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西方哲学史 >

第42章

西方哲学史-第42章

小说: 西方哲学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用各种办法都归结为第一格。

  从一个单一的前提里可以做出几种推论来。从〃有些人有死〃,我们可以推论说〃有些有死的是人〃。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这也可以从〃凡人都有死〃里面推论出来。从:〃没有一个神有死〃,我们可以推论说〃没有一个有死的是神〃,但是从〃有些人不是希腊人〃并不能得出来〃有些希腊人不是人〃。

  除上述的这些推论而外,亚里士多德和他的后继者们又认为,一切演绎的推论如果加以严格地叙述便都是三段论式的。把所有各种有效的三段论都摆出来,并且把提出来的任何论证都化为三段论的形式,这样就应该可能避免一切的谬误了。

  这一体系乃是形式逻辑的开端,并且就此而论则它既是重要的而又是值得赞美的。但是作为形式逻辑的结局而不是作为形式逻辑的开端来考虑,它就要受到三种批评了:

  (1)这一体系本身之内的形式的缺点。

  (2)比起演绎论证的其他形式来,对于三段论式估价过高。

  (3)对于演绎法之作为一种论证的形式估价过高。

  关于这三种批评的每一种,我们都必须说几句话。

  (1)形式的缺点让我们从下列的两个陈述开始:〃苏格拉底是人〃和〃所有的希腊人都是人〃。我们有必要在这两者之间做出严格的区别来,这是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所不曾做到的。〃所有的希腊人都是人〃这一陈述通常被理解为蕴涵着:有希腊人存在;若没有这一蕴涵则某些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式就要无效了。例如:〃所有的希腊人都是人,所有的希腊人都是白色的,所以有些人是白色的〃。如果有希腊人存在,而不是不存在;则这个三段论便是有效的。但假如我要说:〃所有的金山都是山,所有的金山都是金的,所以有些山是金的〃,我的结论就会是错误的了,尽管在某种意义上我的前提可以说都是真的。所以如果我们要说得明白我们就必须把〃所有的希腊人都是人〃这一陈述分为两个,一个是说〃有希腊人存在〃,另一个是说〃如果有任何东西是一个希腊人,那么它就是一个人〃。后一陈述纯粹是假设的,它并不蕴涵着有希腊人的存在。这样,〃所有的希腊人都是人〃这一陈述就比〃苏格拉底是人〃这一陈述,在形式上更为复杂得多。〃苏格拉底是人〃以〃苏格拉底〃作为它的主词,但是〃所有的希腊人是人〃并不以〃所有的希腊人〃作为它的主词;因为无论是在〃有希腊人存在〃这一陈述里,还是在〃如果有任何东西是一个希腊人,那么它就是一个人〃这一陈述里,都并没有任何有关〃所有的希腊人〃的东西。

  这种纯形式的错误,是形而上学与认识论中许多错误的一个根源。让我们考察一下,我们关于下列两个命题的知识的情形:〃苏格拉底有死〃和〃凡人都有死〃。为了要知道〃苏格拉底有死〃的真实性,我们大多数人都满足于依靠见证;但是如果见证是可靠的,则它就必然要把我们引回到某一个认得苏格拉底、并亲眼看到他死亡的人那儿去。这个被人目睹的事实——苏格拉底的尸体——再加上这就叫作〃苏格拉底〃的那种知识,便足以向我们保证苏格拉底的死。但是当谈到〃所有的人都有死〃的时候,情形就不同了。我们有关这类普遍命题的知识的问题,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有时候它们仅仅是文辞上的:〃所有的希腊人都是人〃之为我们所知,乃是因为并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称为〃一个希腊人〃,除非那个东西是一个人。这类的普遍陈述可以从字典里得到肯定;但它们除了告诉我们怎样用字而外,并没有告诉我们有关世界的任何东西。但是〃所有的人都有死〃却并不属于这一类;一个不死的人在逻辑上并没有任何自相矛盾之处。我们根据归纳法而相信这个命题,是因为并没有可靠的证据说一个人能活到(比如说)150岁以上;但是这只能使这个命题成为或然的,而并不能成为确切无疑的。只要当有活人存在的时候,它就不可能是确切无疑的。

  形而上学的错误出自于假设〃所有的人〃是〃所有的人都有死〃的主词,与〃苏格拉底〃是〃苏格拉底有死〃的主词,这两者有着同一的意义。它使人可能认为在某种意义上,〃所有的人〃所指的与〃苏格拉底〃所指的是同一类的一种整体。这就使得亚里士多德说,种类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实质。亚里士多德很谨慎地在限定这一陈述,但是他的弟子们,尤其是蒲尔斐利,却表现得没有这么细心。

  由于这一错误亚里士多德便陷入了另一种错误,他以为一个谓语的谓语可以成为原来主词的谓语。假设我说〃苏格拉底是希腊人,所有的希腊人都是人〃;亚里士多德便以为〃人〃是〃希腊人〃的谓语,而〃希腊人〃又是〃苏格拉底〃的谓语,于是显然可见〃人〃就是〃苏格拉底〃的谓语。但事实上,〃人〃并不是〃希腊人〃的谓语。名字与谓语之间的区别,或者用形而上学的语言来说也就是个体与共相之间的区别,就这样被他抹煞了,这给哲学带来了多灾多难的后果。所造成的混乱之一就是,设想只具有一个成员的类也就等于那一个成员。这就使人对于一这个数目不可能有一种正确的理论,并且造成了无穷无尽的有关于〃一〃的坏形而上学。

