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灭除心闇曼殊意光论(学习问答360则) >

第19章

灭除心闇曼殊意光论(学习问答360则)-第19章

小说: 灭除心闇曼殊意光论(学习问答360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决定。」 
  第四种摄大乘道数决定。菩提道次第中说:「谓于得受用无贪,未得受用而不希求,无有顾恋。如此则能守护学处,受持净戒而复敬重;于依有情及非有情所生苦恼。堪忍无厌。随于何善(摄大乘广行,深观诸善行)所作加行,勇敢无厌;及修止观无分别瑜伽(一心专注之止观,不为他分别所夺,故称无分别),摄大乘一切。」菩萨亦常修无常,苦,无我诸观,亦摄于无分别瑜伽中,于此分别,又何得一理趣,即六度摄尽大乘道,而支那堪布自命为大乘人,而不修大乘道,岂为应理。 
  第五种观待一切道或方便之相为增上数决定。菩提道次第中说:「于已得境界受用不贪之道或方便者,是谓布施,以串修舍,离贪故也;为求得未得之境界,于彼功用散乱作防护之方便者,是由安住比丘律仪,不生事业边际之一切散乱故也;不舍有情之方便者,是谓忍辱,以作一切损害之苦,立思不舍离有情故也;增善方便者,是谓精进,由精进善增长故也;净障方便者,是末二度,以静虑净烦恼障,以慧净所知障故也。是故于六度决定。 
  第六种观待于三学数决定。菩提道次第中说:「戒学之体,即是戒度,以须有不顾受用之施,方能受戒,故施为受戒之资粮。受已又以他骂不报等,忍辱而为守护,则忍为戒之眷属。静虑是止学,慧是慧学也。」精进偏通于三学所摄,故六度决定。 

  【第一六四则】 

问:兼则六度次第决定,有何次第及其概要? 
  答:初生起次第。菩提道次第说:「若有于受用不顾不贪之施,则能受戒;若具防止恶行之戒,当能忍辱;若有不厌难行之忍,则逆缘少,而能精进;若于日夜勤行精进,则心于善生起堪能之三昧;若心等引(定),则生通达真如所有性之慧也。」弥勒经庄严论中说「前前生起后后」,即生起次第。 
  次为胜劣次第。菩提道次第中说:「前前劣,后后胜」六度前劣后胜,三乘小劣大胜,故知佛教内,乘道皆有胜劣。何以后之智度为殊胜?菩萨欲趣入地道诸果,直达圆满菩提,非通达空性之智慧不可,前五度乃智慧之资粮。具空慧者,必有禅定,有禅定者,不必有空慧。定能伏烦恼,而精进不能,具定必静进,静进者不必皆得定。推之忍戒皆然,戒以忍波罗密始净,不然,说但施一分,即得现上果,须戒方能圆满现上果。施若无戒摄持,则福果不能不断。经说:「无戒之施,多堕恶趣,为多宝龙王等」三为粗细次第。菩提道次第中说:‘前前较于后后,行与所作,较易而且粗,后后较于前前,行与所作,较难而且细。」 

  【第一六五则】 

  问:何谓施之自性? 
  答:施之自性,为舍之善思,亦即发起(即动机),有身心发起(发起身语意业),及时间发起(身语意引施财之思)。总为心如理、行如理之舍心。平常多误为所施之物(外色)为施,不知施之思(内心),即舍心方是施(方与经教相合)。 

  【第一六六则】 


  问:何谓圆满施度? 
  答:当具四相布施方为圆满,如无贪着之施、空慧之施、随他意乐圆满之施、依根器成熟之施等。此说菩萨圆满布施波罗密多之定量。其次若有菩提心摄受之力,远离布施之不顺方(首为悭吝、贪着),而圆满他有情之心,亦可称为圆满布施波罗密多。施之主要,乃无贪之心。不唯世间凡夫,即内道中人亦多误解,以为尽除众生贫苦,施方圆满。若仅凭实现方为圆满,则世间尚多穷人,应佛之施,亦未圆满。又非仅离悭吝,即圆满施度,否则小乘阿罗汉,已离悭吝,亦应圆满施度。若此不成施度,应如何方能圆满布施耶?谓应修舍心。谓将自己所有之身财善根,一切破除悭执,至心施他,并将布施所得果报,亦施他。由修此心到极圆满,方称圆满施度,入行论说:并舍由施而得(施果)之财物受用等福果于他之心,即可称施到彼岸(合菩萨行之布施量,非指无学之圆满。) 

