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经济管理电子书 > "三国"智谋精粹 >

第15章

"三国"智谋精粹-第15章

小说: "三国"智谋精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忠贤,则不须若斯之海;如非其人,不宜启篡逆之涂。是以古之顾命,必贻 
话言;诡伪之辞,非托孤之谓。”意思是说,如果认为所托的是忠贤之人, 
则不必说这种话,如认为所托非人,说这种话就会给他作为篡位的借口。这 
种诡伪的语言,托孤是不该说的。孙盛所谓“诡伪之辞”是指什么,他没有 
点明。毛宗岗评点则说:“或问先主令孔明自取之,为真话乎?为假话乎? 
曰: ‘以为真则真,以为假则假也。’欲使孔明为曹丕之所为,则其义之所 
必不敢出,必不忍出者也。知其必不敢,必不忍,而故令之闻此言,则其辅 
太子之心不得不切矣”。以上两种分析,乍看似有一定道理。但细加研究, 
实属道学家之言,都没有猜到刘备的灵魂深处。 
     刘备“君自取之”的活,是否出于其肺腑之言?笔者的回答是否定的。 
所谓“禅让”之事,在我国原始社会里也许有之,如尧禅位于舜的传说。但 
进入阶级社会后,历史上是没有那一个君 主是会心甘情愿让位于他人的。 
三国时代,出现的献帝禅位于曹丕,曹奂禅位于司马炎,只不过是曹丕、司 
马炎借禅位之名以欺天下,其实是血腥腥的、赤裸裸的篡位,《三国演义》 
对这两次 
      “禅位”已作了入木三分的揭露。而刘备是否有例外?不!刘备为了使 
其子刘禅能顺利继位,早就费尽心机做了安排。刘封是他的养子,此人英勇 
善战,其才干胜刘禅百倍,且观刘封一生,是忠于蜀汉的。“知子莫若父”, 
刘备是深知阿斗这个庸才远非刘封的对手,他担心刘禅继位后刘封不服而为 
乱,便借故杀之,免使有后顾之忧。在他临死前,对辅政大臣的任命也是熬 
费苦心的。他的托孤大臣不只是孔明,还有李严。李严是原刘璋部队的头头, 
是时任尚书令,地位仅次于丞相孔明,在蜀汉中自成一系,具有一定势力, 
任用他为辅政大臣,可以牵制孔明。可见刘备既不愿把刘家天下让给别人, 
对孔明也不尽信任,但他为什么说君自取之的话呢?刘备认为孔明才智十倍 
于曹丕,辅佐刘禅是胜任的,他最担心的是“君自取之”。他知道阿斗是个 
庸才,今后大权必落在孔明手里,孔明要取而代之易如反掌,如果孔明真的 
这样做,他不说“君自取之”,孔明也能取之。所以,他先声夺人,以“君 
自取之”对孔明提出的警告。这使孔明听了吓得“汗流遍体,手足无措。” 
迫得他在众目睽睽之下,发誓效忠刘禅。刘备的御人术愈出愈奇,确不愧称 
世之枭雄。 

                       2。儒法并用:孔明的御人术 

     孔明是荆州名士,是主张儒法兼用的人,故其御人术既有儒家的学究气, 
也有法家的严厉作风。其御人术既不象刘备那样深奇莫测,也没有曹操那样 
诡计多端,而是明来明去,虽有时也略施小计,却不矣丞相风度。 

                               力行严明法制 

     益州既定,刘备使军师孔明拟治国条例,刑法颇重。法正对此有不同意 
见,他对孔明说:”昔高祖约法三章,黎民皆感其虑。愿军师宽刑省法,以 
慰民望。”孔明说:“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用法暴虐,万民皆怨,故高 

