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财会税务电子书 >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 >

第57章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第57章

小说: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意失意之间,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 素。 
  这就是有没有仁心之间的区别。所以,仁心是安身立命的基 础。
  

  有仁德才能够正确对待他人
  【原文】
  子曰:“唯仁者能好①人,能恶②人。”
  【注释】   
  ①好(hdo):喜爱。②恶(W0):厌恶。
  【译文】
  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正确地去喜爱人,才能够正 确地去厌恶人。”
  【读解】
  子贡曾经向孔子请教说:“一乡的人都喜欢他,这个人怎样?” 
  孔子回答说:“难说。”子贡又问:“一乡的人都厌恶他,这个人又 怎么样呢?”孔子还是回答说:“也难说。只有当乡人中的好人喜 欢他,乡人中的坏人厌恶他时,我才能肯定他是好人。”(《子 路》) 
  又有一次,孔子说:“众人都厌恶他,一定要对他加以考察; 众人都喜欢他,也一定要对他加以考察。”(《卫灵公》) 
  可见,对一个人的好恶一定要有是非标准,既不能只凭个人 的私心得失之见,也不能被舆论所左右,人云亦云。 
  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孔子提出了“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正 确地去喜爱人,才能够正确地去厌恶人”的看法。实际上是要求 我们修养以“仁”为核心的内在品格,克服偏私之见,正确对待 他人。
  

  追求仁德,摈弃邪恶
  【原文】
  子曰:“苟①志于仁矣,无恶②也。”
  【注释】   
  ①苟:如果。②恶(e):邪恶,与上一章“厌恶(wu)”用法不一样。
  【译文】
  孔子说:“如果立志修养江德,就不会有邪恶了。”
  【读解】
  前一章对人,这一章对己,都是强调修养仁德的重要意义。 
  当然不会是说只要一立志修养仁德就没有邪恶了,凡事总有 一个过程,这种“立竿见影”式的效果事实上是不可能出现的。圣 人之言,不外乎是强调罢了,不可作胶柱鼓瑟的理解。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原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 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①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② 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③必于是,颠沛①必于是。”
  【注释】   
  ①这句的“得”’宇应是”去”字之误,②恶(Wu)乎:哪里,怎么。 ③造次:匆忙,仓促。①颠沛;穷困,受挫折。
  【译文】
  孔子说:“有钱有地位,这是人人都想望的,但如果不是用仁 道的方式得来,君子是不接受的;贫穷低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 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摆脱,君子是不摆脱的。君子一旦离开 了仁道,还怎么成就好名声呢?所以,君子任何时候—一哪怕是 在吃完一顿饭的短暂时间里也不离开仁道,仓促匆忙的时候是这 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是这样。”
  【读解】
  我们今天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什么“道”?合法之道。 
  说到底,也就是仁义之道—一仁道。 
  仁道是安身立命的基础,生活的原则。 所以,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无论是仓促之间还是颠沛流离 之时,都绝不能违背这个基础和原则。用孟子的话来说,还是那 句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当然,这里的前提是要有生活的原则。对于那些“跟着感觉 走”,甚至“过把瘾就死”的人来说,这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了。 面对激烈的竟争,弱肉强食,尔虞我诈,只要能达到目的,不择 一切手段,还有什么仁道的原则可遵循呢?如果说有,那也是 “盗亦有道”的原则——目的就是一切。 
  这已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选择问题了。
  

  从人的过错中识别人
  【原文】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①。观过,斯知仁矣。”
  【注释】   
  ①党:类别,类型。
  【译文】
  孔子说:“人的过错各有不同的类型。观察一个人的过错也可 以知道这人有没有仁心。”
  【读解】
  观过知仁,实际上也就是从一个人所犯的过错中识别人。这 是很有意思的考察人的方法。 
  据《后汉书·吴祐传》记载,有一个叫孙性的人私自搜刮老 百姓的钱买来衣服孝敬父亲,父亲知道后大怒,孙性也知道自己 做错了,便拿着衣服去向吴拓自首。吴拓问明缘由后说:“因为孝 敬父亲而承受了污秽的名声,这就是‘观过,斯知仁矣!”不仅 没有处罚孙性,反而将衣服送给了他,让他去孝敬父亲。 
  这就是“观过知仁”方法的实际运用,这种方法蕴含着从反 面看问题的辩证思想,说它有“一分为二”的观点也无不可。因为,每个人都难免会有过错,但过错的性质有所不同。有的过错 是“十恶不赦”的,有的过错却有种种复杂的原因,比如说动机不错,但结果造成错误。如此等等,都需要我们作细致的观察、分 析,找出他之所以犯错误的原因,从他的过错中进一步认识他的 品质,发现他的优点和长处,从而加以合理的利用。
  这种“观过知仁”的方法,是不是应该编入“人才学”或 “思想政治工作学”的教村中去呢?
  

