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止观禅修 >

第5章

止观禅修-第5章

小说: 止观禅修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治念头过多的方法是做呼吸的禅修,由于呼吸相当地微妙,且随着气息出入的动作时时都在改变,修持呼吸法使念头变得愈来愈弱,所以,呼吸法可以对治念头过多的现象。

    第三类禅修对象是“学知或学得的对象(objectsofthelearned)”,这是对五蕴的了解,例如,我们学知身体是部分的组合体,它是由色蕴、受蕴、想蕴、行蕴及识蕴等五蕴组成的。我们学知:心并不是一个单一不可分割的单位,而是一个聚合体,它的构造和十八种组成元素(十八界)有关。例如,眼睛起源于前一刹那的眼睛。然后是对和组织发展有关的十二处(十二俱舍,twelveayatanas)的了解。例如,我们学知眼睛(眼根)及眼识如何和外物(色尘)联结,及视觉如何经由此联结而产生。如此,感官、对象及意识必须联结在一起,觉受才会产生。接下来,我们学知缘起之十二步骤(十二因缘)如何运作。最后,我们学知事物具有及不具有的特性——一系列基于某种特定原因而可能及不可能发生的事,例如,火会燃烧,水不会燃烧,所以,这些事的思惟被称为“学知的思惟”。

    第四类禅修对象是“烦恼障之清净(purificationoftheklesas)”。我们思惟“止”所带来的平静境界,及缺乏“止”时的相反境界。经由“观”的修持,我们将能了解轮回之因及涅槃之因。和四圣义谛(fournobletruths,或作四圣谛、四谛、四真谛)有关的观法计有十六种(十六行相或十六谛观)。

    四种禅修障碍

    四种念头会造成禅修的障碍。这些念头是恶性的念头:伤害他人的念头(害想)、嫉妒的念头(嫉想)、怀疑及不确定的念头(疑想)、执着及贪求的念头(欲想)。例如,倘若瞋恚的念头出现了,行者必须加以辨察,因为它们将会不断地重现在行者的禅修中。行者必须觉知当他沈溺于其中时,瞋恚就危害他的禅修。最主要的是:行者不能执着或沉迷于念头。如果行者不执着念头,念头将会很容易摆脱;但是,如果行者执着这些念头,摆脱它们将会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念头可以分为两种:粗略的及细微的。当粗略的念头在禅修中升起时,行者忘记他正在禅修,并失去觉知和觉性,然后,他才想起来:“啊,我正在禅修!”并回复禅修,这些粗略的念头是一种实际的干扰。防止这些粗略念头的方法是维持觉知和觉性。第二种念头是细微的。是来自意识之下的念头。当这种念头升起时,行者并没有忘记他正在禅修,并在想着:“这些小念头产生了”的同时,维持禅修的状态。这些念头如此的微小,行者通常无法真正去处理它们,而且它们非常难以去除。这些念头并不会特别危害到禅修,它们只是出现在行者的觉知之中,行者只要不去理会它们,最后,他终将能除去它们。然而,这些小念头有时候可能会变得愈来愈大,使行者失去禅修的状态。所以,首先行者觉察到这些小念头的升起,然后受到它们的干扰,并失去觉性,行者应该尽量防止这种情形的发生,而防止的要点在于持有非常稳定及持久的觉知与觉性,因为这种觉知与觉性对每一个相续的刹那都是非常重要的。若行者能做到这一点,他就不会被念头所干扰。

    禅修之特定次第

    “止”的禅修可依禅修的对象物而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第一类是具有外在对象物的禅修(meditationwithanexternalobject),第二类是没有外在对象物的禅修(meditationwithoutanexternalobjert),第三类是观修事物之精要本质的禅修(meditationontheessentialofthings)。

    在开始修习“止”的时候,你试着使心稳定及清明。但是,你不习惯禅修,所以你会失去禅修的状态。因此,在初学的阶段,你需要有一个禅修对象物。这如同一个小孩子在学习读一本书之前,要先学会字母或拼音一样。所以,在刚开始时,你先学习做有对象物的禅修,然后再逐渐地进展到没有对象物的禅修。第一类型的禅修是具有对象物的禅修:在面前放置一小块木头或一颗小石头,并将心专注在上面。在做这种禅修时,你必须使用适当的控制张力,也就是要具有适量的专注力,既不能太紧绷,也不能太松弛。如同大成就者萨惹哈(Saraha)所说:禅修必须像是一根婆罗门的线。在过去,婆罗门种姓的工作是制造线,要将线做好,造线者必须使用适当的力量,如果力量过大的话,线会纠结起来;若力量过小的话,线会很容易断。要开展心的稳定性,你要由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对象物开始,首先是利用不清净的对象物,然后再引入清净的对象物——例如一尊佛陀的塑像,或一位本尊的标帜,或一个特别的种子字。做清净对象物之禅修目的,并不是为了开展虔敬心或慈悲心,你只是将心安住在上面以发展专注力。开始时,你用一块木头或石头,因为这没有复杂的特征;但是,佛像则有许多不同的特征——眼睛、耳朵……等等。较容易使你分心。

