块石板,正处在围墙的中央,站在这块石板上,击一掌或喊一声,可以听到三声回响,所以叫做“三音石”。这是因为掌声或喊声,等距离地传到围墙以后,被围墙同时反射回中央,于是人们听到了第一次回音;接着第一次回音又等距离地传到围墙,再被反射回来,人们听到了第二次回音;这样往返三次后,声能在传播和反射过程中被墙壁和空气吸收而再听不到回音。这种具有良好声学效果的古代建筑物是世界上罕见的。




坛 庙 寺 宇(2)




  祈年殿在天坛皇穹宇的北部,是皇帝祈祷五谷丰登的殿堂。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庄稼收成好坏,不仅影响人民的生活,而且关系国赋的收入。中国的元帝国和明帝国,都是在连年灾荒之后,被揭竿而起的农民所埋葬的。明承元鉴,清又承明鉴,都祈求有个五谷丰登之年。皇帝在每年的正月,要亲自至殿祈谷,以求国泰民安。明永乐帝在兴建北京宫殿的同时,就建筑了平面为矩形的大祀殿。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重建时,为合于天圆之说,改作鎏金宝顶三层檐攒尖式屋顶的圆形大殿。三层檐琉璃瓦的颜色,上层为蓝色,中层为黄色,下层为绿色。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名为祈年殿,次年将三层檐全部换成蓝色琉璃瓦,与天一色,蔚为壮观。祈年殿高38米,直径30米,有三层圆形屋檐,每层都覆盖蓝色琉璃瓦,从下至上,递层缩小,最上层的中央冠以鎏金宝顶。殿基三层,每层都以金砖墁地,围以雕花汉白玉栏杆。整个大殿全用木材结构,仅凭木榫交结、斗拱支架而成,表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全殿用28根朱漆楠木巨柱支持。中间的四根最粗,有描金卷枝莲彩绘,象征一年春夏秋冬四季。周围的24根,分为内外两圈,内圈12根象征一年12个月,外圈12根象征一天12时辰,合为24根则象征24节气。殿内上有华丽的藻井,中设宝座、屏风和祀神牌位。

  整个天坛布局恢弘,设计精巧,建筑雄伟,色彩奇丽,造型卓异,是中华古代建筑的瑰宝,也是世界古代建筑的奇观。至今仍深深地吸引着人们,让人叹为观止。

  地坛 是明清皇帝祭祀皇地神的坛庙,又称方泽坛,在安定门外。明嘉靖九年(1530年)建,清代屡经重修。坛呈方形,象征地方,汉白玉筑二层方台。坛面用黄琉璃,以象征大地。上层方20米,下层方约35米。下层一边列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等山石座,镂刻山形;另一边列四渎(长江、黄河、淮河、济水)等水石座,镂刻水形。外围内(矮围墙)。坛北向,正北面白石棂星门三门,竖立六柱,东、西、南各一门,门有二柱。坛南有皇室,供奉皇地神牌位。每年夏至日出时行祭地之礼。天坛在南,地坛在北;天坛呈圆形,地坛呈方形—乾坤相对,特点鲜明。

  日坛 是明清皇帝祭祀大明之神—太阳的坛庙,又称朝日坛,在朝阳门外。明嘉靖九年(1530年)建,清代屡经重修。坛为白石砌成,一层方台。坛面为红琉璃,以象征红日—太阳。坛四周有聍墙(矮围墙)。坛西向,正西有白石棂星门三门,竖立六柱,东、南、北各一门,门有二柱。每年春分日出时行祭日之礼。

  月坛 是明清皇帝祭祀夜明之神—月亮的坛庙,又称夕月坛,在阜成门外。明嘉靖九年(1530年)建,清代屡经重修。坛为白石砌成,一层方台。坛面为白琉璃,以象征白月—月亮。坛四周有墙(矮围墙)。坛东向,正东面有白石棂星门三门,竖立六柱,南、西、北各一门,门有二柱。每年秋分夜行祭月之礼。日坛在东,月坛在西;日坛面用红琉璃,月坛面用白琉璃—日月相对,各具特色。

