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挺起胸膛站排头 >

第87章

挺起胸膛站排头-第87章

小说: 挺起胸膛站排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无力,采取爆破的方式又会危及沿路救援者的安全,同时也会造成新的坍塌和工程量。

    “这个“马蜂窝”不能捅!”团长紧急叫停了施工。

    迂回绕道,经过左右权衡和缜密的思考,团长决定不与‘强敌’硬碰硬,在巨石旁令另起路基绕道而行。

    筑新路基需要大量的土方,而且还要经得起余震和车辆辗轧考验,从异地取土显然来不及。看着满山遍野的石头,团长顿时眼前一亮,想出一个‘裁’石筑路的妙招。

    机械穿梭中,团长站在碎石堆中那毅然的身影,用手指着挖掘机颤抖伸向一处处精准的点位,指挥着操作手先在即将筑路的斜坡上挖出一个个大坑,再将巨石周围的石头一块块‘裁’进坑里。作业中,几次余震使山坡塌方、道路下陷不断,每当这时我们都为团长捏一把汗,然,他的身躯始终是在原地丝毫不被撼动。

    晚20点左右,在团长的精心指挥下,这个被视为插在通道的‘门栓’终于被抽开了。生命通道仅用12小时全线贯通。

    堰塞湖抢险:他带着我们背运近百吨物资,挑走万余方碎石。

    作为专业部队的高效救援行动,让灾区人民对我们部队的战斗力刮目相看。6月4日,抗震指挥部又将‘老鹰山堰塞湖排险突击队’的队旗授予我们团长。

    老鹰山堰塞湖地处峡谷间,从坝顶到山下有100多米的高度,由巨石堆砌而成大坝坡最大处高于80度,山高谷深,作业面狭窄,机械装备上不去,更别说展开施工。整天滑坡不断,已被震酥的山体随时可能出现新的崩塌。

    更为糟糕的是,由于降雨,湖面每天以50厘米的速度递增,而水面距离堰塞湖顶不到10米!

    悬在灾区群众头顶上的堰塞湖,随时都有可能溃堤决坝。时间紧迫,就在部队计划操纵重型机械开挖泄洪槽时,有一个情况令大家伙心头一紧:指挥调集米27运输吊装大型机械到坝顶,却因为峡谷太窄无法下降而返航。

    时间就是生命,没有办法想办法。最后只能凭借我们肩扛背挑,将包括内燃凿岩机、火工品、发电机组及生活设施等在内的近百吨物资器材,完全靠人工运上坝顶。

    “没有大型机械装备,我们就打一场赤身肉搏战!”简短的战前动员之后,身为一团之长的他亲自担任突击队长,背起几十公斤的物资,领头爬上了危机四伏的‘乱石阵’。

    开挖泄洪槽需要清理石方一万余方。团长始终带头冲在我们的前面,挑着箩筐来回奔波,身上得迷彩服湿了干、干了湿,结出一圈圈的盐渍。连日的劳累,使得我们的郭团长消瘦了许多,黑黑的脸庞上双眼深深地陷了进去。

    我们心疼自己的团长,一次在他转身喝矿泉水时,俺们连长见他不注意赶紧小声的说道:“快,把团长的箩筐藏起来。”

    “我出一份力,大家就少流一把汗。”见找不到自己的箩筐,团长只好又重新拿了一对箩筐用布条做上记号,并严肃的命令道:“这是我的工具,谁也不许动!”

    堰塞湖坝顶上的巨石必须实施爆破,但爆破环境异常复杂。堰塞坝左边是滑坡的山体,右边是破碎的高山,如果预测的安全区域有误,两边的山体随时都有可能崩塌。给我们带来生命危险。

    每次钻孔装药前,团长都要拄着木棍亲自到坝上仔细查看,在大石上划定钻孔点位,然后用小石头在爆破点上简要标明钻孔深度、方向、装药量。

    炸药安装完毕,准备实施爆破时,每次团长都坚持自己亲自担任引爆手。这下战友们死活都是不肯干的。可,团长的态度也是倔强得不容置疑:“我是从炸药堆里‘爬’出来的,爆破怎样避险我比谁都清楚!”