… 页面 50…

祖以宽仁得之。今刘璋暗弱,德政不举,威刑不肃;君臣之道,渐以陵替, 
宠之以位,位极则残;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实由于此。吾今威 
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为治 
之道,于斯著矣。”法正拜服。法正之所以拜服,是因孔明说得有理。用法 
是宽是严,可因时因事而异,决不能拘于一道。继暴政之后,要施以宽仁, 
使民休养生息;继“德政不举”的乱国,必须严明法制,使人畏法而不敢胡 
为,始能由乱入治。孔明治蜀虽主张严明法制,但在具体问题处理上则有猛 
有宽,或 以猛济宽,或以宽济猛,而不是一律都用重典。凡违法的,不管 
是谁,孔明一般都严加处理,如对亲如手足的马谡、官高如李严,根据其犯 
罪的情节,分别予以处斩或罢官。陈寿对孔明治蜀的评价是很高的。他说: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 
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 
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 
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肖之亚匹矣。”(《三国志·蜀书·诸 
葛亮传》)。孔明以法治蜀,并不是说人治已不存在。在整个封建社会里, 
一般来说法治是表,人治是里,决定性的是人治。因为封建帝王,就是国家, 
就是法律,一切决定于帝王的意志,即便是他制定的法律,如不合己意,一 
道圣旨便可推翻。如果谁要是触犯龙颜,按法罪不该死,君要他死也不得不 
死。君主的权力超过了一切,确是可以为所欲为。便是仁君如刘备也不例外, 
他冤杀彭羕就是足以说明。彭羕原事刘璋,因被人毁谤,被髡钳为徒隶。刘 
备入益州,他建议取益州之策,甚得庞统赞赏,刘备也奇其才,提拔为治中 
从事,后因故稍疏,调为江阳太守。彭羕因此不满,适马超归蜀后不得志, 
二人有时聚在一起,发点牢骚。彭羕因调外任,心里烦闷,去找马超聊天。 
超问他,“卿才具秀拔,主公相待至重,谓卿当与孔明、孝直诸人齐足并驱, 
宁当外授小郡,失人本望乎”?羕说:“老革荒悖,可复道邪!”马超害怕 
累已,乃如实报告刘备。于是彭羕被捕下狱。彭羕在狱中上书孔明辩解,承 
认说刘备“老革荒悖”是错误,并说是酒后失言;至于“内外”之言,只不 
过是说如重用他和马超,则可协力助刘备打败曹操,别无他志(《三国志·蜀 
书·彭羕传》)。彭羕的“内外”之言,不能说是要谋反,所谓“老革荒悖”, 
也只是批评刘备这个老兵昏乱,不会用人罢了。彭羕给孔明的书,哀哀陈情, 
表白心迹,未知孔明读后有何感想,不过,即使他同情彭羕也无济于事,因 
彭羕触犯了龙颜,刘备一怒之下,竟以叛逆罪把他处死了!彭羕之死,缘因 
人治,如按法治,何至于死。仁君贤相治国,仍出冤案,如暴君奸相理政, 
冤案之多,可以想见。在人治即“朕”治的封建时代,不知有多少人蒙不白 
之冤,有多少人被冤枉致死!人治,可畏哉! 

                                 攻心为上 

     孔明因蛮王屡侵边界,为安定后方以利北伐,乃决计南征。在与马谡谈 
论征蛮之策时,马谡说:“南蛮恃其地远山险,不服久矣,虽今日定之,明 
日复叛,丞相大军到彼,必就平服,但班师之日,必用北伐曹丕;蛮兵若知 
内虚,其反必速。夫用兵之道: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 
下。’愿丞相但眼其心足矣。”孔明叹说:“幼常足知吾肺腑也!”这是说 

