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经济管理电子书 > 蒙牛内幕 >

第7章

蒙牛内幕-第7章

小说: 蒙牛内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97年初,伊利雪糕卖火了,却干着急运不出去。

  后来经多方协调,铁道部特批,为伊利下拨了20多组机保冷藏列车。

  消息传来,群情振奋,斗志昂扬:伊利的产品有救了,奶农的牛奶有救了。自1997年3月1日起,对农牧民的收奶价由146元/公斤调高到151元/公斤。

  在冷冻食品公司例会上,牛根生激动地向大家宣读铁道部的文件。读着,读着,他哽咽起来,念不下去……当着40多人,泣不成声……坐在旁边的孙先红接过信,帮他念完了剩下的部分。

  这是先红第一次见牛总哭。

  先红第二次看到牛总哭,是在2004年:当老牛与投毒恐吓分子苦战三周,得知自己写给总理的请求维护企业安全与百万奶农利益的信,得到总理批复的时候,他哭了……

  相处十多年,就见牛总哭过这么两次:一次是在伊利,另一次是在蒙牛,都与企业的生死与奶农的利益息息相关……

  (5)由“私益”到公益: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

  呼和浩特的候车亭广告,捷足先登者是青山乳业。当时,“青山乳业”四个字打得气宇轩昂,引人注目。1997年,由于青山乳业长期拖款,候车亭广告易手伊利。

  青山与伊利当时势同水火。做候车亭广告,青山在前,伊利在后,品牌对比十分明显,因此不能亦步亦趋,必须技高一筹。

  牛总接受先红的建议,决定以公益广告为突破口。于是,候车亭广告牌变成了社会文明的宣讲台:“良好风气,从我做起”;“斑白者不负载于道路”;“你老了,也会有年轻人让座”;“尊老爱幼,请您排队上车”……“伊利”只是作为字头出现在广告牌的上端。

  一家企业出资推动一个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成为呼和浩特当时一景,引发新闻效应。当时《人民日报》《北京晚报》都曾参与报道。伊利的美誉度大大提升。

  (6)终成正果:中国冰淇淋第一品牌

  面壁十年图破壁。十年时间,老牛的品牌梦终于实现了:伊利雪糕风靡全国,销售额由1987年的15万元增长为1997年的7亿元,被誉为“中国冰淇淋大王”。他所“统治”的领域,占到伊利总销售额的80%。

  1998年之前,业界有个传说,全国冰淇淋大会召开时,大家首先会问“牛根生来不来”,如果他不赴会,就会觉得“特没劲儿”。故事虽是坊间野史,却折射出牛根生此期在国内冰食界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两个巨人的较量

  牛根生向郑俊怀递交了三次辞呈,前两次被郑俊怀“劝回”。第三次在董事会上递交辞呈,郑俊怀说:“我并没有这个意思啊!”牛根生说:“那我收回这个辞呈!”牛根生伸手去拿辞呈时,郑俊怀迅速地用手紧紧摁住……郑俊怀:伊利有他没我,有我没他!(摘自《人力资本》2005年第5期)

  在伊利,郑俊怀是伯乐,牛根生是千里马,郑俊怀更多地扮演着战略家的角色,牛根生更多地扮演着实战家的角色。

  1。郑俊怀是个战略家

  郑俊怀接手的呼和浩特市回民奶食品总厂(伊利的前身),原是一个资产不足50万元、管理混乱、濒临倒闭的“烂摊子”。

  1983年,他进厂的第一件事,就是抓最基础的规章制度建设。

  1984年,大力调整产品结构,使利润从原来的1万元增长到10万元。

  1985年,率先推行了经营承包责任制——牛根生正是在这一制度下脱颖而出的。

  1992年,郑俊怀着手进行股份制改革。面对重重封锁,郑俊怀开始破釜沉舟:一是毅然放弃了呼市牧工商副处级的兼职,横下心来“为企业寻找一条真正的出路”。他说:“我这是背水一战,不给自己留任何一条退路。”这在企业家“官本位”思想严重的当年,实属罕见。二是发动领导班子集体表态:“如果同意改组股份制我们就继续干下去,如果不同意改,我们六个人集体辞职。”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市长办公会议上,呼和浩特市白音市长下了结论。他说:“在呼市企业界,许多企业向政府要钱,要减税,惟独你们什么也不要,只要政策,只要一个股份制。表现出了惊人的勇气……所以,市政府决定原则同意回民奶食品总厂改组股份制。”就这样,呼市人民政府于1993年2月14日,批准回民奶食品总厂改组为股份制企业。

  如果没走股份制改革这一步,就没有伊利1996年的上市,也就不大可能有中国乳业两强之一的伊利。郑俊怀破釜沉舟推进改革之举,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一个杰出企业家的过人胆略!

  2。郑俊怀与牛根生的性格冲突

  企业最高领导的职责是什么?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八个字:确定战略,整合资源。老郑在这方面应该说无可挑剔。

  牛根生能够大展才华,既是他自我努力的结果,也说明老郑有眼力、敢放手。一个初生牛犊大刀阔斧搞改革,旗下工人(少部分)闹事一直闹到自治区工会,老郑都没有叫停牛根生。

  老郑曾经颇为苦恼地说:“没有人才,企业发展不了;企业发展不了,人才又来不了。”他赞赏牛根生的才干,想引进类似的能人,因此,四处求贤,甚至动员过市人大副主任李岳清。

  先红始终认为,郑牛冲突,无是无非,完全是一种性格冲突。一个爱走小步,一个喜迈大步,一不留神,“迈大步的”就冲到“走小步的”前面去了。如果时刻警觉,还不致越位;稍一松懈,越位就会在所难免。

