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止观禅修 >

第16章

止观禅修-第16章

小说: 止观禅修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开展“止”与“观”,你必须有精进力,以选定的方法持续地禅修,不要时时更换方法。然而,只有精进力并不足够,你仍然必须拥有诸如上师瑜伽或上师相应法等重要法门的实修指导。在上师瑜伽的修持中,你向上师礼敬、祈请,并依此开展对上师的信心与虔敬心。在礼教、祈请及信心、虔敬心开展之后,白色、红色及蓝色的光由上师(你观想他在你面前的虚空中)身上放出,并融入你的身中,于是,你得受了上师的加持。此时,禅修可能会有所转化。如果在此之前你还无法开展“观”的内证,此时,经由上师瑜伽,你突然能开展这种禅修。如果你已经有了“止”与“观”的体验,上师瑜伽能增加这种体验的强度。恶业的净化及功德的累积,也将会增长你的“止”与“观”;恶业及障碍的净除也将可消除你开展“止”与“观”的障碍。因此,你修持金刚萨埵(Vajrasattva)法门来清净你的恶业及障碍,并做献曼达来的助长你的觉受和觉悟。这四种预备法门(四不共加行)——皈依大礼拜、金刚萨埵净除业障修持法、献曼达及上师瑜伽——非常重要,做这些修持的目的是增长你的“止”和“观”。你必须精进地修持禅定,但是精进本身并不足够,所以你必须借重四不共加行的修持。第一加行是皈依大礼拜,你向三宝(佛宝、法宝及僧宝)礼拜并祈求皈依,并开展菩提心。菩提心的开展将使你步入正法之道。其他的三种加行法可增长“止”与“观”的开展。“止”与“观”开展的主要原因是你自己的精进,修持四加行则是其必要条件。兼具这两者使你能开展“止”与“观”的融合。

    融合的时机

    这个教本说“止”与“观”的融合有两种:具有参考点的和不具参考点的。具参考点的“止”表示:行者的心专注于一尊佛像或呼吸等。不具参考点的“观”表示:行者以分析的方式审察及分辨现象。当此种“观”的觉悟和非概念性的“止”一起升起时,两者的融合就应运而生了。虽然我们有依据参考点的“止”与“观”,“止”与“观”的主要类别是非概念性的“止”与不具参考点的“观”。在谈论大波浪与小波浪变静止时,让炯多杰描述了这种“止”的禅修。这是当行者不带任何概念地安住于心的本性之中时的状态,这是定静的状态,“观”是见到“心不具有任何实质或真实存在性”。这种平如状态及了悟心之本性的共现,就是“止”与“观”的融合。“止”是“观”的助缘,如同“观”是“止”的助缘,所以,这称为“止”与“观”的融合。

    非概念性的“止”的禅修,心只是安住于它的自然状态之中;非概念性的“观”,是了解外在现象之显相与空性不二,及了解内在现象之觉性与空性不二。要开展非概念性的“止”与“观”融合为一,这两者缺一不可。所以,行者可以单独修持“止”或单独修持“观”,但是两种一起修持时,行者必须以融合的方式去修持。融合表示“止”与“观”不是同时并行共存的,而是两者是无二无别的(止观不二)。所以,有非概念性的“止”时,也必有共概念性的“观”;有非概念性的“观”时,也必有非概念性的“止”。“止”中有“观”,“观”中有“止”,两者合一不二。

    莲花戒在《禅定修习次第》第一册中,详细地解释“止”与“观”的融合。他说:在修持禅定时,行者见到现象的缺乏本质。做为一种中观的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行者见到现象的空性;这意味着见到现象的真如本性。佛陀将这描述为超乎文字及思想。超乎文字,表示这种状态或境界完全超越了文字的描述能力;超乎思想,表示行者无法藉由思考它存在或它不存在……等方式,对它做概念性分析。行者也无法说现象是不存在的,因为心的觉性存在。这种直接见到明性及无真实本性的内证就是“观”——真实的证见。

    那么,什么是“止”的层面?这就是在禅修时没有昏钝或亢奋,也没有瞋恚、怀疑及追悔这三种能阻碍稳定之禅定状态开展的障碍。如果行者有所追悔,他会想到:“啊,我真希望当时发生的是这样或那样的事”,或“这件事竟然会变得这么糟糕”,并因而干扰了禅修。如果行者有所怀疑,他会想到:“这是真的或假的?”,并让这种不确定打断了禅修。如果行者具有瞋恨心,他对某个人感到愤怒,这也将会打断禅修。所以,契入禅修时,行者没有昏钝、亢奋及追悔、怀疑和瞋恚这三种障碍;所以,也没有作意的活动。“没有作意的活动”表示:由于熟悉的缘故,行者安住于专注的自然状态中;具有此种熟悉,使行者不须作意、不须费力就能驻留于禅定中。这个教本说:当行者能见到禅修及现象的真实本性、免于昏钝及亢奋等过患,并能不须作意、毫不费力地安住于禅定中时,他已经达到“止”与“观”融合的境界了。

    密勒日巴在他的歌中——特别是给尼玛帕达浦(NyimaPaldarBum)的那首歌中——叙述了“止”、“观”融合的修持方式。帕达浦具有极大的信心,是一位非常善巧的修持者;她也擅于提出敏锐及聪颖的问题。密勒日巴在一次给予许多人开示的法会中遇见她。她感觉到自己对密勒日巴有极大的信心,并邀请他去她家。她告诉他说:她生活在轮回之中,白天她忙着准备食物及清洗衣服,而夜晚她又在睡觉,但是,她想要修持佛法,并问密勒日巴,她应该做何种修持才能证得佛果。