  北京坛庙的布置,讲求对称。太庙在左,社稷居右;天、地、日、月四坛,天坛在南,地坛居北;日坛在东,月坛居西。天坛呈圆形,地坛呈方形,天坛面为艾叶青石,地坛面为黄琉璃—乾坤相对,特点鲜明。祖社和四坛配置左右、南北、东西,而宫城居于中心。这是皇权为主、神权为客在坛庙布局上的表现。

  太庙 是祭祀皇帝祖先的庙宇,明初建,在阙左。嘉靖时撤故庙,建九庙,分祀而含为都宫。庙成后,雷火焚八庙。又重建太庙,为同堂异室之制。前正殿九间,内储诸帝后冕旒冠带,祭时陈列。其前为两庑,东西燎炉,南为戟门。后寝殿九间,安放先帝后神主。又有祧庙五间,藏祧主。四时祭祀,岁除祀。其两庑,东庑侑享诸王,西庑侑享功臣。清时明神主移祀历代帝王庙,而换成清帝祖先。




坛 庙 寺 宇(3)




  社稷坛 是祭祀土地和五谷之神的坛庙,明初建,在阙右。坛为方形,坛制二层,四面有石阶,各三级。坛中用五色土按五方筑成。四面有棂星门,有坛,外设天门四座。西门外建神库、神厨、宰牲亭,北面有拜殿。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之五谷赖土地而生,所以历代都以社稷为大祀。

  先农坛 永乐帝迁都北京后,沿袭明南京礼仪规制,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天坛的对面,建先农等坛,祭祀先农(农神)、太岁(岁神)、神(山川等自然神)等神。明嘉靖时规范、清乾隆重修。先农坛由外坛墙及坛门、内坛墙及坛门、太岁殿、先农神坛、天神地坛、行恪田礼坛、神仓、庆成宫等组群建筑及耕地等组成。占地约2000亩,呈北圆南方状。祭祀先农神,每年二月的某日,皇帝按规定要亲到先农坛,祭先农神,穿着祭服,登上祭坛,官员陪同,奏乐,行礼。然后,行亲耕恪田礼,象征皇帝带头在试验田上耕地种田。虽经400多年沧桑变幻,今先农坛除外坛墙荡然无存外,整体布局,基本完整,建筑特色及艺术风格,基本保留了明代特征。

  明代北京的七大坛庙,已如前述;而七大寺宇,略如下述。

  真觉寺 俗称五塔寺,坐落在今西直门外长河北岸。寺创建于永乐年间,时因印度高僧来北京,贡进五尊金佛和金刚宝座塔规式,而为其建寺以居。成化九年(1473年),建金刚宝座塔。塔建在金刚宝座上,座分五层,每层均挑檐,设佛龛,藏佛像。座顶周绕石护栏,前方筑建罩亭。座上建五塔,中央大塔十三层密檐,四角各建一小塔。后寺毁塔存。此塔以印度造型与中国结构相结合,且为中国现存金刚宝座塔中建造时间最早之一座。

  觉生寺 俗称大钟寺,寺以大钟而闻名。大钟铸于永乐(1403~1424年)年间,它通高6。94米,外径3。3米,钟唇厚18。5厘米,重约46。5吨。钟身内外铸有汉文及梵文经咒,总计经文23万多字,字体工整,遒劲古朴。钟声轻击圆润深沉,重击浑厚宏亮,声音悠长,播及远方。《长安客话》记载:“昼夜撞击,声闻数十里,时远时近,有异它钟。”此钟在现存诸钟之中为最大最重,故被誉为“钟王”。它原藏德胜门汉经厂,后移至万寿寺,又移至觉生寺即今大钟寺。

