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经济管理电子书 > 沉浮史玉柱 >

第4章

沉浮史玉柱-第4章

小说: 沉浮史玉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这条路,对于史玉柱而言,不论是技术上还是资金上,都是他力不能逮的。


  因此,前面提到的那位将巨人同微软相比较的研究者认为“财富迅速积累后,史玉柱便沉不住气,没能像微软公司那样专一软件产业的深化,而从1993年开始了企业经营战略的转移,实施多角化经营战略,企业同时涉足两新行业:保健品和房地产。这一战略的选择是后来巨人集团走向衰落的转折”,这个结论就显得不切实际。


  不过,在1992年,不管是史玉柱、巨人公司的员工还是整个社会,都还把巨人看作一个高技术含量的科技企业,人们丝毫不怀疑这家神奇的公司有能力成为“中国的IBM”。


  曾经担任巨人集团副总裁的王建在反思巨人时,写过这样一段话:“细想一下,一个100多人的公司(当时),研发一种并不太高科技的汉卡——实际上是做英文软件的汉语转化工作。巨人在做自己的广告宣传时,除了汉卡,对电脑主机的宣传在每一种机型下面都注明‘黄金标牌,美国本土主机’的字样,这已表明在硬件上巨人只是代理商的地位。但广告的宣传,不但使社会误解了,也使巨人公司内部的人错觉了,以为自己真是一个高科技公司了。”


  在这样的错觉氛围里,史玉柱的巨人集团的名声越来越大。盛名之下的史玉柱和巨人集团,不免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错误的高估愈来愈同巨人的实际能力脱节。


第9节:史玉柱系(1)



 
  《21世纪经济报道》说对了结果,却没有说对过程。上海华馨当然是史玉柱控制之下的投资公司,但联结两者的纽带却不是史玉柱担任的“顾问”。实际情况是,史玉柱控制下的上海健特,是上海华馨实际上的出资人。


  复出之后的史玉柱,在人们眼中似乎依旧是那个赌性十足,擅长炒作,喜欢用广告来砸出一个市场的史玉柱,而他对毛泽东军事书籍的钟情也让人们觉得他虽然反省再三,却仍没有脱出巨人集团时代的旧窠。2001年,互联网上甚至流传着一篇名为《给“巨人”史玉柱进言》的文章。


  这篇文章的作者显然对史玉柱的反思很不满意,他写道:“作为一个企业家,他在2月24日的‘公开反省’令人失望。在坐的另一位企业家毫不掩饰地指出:‘花费如此高昂的代价、用了三年的时间,而仅仅反思出这样的结果,这是令人不可理解的事。’通篇反思史玉柱讲了四个问题:投资失误、资产结构、管理设计和企业文化。除了第一个问题显出理性思索的痕迹外,其余均流于琐碎。比如在讲到巨人资产结构的不合理之处时他说‘流动性太差、抗风险能力差、应收款太多(3个亿)’,讲到管理设计时说‘责权利不配套、管理制度流于形式’,讲到企业文化时说‘不实用、上下级不信任、不敢承担责任、律人以严待己以宽’等等,一串串感性的故事或许增添了演说的现场效果,但是细一思索你就会发现:这些故事几乎在所有企业都发生过,而把这些故事重讲一遍就是史玉柱的反思成果?他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


  作者似乎希望史玉柱能从理论高度来反省自己的失败,他认为:“做企业不是呼啸山林。因此史玉柱需要面对这样一个事实:没有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组织起一个有效的团队,正是导致其失败的最关键原因。曾创立实达集团、后又创立新大陆集团的胡钢对此指出:‘制度创新和利益共同体的营造,关系民营企业的生死存亡。’如何把企业的员工纳入利益共同体,使其成为稳定团队结构的基点之一,其中的关键就是不断进行股权结构的再调整。说白了就是用法律的形式确定员工在企业内的利益主体身份,用法律的形式确定钱的走向。‘把员工变成你的合作伙伴和拍档,他们就不会在关键时刻离你而去’,这是胡钢对自己两度创业经验的总结。”


  作者最后建议史玉柱:“我们还是有必要向史先生进一言:英雄固然可爱,但时代已经不同。只有重心不断降低的、严密有效的组织才是企业安身立命的根本。”


  史玉柱有没有看到过这篇文章,已经无从考证。不过,史玉柱显然没有把“制度创新”和“利益共同体”当作抗击风险的安身立命之本。在作者发表这篇文章的时候,史玉柱已经着手筹建巨人投资有限公司,打造他的公司体系。在处于金字塔顶端的巨人投资中,史玉柱拥有95%的股份,他仍然牢牢地把控着这家公司和它控股的上海健特。从这一点上来看,在对企业的控制权上,史玉柱似乎和以前一样,他希望自己的公司是一家私人公司,而不是公众公司。


  但是,如果据此说巨人集团的惨败没有让史玉柱真正吸取教训,则未免小看了史玉柱。在复出之后,史玉柱已经明白很多事情不是仅凭激情、创意、拼命加班就可以做到的,当实现一个梦想需要的资源超出自己的能力时,就必须借助外力。在巨人集团时代以零负债为骄傲的史玉柱、不贷银行一分钱、全凭自有资金修建巨人大厦的史玉柱已经一去不复返。脑白金时代的史玉柱从一开始就计划借力资本市场。


  2000年9月21日,在上海市卢湾区瑞金南路,一家神秘的公司诞生了。这家公司名叫上海华馨投资有限公司,其经营范围就像是巨人投资、上海健特等公司经营范围的总和,它包括实业投资、电子产品、化妆品、日用百货、保健食品的批发零售、化工(不含危险品)、生化、计算机、新材料等领域的技术开发、转让、销售、培训、服务。


