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经济管理电子书 > 一课经济学 >

第23章

一课经济学-第23章

小说: 一课经济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先哲早已告诉我们,储蓄是一种美德,挥霍浪费可耻。这个古老的智慧,反
映了我们共同的道德判断,以及未雨绸缪的明智抉择。但是这个世界上总有许多挥
霍成性的人,也总有许多理论家,为挥霍行为寻找合理化的借口。 

古典经济学家勇于驳斥他们那个时代的种种谬论,他们认为符合个人最佳利益
的储蓄政策,也符合国家的最佳利益。他们指出,懂得长远打算的理性储蓄者,对
整个社会不会有害,反而有益。但当今社会,古老的节俭美德连同古典经济学家的
警醒之言受到抨击,许多人搬出反对节俭的新理由,提倡支出的论调蔚然成风。 

为了把这个基本的问题尽可能讲清楚,我们再来借用经济学家巴斯夏所举的一
个经典例子。假设有两兄弟各继承了一笔财富,每年有50 000美元的收益,但是
其中一人挥金如土,另一人谨慎节俭。我们在这里忽略掉所得税、以及两兄弟是否
应该去工作赚钱,是否该把大部分钱捐给慈善机构,因为这些问题和我们接下来要
谈的主题无关。 

哥哥阿尔文是个挥霍者,他不仅有挥霍的性情,而且有挥霍的信念。他是卡尔
。洛贝图斯(Karl Rodbertus)的忠实信徒。在19世纪中叶,洛贝图斯宣称资本
家“必须将他们赚来的钱全部用于享受和奢靡”,因为如果他们“决定节省,……商品
将积压,部分工人将失业”。阿尔文常出入夜总会;小费出手十分大方;他爱讲排
场,养了很多仆从;他有两名私家司机,车子买了一辆又一辆;他畜养一批赛马;
他喜欢架游艇出航,去各地观光;他给太太买钻石项链和毛皮大衣;送朋友贵重却
派不上用场的礼物。 

为了这一切,他只好动用老本。但他义无反顾。如果节省是一种罪恶,不节省
当然就是美德;再说这么做,可以补偿吝啬鬼弟弟本杰明由于节省犯下的罪行。 

不用说,阿尔文对于男女服务生、餐厅老板、皮货商、珠宝商、各类奢侈品店
家来说都是最受欢迎的人。他被视为众人的财神爷。大家都看得很清楚,正是他四
处挥洒钞票,人们才有那么多工作可做。 


弟弟本杰明的人缘比起哥哥简直相形见拙。他很少光顾珠宝店、皮货店和夜总
会,也不会亲昵地直呼侍者领班的名字。与阿尔文年年吃老本不同,本杰明要谨慎
得多。他一年的花销在25 000美元左右。在那些目光短浅的人看来,他提供的工
作机会显然不到阿尔文的一半,另外25 000美元则丝毫没有派上用场,就跟那笔
钱不存在一样。 

且慢!让我们来看看本杰明究竟是如何支配那另外25 000美元的。那笔钱,
他并没有放在钱袋子、书桌抽屉和保险箱里面。他把钱存到银行,或者拿去投资。
如果他是存到商业银行或储蓄银行,银行会借给企业用作周转金,或用于购买证
券。换句话说,本杰明的钱用于直接或间接投资。这些钱被用于投资购置或建造生
产资料——房屋、写字楼、工厂、轮船、卡车、机器。本杰明投入这些用途的数额
与他将钱直接用于消费的数额一样多,都能使钱进入流通、创造就业机会。 

总之,现代世界中的“储蓄”,只是支出的另一种形式。两者的差别,通常在于
前者把钱交给别人用于扩大生产。就提供就业机会来说,本杰明既“储蓄”又“支出”
带来的效果,与阿尔文单纯支出的效果一样,他们投入流通的资金也一样多。主要
区别就在于,阿尔文花钱提供的就业机会,每个人都看得到;而要认清本杰明储蓄
的钱所起到的同样的作用,则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观察和思考。 

12年后,阿尔文破产了。他不再流连于夜总会和时尚精品店;那些曾奉他为
财神爷的人如今谈起他时,嘲笑他是傻蛋一个。他写信向本杰明借钱。本杰明的支
出和储蓄比率还是和以前一样,由于投资收益不断增长,通过他的投资创造的就业
机会不仅数量更多,并且那些工作待遇更加好、劳动生产率更高。他的资本财富和
收入都比以前高。简单来说,他增加了国家的生产能力,阿尔文却没有。 

 2 

 近年来,关于储蓄的谬论层出不穷,不能都借用上面两兄弟的例子来加以驳
斥,有必要针对那些谬论进行进一步的探讨。许多谬论连最基本的概念都搞混,到
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犯这种错误的人中不乏知名经济学作者。例如,储蓄一词


有时被用来单指蓄藏(hoarding)金钱,有时被用去指投资,甚至用来用去不加区
分。 

如果仅仅是缺乏理智、莫名其妙地大量蓄藏金钱,在大多数经济状况中都是有
害无益的。但是这种蓄藏金钱的情形极为罕见。有些舍不得花钱的情形看上去与之
有些类似,但那是理性抉择的结果,与其有着本质区别。例如,经济衰退时期,消
费和投资萎缩。消费者买东西都很俭省,部分原因是担心工作不保,想留点钱以备
不时之需。也就是说,他们紧缩消费,不是因为吝啬守财,而是对前景担忧,万一
真的失去工作,让家里能够多维持一段时间的花销。 

消费者紧缩消费还有另一个原因。物价可能正在回落,但是消费者预期还会继
续降价。如果他们推后再消费,用同样多的钱就能够买到更多的东西。他们不希望
拿钱去买正在缩水贬值的商品;他们不急于把手里正在(相对)升值的钱花出去。 

