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经济管理电子书 > 刘正成书法艺术概论[1]. >

第4章

刘正成书法艺术概论[1].-第4章

小说: 刘正成书法艺术概论[1].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枰K凇吨刃蚋•;导论》中指出:“控制我们的动向的空间方向感是本能的审美和实践需要。他在《秩序感•;导论》中指出:“控制我们的动向的空间方向感是本能的,但又是明显的。方向感肯定包括感知的各种秩序关系,如近与远、高与低、连接与分离,及属于时间范畴的前与后。”他还引述威廉•;霍格思(William 
      Hogarth)所宣称的“美的线条”——波纹线的偏爱:“这种对追寻的热爱,对为追寻而追寻的热爱,植根于我们的本性之中。”书法“波纹线”就是这种“美的线条”,一种具有空间秩序和时间秩序——方向感、前后感的美的存在。对这种具有方向感、前后感的追寻,即按所写文字的笔顺和字句顺序的审美观照。本身就是人的本能性的审美活动,同时,经验也告诉我们,这种审美追寻,确实能从书法作品的线条中得到运动的美感、力量的美感、节奏与旋律的美感,尤其是前后有向的时序追寻,能深深感受艺术的节奏关系,更重要的是,这种节奏能暗示和“复原”艺术创造者的心理过程,及其创造者挥运之际的种种魅力所在,这使们们想起了“行动艺术”,熊秉明先生讲西方的艺术创造活动使工厂关门制造机器,而东方的艺术,尤其是书法,它可以当众“表演”,即它的艺术创造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美。古人讲“神采第一”就是讲创造者本身的精神风貌有多少变为了书法美的信息,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描绘了张旭作书的富有神秘色彩的场面;《怀素自叙》中所引窦翼的诗:“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这是最好的“行动艺术”的情景描述。
      由是观之,时序的不可逆转性,不仅有关审美观照问题,同时有关创作实践问题,方向感和前后感集中体现在节奏的艺术创造上,自然的、生命的、心理的节律,通过书法的线条,如此真实地体现在它的节奏感上,给予书法创作十分严格 
      的规定性。尤其在大草、狂草的创作上,创作状态、技法、文字等等。都严格地制约着节奏的谐调性、完整性。在笔法上,行笔的“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孙过庭《书谱》),快慢节奏是制约线条运动节的主要因素,墨法的“带燥方润,将浓遂枯”(同上)的变化在线质上的反应,也是形成节奏感的重要因素。章法上的聚散变化,也一定程度影响着节奏。张芝、王献之、张旭、怀素、黄山谷、王铎的狂草“一笔书”应该是这种节奏创造的典型。换句话说,他们的经内性作品,是在平面上展开的空间与时间的出神入化的体现,你往往会惊叹,人能够完成如此真实的艺术创造!

      五 审美特征之五:有美感而无快感

      我这里所说的“快感”是指性快感,性快感是人的本能,它本向可以产生美感,甚至是美感的主要源泉之一。如果按弗洛伊德学说的观点,一切文学艺术均是人的本能的性冲动的升华,那么世间就没有“灵”的美了,弗洛伊德学说在解释美的现象时,理应有它的局限,尽管灵和肉之间难以割舍,但人类从文明以来,就在追求一种纯粹的灵的境界,这就是宗教和神学。这是不是人的另一种本能呢?
      根据唯物史观,文字是从人的劳动中产生的。但是,必须指出的一点是,这种导致文字产生的劳动不能是物质生产劳动,而应该是精神创造劳动,这从我们至今还有上亿文盲得到证明,山东邹平县出土的龙山文化晚期 
      11个“陶文”现在尚无确凿证据指明它是夏代的产物(图11),有确凿证明的是殷墟的甲骨卜辞与青铜哭铭文。世界上大多数已知的文化,均起源于宗教的需要,中国的夏、商文化就直接来源于巫史文化。商代是奴隶制高度发达的社会,正如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所言,“原始的全民性的巫术礼仪变为部分奴隶主所垄断的等级制度的宗教统治法规,原始社会末期的专职巫师变而为奴隶主阶级的宗教政治宰辅”,殷墟甲骨文卜辞便是这种与物劳动相分离的专职思想家——巫师,这一原始社会精神领袖的工作记载。卜辞上的“巫”“尹”“史”一类人物,都是当时的僧侣贵族。他们的一切宗教活动,应该说都是对神秘的天意——自然法则的盲目崇拜与猜测。他们企图探寻到神的意志,与神灵沟通,从而引导众生。他们天才般地创作了易八卦,进而创造了文字。《淮南子•;本经序》云:“昔者苍颉作书,天雨粟,鬼夜器。”苍颉是“黄帝之史”。文字被人类掌握之后,人类找到了思维活动的最有力的工具,与自己的原始期,与一切动物作了最彻底的决裂。“天雨粟”——人类获得了最大的创造自然环境的能力;“鬼夜哭”——人类与神明沟通,宇宙为之一变,人成了代神明君临万物的灵长,在这样一个历史阶段中国文字这种法地象天的物殊功能,使它具有一种神圣的地位。人们对文字的崇拜,就是对神明的崇拜,只有在与神“对话”的时候,文字才得以使用,这在大量甲骨文中得到证明。书法艺术竟然找到了这样一种物质载体,它在人的精神与审美活中必然具有它的某种特殊性,这是艺术发生时期所继承的某种“基因”。最近,我去了一次南方,在广东沿海的一个城镇,发现在新修的具有现代风和居民独居楼里,客厅正上方供奉着一个并不认识的手书字,据说是古时就传下来的,人不认识它,但它却可以领悟和传达出神灵的意旨。如同青铜饕餮一样,既可以驱邪,又是一种保护神,古时传下来的对文字的崇拜,至今仍是人们生活的现实,这可以看到这种“遗传基因”的“优势”。从中,我们对书法的审美特征能否感悟到一些东西呢?
      书法确实奇妙,它没有一点点世俗的声色之乐,可是,人从儿童到老年,都接受它、尊崇它,从中找到慰藉。它使人忘记快感,忘记与肉体的关系,而面向和追寻一种崇高的境界。它不借助于亚里士多德规定的摹仿手段,但确实又能实现一种“净化”的功能,这种艺术,在高度发达的物质文化生活的社会中,是否具有某种特殊功能呢?当代的文学、戏剧、音乐、电影、美术……有哪一种不在自觉地、或被动的借助于对性快感的制作来招徕人群呢?在现代的社会,一门如此古老的艺术和艺术创造者——书法家能受到尊重,广为教育传授,应该是人对理性的亦属本能的皈依吧!人们都爱在自己的厅堂里挂上一幅喜爱的书法作品,或在重大活动中张挂题辞书作,这不是一种时髦,而是一种值得深入研究的、来源于祖先的审美需要与现实。 
       
