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经济管理电子书 > [管理]樱花与剑-日本商业智慧 >

第4章

[管理]樱花与剑-日本商业智慧-第4章

小说: [管理]樱花与剑-日本商业智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塑胶、纸业等,居世界的第二位。在电力、新闻用纸、肥料,硫酸等产业居 
第3 位。 
1961 年的平均国民所得,日本是464 美元,居世界第17 位。台湾是122 
美元,居世界第26 位。而第一位的美国是2572 美元,第二位的加拿大为1774 
美元,第三位的瑞典是1592 美元,第四位的挪威是1208 美元,第五位的比 
利时是1198 美元,第六位的丹麦是1198 美元,第七位的英国是1143 美元, 
第八位的前西德是1114 美元,第九位的法国是1031 美元。 
l965 年,日本经济第一次遭遇到战后最大的景气萧条。以1964 年东京 
举行奥运会为景气的大好景况为境界,1964 年是景气的“山”,1965 年便是 
景气的“谷”。战后日本的景气发生萧条共有四次;1954 年是第一次,1958 
年是第二次,1962 是第三次。景气循环都以五年为期周而复始,可是1965 
年的第四次和第三次仅隔四年,景气循环期的缩短颇受产业界的重视。 
1965 年的不景气,最显著的是生产的停滞和利益率的低落,因此发生了 
慢性的过剩设备,而引起供给能力的过剩。1960 年才有2000 亿日元的过剩 
供给能力,1965 年便有35000 亿日元的增加,存货随之逐增,也就带来了金 
融紧缩,不景气因此发生。 
由于不景气的发生,便暴露了大企业的经营破绽,以山阳特殊钢和山一 
证券的倒闭为代表例。1958 年“岩户景气”的好况,和1960 年发表了“所 
得倍增计划”,使日本的景气一路看好。虽在1962 年有过景气的降低,但在 
翌年又使景气上升。因此,企业界便扩大设备投资,而其所需的庞大资金, 
便从股票市场调动。由于股市受到企业间接金融调动的影响,走势加快,再 
加个人投资家也脐身进来,一时股市便大大热闹起来。股市的热闹,便使股 
票涨价,平均股价从475 日元,涨为1829 日元,直线急速上升。1965 年, 
由于设备过剩而发生景气不佳,首当其冲的是股市一落千丈。山一证券便在 
股市走下坡时倒闭,而山阳特殊钢则因设备过剩周转不灵,而发生倒产。 
山一证券的经营破绽,却受到日本政府的拯救。当时的大藏大臣田中角 
荣,宣布无抵押、无限制的“日银特融”,用日本银行的特别融资,来救此 
家证券公司。另一方面,日本政府作为景气对策,积极发行长期债券和公共 
事业费的增额,以期景气回转。果然,第二年日本的景气复苏,出人意料地 
急速恢复起来,矿工业生产的增加,和前年相比,增加了15%。过剩设备也 
急速缩小,景气又开始回升。 
日本经济高度成长的原因,除了政府领导型的“所得倍增计划”带来的 
成效之外,另有其他诸要因,分述如下:第一、日本经济的二重构造是主要 
原因,在经济政策上采用“对内促进竞争”和“对外限制竞争”的二重构造。 
第二、高度的教育水平和高品质的劳动力,加强了企业能力。第三、高投资 
率和储蓄率。第四、急速引进外国的技术。第五、保持安定的汇率,一美金 
固定为兑360 日元。第六、出口主导型和投资主导型相互配合。第七、扶助 
幼稚产业的保护政策和促进企业间的竞争。第八、低位数的军事费用支出。 
合理化投资,也是日本经济高度成长的主要因素。从产业类别的设备投 
资动向来看,1950 年以投资纤维、化学(肥料)、海运、金属为主,其中纤 
