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财会税务电子书 > [每天学点经济学] >

第39章

[每天学点经济学]-第39章

小说: [每天学点经济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便避开“熊市”。另外,日常生活中还有一种所谓的“雨伞现象”。刚下车的乘客突然遇到大雨,早有准备的小贩趁机推销自己的雨伞,而且价格明显超出平时。结果是价格虽然上涨了,雨伞却卖得很不错。
  那么,归根结底,“吉芬商品”是不是违反一般的商品需求定律呢?需求定律的定义是“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需求价格与需求量呈反向变动关系”。这里需要指出它的前提,即“其他条件不变”。这个不变其实涵盖了关于需求的许多概念,如“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以上述“雨伞的需求量上升”为例‘,雨伞销量的上升,关键原因不是价格上涨,而是由于天空突降大雨,即“需求定律”的“其他条件”已经发生变化了。这时“需求弹性”急剧降低,对价格已经不再敏感。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价格还不是高得离谱,人们就会购买。试想如果雨并不是很大,人们可以赶到商店再去购买的话,小贩们的高价雨伞自然就无人问津了。这一道理对于爱尔兰的饥民同样适用。土豆价格上涨而需求量反而上升,是因为人们收入所限只能去选择土豆。同时,在饥荒的压迫下,他们预期价格还会再涨,于是就去抢购。从这一点上说,“吉芬现象”并不等于推翻了需求定律。
  
