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古尊宿语录(全48卷) >

第93章

古尊宿语录(全48卷)-第93章

小说: 古尊宿语录(全48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禅门更不必如是。何故禅定之门。
念念与智波罗蜜平等。一切处自无过患也。久久心地通明之日。
从前并得满足。名一行三昧。今时人全为定力。
复不开智眼。所有机缘语句。祇成诤论生灭心行。
夫禅学不是小小。未用超佛越祖。得了要超亦不难。
高邮孙承务作书问。不落意想不在有无。如何则可。师答云。
若问如何则不可。不问如何亦不可。醉客豁醒神珠自莹。
岂可预为之计然后领耶。第一等灵利人。
寻讨不著此一念。难得自见。见之即是。无别有岐路也。
寻常例以前念为是。以后念照之。前后追逐以心用心。
心则成境。率初巳成心境了。展转更不堪。如今后念不取。
自无起灭处。当处解脱。念本不生。
何更有有无意想为留碍。一念悟心成正觉。此之谓也。念念无生。
念念无相。与虚空等。触物遇缘。皆佛之妙用。
无丝头许对待。衣殊独耀十方世界。事目击可了。
不俟举意然后知之。此盖大丈夫事业。不可不成就。
取欲要是盖有不是法为碍。欲要得念。良由前后皆失念故也。
昼夜不自在。要与道合。然无少许合处。愈急愈不合。
病在取一舍一。不善用心。不得要术。茫然不知。日与道远。
若安坐宁神。不劳自办。故达磨大师谓杨炫之曰。
亦不舍智而近愚。亦不抛迷而就悟。达大道兮过量。
通佛心兮出度。不与凡圣同缠。超然名之曰祖。
不著弃一边就一边。当知明明显著。明明作用。拄定会取。
转凡成圣。点铁成金。要径不可不如此究。
祇恐人两头走。一既不成二又不是。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二乘断烦恼得证。名为偏修。不若应念化成无上。
知觉之速也。修道人若遇烦恼起时如何。古人云。
但以正知见治之。余则不然。祇以烦恼治之。如此看来。
即不见有烦恼也。何故烦恼不可更治烦恼。如火不更烧火。
水更不湿水。体性一同无可得露现。此了烦恼本空。
不著除遣。若起智断治捺伏。却成别用心。
有对待被他二境回换。纵得亦迂曲有分限。须行径直路为上。
古人云。劫火曾将无气吹。不劳功力当时萎。此之谓也。
有时静坐。则心念驰散。或然临事又全失却。
都缘未得亲证。落二落三。致有错谬展转之失。古人云。
动静不二。真妄不二。维摩明一切法皆入不二门。
若领此要。万动自寂灭也。且如眼不至色色不至眼。
声不至耳耳不至声。法法皆尔。云是自心功德藏。
无可得取舍。契者何往不利。此正是那伽大定也。
今生出来自肯。学道者。盖夙生曾种善根。素有根本。便解发心。
亦解疑著。就已寻究。又烦恼障薄。有因有缘。
此人易可化度。若未薰得此心。正信不生。纵闻之亦不生疑。
但如风过耳。劝之又生瞋加诽谤。此又何缘得显露。
所以千人万人中。但一二人而巳。若自解作活计。
收拾得上。生生从此去。展转明利。更不退失功德。
一生胜一生。入他诸佛阃域。常与此事相应。
人间天上亦祇如此。设对五欲八风一切境界。与理符合。
不行三涂道一味平等正知见。复有何事。生死不可不畏。
须了此一段死生情伪始得安乐无过。身心为累耳。
身如桎梏。当知身去来处。心如猿猴。当知心起灭处。
此二自何处去来起灭。则身心圆明内外一如而巳。
且心为内身则为外。身为内物为外。国师曰。
身心一如身外无余。则不见有生死当情。可谓解脱大道也。
故能令人见闻。不得不脱意想。不得不息物境。不得不融。
复奚疑哉。
三自省察。
一是身寿命。如白驹过隙。何暇闲情。妄为杂事。
既隆释种。须绍门风。谛审先宗。是何标格。二道业未办。
去圣时遥。善友师教。诚不可舍。自生勉励。念报佛恩。
惟已自知。大心莫退。三报缘虚幻。不可强为。浮世几何。
随家丰俭。苦乐逆顺。道在其中。动静寒温。自愧自悔。
诫问话。
近代问话多招讥谤。盖缘不知伸问致疑咨请之意。
后生相承。多用祝赞顺时语。并非宗乘中建立。
如古人问。若为得出三界去。又问。声色如何透得。又问。
此间宗乘。和尚如何言论。并是出众当场决择。
近时兄弟。进十转五转没巴鼻语。或奉在座官员。
或庄严修设檀信。俱不是衲僧家气味。又抽身出众。便道数句。
或时云。某甲则不恁么道。又云。和尚何不道。
夫问话者。激扬玄极也。不在多进语。三两转而巳。
贵得生人信。不至流荡取笑俗子也。