维业占全投资额的18。4%。1951 年以降,重点放在电力、海运、钢铁、煤炭 
等四种基本产业,其中电力占27%。1952 年以降煤炭产业的夕阳化及世界船 
舶的过剩化,重点改为重化学工业和机械工业。1953 年以降,电气瓦斯和运 
输业便占了首位。此外,近代化投资也不能忽视,例如合成纤维、家庭电机、 
石油化学、电子工业、冷冻工业等新制品生产部门,新产业便逐渐形成。这 
样,合理化投资与近代化投资,便被称为日本经济高度成长的“二化投资政 
策”。 
日本经济的高度成长,经过“美金冲击”(1971 年)和第一次(1973 
年)、第二次(1979 年)石油危机后,1980 年贸易的经常收支,便从一百零 
七亿美元的赤字,转为黑字基础,1985 年贸易超出激增为491 亿美金,对外 
纯资产达到1298 亿美元,成为世界最大的资产国。1987 年,国民平均所得 
从17 年前的第十七位,跃居为世界第一位。外汇存底也在同年名列世界第一 
位。从此,日本不但是世界最大的债权国,也是世界最强的“技术大国”。 
《樱花与剑——日本商业智慧》 
日本型经济和日本化现象 
“我是三井的人”,“我 
是三菱的人”,但“我们都是日本人”。 
20 世纪是革命的时代。世纪初,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崩溃开始,继而 
到了中期,发生了大英联邦的没落。今天,两大超级大国之一的苏联已成了 
历史的名词,美国也因财政与贸易的孪生赤字,一蹶不起,陷入自救不暇的 
境地。惟有日本在二次大战后,从战败的废墟中重建,欣欣向荣,一路走向 
经济大国之道。所谓“日本化现象”逐渐形成一股旋风,引起世人的注目。 
比较性急的人已肯定地说:“21 世纪将是日本文明的时代”,这个日本文明 
也罢,日本化现象也罢,都是二战后日本经济的成功所带来的成果。 
日本,众所周知是典型的资源小国,不但国土狭小,尚且缺乏地下资源。 
可是,却以战后经济成长的辉煌成绩,一跃而成为世界的最大债权国和经济 
援助国。其每年的贸易黑字直升不跌,已达到“一千亿美元的时代”。有目 
共睹的日本商品充塞了全球各地,美国市场的大半几被日本商品所独占,连 
欧亚各国的情况亦无二致。美国国民看的电视机和用的照相机,几乎都是日 
本货,美国人每三人拥有一部日本汽车。因此,日本车在美国市场销售的总 
数,已超过第二位的福特,逼使第一位的通用和福特不得不减产减销,一部 
分工厂也要关闭,工人失业率更加提高,两家公司1992 年的决算首次发生赤 
字。 
美国是如此,东南亚更加厉害;各城市的市民,早上起床,便用日本制 
的牙刷刷牙,用日本制的化妆品修饰面容。出门上班乘的也是日本的摩托车。 
白天,竞相推销日本的商品;下班,又到日本式的卡拉OK 去消磨一番。回到 
家里,更赶紧打开电视机,收看日本NHK 海外传播的电视节目。这样的日常 
生活,大家都不以为怪。 
这些日本化现象,都是由日本商品带来的,也可以说是由日本型经济的 
发展所促成的。究竟战后日本经济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依照专家们的分析, 
可归纳成下述几点:一、战后世界经济的好景所带来的恩典。二、自由贸易 
体制所发挥的功效。三、朝鲜和越南两次战争所赐的“特需恩惠”。四、日 
本战败后,丧失了海外殖民地而减轻了对外负担。五、国防预算不超出国民 
总生产的1%,造成低负担的国防费支出。六、占领军强行的“农地改革” 
和“财阀解体”,收到功效。七、政府政策主导型的国民开发事业的成功。 
八、优秀的“官僚体制”也帮助了不少力量。九、具有临海工业地带的有利 
