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挺起胸膛站排头 >

第69章

挺起胸膛站排头-第69章

小说: 挺起胸膛站排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心里盘算着团长限制得时间,对于看手机价格,试手机性能这种事情早就心不在焉了,还是一个劲儿的催促着老板说道:“包起来,我相信老板不会亏待咱们解放军的。”

    诧异的老板,最后以600元的价格将这部我中意的手机卖给了我,并且还重新办了一张电话卡。迫不及待的拆开了手机的包装盒,装入电话卡后第一件事情就是给家里打电话告诉我的新号码……

    车子再次发动,沿着我们亲自抢修成功的道路向前行驶,车窗里再次历经擂鼓镇柳林村、‘红星爱民’

    板房新村、许家沟村、郭牛存、拐拐滩、桥楼村等,这些村落熟悉的面貌一一从我们展现在眼前。为了抢修连通这些村落的公路,在余震不断,塌方、滑坡随时可能发生的情况下,我们硬是凭借英勇无畏的精神,排除千难万险抢通了阻拦在道路中拦路虎,这一切都好像是昨天才发生的事情。

    就当我们仔细观察着一路上崎岖、艰险无比的山路,思索着如何面对即将要面临的苦难时候。小心翼翼行驶中的车辆,突然噶然而止的停了下来。

    “怎么回事?”对于车子停下来,战友们充满了疑惑,都纷纷探出头到车窗外想看个究竟。

    只瞧见五名身背背篓的老乡们在离我们车辆不远的前方,拄着木棍坐在路边的一块大岩石,看样子是应该行走很久累得才歇下的,早已下车的连长正在和他们交谈着什么。不多大一会儿,就听连长朝着我们的坐着的军用救护车后车厢喊道:“下来几名战士步行,让老乡们坐上车先回家,待会儿再叫车子折返回来。”

    李芬奇、陈琦党等五名兵龄长一些的班长和党员们想也没想的就下了车,接着就听见老乡们口里不断叨念着‘谢谢喽,谢谢喽’的上了车来。

    外面明明有搭建好的安置帐篷,还有正在重建的安置房,为什么老乡们弃着好好地优越生活条件不要,硬是要爬山涉水再回到这穷山沟来?带着种种疑问,我不解的问着老乡们道:“老乡安置区的生活好好地,为啥还要千辛万苦的步行15公里回来?这得走多长时间呀?”

    “没有办法呀!这里有我们的家,我们的根,我们的亲人,我们乡亲,我们全部,得回来看看。走一趟也就两个小时,但是看看心里踏实。这还得亏得你们解放军修了一条‘救命路’,几万人都靠着这条路哩。”满脸泥土,通通身大汗的北川县擂鼓镇苏保乡茶农叫谢利英的老伯激动地说道。

    经过简单的交谈,我们得知几名老乡们是要回到我们这次的目的地苏保小学附近的家里看看,据他们介绍我们现在正在行驶的路段叫做‘流沙滩’。没有发生地震之前,风和日丽的时候,山崖壁的两边也会经常无缘无故的往下滚石头。这会儿地震了就更别谈了,这修路简直就是在拿命往前铺路,那是相当的危险。过了这个‘流沙滩’,再往上面就有一个地震坍塌后形成的堰塞湖,水深几十米,凶险得很。

    介绍完这些,车上的五名老乡又是一个劲儿的谢谢,谢谢我们解放军冒着生命危险修路。正当和老乡们交谈甚欢的时候,前进的猎豹车和救护车在停了下来。

    “咋回事?”满腹疑问的我们再次又将头伸出车窗去看个究竟。只瞧见操作挖掘机的操作手罗正学驾驶挖掘机着在往后退,准备避让另一台同样是在后退的挖掘机。

    “怎么回事?”匆忙赶到铲车轰鸣抢修现场的连长,细问之下才知道。原来方才在半山腰修路的操作手们,在修路个过程中发现岩壁上不断有石块往下滚。狭窄的作业面,人员、装备挤在一起,如果要是遇到稍微大一点的余震,后果是不堪设想。为了以防万一,现场作业负责人决定撤出作业面中的人员装备,静候观察一下情况在决定是否继续进入作业面。