古尊宿语录卷三十四。

佛眼禅师语录序。
佛眼老师。自得法东山。三坐道场。
二十余年行祖令于淮甸。四方衲子云奔辐凑。不到龙岫谓之空回。
而师端居方丈。惟以传道为任。的的示人。晨夕无倦。
升堂入室。当阳直指。全用大机。普说小参。方便开谕。
巧除禅病。要使学者顿悟本心。大地山河森罗万象。
曾非外物。十方诸佛历代祖师。祇是当人。心外无法。
心亦无心。一道灵光。随处出现。自然无法可取。
无法可舍。不见一法为无为有为逆为顺。
不见一法为内为外为去为来。能所两亡。千差独露。
从前恶觉情见妄想尘劳。当体化为微妙三昧。尘尘刹刹情。
与无情皆是自已真实本体之所建立。若到这里稳密田地。
便可纵横变化任运施为。于不二法中。
现作无量差别境界。使人于千头百面处见得根本。毫发不移。
便乃不为万境回换。独出独入透脱自由。如是神通。
录中具载。言言皆正令。句句尽圆宗。虽然镂板示人。
切忌唤作言句。若人开卷。洞见指归。
当知佛眼禅师至今不曾迁化。宣和七年。八月上休日。遂宁冯楫谨叙。
宋故和州褒山佛眼禅师塔铭。

宣教郎前管句西京嵩山崇福宫李弥逊述江淮之南。有大禅师。号曰佛眼。道行闻于朝。
居和州之褒山。踰年以疾辞归。隐蒋山之东堂。远近奔凑。
执弟子礼。以求法者。不知几何人。
名山大刹驰使延请者。方来而未巳也。宣和二年。冬至之前一日。
饭食讫。整衣趺坐。合掌加额。怡然而逝。其徒哀慕。
如亡津梁。如失舟楫。莫知攸济。嗣法兄佛果大师克勤。
状师之行。且谓弥逊曰。师之于公。闻风而悦。一言而契。
今其逝。公实见之。知师莫若公。是宜为铭。乃序而铭云。
师姓李氏。名清远。蜀之临卬人。舍家十四受具。
尝依毗尼。师究其说。因读法华经。
至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持以问讲师。莫能对。乃曰。义学名相。
非所以了生死大事。遂捐旧习。南游江淮间。遍历禅席。
闻舒州太平演道者。为世第一流宗师。径造其室。
恭事勤请。既久益坚。演深奇之。谓可以弘持法忍。
壁立不少假。冀其深造。师七年未尝妄发一语。一日有所契。
洞彻超诣。机辩峻捷。莫当其锋。自是释子争归之。
而师益静默自晦。不自为得。隐居四面山大中庵。
属天下新崇宁万寿寺。方择人以处。舒守王公涣之。
迎师住持。师辄引去。会龙门虚席。遂补处焉。居十有二年。
迁住褒禅。师三领名刹。所至莫不兴起。其在龙门。
道望尤振。四方学者皆曰。吾必师龙门。由是云集至。
居无所容。师不起于座。而化湫隘为巨刹。壮者效筋力。
智者授轨度。富者施赀财。初不靳也。师严正静重。
澹泊寡言。笑动有矩。则至出语。和怿中节。人服膺之。
其为教。则简易深密。绝蹊径离文字。
不滞于空无汗漫之说。不以见闻言语辩博为事。使人洞真源履实际。
非大有所契证。不妄许可。平居以道自任。不从事于务。
尝曰。长老但端居方丈传道而巳。与士大夫游。
不为势利屈。苟道合则欣然造之。不尔虽过门或不得见。
公卿大人高之。枢密邓公洵武。
闻其风奏锡紫衣师名。司谏陈公瓘。见所传法语叹曰。诸佛心宗。
众生性海。远公涵泳深矣。皆未识师也。况其亲炙者乎。
与佛果佛鉴。同门莫逆。道价相尚。世称东山二勤一远云。
尝宗百门义。著圆融礼文。又摭楞严法华。
著普门礼字。并行于世。其参学得法者。无虑数十人。
士圭善悟为之首。而宿松无著道人李法慧。颇臻其奥。
师寿五十有四。僧腊四十。将逝。谓其徒曰。诸方老宿。
必留偈辞世。世可辞耶。且将安往。逮终无一言。
初在龙门作灵光台。以会葬苾刍之火化者。且自为志曰。
余他日亦藏于此。后门人函骨以归龙门。龙门之人悲且喜。
奉之如生。以宣和三年正月壬寅塔成。铭曰。
  大智唯心无南北祖一离其源遂开牖户守玄尚同执解随趣岐行派流既倒莫溯洪融混合演得其醇师则嗣之道益以尊如收全潮众波莫分如举大地万有以陈用晦而明厥问四驰觉迷解缪远迩是依用舍孰测动言有规严以治已夷以示机端居丛林唯道是则化行事修不识静默大兴龙门蛊坏以饰洞明真源深履实际圆融普门并照兼利最后说法不立一偈呜呼师乎孰识其归渊澄月现舟行岸移于一举手示大慈悲元珠在前罔象莫窥后学谁师灵光之碑。
福州鼓山白云峰涌泉禅院住持嗣法士圭重勘。