  智化寺 坐落在今东城禄米仓胡同。寺由明英宗司礼监太监王振,于正统八年(1443年)兴建,于翌年建成。寺由山门、智化门(天王殿)、智化殿、万佛阁等建筑组成,殿阁顶覆黑琉璃瓦。智化寺的建筑艺术精品—藻井,被寺僧盗卖,现陈列于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智化寺建成后,王振教人训练僧人演奏佛教乐曲—京音乐(又称经音乐)。艺僧代代相传,已传至今计28代。寺内尚存明代乐器,保留古曲牌150余种,现能演奏曲牌30余个。京音乐在曲谱、乐调、乐器和演奏上,承袭了唐燕乐和宋鼓吹乐之遗音,并与宫廷音乐、民间音乐相揉合,具有极高的艺术与学术价值。

  大慧寺 明正德八年(1513年),由司礼监太监张雄创建。殿宇规模很大,占地四百余亩。后寺毁,但大悲殿幸存。大悲殿是典型的明式建筑,坐北面南,藻井瑰丽—有蟠龙镶嵌,井口天花及梁、檩均绘精美彩画,所有榫头均装饰一尊小神像,构思奇特,妙趣横生。殿内的明代雕塑28诸天神像,神态各异,生动逼真,服饰精美,色彩浓重,技艺超凡,堪称珍品。

  法海寺 坐落在今石景山区翠微山南麓,模式口东北幽静峰谷之地。由明英宗近侍太监李童倡议,于正统四年(1439年)始建,历时四年竣工。寺的建筑,缘麓设三级平台,依山势层迭而上,分级建造山门殿、天王殿和大雄宝殿等。山门里高台正中的大殿,黄瓦殿顶,金碧辉煌。刹宇保存至今已属不易,而尤为珍贵者为大雄宝殿内的壁画。壁画绘在大殿佛龛后壁、北门两侧壁上和东西两山墙内壁上。佛龛后壁画为观音、文殊、普贤菩萨像及其坐骑、供养人。观音半身裸露、身披轻纱、面容祥和、色彩艳丽,为今存明壁画的精品。北壁画的是《礼佛护法图》,画中有帝后、天龙八部及侍从共36人,神态各异,烟云缥缈;东西两山墙画的是十方佛、飞天、仙女等,以菩提、牡丹、月季、芭蕉为衬托,天仙腾空,花香云绕,为中国绘画史上宏伟恢阔之杰作。正殿北壁有《帝释梵天图》,所画人物富于精神与性格的特征,如梵天的肃穆,天王的威武,功德天的聪慧,诃利帝母的慈祥,表现精粹,真切动人。尤以三幅菩萨画像,神采隽永,轻妙透体,如飞似流,尤为精湛。法海寺的壁画,不仅是明代壁画中的珍品,而且可与敦煌、宋元壁画媲美。




坛 庙 寺 宇(4)




  碧云寺 在香山北聚宝山东麓,山势起伏,松柏蓊郁,空气清爽,风景佳胜。它初名碧云庵,创建于元。明正德帝巨宦于经和天启帝阉宦魏忠贤两次扩修。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对寺院进行扩建,又兴建了金刚宝座塔和五百罗汉堂等,碧云寺成为京郊名刹。寺有四进院落,层层殿堂,依山叠起,松柏参天,浓荫蔽日。南跨院为罗汉堂,堂内塑造500尊罗汉像,每尊高约1。5米,木质为胎,外饰金箔,按行站立,姿态各异。其中济公因为迟到,没有座位,只好蹲在梁上。北跨院为水泉院,清泉从石缝流出,汇于一池,池上桥亭错落,周围山石迭嶂。后院有金刚宝座塔,通高34。7米,全部用汉白玉石砌成。塔基正中开券洞,券门额题“灯在菩提”四字。塔座上有两座小型喇嘛塔和五座十三层密檐方塔—布满浮雕,雕刻精致,技艺精湛,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慈寿寺 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