    于是,密勒日巴为她唱了一首证道歌(梵文“多哈(doha)”。他在这首歌中用了一些隐喻(metaphors)及例子。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上师告诉我,密勒日巴离开家乡、房屋毁坏及后来返家看到废墟的故事。我听到他叙述毁坏的房屋像一只狮子的上颚,及一邻近房屋像一只驴的耳朵的那首歌。当我在孩童时代听闻这首歌时,我以为这只是一种隐喻。后来,当我返回西藏,看到许多毁灭的建筑时,我心想:“这看起来真的像是一只狮子的上颚,那些建筑物某些部分往下倒塌、某些部分朝上翘的样子,真像一只驴耳朵。”密勒日巴的隐喻真实地叙述了废墟的样子。

    回到我们的故事,密勒日巴利用一首歌给予帕达浦开示。他在这首歌里用了四个隐喻或象征。首先,他对她说:“看看天空。天空没有你可以指出的中心,你也找不到天空的边缘。以同样的方式将心安住,既然中心亦无边。”第二,他说:“看看山。它全然稳定及不动。依此方式,你的心应该是稳定、不动的。”第三,他说:“看看日与月。它们的明亮毫不动荡,它们保持全然清亮,时时都具有同样的亮度。依此方式,你的心应该是清明且不动荡的。”第四,他说:“看看大湖。它没有波浪,它是完全平静不动的。依此方式,你的心应该是平静不动的。”密勒日巴的意思并不是我们应该实际去观修山、太阳、湖或天空,这些是我们应该持有的非概念性禅修的隐喻。接着,密勒日巴告诉帕达浦不具概念地禅修,那是“止”的层面;观看无念的本质是“观”的层面。所以,藉由告诉她不具念头地禅修,他指示她做“止”与“观”融合不二的禅修——不具念头地禅修是这首歌的第五项教法。

    尼玛帕达浦依照教法禅修之后,带着关于那首歌的问题去见密勒日巴。她说,当她看着天空时,她能够在一种全然放松的状态下,如天空般地禅修;但是,云朵出现在天空中,她应该如何处理云朵?她说,她能如山般禅修;但是,如此做时,她看到植物及树木在山上长出,她应该如何处理这些植物及树木?她说,她能如日与月般地禅修;但是,有时候日、月出现日蚀、月蚀,她应该如何处理日蚀与月蚀?她说,她能如大湖般禅修;但是,有时候波浪会出现,她应该如何处理波浪?当然,她问题的意思是:她能做观心的禅修;但是,当她这么做的时候,念头会升起,所以,她如何做念头的禅修?

    密勒日巴回答道,她能如天空般没有中心、没有边界地禅修,是一件很好的事;当云朵出现时,行者应该不要认为它们和天空有任何不同,因为它们只是天空的一种化现。能如山般地禅修是一件很好的事;长在山上的植物与树木和山并没有什么不同,它们只不过是山的化现。如果行者能如日、月般地禅修,那是一件很好的事;日蚀、月蚀只是日、月的本性而已。如果行者能如大湖般地禅修,波浪可能会产生;但,这只是湖的动态,所以只是湖的一种化现,因为没有任何波浪不是湖的一部分。接著,密勒日巴说:如果行者能做观照自心的禅修,有时候念头自会升起;但是,这些念头只是发生于心的动态,它们和心没有什么不同,它们是心的一种化现。当行者不了解念头的本性时,它们就像是湖上的波浪——但是,湖上的波浪仍然是湖的一部分。当行者了解念头的本性及念头没有任何真实的本质时,它们自然会平息下来。所以,行者须要了解念头和心不是分离的。

    密勒日巴以这种方式教导“止”与“观”的融合。无念地安住,就是“止”的禅修;看清这些念头只是心的一种化现而已,就是“观”的禅修。

    融合的成果

    “止”与“观”的融合超乎仅只达到“止”或“观”,这种成果是真三摩地。当行者具有真三摩地时,禅修与禅修后的阶段混合在一起。所以,行者做禅定的修持,然后自禅修中起座,但是,由于对禅定的熟悉,他能在从事日常活动时,继续安住在禅定的状态中。这种禅修与禅修后的混合,是真三摩地——“止”与“观”的融合。

    马尔巴大译师把禅修的法教自印度带往西藏。马尔巴有两位主要的上师——那洛巴及梅纪巴(Maitripa)。他从那洛巴那儿学习各种得获正觉的修持方法——即法道。但是,梅纪巴的法教强调直接的禅修,这也非常重要。这种法教可以在《十如是论(mentaryontheTenSuchnesses)》中找到。在这本著作中,梅纪巴说:真三摩地的成就是必然的。这表示“止”与“观”的融合是行者能达到的最高成就,没有任何成就高于这个,因为必须被觉悟的已经被觉悟了,必须被净除的也已经被净除了。随着“止”、“观”融合充分开展而展现的真三摩地,将使行者自轮回解脱,因而达到佛的境界。

    有些人非常喜爱研究佛法及修持禅定,但是对成佛不感兴趣。他们相信佛的境界和世间的境界是相反的,达到佛的境界就像是离开这个世界去某个佛的国度或天堂。然而,达到佛的境界或成佛完全不是这样子的。“佛”的藏文是“桑杰(sanggye)”;“桑”的意思是“清明”、“清净”、“杰”的意思是“增加了”或“开展了”。这个字的主要音节是“杰”——“开展了”,但是翻译师为了极为清楚地表达“佛”字的意义,所以添加了第一个音节“桑”,藉由“止”与“观”融合的三摩地,行者得以去除烦恼障的一切缺陷、过患,并开展对现象本性的全然了解,因此,行者变得完全清净无暇,这就是“桑”的意思。一旦所有的烦恼都被铲除之后,佛的一切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