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灭除心闇曼殊意光论(学习问答360则) >

第16章

灭除心闇曼殊意光论(学习问答360则)-第16章

小说: 灭除心闇曼殊意光论(学习问答360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方,而不察觉其由自爱执而生。下至轻毁言语,非人魔害,横祸病灾,不顺诸事,皆由自爱执而来。此理人多忽略而不察。如彼此毁谤,因人人皆自以为是,圆满无缺,爱执于此故。若人于自所爱乐之圆满自是,生起不顺,甚至相反,遂生嗔恼,热嘲冷讽。父子兄弟,家乡国族,彼此不睦,大而推之世界之乱,皆由各各自是,依自所执而起斗争。又于较我高者生嫉,较我低者生慢,相等者相冲突。又以我爱执故,能令我之善法戒,退失衰损。以自爱执故,但为现前安乐诱惑,不希后世利乐,遂不勤行善法。又身病心恼,亦由自爱执而成。身病多由不适之饮食而成,所谓百病从口入,明知彼损害身体之物,以爱执故,贪其味者,过量食之即成病。推之兵乱王害,冤仇盗贼,令心忧恼,无边恶业,皆由自爱执而来。古德说:「失物非盗窃,乃自爱执窃,莫不由自爱执聚物所致。」古德喻自爱执为守管三界之狱卒,杀害入于善法根苗之屠夫,毁坏禾稼之冰雹,呼之为仇敌,为‘凶兆恶煞’。故应誓除此菩提心之根本障疑——我爱执。 

  【第一三七则】 

  问:修他爱执有何障碍?应如何破除此障? 
  答:修他爱执有二障碍:一,于自他种类起差别心,即起种别执;二,执他苦与我无关,平常皆谓尔为尔,我为我,不须观待而有体,自之安乐,亦不观待于他,唯是自受,故勤追求。破此障碍,应知彼此自他,名义有二,体相无定。在此望对岸为彼岸,既至对岸,则向谓彼岸者,今成此岸。故彼此非体相有二也。应明观待之理,以破各别之执。以自望自为自,以彼望彼亦为自。居彼岸谓此岸为此,居彼岸望彼岸亦为此。所谓自他爱执相换,观待始成自他,自他由观待而生,自他种名言有,种体性无。若分自他为二,则自之老少手足,亦当分为二,若言老少同一相续,手足同一集聚,则母子乃二,不必作饶益了。若谓母有恩德,然其他有情,亦曾作汝母,于汝之母,虽非一相续,而生他爱执,则应于一切曾作我母,虽非一相续,亦应作饶益。 

  【第一三八则】 

  问:爱执他者有何胜利? 
  答:《入行论》说:「尽世所有乐,皆从利他生。」当知世间安乐,由爱他命,受不杀戒,由爱他财,受不盗戒,故得人身。梵天由对四洲有情,生起慈心,方得梵王。推之出世乐,由爱他故,修六度四摄,圆满福德资粮。由此增上修菩提心,亦为爱他,故无论佛果功德,下至地道功德,声闻缘觉三学功德,莫非由他爱执生。声缘三学以戒为本,所谓戒即由他爱而有。罗汉去贪,可谓自利,然其去嗔,即为爱他。非声缘无慈悲,特不如菩萨之广大胜利而已。诸佛未成佛以前,与我辈相等,否则,彼自性为佛,我等不须修,即修亦不能成佛了。以无自然常佛,我昔为天王时,彼佛或为我臣僚,甚且堕三途,以彼能去我爱执,生起他爱执,故能成佛。若真生起他爱执,虽杀盗淫妄,亦成功德。如昔释迦过去为商主时,为怜大盗欲杀五百商人,将堕无间地狱,心生不忍,乃杀大盗。以此早得出离一百劫,并积集一百劫福德。从凡夫起,直至成佛,所有功德,皆从他爱执生,此执应执,纯利无损,应生决定。 