第10节:史玉柱系(2)



  说这家公司神秘,是因为公司的发起人相当奇特。上海华馨的发起人是两个自然人,一个名叫高洪英,另一个叫王健平,两人分别出资3750万元和1250万元。在上海华馨成立之后不到一个月,2000年10月16日,上海华馨股东会决议:新增一法人股东——黄山康奇实业有限公司;将公司注册资本增加到人民币1?8亿元;股份结构、出资方式、出资额分别是:黄山康奇实业有限公司以货币出资人民币7200万元,占总股本的40%;高洪英以货币出资人民币6300万元,占总股本的35%,再需增加资金人民币2550万元;王健平以货币出资人民币4500万元,占总股本的25%,再需增加资金人民币3250万元。


  黄山康奇同史玉柱之间的密切联系众人皆知,那么高洪英和王健平又是何许人也?


  上海华馨投资有限公司成立的时候,高洪英已经64岁,退休之前,曾担任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档案局副局长,在此之前,她的简历是这样的:1963年以前,高洪英一直在怀远任小学教师,此后在怀远公安局、城关镇任文书,1992年进入怀远档案局,从办事员一直做到副局长。


  而王健平在1983年之前是怀远县工艺装潢公司的职工,后从事个体经营。


  从这两个人的履历上看,无论如何他们也不可能拿出数千万资金来注册公司,64岁的高洪英即便一生下来就挣工资,要拿出6300万元也需要她每年至少挣到98万元以上。而以她小学教师、文书、档案局副局长的经历来看,她一辈子接触过的钱也不可能达到这个数字。


  正因如此,后来媒体一直猜测高洪英和王健平的背后,其实是史玉柱。一直到上海华馨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两年多之后,2002年末,以挖掘财经新闻内幕著称的《21世纪经济报道》仍然在探寻上海华馨的秘密,文章写道:“2000年9月21日,与脑白金实体产业并无价值链关联的上海华馨横空出世,使得脑白金帝国变得错综迷离……成立之初,上海华馨并无实体产业方面的经营,公司雇员仅3人。”记者在多方挖掘之后,发现“说到‘产权关联关系’,上海华馨和史玉柱还确实没有,史玉柱和上海华馨之间公开的关系,仅仅是担任过‘顾问’。”记者感慨道:“或许史玉柱的过人之处正在于此:仅仅做顾问也同样可以完全控制住华馨公司。”


  《21世纪经济报道》说对了结果,却没有说对过程。上海华馨当然是史玉柱控制之下的投资公司,但联结两者的纽带却不是史玉柱担任的“顾问”。实际情况是,史玉柱控制下的上海健特,是上海华馨实际上的出资人。


  在上海健特2000年的一份财务报告上,有一张上海健特与投资方及其他重要应收账款明细表,在这张表上,可以看到两个熟悉的名字:高洪英,6300万元;王健平,4500万元。这意味着,2000年9月21日上海华馨成立时的注册资金和10月16日增加注册资金之后高洪英和王健平二人所出资金,都来自于上海健特。


  上海健特当然不会如此慷慨,把上亿资金随便借给两个自然人开公司。在私下里,一定会有一个确认史玉柱或上海健特为实际控制人的协议。这个方法,在注册上海健特的时候就已经用过了。史玉柱在接受媒体对于他同上海健特之间关系的追问时,一不小心说道:“这个我们就不要去深究它了。肯定有一些协议……”


  不过,在2000年上海华馨成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人知道这家公司的存在,从2000年下半年到2001年上半年,大多数的视线都被史玉柱还债和这个“著名的失败者”东山再起的传奇所吸引。


  悄然诞生的上海华馨和1999年同样悄然诞生的怀远宏强和黄山康奇一样,都是为了完成特定任务而专门设立的公司。所不同的是,怀远宏强和黄山康奇的任务是“掩护”史玉柱设立上海健特,上海华馨的任务是“掩护”史玉柱实现上市的计划。


  1999年才成立的上海健特尽管业绩非凡,但它显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上市。想要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资本市场,最好的选择就是“买壳”:寻找一个业绩不佳的公司,把能够每年创造数亿元销售额的脑白金装进去,这样,双方都有好处,史玉柱可以打开资本市场的大门,“壳公司”可以改善经营状况。实际上,这也是国内大多数民营企业采取的上市途径。



第11节:史玉柱系(3)



  这样的“壳公司”并不难找,史玉柱选中了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青岛国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这是一家拥有60多年历史的老牌零售企业,国货的名字就是1933年为抵制日货、捍卫国货而起。由于超市等新兴业态的冲击以及国内零售市场竞争加剧,1996年上市以后,青岛国货的业绩逐年下滑,到1998年下半年开始出现亏损。1999年,青岛国货亏损4114万元,2000年仍然亏损2393万元。昔日青岛商业老大面临着前所未遇的严峻挑战,以青岛国货经营状况来看,凭借主业扭亏已是不可能的,唯一的出路就在于资产重组。


  虽然青岛国货是一个亏损累累的企业,但却是一个理想的“壳公司”。国泰君安证券公司在2000年10月份发布的《青岛国货调研简报》称:青岛国货“长期投资余额为2031万元,大多为当时扩张为青岛国货(集团)时所收入的一些小型商业企业以及对万通证券的投资,处理较为便利。固定资产2?63亿元,其中主要为1997年底配股资金购入的裕泰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