                                                                                 
                      
      注释:
      ○1熊秉明(1922—2002),法籍中国艺术理论家。原籍云南昆明,出生于江苏南京。1944年毕业于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7年考取公费留法,进入巴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49年专修雕塑艺术。1960年在瑞士苏黎士大学教授汉语及中国哲学。1962年受聘于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曾任该校中文系教授及系主任。1983年获法国教育部棕榈骑士勋章。著有《张旭与草书》(法文)、《中国书法理论体系》、《关于罗丹—日记择抄》、《诗三篇》、《展览会观念或者观念的展览会》、《回归的塑造》等著述,在当代中国理论界有相当影响。1980年代中来中国,先后在北京举办讲习班,进行书法理论的实验教学。除了“书法”、“节艺”、“书道”三个班外,2002年还由《中国书法》杂志社为他举办的“老年书法班”,并与老友吴冠中、杨振宁共庆82岁生日。当年返国不久,因脑溢血突发逝世。笔者与熊先生相识近二十年,向熊生生多所请益,尤其在熊先生晚年与其有几次关于书法的重要学术对话。 
                                                                                 
                                                
      ○2繁绮、周萍:均为剧作家曹禺的作品《雷雨》中的人物。
      ○3易卜生(1828…1906):挪威剧作家,其代表作有《玩偶之家》、《国民公敌》等,群鬼亦属其优秀作品。
      ○4莫里哀(1622…1673):法国喜剧作家,其代表作有《伪君子》、《悭吝人》等。
      ○5布莱希特(1898…1956):德国戏剧家、诗人、现代戏剧理论家。他的戏剧理论鞒作有《戏剧小工具篇》、《表演艺术新技巧》,戏剧作品有《伽俐略传》、《高加索阑记》等。德共党员。
      ○6规定情境:参见俄国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963—1938)的鞒作《我的艺术生活》《演员自我修养》。
      ○7亞伯拉姆斯(Meyer Howard Abrams; 1912… )美國英語教育學者。他的《鏡與燈︰ 浪漫理論與批評傳統》(The Mirror 
      and the Lamp: Romantic Theory and Critical 
      Tradition)在批评史和思想史方面对浪漫主义美学的疏理达到了极其清晰的程度,从中体现出来对历史学科的职业素质。镜与灯的隐喻在某种程度上也暗合了贯穿这本书的矛盾:事物在镜子面前保持着清晰的完整,在灯的投射下成为变幻莫测的影子,而浪漫主义者将这个影子与其本体之间的距离通过象征符号的转换无限拉长。
      ○8康定斯基(1866…1944):俄国画家,抽象主义画派的创始之一。其理论代表作为《论艺术精神》。
      ○9罗丹《艺术论》云:“一个规定的线通贯着大宇宙而赋予了一切被创造物,他们在里面运行着,而自觉着自由自在。”又云:“通贯大宇宙的一条线,万物在它里面感到自由自在,就不会产生出丑来。”
      ○10作者演讲时,熊秉明先生在座。演讲中间休息时,熊先生插话,此乃根据录音整理而成,未经本人审阅。
      ○11汉许慎《说文解字 •;序》:“黄帝之史苍颉。”要称心便难洒脱 
        UID 46104  帖子 2432  精华 3  积分 51914  金钱 39049 元(网币)  阅读权限 30  来自 四川乐山  
        在线时间 112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1…2…20  最后登录 2008…6…19 查看详细资料TOP 

   
      第二章  论用笔与结字:书法艺术成熟的三大历史阶段
                        
      
                      一 “线条艺术”的理论误区
      
         
      一位评论家给我新出的书法文集写了一篇评介文章《对线条艺术的创新求索》①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写得不错,但对标题我提出异议:用“线条艺术”界定书法是否准确?理论界长期以来把书法界定为线条艺术,特别是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这是一种流行的审美观。我认为用“线条艺术”来界定书法这个本质性概念不仅涉及美学理论问题,还直接影响到书法的创作实践。什么样的字才算好?用什么方法来写好字?书法审美的基本技术特征是什么?“线条艺术”观念有可能把我们带入一种理论误区。
         
      “线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