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财会税务电子书 > 西方伪科学种种 >

第30章

西方伪科学种种-第30章

小说: 西方伪科学种种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述说法当然丝毫没有科学根据。它们属于民间信仰,完全是一种神话,就象下面这种迷信一样:一对白人夫妇,如果其中一个有一点黑人血统的话,他们就会生出一个“黑孩子”来。


  黑人处于种族等级中最低的一等,这在格兰特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他写道:“……确实有证据表明,有色人种的知识和能力与他们的白人血统的成份完全成正比。……”甚至那些“流着”足够的白人血液的黑白混血儿,仍具“理智和感情上的特点”,这些特点“也许会不知不觉地使他们退回到他们的黑人祖先那里,也可能以同样的方式使他们成为白种人”。


  格兰特说,“南方人懂得如何恩威并施地对待黑人;而只要黑人保持与白人的正当关系,人们也会喜欢他们呆在南方。……”格兰特解决“黑人问题”的办法是,各州制定严格的法律,,禁止互相通婚(顺便说一下,现在已有3O个州制定了这种法律,其中有许多还禁止白人与蒙古种人结婚),尽一切可能防止社会融合;最后,教给黑人节制生育,让他们不冉繁殖得I如此之快。


  另一位美国律师洛斯罗普·斯托达德(曾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的观点与格兰特大部分相同。他最著名的著作《潮涌般发展的有色人种》于1902年由斯克里布纳公司出版。正如书名所表明的,有色人种(黑、黄、棕、红)就象巨大的浪潮不断上涨一样,简直要把优秀的白种人吞没。斯托达德写道,白种人就象克努特国王⑤一样,“坐在涨潮的沙滩上,命令浪潮停息。如果他能湿着鞋跑掉,就算是幸运。”


  根据斯托达德的说法,种族就是一种文化的“灵魂”。文明仅仅是躯体。他说:“如果丧失了灵魂,躯体也就衰亡了。……”是什么促使种族的灵魂丧失呢?是杂交繁殖。所有的种族混合都是坏事,特别是劣等种族卷入的话就更坏。斯托达德争论道:种族愈原始,其基因愈占优势。“这就是与黑人通婚毫无例外都会招致致命后果的原因。”


  他继续写道:“如果则在的趋势不改变,我们白人最终都将遭到厄运。……而那将意味着,显然被赋予最伟大创造力的种族,在过去已取得很大成就、而将来也最有前途的种族,就会消亡。随之而被带入坟墓的,是人类最崇高的希望赖以实现的那些潜在的力量。几百万年来人类的进化就会付之东流,地球上最高级的生物——人类,就会永远实现不了天赋的命运。”


  那些自认为本种族比一切其他种族优越的人们,在写文章时竞如此频繁地使用“命运”一词,实在是令人惊讶。斯托达德争辩道,如果美国要实现自己的命运,它必须以某些方式建筑“堤坝”,以便阻挡不断上涨的有色人种的浪潮。而只有当白人具备了一种“真正的种族觉悟”,并且认识到保持优越的遗传血统是头等重要事情的时候,才能做到这一点。


  斯托达德坚持认为:在这种新的看法中,有一个要素是基本的。“这就是血液。这纯净的、产生天才的血液,从古至今通过准确的遗传而流传下来,在某种有利的环境中就会成倍增加,解决我们的各种问题,使我们的命运进入更崇高、更高尚的境界。”


  1935年,斯克里布纳公司出版了斯托达德就同一问题写的另一本书《有色人种的汹涌浪潮》,“不断上涨的浪潮”,现在已变成了一片“巨澜——旋转翻滚的涡流和汹涌澎湃的浪潮汇成惊涛,互相拍击。”他虽然感到纳粹的新种族理论“很难评价”,但对纳粹人类学家君特的话却很赞赏,并加以引用。1940年,“迪尤尔、斯龙和皮尔斯出版公司”出版的斯托达德最后写成的一本书,描述了他在美国参战前不久德国之行的情况,书名是《走进黑暗之中》。该书虽然温和地批评了希特勒的种族和优生纲领,但给人总的印象是,作者对希特勒的种族主义的目的,在许多方面抱有同情态度。


  斯托达德当然不是什么受到专业训练的人类学家。他和格兰特一样是个律师。他们对所写的主题仅知皮毛。这种缺乏科学根据的情况,在下面一些更为幼稚的种族主义著作的作者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查尔斯·古尔德的《美国:一个家族问题》(1920年);欧内斯特·考克斯的《白人的美国》(1923年);詹姆斯·塞耶斯的《白种人能继续存在下去吗?》(1929年);肯塔基州列克星顿一位家财万贯的马场主威廉·斯托克斯的《出生于优等种族的权利》(1917年);以及这方面的大量英国著作,如詹姆斯·柯尔的《考验我们的时代》(1926年)等。


  这些作家中没有一个是“科学家”,这一点对我们的国家来说是件幸事。它表明,虽然我们的种族感情在普通群众中,特别是在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们中间,是那样地强烈和普遍,但在这样的问题上,我们和纳粹国家还是完全不同的。没有一位有名望的人类学教授认为种族仇恨是合乎科学的,而且自从1935年以来,各主要出版社实际上已不再出版种族主义的著作。


  在美国,最猛烈的反犹太主义宣传总是来自那些不懂科学的人。这种人散布种族谎言的一个主要来源,是著名的伪书《犹太人会议记录》。这是一本粗制滥造、语无伦次的著作,伪称是犹太人领袖们阴谋控制世界而召开的一系列秘密会议的记录;实际上,它是抄袭了一本法国著作,即1865年出版的莫里斯·若利所写的一本攻击拿破仑三世的书。若利的书与犹太人丝毫无关。然而,尽管这一伪造行为早在1921年就已彻底暴露,但是.无论哪里出现反犹太运动,这本书就会在哪里继续出现。纳粹哲学家阿尔弗雷德·罗森堡于1923年出版了这本书,并精心撰写了一篇评论。当时在美国,这本书只是在专门以反犹太人为业的人们中间传阅。


