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财会税务电子书 > 犹太人超凡智慧揭秘 >

第14章

犹太人超凡智慧揭秘-第14章

小说: 犹太人超凡智慧揭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士认为,美国对核武器专有权至少可以维持20 年。而对于大多数参与创造
第一颗原子弹的科学家们来说,广岛、长崎10 万烧焦了的尸体虽已被掩埋


了,但是它们的臭气却压在“已经知罪”的他们的心中永远散不开去。只要
他们活在世上一天,他们就不得不诵念忏悔经。这些人中间有一种很强烈的
感觉,好像有人要他们撰写人类悲剧的最后一章,哪有什么心思来造更厉害
的杀人武器!

所以,当时特勒是很孤独的,后来一些人称他为“战争狂”大概是缘于
此吧。

如果说在制造原子弹的过程中,特勒只是一个单纯的科学家的话,那么,
在设计制造氢弹时,他已经成为一个集科学与政治于一身的人物了。

最初,这不单是一个理论或技术问题,而是到底发展不发展超级弹的问
题。他只知道,重原子核在裂变过程中可以释放巨大能量,而轻原子核在聚
变过程中则可释放出更大能量。

他首先战胜了以奥本海默为首的一批资深科学家组成的原子能委员会顾
问委员会对制造氢弹一事的阻挠。取得了美国总统杜鲁门的支持,他几经奔
波,建立了第二实验室一利弗莫尔实验室,聚集了一大批有才能的科学家,
开始了氢弹的研制工作。

而后,他提出,核聚变只能由核裂变引起,核裂变产生高温,高温使核
聚变实现。

为了使氢弹威力更大,他在设计制造过程中,使用氢的两种同位素氚和
氚作核聚变材料。由于氢的沸点极低(氢的沸点为—252℃)因而在设计制造
第一颗液体态氢弹上,包括宠大的一部分冷却设备,这就是重达65 吨的“迈
克装置”关于它的威力尚属保密范围。它是一个圆柱型的怪物,被建在南太
平洋上的一上小岛上,爆炸实验于1952 年10 月31 日进行,事后,直径1
英里的小岛不见了,剩下的只是海中的一个大窟窿,1953 年8 月12 日,即
“迈克”试验的9 个月之后,苏联爆炸了一颗可运载的氢弹,技术上已经超
过了美国。

特勒的判断是正确的。他的正确判断导致他的符合美国国家安全需要的
行动,终于成了美国的“氢弹之父”。
(刘新华)


“你肯定是在开玩笑,费曼先生”
——多才多艺的天才物理学家费曼

许多人都承认,费曼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代理论物理学家中最有天
才、最有独创力、最有影响和言行最不平凡的一个人。他所创造的“费曼国”,
被人们拿来和电子元件中的“硅片”相提并论,二者都大大地提高了计算工
作的速度,在效果上千百倍地延长了科技人员的寿命。他的两本回忆录,在
美国长期畅销,妇孺皆知。他的许多轶事和趣闻,广泛流传于物理学界和普
遍群众中,令人绝倒,令人神往。

70 年代期间,苏联有一物理代表团访问美国。在宾主交谈中,美国人称
赞了苏联理论物理学力量雄厚,而苏联代表团的团长却说:“然而我们没有
费曼”。这句话充分反映了费曼在国际学术界的崇高地位。

诺贝尔奖获得者汉斯·贝特说,天才有两种:普通的天才完成了伟大的
工作,但是人们却觉得那工作别人也能完成。只要下了足够的功夫就行了;
特殊的天才入于神化,他做的工作别人谁也不能做,而且完全无法设想。贝
特认为费曼属于后一种天才。