    “够悬的,这是‘处处老虎嘴,时时要人命’,亏了你们解放军哪!”再次有感而发的老乡们一边竖起大拇指称赞着我们,一边不住的感叹道。

    “这余震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呀!昨天下午一场6。4级的余震,把两边山体的碎石又震下几百立方石块。弄得才抢通的道路又到处是堆栈的巨石,连正常的山体感觉都有些移位,我们真是遇上‘拦路虎’了。从昨天到现在都快24小时了,整整一天才抢通200米,看样子又得调整施工方案了。”负责现场指挥作业的参谋长李湘说道。

    眼前这个境况,救灾如救火!一天之内才推进200米,相对63公里的路段来说何时是个头呀!?在场的所有战友们都紧皱眉头各怀心事忧虑的思索着。

    “马上回宿营地研究新的施工计划,明天一定能够加快施工进度。”听了参谋长的话,坐在猎豹车里副驾驶座上的团长说道。

    车辆快速通过‘流沙滩’,在转过一个接近90°的弧形弯路后,我们的临时宿营地就出现在了眼前的擂禹路段的苏保小学中。在地震中已经破烂不堪的校舍早已荡然无存,近千平方米的学校面积四处散落的瓦砾、砖块、桌椅、板凳触目惊心。唯一值得让人感到生气盈然的是紧靠操场南面依旧还在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升旗台对面的北面空地上几张军用帐篷里进出的老乡们还在嘈杂的探讨生活的话题。

    听到我们车队的轰鸣声,军用帐篷里一下子探出许多好奇的脑袋。突然,冷不丁的一名先走下车的老乡喊着对面帐篷里某个熟识的人的声音,立刻打破了静寂的空气,顿时场面立刻变得热闹起来。有久别重逢的喜悦,有劫后余生的激动,有重见亲人的喜极而泣,还有对失去亲人朋友的惋惜……

    面对大山深处的残坦断壁,尽管已不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惨景,但是这样的困苦的环境中的景象却还是第一次。心里的滋味如同打翻了五味料品,说不出的另一番感受。不知道接下来的日子里还有多少未知的元素需要我们去面对,我又要怎样去克服和攀越,真希望快些结束这走到哪里都觉得心痛的日子。 

第九十一章:第五个宿营地() 
第九十一章:第五个宿营地

    7月的流火,擂禹路抢通攻坚战全面打响。在抗震救灾前线奋战了近50天的全体战友们,依然临危不惧身处灾后重建的最前沿的战线顽强奋战,用忠诚践行着我们作为一名军人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庄严承诺。

    脚步十分沉重的围着这所已经满目苍遗学校仔细的观察了一番。六间校舍已经在地震中伤痕累累,房子的屋顶棚早已被掀开不留一丝遮掩,据说是为防止屋顶在余震再次伤人;靠近河边的教职工宿舍已是荡然无存,只有几扇孤零零伫立在钢筋混凝土中的防盗门才让人联想起这里曾经有过建筑;即将干涸的河道边上散落着支离破碎的书籍、试卷、书包、课桌椅的残体……。

    这些都是我们那样非常不愿意面对的现实,却又是无可无奈的强制的压制住着感情,不断地的去说服自己时时刻刻不得不去面对。看着地震后的惨烈场面,不敢再去想和问其他关于这里的任何消息。因为我们好怕,怕所得到信息会令我们更加脚步沉重,怕不好的信息将已经快要愈合的伤口再次撕开。

    现在逃避这些刺痛心脏信息的最好办法就是决不能让自己闲着。于是,很快战友们都像是早有准备似的,纷纷不约而同的拿出随车带来的工具,按照老规矩整理起营区来。在这块名为苏保小学的位置上,我们将要建立灾区中的第五个宿营地,北川县城边上任家坪收费站是第一个宿营地、安县大本营是第二个宿营地、二郎山老鹰岩堰塞湖是第三个宿营地、擂鼓镇柳林村是第四个宿营地。

