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财会税务电子书 >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 >

第74章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第74章

小说: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准。
  当然,不要盲从并不是不从,该听从的还是要听从,这是勿 需赘言的了。
  

  儒者的“清明上河图”
  【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①。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②。居则曰③:‘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④,可使有勇,且知方也⑤。”夫 子晒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6);如五六十(7),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 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日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8),愿 为小相焉(9)。”
  “点!尔何如?”
  鼓瑟希(10)铿尔(11),舍瑟而作(12),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13)。”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14),春风既成,冠者五六人(15),童子六七人,浴 乎沂(17),风乎舞雩(18),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19)!”
  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日:“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有其志也已矣。” 
  曰:“夫于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唯(20)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注释】
  ①曾皙:名点,曾参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学。②毋吾以也:毋,不 要。这句话是说,不要因为我年长而不敢发言.③居;平④比  及:等到。⑤方:方向。知方,明白道理、礼义。(6)方六七十: 每边长六七十里的地方.(7)如:或者。(8)端章甫:端,古代礼服的 名称;章甫,古代礼帽的名称。这里均用为动词 (9)相:赞礼人。 即祭祀、会盟时当司仪的人。小相,这里是自谦的意思。(10)鼓瑟希:鼓, 弹。希,同“稀”,指弹瑟的节奏逐渐稀疏。(11)铿尔:象声词,指弹瑟结 束的最后的声音。(12)舍瑟而作;舍,放下。作,站起来。(13)撰:述。 (14)莫:同“暮”。(15)春服既成:春天的服装穿上(16)冠者:成年 人.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17)沂:水名。在今山 东曲阜县南。此水有温泉流入,所以暮春即可沐浴。(18)舞雩:地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南,原是鲁国祭天求雨的地方,那里有祭坛和树木,凉快宜人。(19)与:赞许,同意。(20)唯:语首词没有意义。
  【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坐在孔子身旁。
  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不要因此而拘束。你们平常总是 说;‘没有人了解我!’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将怎样 做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答道:“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 间,外面受到军事威胁,里面发生灾害饥荒。让我来治理它,等 到三年,可以使老百姓勇敢而懂得礼义。”孔子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我来治理它; 等到三年,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至于礼乐教化,则有待君子来推 行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什么,愿意学习罢了。宗庙祭 礼的事,或者外交会见的事,我愿意穿戴好礼服礼帽做一个小小 的司仪。”
  “曾点,你怎么样?”
  弹瑟的声音渐渐稀落,铿的一声,曾皙放下瑟站起来回答道: “我的想法不同于他们三位讲的。”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志向罢了。”
  曾皙于是说;“暮春时节,穿上春天的服装,约上五六个成年 人、六七个小孩子,沂水里洗洗温泉,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一 路唱着歌儿回来。”
  孔子感叹说;“我赞成曾点的想法啊!”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出去了,曾皙留在后面。
  曾皙问:“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志向罢了。”
  曾皙说:“那老师为什么要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靠的是礼让,可是他却出言不逊,所以笑 他。”
  曾皙说:“难道冉求就不是讲的治理国家吗?” 
  孔子说:“谁说方圆七十里或五六十里就不是国家呢?” 
  曾皙说:“难道公西赤就不是讲的治理国家吗?” 
  孔子说;“宗庙祭祀和外交会见,不是国家的事又是什么呢? 公西赤做一个国家的小司仪,谁还能做一个国家的大司仪呢?”
  【读解】   
  这是一段很好的文学作品,或者说是一幕生动的话剧。
  剧中人物个个形象鲜明,性格突出。子路的“率尔”,轻率急 躁,冉求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尤其是曾点的高雅宁静,都 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至于孔子,既像是老师,又像是导 演。春风化雨,循循善诱,更是体现得出神入化,异常生动。
  从他们发言的内容来看,也是各有特色,很好地体现了人物 性格.子路开口就是治理“千乘之国”,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 在当时算是大型的诸侯国了。而且,这个国家,照子路的设想,当 时正在危难之中。所以,他是希望受命于危难之际,通过自己三 年的努力而达到大治。一副力挽狂澜的架势,不仅有他一贯豪侠 的英雄气概.而且还有大政治家的气魄。冉有则是一个谦谦君子, 自认只能治理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小国家,而且还只能 三年达到使老百姓物质生活小康,至于礼乐方面的精神文明建设, 自己则无能为力。如果说冉有是谦谦君子,那公西华就更是委婉 曲致很可以了,他压根儿就不提治理国家的事,甚致说自己根本 就不能做什么事业,而只是可以学习学习,添入宗庙或外交场合 做一个小小的司仪罢了。其实,这个司仪并不小.是相当于今天 秘书长或总务官之类的角色。所以孔于最后说“赤也为之小,孰 能为之大?”认为他实际上还是在说治理国家。实际情况也的确如 此.子路的豪侠气魄也罢,冉有的谦逊也罢,公西华的委婉也罢, 都是说的治理国家的志向,只有曾皙来了一通完全不同的说法,一 句话也没有谈到国家大事,而只是描绘了一派优哉游哉的春游境 界,一幅老少同乐的“清明上河图”。
  妙就妙在孔子的态度,他不仅没有赞许豪气干云的子路.反 而会心地笑了他一笑,略略带有讥讽的味道。对谦逊的冉求和委 婉的公西华也不置可否,却偏偏对那个不说国家大事而说春游的 曾皙由衷赞叹,脱口而出:“吾与点也!”
  为什么会这样呢?孔子难道真是这样贪玩好耍吗?那怎么还 会成为圣人?
  问题当然不是如此简单。
  我们在《公冶长》篇里已见到过子路、颜渊和孔子一起谈论 志向。孔子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安抚老 年人,信任朋友,关怀年轻人,让老有所乐,中有所为,幼有所 养,老中青三代都有着落,社会安定,天下大平,人人过着美好 的生活。一言以蔽之,也就是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和境界。而曾 皙所描绘的那一幅优哉游哉、老少同乐的“清明上河图”,不正是 这样一种境界的生动形象写照吗?
  所以,表面上看来,曾皙并没有谈论什么治国平天下的大事。 而只是谈谈风月,说说游玩。但实际上,他所描绘的,是远较子 落等人的志向高远的境界。如果说,于路等人的胸怀至多还在小 康国家,那么,曾皙所瞻望的,则已经是大同的世界了。这就叫 举重若轻,四两拨千斤。
  难怪得孔子要脱口而出,由衷地发出赞叹来了。 
  