… 页面 51…

二人不谋而合。孔明乃决定南征的战略是:心战为上。本来南人叛乱,派一 
大将讨之便可平定,但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非攻心不可,而攻城易,攻心 
难,这就需要孔明亲征。故他不怕艰苦, 
      “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对孟获七擒七纵,最后这个倔强、顽固的蛮 
王终于心服口服,垂泪对孔明说:“丞相天威,南人不复反矣!”孔明乃归 
还所夺之地,令孟获永为洞主。从此,孟获和其宗党以及南人无限感激,终 
孔明之世,南人果不复反。 
     孔明攻心以抚蛮,这确是安蛮上策。在我国历史上,或因高压政策,或 
因掠夺过甚,或因有人挑拨,我国各族之间经常发生磨擦,当矛盾激化时往 
往诉诸战争。而封建统治者,只靠武力进行镇压,为使叛乱的少数民族屈服, 
在战争取胜后只能分兵驻守,设官统治。驻兵则要征收粮饷,收粮饷必加重 
人民负担;设 官则要用法,用法而刑狱滋扰,人民必怨,这就潜伏着新的 
矛盾,终会有激化之日。故民族之间战争永无息期。孔明南征得胜后,不驻 
兵,不设一官,不占寸地,仍由南人自治。不仅孟获心服,南人亦感恩戴德, 
正因心服,故南人不复反。不再动一兵一卒而边境安宁,民族和睦无间。前 
后两种民族政策相比,始见孔明攻心之效,方知孔明御人术之妙。 

                                 以信为本 

     人无信不立。己能守信,人始信之;如其无信,人必不信之。不仅人与 
人之间要如此,一国之主,一军之主,更要如此。 
     君主不守信,国人将无法听从,统帅不守信,三军难于指挥。孔明能以 
信为本,令出必行,故可指挥如意,人人效力。卤城之战,正因此使孔明转 
危为安,并获大胜。建兴九年春二月,孔明复出师伐魏。魏将司马懿屡败后 
坚守不战,孔明驻军卤城无可奈何。一日,杨仪入帐告说:“向者丞相令大 
兵一百日一换,今已限足,汉中兵已出川口,前路公文已到,只待会兵交换, 
现存八万军,内四万该与换班。”孔明说:“既有令,便教速行。”众军闻 
知,各各收拾起程。忽报孙礼引雍、凉人马二十万来助战,去袭剑阁,司马 
懿自行带兵来攻卤城了。蜀兵无不惊骇。杨仪入告孔明说:“魏兵来得甚急, 
丞相可将换班军留下迎敌,待新来兵到。然后换之。”孔明说:“不可。吾 
用兵命将,以信为本,既有令在先,岂可失信?且蜀兵应去者,皆准备归计, 
其父母妻子倚扉而望,吾今便有大难,决不留他。”即传令教应去之兵,当 
日便行。众军闻之,皆大呼说:“丞相如此施恩于众,我等愿且不回,各舍 
一命,大杀魏兵,以报丞相!”孔明说:“尔等该还家,岂可复留于此?” 
众军皆要出战,不愿回家。孔明说:“汝等既要与我出战,可出城安营,待 
魏兵到,莫待他喘息,便急攻之,此以逸待劳之势也。”众军欢喜出城,列 
阵以待。西凉兵远道而来,人困马乏,方欲下营歇息,被蜀兵一拥而进,人 
人奋勇,将锐兵骁,杀得雍、凉兵尸横遍野,血流成渠。蜀兵大胜。 
     既有令,必须换军,这是用兵之常规。但敌军20万急拥而至,蜀兵8 
万除去换兵一半只剩下4万,何以抵敌,而这时孔明仍坚持“以信为本”, 
坚持换军,这是何故?杨仪要求暂不换军,是老实算计,孔明坚持换军,是 
另有玄机。因他懂得,既到期换军,且已传令放行,而军士思家,归心似箭, 
如强行留住,必无心应战,战则必败,不如催其回家,使其知我守信,感我 
施恩于彼,必不肯即回,愿意死战。孔明研究军士的心理学可谓到家!孔明 

… 页面 52…

的御人术,确是高人一等。 

                               请将不如激将 

     孔明用黄忠就靠一“激”字,他认为这位老将如不激他,如奉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