    第二类“止”的禅修是没有外在对象物的禅修。你将心往内转,并专注于代表佛陀本质的观音菩萨(梵文Avalokitesvara,藏文Chenrezig)或其他本尊的形相。你可以观想本尊的形相在你的头上,或在你面前的虚空中,或观想自身就是本尊身。由于刚开始时你无法观想整个形相,你可以先观想本尊的手,然后眼睛,然后衣服……等等。只观想局部的禅修称为“非整体对象物的局部禅修”。一再反覆地做此种修习,你终将能观想本尊的整体形相。接下来,你会概括性地看到本尊所有的部位,所以你对整个形体有一个总体的印象,这称为“整体对象物的全面观想”。有些个人期待在禅修中将本尊的形相观想得很清楚,而且当这种情形并没有发生时,他们会变得很失望。眼睛或视觉器官具有将事物“看得”极端清楚的视觉意识(眼识)。然而,在禅修当中,你使用的是心的意识(意识或第六识)。使用意识或第六识时,你对事物有概括性的印象,或一般性的概念,或一般性意义的了解,所以,你无法得到和使用眼识时一样清楚的知觉,因此,你不应该期待将本尊观想得如同你实际看着本尊的画像时那么清楚。你应该不要耽忧形象的晰度,因为禅修的目的并不是要得到一个清楚的形象,而是要将心专注于形象上,使心变平静及稳定。

    觉贤大师(Bodhibhadra)说“止”有两种:专注于外的“止”及专注于内的“止”。专注于外的“止”是普通或世俗的“止”,是专注在一块石头或他种对象物上;特殊或胜义的“止”,是专注于佛陀的一尊塑像或形相。专注于内的“止”有两种——身体的观想及以身体为基础的观想。专注于身体的观想法,是观想自身是本尊身——自身化为本尊的形相,并具有本尊的一切庄严璎饰和一切功德——或化为骷髅(白骨观)。基于身体的观想是专注于身体内的某种东西,例如,呼吸、气脉、体内的光或妙乐的感受。大师们所给予的禅修指导有许多类型,但是,我们可以将之归类为“具有外在对象物的禅修”或“没有外在对象物的禅修”。

    第三类型的“止”的禅修是“安住于精要本质之中”。在专注于外在对象物及内在对象物的禅修之后,我们要做将心安住于本质中的禅修,在此类禅修中,心并不专注于任何事物,它只是安住在一种完全稳定、不动的状态中。当我们提到“心”的时候,我们把它当做仅只是一件事物,但是,佛陀将心描述为六种或八种不同的意识的聚合。总之,五种知觉或感觉意识(五识)包括:眼识——视觉形相的感觉及感受;耳识——声音的感觉,以耳为根基:鼻识——气味的感觉,以鼻为根基;舌识——味道的感觉,以舌为根基;身识——触觉及物理知觉的感受。

    根据一般的说法,这五识是非概念性的(nonconceptual)。它们只是去看、听、嗅、尝及感触,并未涉及诸如“这是好的或坏的”等想法。帝洛巴(Tilopa)的开示中说道:外相或显相并没有任何害处,但是对外相的执着会造成问题。实际看到及听到事物,对禅修并没有任何害处,因为这些意识是非概念性的。然而,对形相、声音……等产生执著,则会造成对禅修的障碍。所以,行者不须要在禅修中铲除这些知觉。

    在佛陀住世之前,印度人相信只有一种意识存在。这一种意识的作用方式就如同一间具有五、六扇窗户的房子,里面有一只猴子,这只猴子有时候会从一扇窗户往外看,然后再从其他的窗子往外看,所以,从外面看起来,仿佛有不同的猴子在不同的窗户里,但是,其实一直都只有一只猴子。古印度哲学家们认为,这间房子就像是我们的心,这些窗户就像是不同的知觉意识。事实上只有一种意识存在,如同房子里只有一只猴子,那么,当我们在看某件事物时,我们就无法听到声音;若我们听到声音时,我们就无法嗅到任何气味……等等。可是,事实上,我们能够同时看到、听到、尝到、嗅到及触到,所以,有五种不同的或个别的意识存在,而不是只有一种。

    在禅修时,行者并不使用任何这五种用于觉受形相、声音、气味、味道或触觉的非概念性意识。在禅修时,只涉及两种心理意识(mentalconsciousness):不稳定的及稳定的。各种念头自不稳定的意识(往往称为“意识”)中升起,行者有时候觉得喜悦和快乐,有时候则觉得厌恶和不快乐……等等,这是我们的正常意识。然后,还有稳定的意识,完全不受好、坏念头及快乐、不快乐觉受的影响。稳定意识的清明性在早晨、中午及晚上都维持不变,又称为根本识(groundconsciousness)或阿赖耶识(alayaconsciousness,或译为藏识、无没识)。此外,还有第三种意识——烦恼识(afflictedconsciousness),又称为“末那识”或思量识、作意识、相续识、分别识。烦恼识没有明性,经常都处于充满“我”的念头及感觉的迷惑状态中。不论心是否是散漫的,这个“我”或“自我”的念头一直都存在。这是一种非常微妙的我执,不论我们是否觉知到它的存在,它一直都存在——甚至当我们在睡觉时,不论我们在做什么,这个微妙的我执一直都在那儿,这个有一个“我”的念头都存在。如果我们听到一个声音,一个微妙的反应:“啊,这对我有危险!”就产生了。所以,它时时刻刻都存在,而且直到成就阿罗汉(arhat)或佛的果位之前,所有的众生都具有这种微妙的我执。因此,它又被称为永恒或持久的意识,因为五种感觉意识不断地在改变。而它却恰好相反。总之,意识总共有八种:五种知觉意识及三种心理意识。

    行者以第六识禅修。一般称第六识为“意识”,因为它是处理概念或意念(concepts)的意识。它牵涉到过去、现在与未来,好与坏,各种不同的烦恼及其他种种概念或意念。这一切的根源是心识,所以第六识是一切念头及概念的根源。在禅修时,行者试着控制这个觉受一切念头、幻相及感受的意识。在禅修时,行者控制第六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