  有一次,郑俊怀让做一个推广方案,强调要“暴风骤雨地做”。先红做了一个10万元的规划。郑说:“再考虑考虑。”最后,减成了1万元。“暴骤”全无。

  另一次,牛根生让做一个广告计划,强调要“大干一场”。先红也做了一个10万元的规划。牛说:“小了。”最后,增成20万元。“大”上加“大”。

  1996年,“伊利雪糕走向亚特兰大奥运会”事件营销,100万的合同,牛根生已经签了。等对方过来拿钱的时候,郑总还把先红叫过去:“先红,再合计合计……”

  郑俊怀的性格特点就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一丝不苟”,啥时见了他,都很和气,让人感觉很舒服……像他这样一件事想十八遍的人,今天传说非法贪占了那么多钱财,老实说,先红的第一反应是:不可能。这完全不符合郑俊怀的性格。

  而牛根生的性格特点就是“敢想,敢干,敢探索”——当年评价深圳速度所用的这三个词,用来描述他再合适不过。如果说郑俊怀的胆量超乎常人,达到了150%,那么,牛根生的胆量,恐怕还得来个“二次方”。

  牛根生大概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冲到郑俊怀的前面。1993年,央视拍摄《当代企业家三十六计》,伊利成为入选企业,这一集名叫“上下同欲”。当时,牛分管广告,同意了。正式拍镜头时,剧组想拍牛,牛不出面,就让拍郑俊怀。后来没办法,先红找了一个领导班子集体开会的全景式照片,算是给牛根生“上”了一个镜头。在媒体报道方面,牛有意把自己变成“隐形人”,所以,十年间,消费者“只知有郑,不知有牛”。

  但他偶然往前冲,那是性格使然、情境使然。比如有领导来视察时,牛根生掌管的冰淇淋自然是主要的参观对象,而他最熟悉情况,口才又极好,这就难免冲到前面,成为主要发言人与核心交流者。

  郑牛分裂,应该说,一是体制问题,二是性格冲突。

  3。“鹿肉稍麦”:一件小事透视性格的另一侧面

  “厚德载物”只是牛根生的一个侧面,他还有“兵不厌诈”的另一个侧面。

  智斗“电老虎”是他以谋取胜的典型案例,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里按下不表。且说一则“鹿肉稍麦”的故事(注:稍麦,内蒙古人喜爱的一种类似蒸饺的食物,皮为优质麦粉加淀粉,馅为羊肉加葱)。

  有一对夫妇,南方人,同是郑和牛的朋友。

  有一次,这对夫妇要到呼和浩特来。通电话时,提到饮食问题,这对夫妇表示:别的无妨,就是千万别吃内蒙古的羊肉,我们嫌膻……

  客人下了飞机,被接到伊利,宾主相见。

  吃饭的时候,郑忙,让牛陪客。

  他把客人径直领到一家稍麦馆。

  稍麦端上来的时候,客人问:“这是什么?”

  牛答:“鹿肉稍麦。”

  客人吃,馅香味美,大饱口福,边吃边赞不绝口:“这鹿肉稍麦就是好吃!”

  第二年,客人又至,牛不在,老郑陪客。客人主动“请缨”,要吃“鹿肉稍麦”。

  老郑为难:我们这里只有羊肉稍麦,没有鹿肉稍麦呀!

  客人:有有有,上次小牛带我们吃的就是“鹿肉稍麦”。

  老郑将信将疑,打电话问牛。

  牛笑:哪有鹿肉稍麦,鹿是国家保护动物嘛……我领他们吃的就是羊肉稍麦。

  这就是牛根生,既按常规出牌,又不按常规出牌。假如你的规矩不合理,我就打破你的规矩重新建立新的规则。

  3。伊利的公司政治

  牛根生功劳大,得人心,在员工中的威信越来越高。

  特别是牛根生身边的人,总觉得伊利就是牛总一手做大的,赞美之声不绝于口。而牛所领导的人占到伊利员工的80%。结果就有功高盖主之嫌。

  在旁人眼里,不知不觉,“狮子”与“羚羊”的格局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郑俊怀耳边听到的“忠告”大概也多起来。

  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伊利是个干部“能上能下”的公司。在老郑执掌伊利的后十年中,先后大概有十位副手或辞或免,但公司业绩丝毫没受影响,这表明伊利是一个革命性很强的公司,也表明郑俊怀这个灵魂人物收放自如,拥有应对复杂事变的丰富经验。

  有人说牛根生离开伊利是不甘久居人下;创建蒙牛后,有人根据他的自我解嘲把他说成是一个“不适合当副总的总裁”。但既接近郑也接近牛的人士却并不这样认为。

  今天,郑俊怀出事了,牛根生不愿多作评述,甚至不肯重提那段“草原公案”。无数次,记者们企图撬开他的嘴巴,但他基本都是重复两句话:“草原品牌是一块,蒙牛伊利各一半”;“没有郑大哥的知遇之恩,就没有我牛根生的今天”。

  牛根生被免职事件,当年在伊利引起了轩然大波。曾任内蒙古大学哲学系主任的马秉悌(当时在牛身边工作了近两年)给分配到伊利的弟子们写了一封揭示内幕的信。总工程师邱连军看到马老师的这封信后,愤愤不平,复印了若干份,给每个部门都发了一份。

  先红也收到了一份,并将它保存至今——其由五篇文稿组成,一篇是教授所写的反思信(复印件),另四篇是牛根生所写的辞职信(复印件)。今天,我们将其中两件东西原汁原味地展示在这里,供世人品评。相信大家会得出自己的结论。

  5。教授眼中的“郑牛之争”

  牛副总为什么要辞职

  1998年12月上旬,分派到伊利冷冻公司的内大哲学系毕业生,从外地实习归来后,到办公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