一、从玩“马赛克”到获诺贝尔奖, 

1918 年5 月11 日,理查德·费曼生于纽约市郊的一个犹太家庭中,父
亲经营制服生意,母亲是家庭妇女。

当费曼还很小的时候,父亲就买了五颜六色的“马赛克”给他玩,教他
摆出各种花样,孩子稍大以后,父亲又带他散步和作游戏,和他讨论鸟儿为
什么不断地啄自己的羽毛之类的问题,并培养他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的习
惯。他家有一套《大英百科全书》,有问题就查阅,因此费曼从小比别的孩
子掌握了更丰富的知识。

费曼从小就头脑灵活,干什么都能想出一些新主意。他买了一些废旧物
品,在家中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他制造了一些小玩意,而且逐渐成了
修理收音机的能手。他的父母决心送他进最好的大学,但是因受“犹太学生
名额”的限制,他没能在纽约上大学,而是于1935 年进了麻省理工学院,20
岁获得该校的科学学士学位。他本来想在麻省理工学院做研究生,他的老师
却劝他到别的大学去开扩一下眼界,于是他去了普林斯顿大学,一方面当研
究生,一方面当惠勒斯的研究助教。大战开始后,他在普林斯顿参加了曼哈
顿计划,24 岁就获得博士学位,不久就于1934 年4 月间去了洛斯阿拉莫斯。
战争结束后,28 岁的他到康奈尔大学当了教授。

“由于他们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基本工作,而这种工作给基本粒子物
理学带来了深远的后果”,费曼和施温格及朝永振一朗合得了1965 年度的诺
贝尔物理学奖。

1986 年1 月28 日,美国发生了航天飞机“挑战者号”爆炸的重大事故,
机上人员全部遇难。几天以后,有人邀请费曼参加向总统负责的事故调查团。
他起初不同意,后来考虑到公众的利益,才同意了。在调查中,他取得了重
要的结果。

费曼从70 年代就发现身患癌症,先后于1978、1981、1986 和1987 年动
过手术。1988 年2 月15 日,他在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医疗中心逝世。
一两天后,《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等各大报纸都报道了他逝世的消
息,并介绍了他的为人和成就。


早在上中学时,费曼就认识了一位很活跃的女同学阿伦,他们相爱数年,
打算结婚。但阿伦被诊断为肺结核,已到了后期,活不了几年了。大家都劝
他们不要再结婚,但是他们坚决不听劝。他们不在乎是否有过“诺言”,但
在乎自己的感情。结果当费曼正在普林斯顿求学时,他们就在1941 年举行了
简单的婚礼。婚前婚后,阿伦一直住在医院里,后来于1946 年逝世了。到了
晚年,当有人问费曼一生最自豪的是什么事时,他说那就是“我能用尽我所
能的爱去爱我的第一位妻子”。

费曼的另一位女友叫做玛丽,他们常常争吵。但是当他在巴西时,费曼
感到寂寞和孤独,于是就写信向玛丽求婚,并结了婚。但是婚后二人性情仍
然不合,不久就分手了。

1961 年,费曼和他的第三位妻子英国人格温耐兹结了婚。他们生活得很
好,生了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二、“你肯定是在开玩笑,费曼先生”

作为一代奇才的费曼,小时就有神童之誉。他喜欢猜字迷、解难题、研
究心算和速算,用各种出人意料的办法和同伴们“斗智”,上大学时,他也
经常从别人想不到的地方帮助同学解题。在暑假中,他曾替一个公司作过测
量摩擦力的工作,从中积累了实践经验,积累了有意义的结果。大学毕业的
那年,他在暑假中参加了一个私人创办的小工厂,当了那里的“总化学师”。
当他向普林斯顿大学申请去那里当研究生时,人们发现他的理科成绩超过了
历年入学的学生的成绩,但是他的历史和英文的成绩却特别糟糕。后来人们
几经考虑,才收下了他。