地理条件。十、优质而低廉的劳动力。十一、确立了国内经济和世界市场结 
合的市场体制。专家们的持论当然无可否认,但我们认为日本型经济的成功 
和日本化现象的形成,还是从日本人精神风俗和历史发展过程来观察,比较 
容易被人理解。 
经济成功的基本要素 
日本的强大可以追溯到德川幕府的江户时代。因为日本的封建制度有其 
独特的型态,照说封建制度都是“一君万民”的中央集权制为多,可是日本 
所行的却是地方分权制。 
德川幕府的统治方式是采取“三勤交代”制度,亦即将200 余藩的藩主 
集中在江户一地,三年准许回藩(领地)一次。除此之外,中央政府从未派 
遣中央官僚到各藩去主持行政。因此,各藩是各自独立,等于是自由王国, 
他们的藩臣仅对藩主尽忠。领地的臣民仅知有藩主,不知有将军。“萨摩藩” 
的藩臣百姓只爱萨摩,“长州藩”的藩臣百姓也只爱长州。这种以藩为爱的 
“爱藩精神”,具体的旁证,就是“忠臣藏事件”(因藩主被他藩所害,全 
体藩臣誓死报仇)。 
今天,日本各大企业上班族的“爱社精神”(日本公司称为会社),便 
是江户时代“爱藩精神”的传统。三菱公司的社员自称是三菱的人,三井公 
司的社员自称是三井的人,他们对自家公司的忠诚心,简直不亚于藩臣对藩 
主的忠爱。三菱和三井集团是互相竞争的,却在同是日本公司的均质上,对 
外的步伐是一致的。就像各藩之间,不一定能够合作,但对幕府的命令却是 
不敢同床异梦。我们把这种社会称为“合理而均质的社会”。 
□竞争中求平衡 
日本型经济,便是建立在这种合理的和均质的社会基础上。日本在封建 
时代,便已有竞争的原理存在,有竞争才会有进步。在竞争的原则上,又讲 
求“和的原理”,这又是日本精神风土的特征。马克思主义把物质和精神分 
开,最后使精神变成物质的奴隶。实存主义把主体和环境分开,最后又使环 
境变成主体的奴隶。近代科学更把科学技术和人分开,才造成了今天的“人 
的异化”。 
可是,日本人重视“和的原理”。什么是“和的原理”?就是将异质的 
东西,通过一物的两面,在分工的条件下,保持“和”的境界。具体地说: 
日本一系不变的天皇制,天皇有权威,将军(幕府时代)有权力,今天总理 
(内阁制)有权力,天皇仍保持权威。在保持权威和权力的均衡下,造成安 
定的分工,这便是“和的原理”。 
日本社会非常重视平等和均质,在外国有“英才教育”,日本则付阙如。 
在均质意识下,不容许有令人突出的现象,日本历史上难以找到希特勒、斯 
大林、霍梅尼式的独裁者,原因也就出在这里。 
日本“大化革新”的圣德太子时代,是最彻底的“汉化”时期。可是, 
在他制定宪章的时候,不把儒教道德的“仁、义、礼、智、信”的教条列为 
圣德宪章的首项条目,却以“和”为第一纲领。从这里可看出,以和为贵的 
社会风气,才会养成一种宽容性,一方容许竞争对象的存在,一方又互相竞 
争,共同进步。 
目前,“学习日本”的运动甚嚣尘上,最早提出这个口号的是前新加坡 
总理李光耀。最近在美国的大企业大公司也有这种风气,纷纷派人到日本拼 
命学习日本的经营方法。他们学习什么?学习日本的“年功序列制”和“终 
身雇用制”。这两种日本独特的雇用制度,一言以蔽之,就是“和的原理” 
的产物。 
藩臣一辈子跟从藩主,赴汤蹈火,引责切腹。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就是 
对忠诚对象献身。封建时代的效忠对象是一藩之主,今天的效忠对象是一社 
之主。“藩主”与“社长”,叫法不一样,但其实质并无二致。 
依序循进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