  【第一六七则】 

  问:施之差别? 
  答:有二:一,对人不同之差别:有说六度前三,在家主修,后三出家主修。总之,在家法施不易得清净顺缘,故以财施为主;出家财施又多不便,障难大(障闻思修)而意义小,故以法施为主。此就一般而言,亦有在家菩萨以闻思修为主者,如大德仲敦巴则正当以法施为主。亦有出家因宿善福报多财,以之行施,则障难小而意义大.故不论在家出家,当就难易,及意义大小而定。 
  二、施自性之差别:有三:一,法施;二,无畏施;三,财施。法施:摄世间无罪之事业,如工艺、医方、文字等,又如理教示,并使受持诸学处。所谓学处,谓皈依等诸学处,皆属法施。二,无畏施:解救王害贼乱等人畏,鸟兽毒蛇等恐怖,以及水火等灾害,乃至解救虫类出水火烧热等生命怖畏。三,财施:财施下至一针一线,上至夕命而为施舍,不唯钱财资具。菩萨以头目手足妻子宫殿作施舍,乃施之大者。(未圆满大悲之前,不能以身命作布施,以留此身修学,较舍此身,意义更大。)三施中法施为殊胜,无畏次之,财施又次之。 

  【第一六八则】 

  问:施度于身心生起之法? 
  答:须为菩提心摄持,将一切身命财产布施于他之意乐,惟此非仅除障施偏执之悭吝,须至心生起将一切(善根)施他有情之意乐。生此舍心,须修摄持之过患,与施之胜利。 
  初摄持之过患:身命财物终须舍,乃决定义。既知后舍现舍,终归于舍,不如现舍,早种福德。以福业不感后贫(直通后世)。无边陀罗尼经说:「得长寿总持,应知长寿之因乃不杀,杀业之因乃斗诤,斗诤由执持财物,爱着身命财物。」二,思施舍之胜利。大德功德军说:‘能施此生二世乐,不舍暂时究竟苦。」入行论说:「舍一切涅槃,我心修灭度」谓我须舍一切,修灭度而得涅槃,若不然者,凡夫死时,一切终须舍,不如施诸有情之为殊胜。又说:「人天乐不外财色受用圆满,此现上果,由施而来;究竟乐亦由施入地道而得圆满菩提。」 

  【第一六九则】 

  问:修施时意化身受用善根等,无尽施与有情,有何意义? 
  答:若以菩提心摄持意化无量无尽身受用善根等,以施与他有情,此虽非实物,然时常熏习舍心,能使施心由多门方便,渐渐增长,后遇施缘,更能行施(此熏习即加行)。集学论说:「须从现在而修意乐也。」如修「放觉法」,观想以身施罗利等,亦不过修此意乐。 

  【第一七0则】 

  问:菩萨于受用衣食等之意乐,何谓成染犯,非染犯? 
  答:忘为利他而当受用求食等之意乐,以爱着自利而用者,则成染犯;若无爱着,或忘缘一切有情之想,或贪为余一有情故者,非染堕也。于彼等回向于他之物,作他物想,若为自利故而受用,成不与取。其价若满,则成别解脱之他胜。若作想云:受用他有情之财,应作他事而受用者,则无罪。此集学论所说也。 