  (2)对于三段论式估价过高三段论式仅仅是演绎论证中的一种。数学完全是演绎的,但在数学里面三段论几乎从来也不曾出现过。当然我们有可能把数学论证重行写成三段论的形式,但是那就会成为非常矫揉造作的了,而且也并不会使之更能令人信服。以算学为例:假设我买了价值四元六角三分钱的东西,付出了一张五元的钞票,那么应该找给我多少钱呢?把这样一个简单的数字写成三段论的形式便会是荒谬绝伦的了,而且还会掩蔽了这一论证的真实性质。此外,在逻辑里面也有非三段论式的推论,例如:〃马是一种动物,所以马的头是一种动物的头〃。事实上,有效的三段论仅只是有效的演绎法的一部分,它对于其他的部分并没有逻辑的优先权。想赋予演绎法中的三段论以首要地位的这种试图,就在有关数学推理的性质这个问题上把哲学家们引入了歧途。康德看出了数学并不是三段论式的,便推论说数学使用了超逻辑的原则;然而他却认为超逻辑的原则和逻辑的原则是同样确实可靠的。康德也象他的前人一样,由于尊崇亚里士多德而被引入了歧途,尽管是在另一条不同的道路上。

  (3)对于演绎法估计过高对于作为知识来源的演绎法,希腊人一般说来要比近代哲学家赋给了它以更大的重要性。在这一方面,亚里士多德要比柏拉图错误得更少一些;他一再承认归纳法的重要性,并且他也相当注意这个问题:我们是怎样知道演绎法所必须据之以出发的最初前提的?可是他也和其他的希腊人一样,在他的认识论里给予了演绎法以不适当的重要地位。我们可以同意(比如说)史密斯先生是有死的,并且我们可以很粗疏地说,我们之知道这一点乃是因为我们知道所有的人都有死。但是我们实际所知道的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死〃;我们所知道的倒不如说是象〃所有生于一百五十年之前的人都有死,并且几乎所有生于一百年之前的人也都有死〃这样的东西。这就是我们认为史密斯先生也要死的理由。但是这种论证乃是归纳法,而不是演绎法。归纳法不象演绎法那样确切可信,它只提供了或然性而没有确切性;但是另一方面它却给了我们以演绎法所不能给我们的新。知识。除了逻辑与纯粹数学而外,一切重要的推论全都是归纳的而非演绎的;仅有的例外便是法律和神学,这两者的最初原则都得自于一种不许疑问的条文,即法典或者圣书。除了探讨三段论式的《分析前篇》而外,亚里士多德另有一些著作在哲学史上也有相当的重要性。其中之一就是《范畴篇》那个短期著作。新柏拉图主义者蒲尔斐利给这部书写过一片注释,这片注释对于中世纪的哲学有很显著的影响;但是目前还是让我们撇开蒲尔斐利而只限于谈亚里士多德。

  〃范畴〃这个字——无论是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里,还是在康德与黑格尔的著作里——其确切涵意究竟指的是什么,我必须坦白承认我始终都不能理解。我自己并不相信在哲学里面〃范畴〃这一名词是有用的,可以表示任何明确的观念。亚里士多德认为有十种范畴:即,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态,状况,活动,遭受。对于〃范畴〃这一名词所提到的唯一定义就是:〃每一个不是复合的用〃——接着就是上述的一串名单。这似乎是指凡是其意义并不是由别的字的意义所结合而成的每一个字,都代表着一种实体或一种数量等等。但是并没有提到编排这十种范畴的名单所根据的是一种什么原则。

  〃实体〃首先就是既不能用以叙说主词而且也不出现于主词的东西。当一个事物尽管不是主词的一部分,但没有主词就不能存在时,我们就说它是〃出现于主词〃。这里所举的例子是出现于人心之中的一些文法知识,以及可以出现于物体的某一种白色。实体,在上述的主要意义上,便是一个个体的物或人或动物。但是在次要的意义上,则一个种或一个类——例如〃人〃或者〃动物〃——也可以叫作一个实体。这种次要的意义似乎是站不住脚的,而且到了后代作家们的手里,更为许多坏的形而上学大开方便之门。

  《分析后期》大体上是探讨一个曾使得每一种演绎的理论都感到棘手的问题,那就是:最初的前提是怎样得到的?既然演绎法必须从某个地点出发,我们就必须从某种未经证明的东西而开始,而这种东西又必须是以证明以外的其他方式而为我们所知的。我不准备详细阐述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因为它有赖于本质这个概念。他说,一个定义就是对于一件事物的本质性质的陈述。本质这一概念是自从亚里士多德以后直迄近代的各家哲学里的一个核心部分。但是我的意见则认为它是一种糊涂不堪的概念,然而它的历史重要性却需要我们对它谈几句话。

  一件事物的〃本质〃看来就是指〃它的那样一些性质,这些性质一经变化就不能不丧失事物自身的同一性〃。苏格拉底可以有时候愉悦,有时候悲哀;有时候健康,有时候生病。既然他可以变化这些性质而又不失颇为苏格拉底,所以这些就不属于他的本质。但是苏格拉底是人则应该认为是苏格拉底的本质的东西,尽管一个信仰灵魂轮回的毕达哥拉斯派不会承认这一点。事实上,〃本质〃的问题乃是一个如何用字的问题。我们在不同的情况下对于多少有所不同的事件使用了同一的名字,我们把它们认为是一个单一的〃事物〃或〃人〃的许多不同的表现。然而事实上,这只是口头上的方便。因而苏格拉底的〃本质〃就是由这样一些性质所组成的,缺乏了这些性质我们就不会使用〃苏格拉底〃这个名字。这个问题纯粹是个语言学的问题:一个字可以有本质,但是一件事物则不能有本质。

  〃实体〃的概念也象〃本质〃的概念一样,是把纯属语言学上方便的东西转移到形而上学上面来了。我们在描述世界的时候发现把某一些事情描写为〃苏格拉底〃一生中的事件,把某一些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