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企业和人生膨胀的十倍速法则:蛇吞象 >

第29章

企业和人生膨胀的十倍速法则:蛇吞象-第29章

小说: 企业和人生膨胀的十倍速法则:蛇吞象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57年,李嘉诚带着企业复活的希望踏上了学习塑胶花制造技术的征途。精明的李嘉诚深知生意人对于刚面世的新产品是十分重视的,而且在技术上会有很大的保留,不会轻易地让人学去,故不断以购货商、推销员等身份,甚至不惜打短工,千方百计地搜集点滴有关塑胶花制作的技术资料。
  不仅如此,李嘉诚又购置了大量在款式、色泽上各具特色的塑胶花品种带回香港,不惜重金聘请香港乃至海外的塑胶专业人才,对这些购回的塑胶花品种进行研究。他一边进行市场调查,一边了解国际市场的发展动态,希望能找出最受欢迎的塑胶花品种进行大规模生产。
  1957年,咬紧牙关走出绝境的李嘉诚开始了他的一系列别具新意的转轨行动:生产既便宜又逼真的塑胶花。这在当时的香港还是一个冷门。经过李嘉诚的努力以及各方面的促销和广告活动,塑胶花开始引人注目起来,为香港市民所普遍接受。长江塑胶厂的名字也开始为人们所熟悉。
  重新开辟出一条道路的李嘉诚,在渡过危机之后,便渐渐地走上了稳定发展的道路。1957年底,李嘉诚为了适应大规模的生产需要,将长江塑胶厂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开始了他事业上的腾飞。
  后来由于他的勤奋努力,使公司日渐壮大。庞大的塑胶花市场,为李嘉诚带来了数以千万港币的利润,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的塑胶花和李嘉诚本人也愈来愈受到塑胶界的注目。“长江”因此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塑胶花制造基地,而李嘉诚则被誉为“塑胶花大王”。
  第五十式 坚守自己的心灵
  [凯朗?梅佐达?肖]出生于印度中产阶级之家,现为印度工业联盟生物技术委员会主席。她被人们称为印度生物技术产业之母。她在艰难的条件之下,独立创办了第一家印度生物技术公司Biocon。India。Ltd,身兼公司的主席和执行董事之职。在短短的20年间,她就把这家公司打造成了印度最大的生物技术公司之一,使之成为印度生物科技的领头羊。而凯朗本人也成为印度生物技术产业的一面旗帜,成为印度的女首富。

  第73节:第六招永不放弃(11)

  把追求人生之美作为自己的人生使命,在困苦、蔑视与嘲笑中也不忘坚守自己的心灵,这是一条到达生命极至之美的惟一途径。默默耕耘于奉献中自有价值,悬崖上也会长出美丽的风景。印度女首富凯朗?梅佐达?肖当初创业是在女性受歧视的印度,艰难情况可想而知。然而凯朗?梅佐达?肖在歧视中一直坚守自己的心灵,一直坚信野百合也会有春天,终于造就了她今天的成功。
  凯朗出生于印度一个开放的中产阶级家庭,她的父亲虽然滴酒不沾却是享誉印度的酿酒师。从小耳濡目染父亲的精湛酿酒技术,凯朗也对酿酒产生了浓厚兴趣。她在班加罗尔大学取得动物学学士学位后便赴澳大利亚留学。1975年,凯朗获得澳大利亚Ballarat学院啤酒酿造专业硕士后回国,梦想成为印度第一位女酿酒师。然而,她的满怀激情和才华却无处可施,印度各酿酒厂的大门向女性紧紧关闭着,女性要找到工作太艰难了。
  在经过长达两年求职无门的痛苦等待后,一个偶然机遇将创业大门向凯朗打开。当时,爱尔兰化学品专业公司正准备进军印度。由于印度法律严格规定,外国投资者在印度投资公司只能占30%的股份,因此公司的老板急于寻找一个印度合伙人。在经过一段时间交往后,老板发现,凯朗就是最佳合伙人,于是与凯朗合作成立公司。当时公司成立时的启动资金为1万美元,计划是生产用于生产啤酒、葡萄酒、纸张、动物食品和洗涤剂的酶。
  在当时还相当封闭的印度社会,女性创业注定要比男性创业付出更多的艰辛。为了寻找厂房,凯朗花费了几周时间,因为许多房东认为将房子出租给一个女性不吉利。她找不到员工,最后只得恳求一位女性朋友秘密加入她的公司。所有的银行家都拒绝贷1万美元启动资金给她,最后是在一个朋友婚礼上结识一位银行家后才使她绝境逢生。她的会计师,一位男性在公司开张后不久就“另寻高就”。最糟糕的是,一位原材料供应商向凯朗提出一个无理而令她啼笑皆非的要求,除非她聘请到一位男性管理人员,否则她休想得到他们公司的材料。
  当时凯朗面对这些困难,没有被吓倒,而是历尽艰辛,克服种种困难,在自己的汽车房里搭建了一个小工作坊,踌躇满志地开始了从番木瓜果中提取酶的试验。当时,印度鲜有人知生物科技为何物,她却在心底勾画了一个宏伟的蓝图:要用印度自己的科技人才打造一个世界级的研究机构。在她的努力下,她成功地从番木瓜果中提取出一种能使肉类变嫩的酶,以及从热带鱼的鱼泡中提取出一种能使啤酒更加透明的胶原质。这标志着印度生物技术产业的开始,也标志着Biocon公司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在化解一个又一个创业中的危机后,Biocon终于在20世纪80年代末实现盈利100万美元,也就是在此时,Auchincloss将他持有的该公司30%股份出售给联合利华,凯朗保留她70%的股份。在印度放宽外国人投资后,联合利华曾想收购凯朗的股份最后以失败告终。
  1997年,联合利华将包括Biocon在内的化学制品分部出售给ImperialChemical Industries(ICI)。然而,ICI却无意开拓药品研究领域,一年后该公司作价200万美元打算将持有Biocon的股份出售。凯朗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她说服自己的丈夫约翰?肖——曾任一家纺织品公司总裁,卖掉了他在伦敦的房产加入Biocon。这次股权转让,让凯朗获得了彻底自由,现在她的公司已经拥有了一套完整的酶提取、发酵技术,并不断发展,还申请了专利保护。现在该公司生产的酶已经广泛用于冰茶、番茄酱等食品中。Biocon还准备涉足更复杂的领域,她开始从酶的生产加工进入胰岛素的生产,计划利用生物技术生产重组人体胰岛素。凯朗希望从胰岛素生产开始,得以进入印度其他药品的制造领域,并由此打开美国的大门。
  当然,新的业务开拓需要资金。此时的凯朗凭借她的声誉已能筹措到足够的资金,此时凯朗已孤注一掷,如果失败,那公司只有破产。