他从上中学起,就和比他大的孩子们一起玩。同伴们常取笑他,说他腼
腆。因此,他特别注意要作一个“男子汉”,最怕别人说他有“女儿气”。
这就逐渐养成了他不拘礼节、有时故意表现的很粗鲁的作风。他曾经回忆麻
省理工学院和普林斯顿大学的不同校风。两所学校各自有他们的回旋加速
器。费曼说,麻省理工学院的加速器收拾的漂漂亮亮,管理的井井有条,他
说,那是一部“金碧辉煌”的加速器。普林斯顿大学的加速器则不然,房子
里乱哄哄的,满地都是电线,用到什么配件就临时现做。费曼认为,这样灵
活的、不中绳墨的作风反而更容易取得重要成果。另一方面,普林斯顿大学
是一所比较老式的大学,有点象剑桥大学的翻版。人们的言行有许多规范,
学生就餐时要穿校服,人们文质彬彬,讲求礼节。在一次茶会上,费曼的应
对有些失当,于是一位夫人说:“嘿,嘿,嘿,嘿,您肯定是在开玩笑,费
曼先生。”这话启发了他,几十年后他就用这句话作了他第一本回忆录的书
名。

人们说,费曼一生特别关心注意吸引别人的注意,喜欢表现自己,象一
个马戏团的演员。他的许多言行有点象我国俗话所说的“耍活宝”。他常常
作出许多小动作,表演各种把戏,说话带“脏字儿”,故意引人发笑。他有
强烈的好奇心,研究蚂蚁的爬行,作梦时的感受、剧烈活动时的心跳,等等。
当在一次“催眠术”的表演中需要一个被催眠的对象时,他从后排座座位上
跳起来,用尽平生之力大声喊道:“我来——!”据他的导师惠勒说,那次
催眠的效果非常好:被“催眠”以后,人家要费曼怎样他就怎样。后来费曼
也对被催眠时的感受作过一番叙述,但是他既然是那样一个爱开玩笑的人,
谁也无法断定他的叙述中有多大成份的真话。

这样一个活跃人物很容易受到人们的喜爱,尤其是容易受到孩子们的欢


迎。在家中,他常逗着自己的小妹妹玩。当和惠勒一起工作时,惠勒家的两
个孩子(一个5 岁,一个3 岁)一有机会就缠住他,他也总能想出许多花样
来逗引他们。在康奈尔时,他是贝特家的好朋友。戴森曾经描述过有一次到
贝特家参加茶话会时的情形:“当我们到达时,我们被介绍给了当时只有5
岁的亨利·贝特,但是他对我们毫无印象。事实上,他所要说的只是,‘我
要狄克,你们说过狄克要来的’。最后人们只能让他上床去睡觉,因为狄克
(一名费曼)还没有露面。大约半小时以后,费曼闯了进来。他只来得及招
呼一声,‘对不起,我来晚了,刚刚要来却得到一个很妙的想法’,然后就
冲上楼去安慰亨利了。这时人们都停止了交谈,大家倾听楼上的声音:一会
是两个人角斗的声音,一会儿是某种单人打击乐队的声音”。

费曼的计算才能是惊人的。在洛斯阿拉莫斯时,他带领了一批“计算员”
用当时还很原始的(机械)计算机负责数字计算。在那种远离“文明”的秘
密研究基地上,当时生活还很艰苦,人们缺乏适当的娱乐,这就更加给费曼
提供了发挥他的取乐才能的机会。在那里,他成了特别活跃的人物,和同事
们开了各种的玩笑。在和妻子的通信中,他故意写些莫名其妙的“密码”,
把负责保密的人员弄得啼笑皆非。他随时留心,研究了所有保险柜的数码锁,
从而总结了许多规律和窍门,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打开任何一个装有机密文
件的保险柜。他的技巧超过了“专家”的水平,从而成了研究基地上的名人。

他热衷于获得新鲜经验。在巴西时,他出入于酒巴间中,和端盘子的姑
娘交朋友。当到日本开会时,别人住在现代化的旅馆中,而他则非住旧式的
日本旅店不可。当安排出游时,他不要去任何旅游胜地,而要求到日本最偏
僻的乡村去体验生活。

他的父亲从小就教育他,不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