同样的预期心理使人么紧缩投资。他们对企业的赢利能力已经失去信心。再
者,他们愿意再等几个月,届时或许可以买到更便宜的股票或债券。换句话说,他
们不愿持有可能贬值的商品,也可以说他们想要持有可能升值的货币。 

同样,把这种紧缩消费与紧缩投资的行为归入到“储蓄”名下,也是不对的。它
的动机与一般的储蓄有所不同。将这种“储蓄”说成是经济萧条的起因,更是大错特
错。恰恰相反,它是经济萧条的后果。 

这种紧缩支出行为确实可能加深和延长经济萧条。有些时候,政府对企业的干
预反复无常,企业不知道政府政策下一步又变成什么样子,企业对未来做出预期的
不确定性就会增加。于是,企业和个人不愿冒险将利润进行再投资,他们的银行存
款余额因此越积越高。他们宁可保有更多的准备金,以防万一。蓄藏现金的这种行
为,看起来像是经济不景气的起因;但是真正的起因,是政府政策不稳定所制造出
前景不明的经营环境。企业和个人保有更多的现金,只是从那种不明确状况产生的
一连串结果的一个环节而已。把经济不景气怪罪到“过度储蓄”上,就像苹果价格下
跌,不去怪苹果丰收,却怪人们不肯出更高的价格买苹果一样。 


一旦有人存心要贬低某种做法或机制的时候,任何帮腔的言论,不论多么不合
逻辑,他么都会为之叫好。有人帮腔说,各种消费品工业,是预期有某种需求存在
而建立起来的,如果人们只知道把钱存起来,这种预期就会落空,并且引发经济萧
条。我们已经知道这种说法的谬误所在——它忘了人们存起来的这部分钱,被银行
直接或间接投在了其他具有有效需求的生产资料上面,这种“储蓄”(节约)并不一
定意味着总支出的缩减。他们惟一说对的一点是:突然发生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
人们的不安。如果消费者的需求,突然之间从某种消费品转移到另一种,同样会引
发经济动荡。要是以前的储蓄者,需求突然从生产资料转为生活资料,会引发更大
的震荡。 

反对储蓄的另一种意见,认为把钱存起来不用是一种愚蠢的做法。他们嘲讽
19世纪人们被反复灌输着储蓄的观念,说结果是,蛋糕越做越大,却没人去吃。
这样的想法显得幼稚无知。戳穿这种不实之说的最好办法,是用贴近现实的假设,
把实际发生的事情呈现出来。 

假设有一个国家,每年的储蓄占总生产的20%左右。这个数字已远远超过美
国历年来的净储蓄记录,我们取个偏大的整数,一来便于计算,二来好让那些指责
“储蓄过度”的人服气。 

由于每年的储蓄和投资,这个国家的总生产年年增加。(为了单独讨论这个问
题,我们忽略影响增长不均衡的所有因素。)假设生产每年增加2。5个百分点(为
了简化计算,我们用百分点,不用百分率)。我们选用11年期样本,并用指数的
形式来表现经济增长的情况。如下表所示: 

年 

总生产 

生活资料生产 

生产资料生产 

第1年 

100 

80 

20 

第2年 

102。5 

82 

20。5 

第3年 

105 

84 

21 

第4年 

107。5 

86 

21。5 


第5年 

110 

88 

22 

第6年 

112。5 

90 

22。5 

第7年 

115 

92 

23 

第8年 

117。5 

94 

23。5 

第9年 

120 

96 

24 

第10年 

122。5 

98 

24。5 

第11年 

125 

100 

25 

 

首先请注意,每年总生产的增长是由于储蓄所引起的,没有储蓄就没有总生产
的增长。(你也可以想象,不花什么钱,单靠改良和新发明去提高生产力的情况,
但是这方面的增幅非常小;真要靠新工艺新设备,还得要有足够的投资才行。)这
种储蓄年复一年被用于增加现有机器的数量和改进其品质,从而提高全国的产品产
量。“蛋糕”确实会越做越大(这一点正是有人站出来反对储蓄的理由);每一年做
出来的蛋糕,的确不会全部吃掉。但是这里面并没有违背理性或者频繁的自我克
制。其实,每年吃掉的蛋糕越来越大块;到了第11年底,该年单单消费者吃掉的
蛋糕,就等于第一年消费者吃掉的蛋糕和生产者吃掉的蛋糕的总合。此外,用来生
产产品的资本设备,也比第一年多25%。 

让我们看看其他方面。每年有20%的国民收入用于储蓄,并没有扰乱消费品
工业的运行。如果它们在第一年生产的产品只卖出80个点(假设未获满足的需求
并未使价格上涨),它们在拟定第二年生产计划的时候,当然不会笨到假设能够卖
出100个点。换句话说,消费品工业已经习惯假设过去的储蓄率会持续下去。只
有储蓄出于预料突然大增,才会扰乱它们的运行,使它们的产品卖不出去。 

我们已经谈过,储蓄突然大减,就会扰乱生产资料工业的运行。要是存在银行
的钱,全部被取出来购买消费品,就业不会增加,只会使消费品的价格升高,使生
产资料的价格下跌。其总体影响首先会迫使就业发生移转,短期内会使生产资料工
业相关行业的就业缩减。长期的影响将是使整个社会的生产低于本来可以达到的水
平。 


 3 

 对储蓄的抨击还不止这些。他们首先对“储蓄”和“投资”进行正确区分,但当
他们进行分析时,却好像二者是独立的变数,进而认为它们彼此相等是纯属偶然。
这些经济作者勾勒出一幅令人不安的画面。一方面,储蓄者会自动、无缘无故、愚
蠢地闷头存钱;另一方面,有限的“投资机会”没办法吸纳这些储蓄。结果呢?是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