古尊宿语录卷之三十五。

大随开山神照禅师语录。
西蜀沙门元德重编。
上堂云。你不见道。一尘含法界。所以道。有一智人。
破尘出经卷。量等三千大千世界。你欲破不破。
我今举起。大家求此事。三千世界收在一微尘。
四大海水归一滴。须弥纳芥子中。若求自已。祇在一毫毛。
你若一毫毛处见得。三千大千总成经卷。
祇是自已动这个境界不得。所以真境不现。说什么绉毫觉处。
总是偎刀避箭。惧境藏形。你唤这个作什么。兄弟。
如石压草相似。或然拈却石。依旧习气祇。在。须是随处了却。
始得与境为主。免尘境使唤始得。大难大难。千难万难。
祇是壳解他后衔钟负鞍阿谁苦。才有些子觉触处。
便。拟望与人为师。大错。须说凡了却凡。
须说圣了却圣。举一例诸。无非恁么。不易不易。珍重珍重。下座。
问如何是大随一面事。师云。无东西南北。
问如何是生死中事。师云。水上浮沤内外不见。
问如何是中理一句。师云。表里不从。进云。师决志事如何。师云。
言下知音。问如何是道用心处。师云。莫自谩。问陀那微细识。
到此如何分。师云。你眼祇解观色。还解听声否。
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师云。万法元不归。
问六国未宁时如何。师云。臣灰功。进云。直得君臣道合时如何。师云。
不见有君臣。问如何是自在。师云。不自在。进云。
不自在时如何。师云。却自在。问中雪瑶阶时如何。师云。
不厌世境。问曹溪一路事如何。师云。老僧道如不净坑。
进云。何以如此。师云。佛祖两路了不相干。
问久处寒岩。何以日不照。师云。不照寒岩。
寒岩终不出来就你日光。问离光影如何是师性。师云。和光吐出。进云。
莫鬼语。师便打。问如何是最初一句。师云。是末是本。
问如何是大随境。师云。不似学人。进云。何故不道。师云。
不然。问如何是最初处。师云。莫妄想。
问隐隐不停波时如何。师云。敬礼常住三宝。进云。息浪停波。
为什么沙石转多。师云。为你断伊。问学人祇如浮云。
以镜捉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