    “轰隆隆……”一声、两声、三声……团长在心里默念着。约5分钟,炮声突然停止。“有一处没有引爆,我去排除他。”团长说完,推开劝阻的战友,爬到硝烟刚刚散尽的现场一处处仔细查寻。找到哑炮后,他蹲在地上小心翼翼的用手轻轻抹去覆盖在上面的泥土,排除哑炮。

    7天7夜后,曾被地方专家预言需要17天才能排除险情的老鹰山堰塞湖,终于在我们全体官兵面前低下了头。

    擂禹路勘察:他两次穿越生死带,用脚板丈量出最佳路线。

    “我当了这么多年工兵,没有什么事情让我犯过愁,但擂禹路的抢通真的让我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团长说道。

    这条路全长63公里,有些路段挂在峭壁上,有些路段又窝在山谷里,地震后都面目全非。沿途,要翻越险象环生的10余座山梁,趟过滚石不断的10余条河谷,期间还夜宿黑熊出没的原始森林。再通过一个叫做‘死亡谷’的路段时,突然遇到余震,滚滚的巨石在团长面前呼啸而过。整整3天3夜,他终于把这条路摸了个透。

    经过我们20多天的昼夜奋战,抢通10余里的公路时,一场持续3天的强降雨,使抢通的多处路段,因山体失稳发生二次塌方,造成河道淤塞,大部分路段被滑坡体、泥石流掩埋。

    抢修受阻,军地双方紧急召开协调会。地方专家在地图上标出一条新的路线,并说这是一条捷径。

    从地图判断,距离是短了,但地貌可能更复杂。“不经实地勘察,什么方案我暂都不能接受!我不能拿官兵们的生命开玩笑!”团长认准‘死理’不放。

    这一次,团长又沿着地方专家指定的路段,毅然踏上新的险途。

    刚刚进入山谷,一行人就遇到一阵四五级山风。碎石从峭壁上像打雷一样‘哗啦哗啦’往下掉,搅起阵阵烟尘。

    “快往后撤!”团长眼疾手快,拉住前面的工程师冯工和报道员马庆昆,迅速后退七八米。只听前方‘轰’的一声巨响,一块数十吨重的巨石从悬崖上脱落,正好砸在几秒钟前大家走过的地方。

    趟过‘虎口’,又遇陡坡。过去修在山腰上的路,已随山体滑入山谷,人也要从谷底爬上去。一名年轻力壮的战友先攀上去,找到一颗坚固的树放下绳索,形成一条临时‘索道’。

    爬上山顶后,团长才清楚的看到:脚下的位置,距离出发地只有600米!而这600迷路,大家整整爬了两个小时。

    8小时后,大家又被眼前一处200多米宽的堰塞湖拦住去路。两名水性好的战友立即游了过去,扎起竹筏,把探路的队友们一个个拉过湖……

    团长带领探路小组经过22小时实地徒步勘察,得出结论:新的路线抢通难度更大,还是按原路线抢通更为快捷!他把情况详细报告后,前线指挥部首长拍板:按你的意思执行!

    进入盛夏,在北川抗震救灾中工程量最大、风险最大、难度最大的这条乡村公路抢通现场,每天都能看到团长忙碌的身影。

    为了尽早抢通这条事关6万多群众生产生活的希望之路、幸福之路,我们团长至始至终战斗在最前沿,用果敢和智慧带领官兵,誓死为北川人民灾后重建献上一条通途! 