  【第一三九则】 

  问:当如何理解生起他爱执之理? 
  答:总摄而言,自他相换法门,若不思自爱执之过患,即不明应生他爱执之理,他爱执即不能生起,亦不能生起如上所说一切功德,亦不能灭除菩提之障――自爱执,即不能成佛。分别而言,应生起他爱执之理,吾人敬佛,为其开示解脱生死,成佛之道。依佛能有成佛之一日。如是吾人亦应敬我有情,当如敬佛(我师如佛更何待言),故称有情为《觉窝》(义为救怙主,即佛别号)有情。他爱执之对境,皆缘有情,如于现生母亲,不应漠不关怀而舍弃之,实应系念恩德,而思报恩。一切如母有情,皆于我有恩,不应舍弃。世间受用圆满,皆来自一切有情,若无对境,如何修施、戒、忍等六度四摄善法,若无田地,于何下种,故无福资可言。即不以为母一分而言,难得人身已得,难闻佛法已闻,及一切衣食受用等,莫不由《觉窝有情》而来,若无有情,佛不出世,不转法轮,更不能辨别善恶,依法修行;乃至一衣一食,皆赖多数有情,耕耘劳作,恩德因缘而至。我身不依其他有情,我今不能变出一幅之布、一杯之羹,我等何为不萦念一切有情!经中说:「一切觉窝有情,较如意珠,尤为可贵,以一切有情为对境而修,不唯现世安乐,即后世人天福报,乃至出世地道功德,佛果,皆依他怙主有情而有。有有情,菩萨及佛事业方不断,故应爱执悦乐较如意宝珠,尤贵之一切有情。此为菩提心之精要,应思修令心中觉悟全非虚语,获得决定,而生起爱他执。 

  【第一四0则】 

  问:应如何明自他相换义? 
  答:所谓自他相换,非彼此易位而处,非以自乐换他苦。乃以追求自乐为主之心理,易为希求他人之安乐。亦非将他人之眼耳受用、眷属,易为自有,乃易以自为主,珍重爱执自己之心,易为以他为主,珍重爱执他人之心。对人漠不相关之心,易为对己漠不关怀。如上所说二执之功过,即是修此自他相换之主因。颇公于此有要诀,略为五种。一,就世间利乐言,如《入行论》说:「自他不相换,世间亦无乐。」此言若不修自他相换法,即世间之乐,亦不可得。甘丹派大德博多瓦说:「我由上师三宝加持,得自他相换,不惟自身吃着不尽,即养南赡部洲之人,亦有此心力。」故欲得顺缘之方便。无逾于此者。二,就究竟利乐言,谓佛菩萨在等持中,所证空性与二乘同,而二乘但自解脱,不能证圆满佛果者,以无自他相换力故。三,从忏净方面言,亦以修自他相换为不可思议,如释迦世尊过去生中,刚堕地狱,铁轮钻其顶,心胆俱裂,彼自念言:「世间有情,如我打母者,不知多少,彼等皆将受此剧苦,如何能忍!我愿代之独受,一刹那间,轮乃飞腾虚空,彼即顿生帝释天宫。」异熟已成,犹能改转,即以一念自他相换之心故。四,从积资方面而言,亦以修自他相换为殊胜,弥勒较释迦先若干劫即发心入大乘,而释迦先成佛者,以其本生事中,如月光王子截割肢体等事,经历多次能自他相换故。五,从修密方面而言,亦以此自他相换为最殊胜方便。过去成就大德如无著瑜伽师见弥勒,阿底侠尊者见本尊救度母及大悲观音,又如宗喀佛谈大乘发心品亲见三十五佛、药师七佛。印度传承诸师,皆由修自他换菩提心故。复当思我等凡夫之过失,与佛之功德相比,则知我爱执为一切衰损之门,他爱执为一切圆满之生处,同时即愿于相续不断之常时,将爱执于我之心,易为爱执于他人,舍弃他人之心,易为舍己。恒常于他有情安乐及安乐之因,离苦及苦因,我皆愿作。将自他爱执,如称秤然,执其两端,视其低昂。如是修舍己而为人,即是令此一心相换。 

