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世界在你心中 >

第5章

世界在你心中-第5章

小说: 世界在你心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一个已经扭曲、破碎的心,还有没有可能清晰无碍地去看每一样东西?我们都是饱受折磨的生命,这是无可质疑的事;我们的心已经饱受折磨或者正在受折磨中,这样的心如何能清晰无误地去看事情呢?若想找出答案,我们是在觉知而非在口头上说说就算了,就必须深入探索「经验」这个东西。 
    
每一种经验都会留下痕迹或残留物,一份痛苦或快乐的回忆。「经验」这个名词意味着「完成」某件事,但因为我们从不真正「完成」任何事,所以才会留下痕迹。如果你有了一次震撼人心的经验,而你彻底变成了那个经验,那么你就会从其中解脱出来,这样一来,它就不会留下任何记忆的痕迹。
 
美德与爱(2)

    
但为什么我们的每一个经验都会留下记忆,储存在显意识或无意识里呢?,因为记忆阻碍了我们的清明及纯真。然而你又无法阻止经验的发生;如果你阻止它们,就会在自己的周遭筑起一道高墙,如此一来你就把自己孤立起来了;这是大部分人都在做的事。 
    
因此,我们必须了解经验的本质与结构是什么。譬如昨天傍晚你看到落日的美景,玫瑰红的余晖照射在水面上,所有的树梢也都沐浴在这璀璨的霞光之中。你看着它,享受着它,四处充满着欢愉、美、色彩及深度;几秒钟之后,你突然起了一个念头:「真是太美了!」于是你把这美景描述给某一个人听,你很想再拥有它,再拥有其中的美、享受及喜悦。或许你明天又回到了原处,在同样的时刻、同样的地点再一次观赏落日,不过你是带着昨日的记忆在看着它的,因此眼前崭新的景象已经受到昨日记忆的影响。同样的道理,你可能羞辱我或奉承我,而那份羞辱或奉承就在我的心中留下了苦与乐的痕迹。因为我一直在藉由经验累积一些记忆,所以我的心变得越来越粗劣、沉重、浓浊。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因此,我能不能在听到你对我的羞辱时不立即产生反应,而能够留心地倾听,思考你的话语?当你说我是个蠢人时,你的话也许是对的,也许我真的是个蠢人;或者当你奉承我的时候,我也留心地倾听。如此一来,无论是羞辱或奉承都不会留下任何痕迹,这样心就能保持警觉。不论是羞辱、奉承、落日或任何一种事物的美,我们都警醒地觉知。因为心一直保持警觉,所以它一直是自由的,虽然它已经有过千万种经验。 
    问:假设某人羞辱你,而你却很仔细地聆听他在说些什么,这样等到你听完了之后,就知道他到底说的对不对了?     
克:不!你其实立刻就知道了,因为你的心已经从过往累积的知识里解脱了出来,所以是很清明的。     问:那么它一定是警觉的……     
克:当然。其中带有极大的喜悦,反之则不然;因为那样的心已经被扭曲,已经饱受经验的折磨,因此永远不可能是清新的、年轻的、纯真的、活泼的。     
另外还有整个攸关爱的议题。你有没有思考过这件事?爱是不是思想的产物?爱能不能藉由思想而培育出来,变成一种习惯?爱是一种享乐吗?我们所认识的爱,大多是一种对享乐的追求,如果爱是一种享乐,那么爱也一定有恐惧,不是吗? 
    
但什么是享乐?我们并不是在否定享乐;我们并不是在说你不能享乐;如果是这样就太荒谬了。然而享乐到底是什么?你见到昨天傍晚的夕阳;在觉知到它的那一刻,你心中既没有苦也没有乐,只有与现实的立即接触。但是几分钟过后,你就开始思索这美景有多么令人愉悦。性也是同样一回事。你会建构一堆的意象及画面来对它左思右想;对它的妄想会带给你一种愉悦感。同样地,一想到快乐会消失,你就会生起恐惧,譬如未来可能会失业、单独一人、没有人爱、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等等。这种种思维的机制往往会引起痛苦与快乐的反应。


美德与爱(3)

    
爱是否能像种植物一样加以培育?爱是否能藉由思想而培育出来?,因为我们已经知道思想会助长快乐及痛苦。我们必须去觉察什么是爱,是觉察,而不是累积别人对爱的说法,多么恐怖的一件事!我们必须觉察它、观察它才行。爱,绝不能藉由思想而培育出来;爱是截然不同的一种东西。 
    
透过敏感度、理智以及从其中产生的秩序,我们的心就能了解失序是怎么形成的,然后就能摆脱掉它。从了解失序之中发展出来的纪律,往往能使我们巧遇所谓的「爱」这个东西,被政客、僧侣、丈夫或妻子摧毁掉的东西。 
    了解爱就是了解了死亡是什么。如果我们不让过去的种种死掉,如何能有爱呢?如果我们不让自己的形象或妻子的形象消失,如何能有爱呢?     
这一切都是冥想的奥妙及美。觉察到这一切之后,我们就会巧遇某个东西:一种富有宗教情操的空寂之心。宗教并不是一种组织化的信仰,里面有神,有僧侣。宗教乃是一种心态,一种自由自在、天真无邪、彻底空寂的心,这样的心是没有任何局限的。 
    问:如果有人不具足这样的心会怎么样?     
克:我们为什么会说:「如果有人不具足?」那个「人」是谁?其实我们应该问的是:如果我不具足会怎么样?假设我没有这么敏锐清晰的心,我该怎么办?这不才是我们应该问的问题吗?我们的心是困惑的,不是吗?我们正活在困惑之中。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如果我很愚笨,先生,那么企图让自己的愚笨减轻一些、变得聪明一点,是没有用的。首先我必须知道自己是愚笨的、迟钝的。承认自己是个傻子,不是口头上说说,而是真的承认自己是个傻子,那么你就觉醒了,就不再是个傻子了。但如果你对自己的真相一味地抗拒,你的愚笨就会变得越来越严重。世人眼中最高的智慧就是变得非常聪明、非常复杂、非常博学。我不明白人为什么要在脑袋里装那么多的学问,为什么不把这些学问留在图书馆的书架上?计算机也是非常博学的,但博学跟智慧一点也扯不上关系。如实地看见事物的真相,包括我们内心里的东西,而不跟我们的真相起冲突,就必须有一颗极为单纯而富有智慧的心。我是个傻子,我是个说谎者,我很生气等等;我观察眼前的真相,我觉知着它而不去依赖任何一个权威,也不抗拒它,更不产生「我必须变得不同」之类的念头。 
    问:当我企图觉察时,我发现我就无法真的觉察了。     克:觉知是不是从不知不觉之中产生的?     
问:不是的。然而到底是什么东西制造出了觉知,它是如何出现的?     
克:首先,什么是觉知?当你在觉知时,你的头脑、你的心、你的神经系统、你的眼耳,是同时并用的。所谓的全然观照就是这种状态。若是没有任何抗拒,也没有审查或衡量的活动,全然观照的状态就会出现,你已经处在其中了。 
    问:但是它很少出现!     
克:啊!我们又回到了老问题:「但是它很少出现!」其实我只是要指出一件事,我们大部分的人都没有在觉知。不过下一次当你发现自己没有在觉知时,就是在觉知了,不是吗?因此,去觉知自己的不觉知就对了。透过无为的觉知,你自然会出现正向的精神状态。透过对不觉知的了解,觉知自然会出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2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