第一百一十四章: 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生命() 
第一百一十四章: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生命

    历史似乎注定了这是一个不平静的5月,汶川!地震!8。0级!这些字眼频繁地出现在各大网站、报纸、电视、广播中,我的心情也随着不断更新的灾情报道而愈加沉重。

    参加过抗震救灾,就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生命,就真切的感受到了生的艰难和死的容易,就明白生命真是一种责任。就懂了爱和生命,不再为失去某种东西而悲伤难过,彻悟般明白,这个世界上物质终会消失,也不会终生为谁所有,无论什么物质在谁的手中只是一个过客。

    永安镇宿营地旁的稻子熟了,田间泛黄的叶丛中,挂满了一串串金黄色的麦穗。驻足稻田边,再回望,一遍遍悠长的回味,仿佛暖流涌遍全身。

    稻田里的秧苗是我们刚从北川县搬过来时插下的,也就是从那时起,便和乡亲们一道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灾后重建之路。转眼间,夏去秋来,这已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穿梭于永安镇与擂鼓镇苏保小学宿营地,路行两旁,乡亲们恢复了往日平静的生活,原先沿路两旁密密麻麻的帐篷群已不见了踪影,街道小区,熙攘的人群笑语欢声,田间地头,到处是一片收割忙碌的景象。

    悲痛过去,总要坚强的站起来。在这条路上来回走得久了,会结识一些人。柳林村的蓝大爷,正忙着挑砖块拌泥浆。地震中蓝大爷失去了半辈子盖起来的房子,现在,自己拿出点积蓄,国家补给两万元。蓝大爷高兴的说,过不了多久,他们一家就要从活动板房里搬出来,喜迁自家的二层小楼。

    了从擂鼓镇步行在去苏保小学的山间小道,沿途山坡上的庄稼地一片片金黄。稻田里金黄的麦穗,淡绿泛黄的玉米地,将山野装扮得十分美丽,一阵阵微风吹过,挂满枝头的果实迎风招展。

    路上,遇见相识的张伯,他驾驶着自家的农用车正往山里桥楼村赶。见者我们,张伯坚持要载我们一程。农用车里堆满了大个大个的玉米棒子,张伯一边开车,一边告诉我们说:“地震过后,家里的玉米长势不错。今年丰收粮食增产了千把斤。”

    张伯的一番话,不禁使得我想起前些天看过的纪实片。为纪念汶川地震,四川电视台特备推出等三集纪实片。纪实片里,按时间顺序,‘5。12’大地震清晰而模糊的画面滚动地播放着,不时将我心里揪紧,但最后一组数据,却让我为之欣慰。调查显示,四川省小春粮食总产量可比去年增产1亿斤,大春作物也有望增产获丰收。

    年高70岁的刘大爷是在一个丰收的傍晚来到苏保小学宿营地,他家就在离宿营地不远的桥楼村,刘大爷在地震中失去了老伴。白发苍苍的刘大爷,一手牵着小孙子,一手提着塑料口袋,袋子里装满着淘净煮了的花生。刘大爷说,家里的花生刚采摘了好几百斤,专门送一点一点让大家尝尝,要不是你们把路给修通了,乡亲们又要过旧社会的生活。品尝着饱满的花生,战友们咀嚼得格外香甜。

    一路走来,一路回望,想起自己见着的这些,我忽然感到,在我们苏保小学宿营地,向坚强的灾区人民学习,鲜红的标语今天显得格外鲜艳夺目。在灾区很多地方,我无数次地见着这条标语,但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激动过,凝视着它,仿佛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力量。大灾过后粮食有增收,为了走出困境,我不知道乡亲们付出了多大的努力,那些个痛失亲人、房屋倒塌的人们,又不知道用了多大的勇气去战胜困难,才有了今年的丰收。

    凝望明净的天空,想起一路上遇到的人,想起乡亲们那些个催人奋进的事。我想,我们所有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与遇到这样或那样糟糕的烦恼或痛苦,但让我们永远不要在困难面前和暂时的困境中折腰。

    如今,我们仍然奋战在公路抢修抢建中,吃工地餐,住潮湿的帐篷,穿满身泥巴的迷彩服,虽然条件有些艰苦,但心中,总是充满别样的温情。那些悲悯的泪,真诚的话,关切的眼神,感人的举动,无一不深深的烙印在我们的记忆中,成为我们坚守奋战,让灾区人民重拾幸福的一汩力量源泉。

    金色的回望,回望的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