  美国人塞缪尔·罗思(纽约市的一个出版半色情书籍的出版商)的一部奇怪的著作,值得简略地提到。这本书的书名是《犹太人必须生存》,副标题是《以色列在文明的一切领域对世界的残害》。此书令人怀疑的特点是,它是由一个美国犹太人写的最激烈的一本反犹著作。书的附录的标题是《犹太人有一种特殊的气味吗?》作者的回答是肯定的。罗思于1934年自费出版了此书(他的书全是自费出版的)。它在美国的销售量很小,但德国和其他国家的纳粹组织予以大量翻印。罗思后来的书《对现代的窥视》(1945年),概述了一个哲学和物理学的新体系。但是,这本书十分晦涩难懂。思想很乱、校对马虎,因而不堪卒读。


  如果读者看到竟有人把这样的无稽之谈当成一回事,而不禁对这种愚蠢行为发笑的话,那么就请先回想一下:在种族问题上,荒谬绝伦的迷信行为在美国是多么广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公众舆论曾迫使红十字会将血库分开,一个保存白人献的血浆,一个保存黑人献的血浆,虽然血浆是相同的。在南方,每一处饮水喷泉都有两个喷头,一个上面标有“白人用”,另一个标有“有色人用”。这成了可耻的纪念碑,象征着荒唐的种族观是多么根深蒂固。


  人们都记得关于好心的撒玛利亚人的寓言,然而很少有人认识到,耶稣之所以选择撒玛利亚人作为受人喜爱的真正“邻居”的典型,是因为在古代的耶路撒冷,撒玛利亚人是被人看不起的少数民族。如果把“撒玛利亚人”换成“黑人”,你就会开始象基督的听众那样理解这个寓言的意义了。⑥


  纳粹分子斯特雷彻曾有一次宣称:“要美,要自然,要象上帝一样。”希特勒的种族政策办公室主任沃尔特·格罗斯博士说:“国家社会主义重新体现了神的意旨,因此是按照上帝的意旨行事的。”基督教导人们博爱和同情,而有人竟然把他的名字同种族问题上的伪科学联系到一起。在基督教的历史上,亵读神明的事,莫过于此了。


_______

  ①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1762~1814),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主观唯心主义者。——译者


  ②戈宾诺(Joseph de Gobineau,1816~1882),法国反动的社会学家仇视人类的种族主义理论的创始人之一。——译者


  ③如果卡罗尔还活着,读一下美国黑人作家J。 罗杰斯的3卷本著作,他该是怎样地发怒啊!罗杰斯的书的书名是《性别与种族》,出版于1941~1944年。罗杰斯为这样一种论点辩护,人类的祖先本来是皮肤颜色较浅的黑人类型。这个族系的一支演化成白人血统,另一支在非洲变成黑人。所有现在的种族,都是这两部分人由于不同程度的混合而派生出来的后裔。罗杰斯不是种族主义者,然而,由于他不相信天赋低劣的说法,所以对有关极端种族主义观点的那些含糊不清的说法提供了很好的资料。


  ④纽约自由女神像碑座上雕刻的长诗,是犹太女诗人拉查洛斯(1849~1887)所作。——译者


  ⑤克努特(Canute,约995~1035), 丹麦、英国和挪威的国王。——译者


  ⑥《新约全书·路加福音》(第10章30~36节)中将撒玛利亚人作为乐善好施的人。——译者








第十四章 大西洋岛和莱穆里亚




  大多数人类学家和正统的基督教徒一样,都相信人类各个种族来源于一个祖系。果真如此,这一祖系究在何处兴起就成为一个引起人们很大兴趣的问题。可以把伪人类学家和宗教偏执狂的离奇答案写成一整卷书。俄国的人种学家最近宣布,人类最初起源于俄国。然而,不少东方的人类学家早就断言起源于东方。地球上几乎没有一个地方未被至少一个作者说成是人类的摇篮。


  一个地区越是不可能成为人类的发源地,就越对某种类型的思想家具有吸引力。恐怕没有一个地方比北极更难成为人类的发源地了,但曾任波士顿大学校长达30年之久的卫理公会牧师威廉·沃伦,却坚信北极曾是古代伊甸园的所在地。他所著的《复乐园》(1885年)是一部学术著作,长达500多页。沃伦在书中引用了地质学、气象学、植物学、动物学、人类学等科学以及神活,来证明北极的气候一度曾非常温暧宜人。上帝正是在这里创造了亚当和夏娃。后来,诺亚时代的洪水淹没了伊甸园所在的陆地,并使气候变成现在这样寒冷。


  然而,在沃伦著作问世的前三年,在美国已公开提出一个更加富有独创性的理论。提出这一理论的是明尼苏达州的改革家伊格内修斯·唐纳利,本书在第三章中曾把他作为维利科夫斯基学说的先驱加以介绍。他的著作《大西洋岛》于1882年由哈泼兄弟出版公司出版后曾风行一时。随后被译成各种主要语言,就在近几年前,还发行了新注解的美国版和英国版。在有关这一主题的书籍中,没有一本比它流行得更广,影响更大。


  唐纳利论点的要旨是,圣经上的伊甸园位于一度存在于大西洋的一个广阔的大陆之上。人类正是在那里,在冰河湖之后脱离了野蛮状态,发展了世界上最初的文明。那里曾有高度的文化,信奉拜日教,并拥有先进的科学知识。从大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