  【第一七一则】 

  问:应布施之十种对境? 
  答:一,对亲应无贪;二,对怨应无嗔;三,对中庸以欢喜心、柔和心;四,对具戒功德有情以恭敬心;五,对非具戒功德有情,应以悲心;六,较自劣者不应以轻毁心;七,同于己者摒较量心;八,较自胜者应遮嫉妒心;九,富;十,贫,此二皆不知足,应摒不知足心,而生悲心以布施之。此就未登地菩萨而言,故有贫者以与他较,初地以上无贫之名。 

  【第一七二则】 

  问:于十种对境,应具何种殊胜心? 
  答:应具三种殊胜心: 
  一,于布施作要义想。以身命受用善根布施,为速成就圆满菩提故。 
  二,于物作殊胜想。以藉布施缘起,方速圆满施度故。 
  三,于有情作善知识想。以藉彼来乞,方能圆满我之施度故。 

  【第一七三则】 

  问:布施应遮止何种心? 
  答:应遮止八种心:一,无因果邪见心;二,嫉妒心;三,嗔恚心;四,追悔心;五,偏执心(偏于一方);六,名利恭敬心;七,望报答心;八,希求异熟果心(人天福报)等。 

  【第一七四则】 

  问:施不应行法? 
  答:于求者不应延缓、不应烦恼而施、不应短欠而施(前许多量,后给少量)、不应与世出世法相违而施、不应数思而施(如言我前年去年,已施汝若干,令彼惭愧)、不应轻践而施(如言汝为拜五方之牛,或汝如乞丐)、不应藉势强迫而施(如国王长者强取子女玉帛而施)、不应强取父母财物而施、不应以损害他有情方便而施(如以饵诱之,令遭损害)、不应违戒不如理而施、不应缓积而施(现有即施,不应缓缓积累至何时,有若干量方施,以存积障闻思修,有时至死,尚未行施)。总之,应欢喜谦恭而施,令受者满意欢喜,此种缘起其力甚大。 

  【第一七五则】 

  问:舍不舍之理? 
  答:一,就时门不应舍:具悲心证空性菩萨施肢如砍树枝(与根本无关,无痛苦感觉),凡夫菩萨须视其能否为我大悲助缘,须合机,否则不施(又比丘过午不食,故不应夜间施与)。以通权为变,不为大事,不应以生命肢节布施。 
  二,就求者门不应舍:如外道欲毁内道,来求经籍,不应施;又疯狂者不如理求乞不应施;不饮酒者,不应施之以酒;不应以父母施人(非布施物);又损害有情之房舍地方田土等物不应施;又布施物中,有生物者,不应施;出家众受戒之三衣不应施;上师特赐之三宝物(如佛像等),不应施;非密宗法器,不应施与密法(法施);毒物(如鸦片)、兵器、恶咒等不应施(然如以毒疗病,或以兵器防护彼者亦可施)。 

  【第一七六则】 

  问:应圆满具足六种正学而施,何谓六种正学? 
  答:一,所依正学:谓依菩提心而施;二,物正学:谓虽施微物,亦缘一切物均能舍之心而施;三,要义正学:为圆满有情暂时、究竟利乐而施;四,回向正学:谓将布施善根,皆回向圆满菩提;五,无分别正学:谓知三轮皆非实有,具此空慧而施;六,清净正学:谓具足遮止二障而施。能具此六种正学,即布施到彼岸。到彼岸谓度生死苦海,而到圆满佛位。 

  【第一七七则】 

  问:每度摄六度,如以布施应如何摄六度而修学? 
  答:自行布施回向于他,令他亦能布施,而得圆满佛位,称布施之布施;自行布施,同时修十善法戒,不杂远离自利之心,小乘作意,称施之戒;自行布施,受者反残害我,为大义故,而能忍之,称施之忍;自行布施,而令善根向上增长,称施之进;自行布施,不杂小乘回向,称施之定;施时达三:轮性空,了如幻义,称施之慧。 

  【第一七八则】 

  问:所施之身、受用、善根,应如何修学舍、护、净、增? 
  答:如集学论所说:如身之舍。一,舍:平常应串习舍身之心,若真能作大悲助缘之时则施之;二,护:若无义非施之时,则不应拾,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