    和先前的四个宿营地建设一样,第一件事情就是搭建厕所。经过实地勘察,我们将厕所选在了东边靠近河道边上的两颗粗壮的树木之间,利用天然的山中材料—竹子和学校屋顶拆卸下来的模板,并用铁丝捆扎着包裹得雨布,大约用时一个小时一个双人三蹲坑的厕所就立刻搭起来了,最后还用大量的消毒粉和石灰消毒。这一举措立刻赢得了老乡们热烈欢迎,使留守在这里的男女老少们终于告别了‘天苍苍、野茫茫,大小便满地跑’不卫生的生活习惯。

    第二件事情就是搭建炊事班做饭的帐篷和烧火做饭切菜的操作间,坚守一个原则就是清洁、干净、无污染。帐篷好搭建,关键就是操作间是个难题,不过幸好我们带了很多网眼很细密的网兜。同样是利用天然的材料—粗大的竹子,也是利用铁丝捆扎,一个封闭式的厨房操作间也在一个小时内搭建完成。接下来就是搭建我们自己住宿的帐篷,这些都算不上什么难题,也耽误不了我们多少时间。

    通过对苏保小学地形的观察,我们决定在这个宽大约20米、长大约60米的场地上搭建的帐篷有7顶。因为前期过来打前战的22名战友加上今天我们过来的18人,按照一个帐篷里住8人,我们总共至少要搭建5个帐篷。但是,作为现场直接负责指挥的参谋长、团长,负责后勤保障的装备股长、物资保障的团参谋们肯定是要单独另外搭建一个帐篷,加上用来储存工具器材也肯定是要一定帐篷。

    大约50公分高的国旗台后面的一块水泥地面上可以搭建2顶帐篷,是领导的和机关干部们的;紧挨着水泥台地面上可以连续搭建4顶帐篷,依次为机械连、我们二连和炊事班,我们四顶帐篷都远离河道;最后,在我们住宿的帐篷后面还有一顶作为工具间的帐篷。蓝图已定,依据部队直线方块的行事习惯立刻按图索骥,支撑帐篷、拉索、钉桩、边水沟、固定帐篷底角、接线、装灯泡……。

    太阳西下,大约下午16:00左右作为我们临时遮风挡雨的帐篷总体搭建完工。然而,这还是仅仅一个开头,更加重要的工作任务还在后面。随着太阳渐渐西沉,我们抢着在日头落下山之前完成今天最后一个任务:给宿营地围一个堵墙。还是用同样的天然材料竹子和携带的宽达2米的网,按照1。5米一个桩的标准将苏保小学中住着的我们和留守的老乡们隔开了,然后每个桩上都插上印着‘第二炮兵’的旗帜。。

    对着在黄昏的微风中起舞的旗帜,我们很是不理解建起围墙的这种举动。虽然心里多少有些抗拒这样的任务,但是作为一名军人我们已经习惯于听从命令、服从指挥,不再像新兵的时候那样去探究个为什么,因为知道最后探究的结果定是没有意义的。

    极力掩饰情绪的我们,还是逃不过经验丰富的老兵们的眼睛。看到我们干活节奏减慢,连长即刻明白此时我们心中的所思所想。立即向全体作业的战友们解说道:“把我们的营区和老乡们住宿的位置隔开并只是为了部队正规化管理不被打扰。部队始终是部队,要是咱们干工作干得好好的,突然斜刺里从操场中走过几名老乡,那是很影响士气的。”

    ‘一语惊醒梦中人。’咱们当兵都是实心眼,都认死理。因此,社会上的人们老说我们当兵的很傻,确实是有那么几分道理的。借着暮色中的灯光,我们总算是白瞎了一天的时间干完了围墙的活儿。

    本以为晚上会有可口的饭菜,凉爽的冷水澡,闪烁的灯光。残酷的现实却让我们捉肘见襟。口里的菜都是烩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