  【第一四一则】 

  问:自他相换修法,不言其具体修,但言其有若干种,及其概要? 
  答:修法概要:启请本尊加持已,先从不偏一类之平等心生起「知母」、「念恩」,以安住一切有情于佛地,而为「报恩」。次修「自他平等舍心」,次观「自爱执过患」,及「他爱执功德」,生起舍己为人之心,凡他苦我皆拔,凡他乐我皆予,七因果中慈悲之意即具,且较猛利。以不惟思为母,且思一切「觉窝有情」,纵未为母,亦有大恩故。乃转入正自他相换修法,愿以我过去不遗余力为自安乐之勤奋,转为他人,以过去漠不关怀于他人之态度,转对自己。相换法有「放出」、「取入」二义,颇公教授以「取入」为先,所缘境为悲,取众生之苦;次予出法,所缘境为慈,予众生之乐。如是拔苦与乐,总别修法共九种:首末各二种总修法,中五种别修法共为九种。初总修:拔诸老母痛苦观法;二,总修:予诸老母安乐观法;三,别修:移所缘先父母亲属,次中庸,次怨仇,思其诸苦,而愿拔其苦及苦因观法;四,别修:缘母予乐观法;五,别修:供母正报、依报受用观法;六,别修:想自化为善知识,为母说法,令母得闻正法,依法修行,由此得证地道诸果,以至成佛;七,别修:移所缘推之父及亲眷,乃至中庸、怨仇,亦复如前观法;八,总修:一切如母有情,皆离惑业,自之功德皆予诸母观法;九,末别修:一切所知障尽皆灭除,安置佛位观法。 

  【第一四二则】 

  问:如何赞自他相换法,等同密法「金刚念诵」? 
  答:修自他相换法纯熟后,凡一呼吸,吸皆拔苦,呼皆予乐,乃生起菩提心,令其相续不断之巧妙方法。克珠杰赞宗喀巴大师功德说:「大师之呼吸,均可饶益诸有情。」学行等功德,更无论矣。修此功德,不可思议。熟后则慈悲与呼吸之风息,如骑师御马,任运自如。如是一呼一吸之间,呼皆予乐,吸皆拔苦,等同「金刚念诵」功德,念念相续相换中,皆是大慈悲道用功德。 

  【第一四三则】 

  问:二种教授合修法末尾两科――增上意乐、菩提心,虽与七因果同;但应如何衔接而修?答:于修如上末尾自他相换总修法(即九末总修)后,衔接「增上心」时,应继思一切如母有情,既皆成佛,苦无不离,乐无不具。然此仅为我之观想所缘境,而未真实将彼等安置于佛位。从此以后,我当真实修学能令有情成佛学处,一己负荷此担不舍,应如是诚恳宣誓。馀如前(七因果)思修。以增上心诚恳宣誓后,继思具有真实救度众生成佛之功能者,唯佛为能,故为令一切有情成佛,我非成佛不可,愿速成佛。此为愿菩提。于六度四菩萨行,我决学行,为行菩提。馀如前七因果菩提心法思修。 

  【第一四四则】 

  问:修菩提心法,下座后应如何修? 
  答:除应阅有关修菩提心经论外,摄要有三:一,放眼观境广大修,常登高山远眺,观境广大,此除心狭小境,而修自他相换法;二,甘丹派下座三修:甲、不悦意境(逆境),易生嗔,嗔起立察觉,与我相同生嗔而受苦者,不知凡几,我愿代受,令一切嗔,皆聚于我观修;乙、悦意境(顺境),易生贪,贪起立察觉,与我相同生贪而受苦者,不知凡几,我愿代受,令一切贪,皆聚于我观修,丙、中庸境,易生痴(不起缘起),痴起立察觉,与我相同生痴而受苦者,不知凡几,我愿代受,令一切痴,皆聚于我观修。三,下座应修纲要:谓利用烦恼化为道用,在末法时,烦恼炽盛,魔类随喜,行者遇顺、逆、中境,皆易退堕,乃魔加持。应思苦乐皆助伴。谓遇苦则思一切有情,具此苦者,不知凡几,应修取入法;遇乐则思一切有情,皆应具此,则修施予法。 

  【第一四五则】 

  问:以发心轨则受法,以何身为增受与不增受? 
  答:天龙等人非人等,从身及意乐,皆堪发愿,但如此北俱泸洲及黄门之身,不堪发愿。造五无间罪、邪见、谤无因果者之意乐(心),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