  颜渊第十二
  本篇内容较为丰富,尤其是论仁、论政的内容较为集中。其上“克己复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政者,政也”、“仁者,爱人”等都是名句。全篇原文共24章,本书选22章。
  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①克己复礼,天下归 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 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口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注释】
  ①一日:一旦。 
  【译文】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 这就是仁.一旦约束自己而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天下也就归依 于仁了。修养仁德全靠自己,难道会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具体细节。”孔子说:“不符合礼的不看,不符 礼的不听,不符合礼的不说,不符合礼的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迟钝,请让我实行您的话吧。”
  【读解】   
  “克己复礼”在20世纪70年代的“批孔”运动中曾被用来做 为孔子“拉历史倒车”的罪证,并由此而称孔圣人为“复辟狂”。 这是历史的旧话,也是“文化大革命”的笑话,暂且按下提。
  要提的是,克己复礼也罢,为仁由己也罢,都是儒学修身 基本要求。也就是颜渊说孔子对他“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子 罕》)的“约我以礼”方面。一句话,是对我们进德修业的德育要 求。
  这种要求是从思想认识方面来的,或者说是较为抽象而形而 上的,而下面颜回“请问其目”所得到的回答,则是偏于实践方 面的,或者说是较为具体而形而下的,这就是视、听、言、动,均 须合礼。
  那岂不是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被约束得死死的了吗?
  当然不是这样。关键是看你对“礼”作何理解。
  汉代大儒董仲舒说:“夫礼,体情而防乱者也。……非夺之情,  所以安其情也。”(《春秋繁露·天道施篇》)
  可见,“札”本身是情理兼顾的,只不过要求用理性调节情感 欲望,使其不像脱缰野马一样失去约束罢了。
  英国人波林布勒克说得好:“欲望与感情是人性的发条,理性 是统驭、调节它们的制动机。”
  调节的目的就是“安其情”,使情感欲望得到安适。
  可惜后世儒生多半没有能够正确理解“礼”的“安其情”作用,而一味“夺之情”,结果成为《牡丹亭》中那言必称“子曰” 的陈最良(陈腐最良?)式的人物--冬烘先生一个!   这当然不是圣人的初衷了!
  

  仁的外用
  【原文】
  仲弓同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日: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
  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要像接待贵宾一样,役使老 百姓要像承担大家典礼一样。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也不要强加给 别人.在国家做官没有怨恨,在家族做事也没有怨恨。”   仲弓说:“我虽然迟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