信息不对称的产物——逆向选择
  有这样一则趣闻:
  一位大龄男青年多次在婚姻介绍所征婚都没有结果,不是这里不满意,就是那里不中意。时间长了,渐渐也就对征婚失去了信心。不料,婚姻介绍所又一次给他精心推荐了一位女士,称对方长得温柔贤惠、楚楚动人,但是男青年根本不信。婚介所就给他一段关于此女士的个人光盘以证明所言非虚,再加上婚介的一番夸赞,男青年动了心思,向婚介所付了费用。然而在经过一段时回的相处后,男青年发现自己再次上当,因为对方有着女性里比较罕见的口吃病。愤怒之下,男青年去婚介所索要费用,但是对方却明确拒绝,理由很简单:我们最初提供的信息是真实的——她确实长得不错——我们并没有说谎。
  我们可以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一下,男青年吃亏在什么地方。我们知道,在市场上(比如本例中提到的婚介),任何一方都应尽可能多地掌握信息,另外,如何传递信息也很重要。婚介提供女士的信息时,肯定了解该“商品”(女士)的详细信息,但是却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使男士处于不利地位,他并不了解她的某些不利的特性(严重的口吃)。结果,在付费之后才惊觉上当。由此可见,买卖双方对商品的了解如果处于信息不对称的状态时,信息较充分的一方将更加有利;反之,信息不充分的一方就被动了。
  在生活中,有些人常常会因虚假广告而上当受骗,蒙受损失,这便是由“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最常见的就是那些“神奇的”医药广告,厂家(卖方)的宣传多是包治疾病,甚至还制造出一些“医学权威”做幌子。每个患者都希望自己早日康复,但是他们却往往缺乏对相关的医药知识和医疗动态的了解,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就会容易轻信那些虚假广告。
  “一个人掌握的信息达到何种程度,就会采取相应的选择。”这是信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在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总体而言,谁处于信息劣势,就会处于博弈劣势。因为虚假广告上当,从表面看是因为受害者目光不够准确,一时冲动花钱当了冤大头,但是以信息经济学的眼光看,则是由于受害者掌握的信息不够充分,只能根据手头仅有的信息作出选择。消费者总是希望买到质优价廉的商品,但是现实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买回的东西用了不久才发现质量糟糕的情况,这就是因为他当初购买该商品时掌握的信息处于劣势,不能发现真相。
  以上所列举的是个体在接受外界信息时的情况。反过来,我们也会向外界传递自身的信息,求职就是其中一例。这时情况就反过来了,招聘方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劣势。公司不可能在短期内对应聘者(也就是我们自己)的品质、能力、经验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那么在这时,用人单位在进行“信息选择”时,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就是你提供的文凭。一般情况下,文凭信息是不容易造假的。尽管也会出现“高文凭低能力”的情况,但总体而言,企业对应聘者的信息掌握不完全时,借助文凭信息还是简单实用的。
  信息不对称对于市场而言是不利的,因为它会限制市场的能力。一个常见的例子就是二手汽车市场。假设有一辆旧车,其实保养得相当不错,车主完全了解这一点,然而顾客却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对车况抱以信心,他只能根据惯常的经验判断。此时,他总是会从最坏的车况想起,因此只能提供一个很低的价格,而车主再怎么强调这是好车都无济于事。由于车主除了嘴巴以外缺少其他办法向顾客提供值得信赖的信息,最后双方很难成交。接下来,顾客很可能作出的选择是:用低价购买了另外一辆质量很差的二手车——面对质量好的,却最终选择质量差的,这就是信息不对称的一种产物:逆向选择。
  “逆向选择”在经济学里含义颇为丰富,这里可以解释为交易双方在信息不对称时所产生的劣质商品驱逐优质商品的现象。如果逆向选择长期存在,必然使得市场上产品的质量整体下降,因为好东西都被次品赶跑了。
  以保险公司对汽车司机的投保为例。在投放车险时,保险公司自然希望它的顾客是一些经验丰富、稳重可靠的“好司机”,因为他们的事故概率较低。当然大家都能理解,“差司机”其实更需要买保险,以便应对各种事故造成的损失。然而此刻,保险公司面对的却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关键就在于分辨司机的好坏并不容易。如果真有“火眼金睛”的本事,保险公司就可以向好司机提供较低的保费率,而差司机的则加倍提升。
  但是现实并非如此。这时保险公司面临着两种情况:假设顾客都是好司机,从而对每人索取相同的低保费率,但这样一来保险公司将面临巨大的破产风险,因为很难筹到足够的费用来赔付差司机带来的损失。这时,保险公司只好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假设顾客都是差司机,对他们索取同样的高保费率,但是这样一来,好司机就不愿意再买保险了,因为他们的事故率本来就很低,现在却要面对太高的保费率。结果,在车险市场上,就出现了“逆向选择”现象——劣质商品(差司机)驱逐了优质商品(好司机)。毫无疑问,由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结局对市场是很不利的。除非保险公司能找到一个办法,使自己摆脱信息不对称的劣势地位,将好司机区分出来,否则它将会损失巨大的市场利润。
  要避免“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现象的发生,首先需要掌握真实、可靠的信息。对于企业或者个人而言,在信息生产、传递的过程中,只有真实信息才能长期地发挥作用,虚假信息也许会赢得一时的利益,但不可能长久立足。其次需要逐步健全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减少短期投机,建立长久合作。充分发挥制度和诚信的效力,必将有力消除信息不对称对市场的危害。
第九章 国际金融与国际贸易——对外交往要懂的经济学
凶猛的金融鳄鱼——热钱
  热钱,又称游资,或叫投机性短期资本,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它流动迅速,目标是以最低的风险换来最高的报酬。由此可以看出热钱的三个最大特点:短期、套利和投机。这使得热钱成为诱发市场动荡乃至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当年在墨西哥爆发的金融危机,热钱就起了极坏的作用。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位于中北美洲的墨西哥为了加速本国经济增长,不断采取措施鼓励外资进入。当时,在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在筹办的情势下(后于1994年1月1日正式成立),墨西哥的经济前景也被广泛看好。由于墨西哥在进出口贸易中经常出现逆差,政府便采取大量吸引国外资本的方法来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这样,到了1993年时,墨西哥外资流入量已经高达300多亿美元,但是其中的投机性资金超过了50%,并且主要投入于证券和货币市场。大量的短期投机资金即构成了“热钱”,它们大大增加了墨西哥经济体系的脆弱性,只要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引起资金外逃,爆发金融危机。
  在1994年,发生了两件对墨西哥非常不利的事情。一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6次提高基准利率,吸引了国际金融市场的资金向美国回流;二是这一年墨西哥总统大选,执政党的一名总统候选人被暗杀,政局动荡,投资者对墨西哥经济前景的信心动摇。在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是年大量资金从墨西哥外逃,仅证券市场外流资金就高达180亿美元。墨西哥的国际贸易逆差迅猛加剧,外汇储备大量减少。为了改善这种情况,1994年12月20日,墨西哥政府宣布本国货币比索对美元汇率的浮动范围扩大到15%,但这实际上意味着比索的贬值。政府本来希望借此抑制资金外流,不料投资者更加失去信心,热钱外流更为迅猛。从20日至22日,短短的三天时间,墨西哥比索兑换美元的汇价就暴跌了42%,这在现代金融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从1994年12月至1995年3月,墨西哥发生了一场比索汇率狂跌、股票价格暴泻的金融危机,直到以美国为主的500亿美元的国际资本援助到位后,这场金融动荡才于1995年上半年趋于平息。然而这场金融危机的震撼力已经波及全球,首当其冲的便是阿根廷、巴西、智利等经济结构与墨西哥相似的拉美国家。他们都存在着债务沉重、贸易逆差、币值高估等经济问题,由于外国投资者担心墨西哥金融危机有可能扩展到整个拉美,便纷纷抛售这些国家的股票,由此引发了拉美股市猛跌。结果仅在1995年1月上旬,短短十多天里,整个拉美证券市场就损失了近90亿美元的市值。这场由热钱酿成的金融风暴,迄今为止都让世界谈虎色变。
  作为快速流动的投机资本,热钱在世界各地游荡,并频频引爆金融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就沉重打击了许多国家,其影响还波及了中国。以韩国为例,在危机爆发前,韩国金融机构采取的是“短借长贷”的追求发展速度,但却充满风险的政策。但是当起源于东南亚的金融危机爆发后,大量热钱以及其他外国资本迅速大举撤离韩国,由此韩国突然出现了巨额短期外债要求兑现的局面,整个国家的资金顿时面临着枯竭,紧接着,韩元暴跌、股市疯降和企业接连破产,韩国经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另外,经济前景曾被一度看好的泰国在1997年前奉行“高利率”政策,直接吸引大量“热钱”涌入。然而当泰铢贬值后,“热钱”迅速逃逸,泰国的经济大厦随之崩溃。
  鉴于热钱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市场有着如此严重的危害,金融专家们一直在对各种热钱危机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危机发生前普遍存在的一些特征:
  1.在热钱危机爆发前,国家已经有着持续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以泰国为例,在1990…1995年,其GDP平均增长率高达9%;,而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