  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
  【原文】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上悟得真理,就是当晚死去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读解】
  哥白尼说:“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
  “朝闻道,夕凡可矣!”正是一种探索真理,献身真理的态度 和精神。
  夏明翰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真理比生命更重要, 自然可以“朝闻道,夕死可矣!
  绝对的理想主义者是能够做到死而无憾的。 
  

  读书人不以吃穿为追求
  【原文】
  子曰:“士①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注释】
  ①士:“士”在古代有多种含义,是一种特殊的阶层,总起来说,是指有 知识,有修养,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论语》中的“士”则多指读书人,即 知识分子。 
  【译文】
  孔子说:“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却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 耻辱,那就值不得和他谈论什么了。”
  【读解】
  按照孔子的观点,一个人既已主志献身于精神方面的事业,就 不应以吃穿等物质方面的生活为追求,因为他的。。思不能被物质 方面的欲望所分占。
  这种观点在过去的时代是理所当然,不言而喻的。但自从进 人商品经济的时代,物质文明的诱惑日益渗透精神的领域后,这 种观点遭到了空前严重的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说,新一代的读书 人已不可能完全清楚地分开精神追求与物质生活追求的界线。进 高档酒谈,穿名牌服装已绝不仅仅是一个物质享受的问题,而转 化为一种精神方面的标记和象征。所以,范文澜式的“板凳要坐 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也好,陈景润式的追求“哥德巴赫猜 想”的精神也好,似乎都已被所谓“雅皮士”的追求所取代了。
  所谓“雅皮士”的追求,正是“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 既要立志于精神方面的追求,又要高档次的物质生活享受。
  这当然是孔圣人所不能同意的。 
  

  天下事无可无不可
  【原文】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①也,无莫②也,义之与比③。”
  【注释】
  ①适:可。②莫:不可。③比:紧靠,为邻。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无可无不可,只要是符合正 义的就行。”
  【读解】
  世界上的事情,没有什么是非这样不可的,也没有什么是非 不这样不可的,只要是符合正义的原则就行。
  这反映了孔子“毋必毋固”(《子罕》),通权达变的思想。正 如孟子对他的赞美:“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人,可 以速则速。”(《孟子·公孙丑上》)只有“义”是唯一的标准。所 以,孔子又被称为“圣之时”,是识时务的圣人。
  是说得通俗一点,也就是凡事要取一种灵活洒脱的态度,只要 是不违背大原则,过去一点过来一点,先一点后一点,左一点右 一点,无关宏旨,不伤大雅,也就无可无不可了。
  这一点,似乎更符合现代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 
  不过还是需要提醒一句:前提是“义之与比”—一正义的原 则可是万万丢不得的。
  

  君子与小人的不同心怀
  【原文】
  子日:“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①,小人怀惠。”
  【注释】
  ①刑:法度。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怀道德,小人却一心想着自己的田土;君子 心怀法度,小人却一心贪图实惠。”
  【读解】
  君子想的是道德法律,小人却一心想看“三亩地,二头牛,老 婆、孩子、热炕头”。
  其实,想着老婆孩子热炕头原本也不错,关键是要注意如下 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不要因为田土,因为贪图实惠而忘了道德和法度,做 出有伤道德原则,触犯刑律的事情来。
  第二,不要因为贪恋田土,贪恋老婆孩子热炕头而放弃了对 仁道,对精神文明方面的追求。
  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处理得好,也就对了。但如果处理得不好, 只一心想着自己的田土,一心贪图实惠,唯利是图,那就见出君 
  

  唯利是图必然招来怨恨
  【原文】
  子曰:“放①于利而行,多怨。”
  【注释】
  ①放(fang):依据;根据。
  【译文】
  孔子说:“只根据自己的利益做事。必然招来很多的怨恨。” 
  【读解】
  一个人算得太精,凡事都以自己能否获得利益为依据来进行 处理,唯利是图,最后必然是以招来怨恨而告终。 
  因为,你算人家,人家也算你,大家都以能否获利为依据,而 一件事情、一桩生意的利总是有限的。馍馍只有那么大,你吃多 了,人家必然就吃少了;反过来也是一样,人家吃多了,给你留 下的也必然就少了。所以,一件事、一桩生意下来,总是有人怨 恨,不是你怨恨人家,就是人家怨恨你,结果总是以不愉快告终。 
  这就是“时时刻刻忙算计,谁知算来算去算自己”的道理;也 就是“放于利而行,多怨”的原因所在
  

  关键在于练好内功
  【原文】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①;不患莫己知②,求为可如③也。”
  【注释】
  ①所以立:“立”和“位”通用,“所以立”即“所以位”,也就是担任职 位的才能。②莫己知:“己知”即“知己”,因前面有否定词“莫”而倒 装。③为可知:被别人知道的依据。
  【译文】
  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怕的是没有担任官位的才能;不怕 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足以让人知道的本事”
  【读解】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怕的是自己没有才能。” (《宪问》) 
  而在另一个地方,他几乎是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