  第74节:第六招永不放弃(12)

  2001年,防止胆固醇的早期药物lovastatin专利权期满,Biocon从印度医药管理当局获得了在印度市场销售此类非专利药物的权力。这为Biocon后来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该公司在这一年还获得美国食品医药管理局的许可,成为第一家在美国市场销售lovastatin的印度公司。如今,Biocon已占据美国此类药品50%的市场份额。她建立的Biocon公司已成为印度生物科技的领头羊,凯朗在完成酿酒专家到印度生物科技之母的角色转变中。
  20多年弹指一挥间,凯朗已将一个小小的酶生产厂打造成印度最大的生物科技公司。Biocon公司的营业收入为1。22亿美元,利润高达3 050万美元。Biocon公司公开上市的第一天,股票认购额飙升了33倍。半年之后,该公司市值已达12亿美元。凯朗控制着公司40%的股份,从而成为印度最富有的女人。凯朗又开始瞄准了下一个目标:在不久的将来,Biocon要跻身全球五大生物公司之列。
  现在作为印度工业联盟生物技术委员会主席,凯朗还是竭力主张印度应该在适当的条件下发展生物技术,“印度有10多亿人口,1/4还极度贫困,而生物技术可以改善印度的饮食、农业、科研和疾病治疗等方方面面。只要有了技术,什么事都可以做。”
  凯朗认为,印度是生物技术药物临床试验的“风水宝地”。印度是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之一,目前还没有针对这些病人的临床数据。另外,印度大量近亲结婚的后代可以用来研究基因缺陷;各个种族和部落的基因组也有待研究。“由于病人数量大,又具有多样性,我们就会得到大量独一无二的数据。”
  毫无疑问,这些想法遭到了许多人的批评,这些批评者认为,这相当于在出卖印度的人口资源,还会对印度的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凯朗觉得这些担心是必要的,但是她也试图说服这些批评者,她认为:“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就放弃努力。”
  第五十一式 坚持一路走下去
  [松下幸之助]9岁被迫放弃学业的松下幸之助从75日元起家,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发展成为一年仅税款就高达900亿日元的松下商业帝国。作为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创立了独特的企业经营之道,在国内国际激烈的竞争中始终把握主动权,被称为“经营之神”。
  面对这样的困难:家境极其贫寒,没有受过多少正式教育,没有足够的资本。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却成功了。是什么力量让松下幸之助从这样的台阶上起步,一步一个脚印地顽强奋进,最终取得成功的呢?只要了解松下本人的成长过程和他的为人之道,就不难发现他在事业上成功的真正秘诀。
  松下幸之助不是一个社会的幸运儿,不幸的生活却促使他成为一个永远的抗争者。家道中落的松下幸之助9岁起就去大阪做一个小伙计,父亲的过早去世使得15岁的他不得不担负起全家的重担。寄人篱下的生活不但使他体会到了做人的艰辛,也使他懂得了学习和奋斗对人生的重要。1910年,他来到大阪电灯公司做一名室内安装练习工,一切从头学起,后来,他诚实的品格和上乘的服务赢得了公司的信任,公司所承揽的重要工程,大多都有他的参与,这为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此期间,他根据实际情况对当时的插座进行改良,但苦心研究的方案一个个被否决,他产生了独立经营的念头。
  1915年,松下当时所有的资本还不到100日元。他与几个朋友在生野区建立了自己的公司。他们克服了资金、人员、场地、技术上的问题。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终于制造出了第一批改良插座。
  东西做出来了,总不能库存在手中。此时,本来对自己的革新充满信心的松下,反倒感到心里没底了:能卖出去吗?上哪儿去卖呢?怎么定价呢?松下他们五人,技术是门外汉,销售也同样是门外汉。电器批发商他们一个也不认识,行情也不懂。首先是定价成了问题。于是,只好请经田带着样品找电器行的老板看看,说出自己的估价,然后再作决定。

  第75节:第六招永不放弃(13)

  可是当经田回来后,结果却不怎么乐观。一连十几天,经田几乎跑遍了大阪市的大街小巷,总算卖掉了100多个,收了10多元钱的收入回来。在这种情况下,大家意识到,这种新插座并不符合市场要求,只能放弃了。
  要想继续维持下去,只能以新产品代替这种插座。但新产品开发谈何容易,看来只能在已有基础之上,在插座的改良上做文章了。
  但要做改良,只是想是没用的,必须要有资金投入。可一提出这个问题,大家都不免有些尴尬。
  此时,不要说重新设计制作的资金没法筹措,就是大家的生计也都成了问题。因为大家毕竟都是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